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江东六郡,由孙策平定统一。指吴郡(郡治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今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今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今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今安徽省潜山市)。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吴郡富春孙氏孙坚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升任长沙太守,拥兵自居,成为割据首领。孙坚长子孙策,年轻有为,领其父部下千余人,渡江削平江东,占据江东六郡而被封为吴侯。

中文名

江东六郡

方言

赣语

吴郡

郡治江苏省苏州市

会稽郡

郡治浙江省绍兴市

庐陵郡

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

豫章郡

郡治江西省南昌市

丹阳郡

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

庐江郡

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

吴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原会稽郡的浙江(钱塘江)以西部分设吴郡,治所在原会稽郡的吴县(今苏州),会稽郡仅保留浙江以东部分,徙治山阴(今绍兴)。

吴郡所辖属县:吴县,娄县(今昆山东北),由拳(今嘉兴南) ,海盐(东汉治所在今平湖东南),余杭(今余杭镇),钱唐(今杭州),富春(今富阳),乌程(今湖州),阳羡(今宜兴),无锡,毗陵(今常州),曲阿(今丹阳),丹徒(今镇江)。

会稽郡

在今江浙地区。秦置,郡治吴县(今苏州),辖春秋时长江以南的吴国、越国故地。汉初为韩信楚国所领,后属刘贾荆国、刘濞吴国。七国之乱后,复置会稽郡。汉成帝时领二十六县,人口逾百万,为当时辖境最为广阔的一郡,隶属于扬州刺史部。

东汉中期,分北部十三县置吴郡。会稽郡治所移至山阴(今绍兴),领十五县。

三国吴时分会稽郡置临海郡(今浙江东南)、建安郡(今福建)、东阳郡(今衢州、金华一带)。

丹阳郡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郡以境内丹阳县而名。汉治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三国初郡治移至今南京市。汉辖今江苏南京市,常州市,无锡市,浙江杭州市、湖州市,安徽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池州市、黄山市的全部或部分地区。东汉建安后,辖境慢慢减少。

三国初,孙权以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从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市)城东部,史称“吴郡”。吴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203-253年)曾任吴国抚越将军,丹阳太守。

豫章郡

楚汉之际置。治南昌县(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西汉后期隶属于扬州刺史部。汉末,孙权厘豫章郡置庐陵郡、彭泽郡、鄱阳郡。

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吴置豫章郡,治南昌,辖16县:南昌、海昏、新淦、建城、上蔡、永修、建昌、吴平、西安、彭泽、艾、宜丰、阳乐、富城、新吴、钟陵。

庐陵郡

庐陵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均有变化,但核心区域一直在吉泰盆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吉安市辖境。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孙策分豫章郡置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辖西昌、石阳、南野、遂兴、吉阳、兴平、阳丰、南壄、赣县、雩都十县。

吴嘉禾五年(236年),孙权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庐陵郡遂辖西昌、高昌、石阳、巴丘、南野、东昌、新兴、吉阳、兴平、旧城十县。

庐江郡

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池埂)。

元狞二年(前121年)七月,撤销江南庐江郡,在江北以原衡山郡东部与九江郡南部地区并,组建新庐江郡(治舒县)。

王莽建立新朝,改舒县为昆乡。

东汉复名舒县(仍治今庐江县城池埂),属扬州庐江郡(治舒县),堂和二年(88年),和帝即位,复撤销六安国,并入庐江郡(治舒)。在今安徽境内10个县、侯国。它们分别是:舒县(庐江县陈埠乡城池村城池埂)、皖县(潜山县城梅城镇)、居巢侯国(巢湖市区东北)、临湖侯国(无为县湖垅百胜乡临壁村)、龙舒侯国(舒城县龙河口)、六安侯国(六安市区北西汉故址)、安风侯国(霍邱县邵岗乡许集村)、阳泉侯国(霍邱县临水镇)、襄安县(无为县襄安镇)、潜县(霍山县南岳乡上元街村)。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庐江郡治迁皖城(今潜山县梅城镇),改六县为六安县。建安十九年(214年),吴拨皖城,庐江郡一分为二,吴庐江郡仍治舒(今庐江县城池埂、大城坂),魏庐江郡阳泉(今霍邱临水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