韩小窗(1830年-1895年),满族,清代东调子弟书作家。本名不传,以署名行。一说为清代嘉庆、道光时沈阳人;另说为道光、光绪年间奉天府(今沈阳)开原县人。

中文名

韩小窗

性别

出生日期

1830

去世日期

1895

国籍

中国

职业

作家

所处时代

清代

代表作品

长坂坡

主要成就

满族

个人简介

他自幼父母双亡,后被居住在奉天城小西关的姑母收养。他在读书之余,常去书场茶社听书,耳濡目染使他对曲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影响了他一生。

韩小窗相关书籍

韩小窗20岁左右,参加科举考试,却名落孙山,后到京城谋职,也没能如愿。此间,他曾游历北京、锦州、辽阳等地,结识了一批文人,其中与王西园、喜晓峰等人关系最为密切。它同朋友们一起投身到子弟书创作中。

八旗子弟书,大约兴起于雍正、乾隆年间。当时,全国战争频仍,大量八旗子弟被征入伍,连年征战或戍守边关,归期遥遥无望。无奈之中,他们便把悲怨之情,形之以曲,述之以词。由此,子弟书曲目逐渐流行开来。

嘉庆十八年(1813年),朝廷把一批无官、无业的闲散宗室迁回盛京故乡,安置在盛京城小东门外居住。这样,随着这批宗室而来,盛行于北京的子弟书也开始在盛京城传唱。韩小窗等人为演出创作了大量曲目。

人生经历

韩小窗是旗人(满族),原籍是辽宁省开原县,后居住于沈阳。他生于道光十年(1830),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韩小窗幼年时父母双亡,寄居在沈阳的姑母家中。他姑父早丧,姑母体弱多病,对他管束不多。因此他从小在攻读之余,就常出入沈阳西关及小河沿的茶馆书场中。这使他自小就和民间文艺结下了难解之缘。常为姑母朗读演义小说,因而接触了民间文学。

中青年时代,他曾多次进京应试和求职,均未能如愿。仅在同治年间,他就两度进京考试,都住在好友喜晓峰家,这两次也都未能考取。他在几次进京赴试和求职期间,结识了许多八旗子弟,并漫游沈阳、北京、锦州、辽阳一带,会诗访友,先后结识了喜晓峰、缪东麟、王西园、鹤侣(奕赓,清宗室)、春树斋、二凌居士等名士,从而把子弟书和诗词、楹联、灯谜等创作活动又向前推进一步。

在同治年间,韩小窗和一些文人曾集会于沈阳,结成一个不定期的消闲集会组织,实际上这是一个诗社,是个文坛名士的民间组织。他们除“文酒酬唱”,以文会友外,还写了大量子弟书以及春条、灯谜等俚俗之作。

光绪三年(1877年)在他和缪东麟的倡议下,在民间艺人和社会各阶层的要求与支持下,与友人喜晓峰、尚雅贞、李龙石、荣文达、松子笏诸名士正式结成荟兰诗社,并在每月的逢三、六、九日,在沈阳鼓楼的会文山房(会文堂)集会,会文作诗、写诗谜等。光绪九年(1883)与曾显堂共同倡议扩大诗社,吸收一些曲艺、皮影艺人参加活动,使诗社与民间艺术相结合。还在会文山房以南,东华门外的一家清茶馆的墙上,把他们新创作的言贴诗、对联、灯虎和子弟书等发榜公布(不署名),让公众品评,一时过往观者塞巷盈门。这样就打破了八旗子弟与下层人民之间的界限,不少大鼓、皮影、“什不闲”以及走乡串户的盲艺人和扭大秧歌的,纷纷请诗社成员撰写脚本或唱段。诗社走向民间,自然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和干涉,这种在茶社张榜的做法,只断断续续地进行不到三年便终止了,不久他即离开沈阳。在这段时间,韩小窗创作了《宁武关》、《青楼遗恨》和《得钞傲妻》等子弟书段,都由会文山房刊行,为此声名大振。

韩小窗终身不仕,生活潦倒。晚年更以布衣自居,自然也就不耻于卖文为生了。他除靠缪东麟、喜晓峰等友人接济外,也曾接纳过会文山房、程记书坊的文酬。他刻意发奋于子弟书的创作,先后写出《露泪缘》、《梅屿恨》和《游旧院》等作品。这些作品批判了宗法礼教,封建纲常的虚伪和欺骗性,也无情撕破了统治阶级隐蔽在礼义廉耻、忠孝仁义之后的伤天害理,男盗女娼,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本来面目。他晚期的作品,从主题处理到艺术技巧的运用,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根据《红楼梦》改编的《露泪缘》,能深刻理解原作精髓,体现并发挥了原作的精神,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成为传世之作。另外,韩小窗还曾给皮影艺人写过多部影卷,今尚有《谤可笑》(《降儿骂相》)和《金石语》(《田三嫂打灶》)两种传世。

韩小窗还精于书法。早些年,千山祖越寺正殿上曾挂有一幅飞白体笔锋苍劲有力的字画。这幅立轴的正中,分明只有两个大字,但不管寺中和尚还是常来作功德的施主,都把它念成“千朵莲花山”。这幅浅显易读而又非同寻常的字画,就是韩小窗云游千山时所作。

韩小窗晚年去外地谋生,死于辽阳(有国内外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韩小窗是一位多产作家。相传,他一生创作的子弟书脚本有四五百种之多,其作品题材广泛,有历史故事、爱情故事、讽刺故事和社会故事,情深意赅,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因而能在艺人和民间广为流传。韩小窗,在清末的沈阳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

代表作品

韩小窗是东城调的代表作家。,其创作的子弟书相传有 500余篇,今存等35种。像《长坂坡》、《得钞傲妻》、《露泪缘》、《黛玉悲秋》、《红梅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另有影卷《谤可笑》、《金石语》 2种及诗谜一首传世。

韩小窗著部分子弟书书影

韩小窗的作品除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之外,也有不少抨击现实的孤愤之作。词句雅丽,刻画细腻,感情充沛。他的子弟书作品有 10 余种至今仍在东北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中传唱。

黛玉

悲愁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在外祖母的大观园里。因长相秀美,举止端庄,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深受老祖母宠爱。黛玉与表兄贾宝玉自幼情深意笃,芳心暗许。一日,黛玉心情郁闷,由丫环陪伴到后花园观赏秋景。一年虽有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但看到秋天万物箫条的凄凉景象,也不免对景流露“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的感伤情怀。

地位及影响

韩小窗在当时被公认为子弟书创作的魁首。有人称他为子弟书编著的“开山大师”。《宁武关》、《青楼遗恨》、《黛玉悲秋》等30余篇是其代表作。这些作品极其吸引读者和听众。因此,韩小窗的名字,盛京城妇孺皆知。

子弟书介绍

中国清代曲种。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故名。曾流行于华北、东北等地区。源于巫歌和俗曲。清初大批旗籍子弟远戍边关,利用当时流行的俗曲和萨满教的巫歌单鼓词的曲调,配以八角鼓击节,编词演唱,借以抒发怀乡思亲之情。这类演唱,通称为八旗子弟乐。传入北京后,参照鼓词,创造出一种以七言为体、没有说白的叙述故事的书段,遂正式名为子弟书。嘉庆年间流入民间,有了职业艺人,但多半是盲人。至1900年左右,渐见衰歇。子弟书的曲调,早期以北京的东西城为界,分为东韵、西韵。东韵沉穆粗犷,善歌激昂慷慨的历史故事;西韵低缓萦纡,多唱委婉缠绵的爱情题材。约在1850年前后,又出现了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以曲调流畅、节拍繁急见长。子弟书衰微后,它的作品多被大鼓书、牌子曲所吸收。子弟书的作品甚多。《子弟书总目》著录有446种,以罗松窗、韩小窗的作品较为著名,如《杜丽娘寻梦》、《长坂坡》、《得钞傲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