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昭梿(1776-1833年),字汲修,号檀樽主人。清朝宗室大臣,史学家。礼亲王代善的第六世孙,礼亲王永恩之子。

嘉庆十年(1805年)29岁的昭梿袭封成为第八代礼亲王。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昭梿被释放回家。解禁后,虽被再次起用,但他已失去了政治热情,专心从事文史研究。道光九年(1829年)昭梿因疽发于脑病逝,时年53岁。

人物生平

子承父志

昭梿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

昭梿的父亲名叫永恩,原封康亲王。乾隆四十三年,念及代善立下累累战功,又改封永恩为礼亲王,恢复了代善当年的爵号。他的父亲礼亲王爱新觉罗·永恩在乾隆朝时,因受某事牵连,从此不大过问政治,以文学艺术自娱。受时代影响和家庭环境熏陶,纂辑的《礼府志》成书未印。昭梿勤于笔耕,留给世人一部历史笔记《啸亭杂录》。

嘉庆十年(1805年)29岁的昭梿袭封成为第八代礼亲王。两年后礼亲王府失火,昭梿的家产、藏书连同印绶全部付之一炬。嘉庆帝赐银一万两,助他重建府邸,同时赐给许多衣帛。虽然嘉庆皇帝给予他一万两白银救济,但昭梿还是穷了下来。

惨遭革爵

嘉庆十八年(1813年)深秋天理教首领林清聚众反叛,趁嘉庆帝离京之机打进了紫禁城。昭梿与诸王公大臣一起组织官兵镇压,林清等战败被俘。昭梿以为自己在“癸酉之变”中不避危险、处置得当,立下了旷世功劳,却不想嘉庆一回京就责备亲贵大臣们“因循怠玩,以致有此大变。”昭梿忍不住私下发了几句牢骚。这些牢骚话很快被擅打小报告的人添油加醋地上报给了嘉庆帝。不久,昭梿为增加收入逼迫他的田庄管家程幅海额外增高田租。清政府规定,国家对农民“永不加赋”。昭梿违反国家规定,程幅海不从。昭梿便派王府护卫到程家抄没家产、拆毁房屋、抢割庄稼,又下令将程家六人圈禁并施刑。昭梿还不甘休,亲自把一个磁瓶扔到地上,用磁器碎片把庄头脊背划伤了一百多道,以致流血昏厥。此事被一封匿名揭帖告到了皇帝面前。当时,朝中尚书景安与昭梿并不同旗,也并非他的属下,昭梿却当面斥景安为王府奴才。此事也被抖搂出来,嘉庆帝大怒。

嘉庆二十年(1815)有人匿名检举昭梿凌辱大臣、府内滥用非刑。嘉庆帝得知,于十一月二十六日(12月26日),在谕旨中斥责他:“平日以田租细故,在顺天府、步军统领、刑部等衙门,涉讼累累。”可知昭梿恃强凌弱、欺压百姓的案子远不只一件两件。并连下四道严旨:昭梿以“妄自尊大、目无君上”、“滥用非刑”、“凌辱大臣”等罪名被革去王爵,押入宗人府监禁,960亩地产也被悉数没收。

其他作品

受时代的影响和家庭环境的熏陶,昭梿也爱好诗文,但他撰写的诗、文大多散佚,纂辑的《礼府志》也成书未印。昭梿勤于笔耕,他留给世人的是一部很有名的笔记——《啸亭杂录》,书中记载了大量清朝典故、满族习俗和贵族官员的遗闻轶事。

《啸亭杂录》分为《啸亭杂录》,《续录》。《啸亭杂录》十卷,《续录》五卷,为昭梿作。

《啸亭杂录》涉及民俗、人物、宗教、传说、重大历史事件、个人生活琐事、读后感……范围很广。有些文章还有独家报道性质,能补正史之不足。全书虽为文言,但文笔简练而不晦涩。而且昭梿治学严谨,凡涉及历史事件多为亲历,如系道听途说则注明来源,因此错误不多。

更为可贵的是,昭梿在文中直言不讳、毫不客气地刻画出许多满洲亲贵勾心斗角、凶残暴虐(可惜他也未能免俗)、不学无术、无知愚蠢的嘴脸,尤其在宋、金、明、清历史上,考虑到他所处的位置,更表现出难得的客观。

轶事典故

昭梿生活的另一特点是喜好戏剧。他不仅是一位戏迷,并且因为过分亲近戏子(优伶),受到言官的纠举。清代戏子的社会地位低下,唱戏被认为是下贱的职业。国家把“娼(妓女家)”、“优(唱戏家)”、“吏(县衙书吏家)”、“卒(县衙差人家)”列为四种贱民,即使贫寒的农户、工匠名义上也算“清白之家”,社会地位都比上述四种人高。当时,三代人中只要有一个人从事了这四种行业,子弟就不能参加国家初级的考试,更无资格步入仕途,原因是家世“不清白”。但昭梿却不顾忌这些,他不仅与戏子交相往还,还很器重其中一些人的品行。他说:“这些人迎欢卖笑,虽然是常态,但其中也有深知大义者。”

人物评价

昭梿贵为八大“铁帽子王”之一,虽才华横溢,但性格暴戾、妄自尊大,因此丢了王爵。后世知道昭梿,既不因为他是声势显赫的皇族贵胄,也不因为他做过十年“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而是因他写出了十五卷《啸亭杂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