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满文书院是1985年1月21日在北京宣告成立的一个书院,创办人金宝森(满族,爱新觉罗氏)。校址原设于东皇城根小学,后改在北京市第24中学。北京满文书院的办院宗旨是“培养掌握满文,有志于从事满学研究,热心于抢救满族文化的人们,为开发满族人民长期缔造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文名

北京满文书院

创立时间

1985年1月21日

创办者

金宝森(满族,爱新觉罗氏)

办学宗旨

培养掌握满文,有志于从事满学研究,热心于抢救满族文化的人们,为开发满族人民长期缔造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成立地点

北京

书院建立

成立背景

北京满文书院历史照片

在我国56个民族中,作为少数民族之一的满族是一个特殊的民族,满族建 立了中国最后一个皇朝,并统治中国267年,她与当代的联系紧密、影响深远。满族人融入中原,与汉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丰富了祖国文化宝库。满族文化的特点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瞩目,“满学”研究在许多国家兴起,当前已经形成了一股“满学热”。对满文的学习、利用和研究成为满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满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满族历史源远流长,而满文出现却比较迟。直到1599年,努尔哈赤下令以蒙文改制满文,才出现了所谓“老满文”。1632年,皇太极令满族文字学家改进老满文,在字母右边增加圈点,以区别原来不能区分的音节字母,又吸收汉语语言成分,创制了拼写借词用的音节。这种文字称新满文。乾隆皇帝为了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谕令儒臣拟出满文篆字。此后不少珍贵文献资料均由满篆抄写。满文是满族先世女真人各部族从分裂走向统一、社会生产力逐步提高,社会形态向一个较高阶段发展时期的产物。由于满文不但是满族人民的民族文字,也是终清之世官方文字之一,它发挥了很大的历史作用,加速了满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有益于满族文化的发达和满汉文化的交流,作为官方文字,三百年来用它记载的资科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多领域,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档案、文献资料,满文对丰富世界文化宝库有着卓越的贡献。满文不仅在历史上有特殊贡献,现实中也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例如,在边界谈判中,利用满文档案迅速解决了长期不决的纠纷;红学界争论多年的关于曹雪芹的族属和家世问题,因发现了有关的满文档案迎刃而解了;曹家被抄是因经济犯罪与雍正继位的政治斗争无关。在自然科学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震研究、中医药研究等多方面翔实可靠的资料。

满学研究要有一个突破性进展,就要掌握满文以便于充分利用满文档案资料。满文档案资料浩如烟海,被研究清史的学者、政策研究者、企业家们视为不可多得的瑰宝。清王朝入关前后的档案(包括满文老档)是我国历代王朝留给我们最多、最完整的史料。虽经列强掠夺,但至今仅档案一项,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保存的清代档案多达八百多万件,其中纯满文的就有近二百万件。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雍两朝奏折多达200万件。此外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北京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中国社科院图书馆、雍和宫图书馆以及私人藏书尚未统计在内。这样浩繁的资料,由于精通满文的人才奇缺,翻译成汉文的为数不多,因而使大批珍贵的满文资料无法使用,限制了研究工作在更大范围内的开展,仅以国家“七五”规划中关于边疆开发的研究,就不能说没因此而受影响。

满文档案是每件只有一份的档案,档案不同于其他书籍可以任意刊印发行,满文档案历经风雨侵蚀、虫蚀鼠咬、土掩尘埋,其损毁速度与翻译速度竞比令人心痛。满文需要抢救,满文人才需要加速培养,以免贻羞子孙后世。

在满文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用价值被人们日益深入地认识到的今天,有更多国家重视对满文人才的培养。我国是满文的故乡,就其教学、研究、利用满文的实际现状,只靠高等本科院校培养满文专业学生难于满足实际需要,为了拾遗补阙,北京满文书院诞生了。

多方支持

在一些有心抢救满文的有识之士的呼吁影响下,在金宝森同志的倡议下,由满蒙两族的11位同志于1984年12月开始筹办,仅凭原北京书院研究所赞助的200元钱,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也是唯一的一所免收学费,工作人员不取任何报酬,进行义务教育的业余学校。这种奉献精神感动了著名专家和满族知名人士。清史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原清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先生慨然允诺担任这小小单位的名誉院长,还经常给予专业和工作方法上的指导。原北京出版社副总编王纪刚、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副馆长任世铎、老舍夫人胡絜青、原北京市民委副主任张寿崇等10位人士担任书院顾问。胡絜青先生还亲笔为书院题写了校牌。

领导关怀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任国家民委主任杨静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总检察长关山复 还曾亲临书院视察,多次参加书院组织的活动。时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鹏飞对书院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多次来到书院亲自指导工作。继任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健民也对书院的建设大力支持。老一代领导人对北京满文书院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永远不能忘怀。

书院贡献

满学窗口

书院成立后经教务委员会推举,金宝森任院长。业务上受市、区两级成人教育局的指导,经济上曾得到中国书院研究所、国家民委、北京市民委和个别满族人士的赞助,学制原为2年,后改1年。课程以满文为主,兼设有清史、民族史和各种讲座。组织市民聆听国内顶级满学专家的讲座,为满学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窗口。

义务教学

满文书院免费招生开办了近20年,先后有800余名普通班学员毕业,还开办了提高班和研究班有100余名学员毕业。2003年底,因为学校没有固定办学地点和编制、专家学者年事已高等问题,书院停办。满文书院停办后,一些有志青年秉承了北京满文书院免费办院的宗旨,本着“教书育人、义务授课”的理念继续为满文的传播努力着、奋进着。如今满文的濒危状态有所改善,对满文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这一可喜局面的形成与当初北京满文书院的努力与贡献是密不可分的。现北京满文书院自建成以来产生的档案已由金宝森老先生无偿捐赠给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妥善保存,永远留下了北京满文书院为抢救满文、培养满文人才的历史足迹。

书法展览

2003年举办的首次“北京满文书法展”堪称民族文化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