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

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

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后路,东路钟会军则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交战后,晃飞诸葛绪,直奔东路抵挡魏军主力。而钟会大军在占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前进到剑门关外时 被回援的蜀军阻拦,僵持不下。邓艾则采用以迂为直的谋略,在魏蜀两军主力对峙于剑阁之时,自率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凿山开路,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又在蜀汉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今四川绵阳),进逼成都。后主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向魏军投降。

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开始了三国时代统一的序幕。

中文名

魏灭蜀之战

时间

公元263年8月至11月

地点

汉中、益州(今甘肃、四川)

结果

曹魏成功吞并蜀汉,晋公司马昭因此功封晋王

伤亡情况

不详

蜀汉指挥官

姜维、廖化、诸葛瞻

曹魏指挥官

钟会、邓艾、诸葛绪

参战双方

曹魏、蜀汉

参战方兵力

魏军十八万;蜀军十余万

背景

三国后期,魏、吴、蜀并立抗争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长变化而渐趋崩溃。

蜀汉自诸葛亮死后,蒋琬和费祎辅政,他们遵行诸葛亮的既定方针,团结内部,又不轻易用兵,曾一度使蜀汉维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247年至262年间,蜀汉经过将领姜维不断向魏发动战争,力量日渐消耗,加上后主刘禅宠信的宦官黄皓窃弄机柄,朝政日非,民有菜色。262年侯和之战,姜维军大败,死伤惨重。于是黄皓和诸葛瞻意图罢免姜维 让阎宇代替大将军职位。姜维厌恶黄皓弄权,上书请杀之,刘禅不听。姜维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拥兵北防。朝政内外产生严重分歧。至此,蜀汉的基础已大大动摇。

这时的吴国,因孙权死后,内争迭起,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多次攻魏也多以失败告终。吴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

而魏国自明帝曹叡驾崩后,八岁的齐王曹芳为继位为傀儡皇帝,先是曹爽专政,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独掌大权。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并意图代魏。司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势力,笼络士族,同时,他们还注意招揽人才,移民实边,沿用曹操的方法,推广屯田,兴修水利,使魏国在司马氏的掌管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对外上,名将邓艾数次抵御姜维的北伐军,司马昭也在寿春平定了诸葛诞的反叛。

然而260年甘露事变,贾充指使成济公开弑杀魏君曹髦,一方面让司马氏进一步掌控了曹魏朝堂,另一方面此悖逆恶行也让司马氏失去舆论及人心支持,延缓了司马昭禅代的步伐。此刻司马昭急需一场对外的大胜,寻求政治上的突破,洗刷污点,为篡位累积资本。

262年,司马昭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蜀汉已经“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决定采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后,因巴蜀顺流之势,水陆并进”再并东吴,统一全国的战略方针。朝内群臣皆反对,邓艾更是数次上言 未到伐蜀时机。惟独司隶校尉钟会鼎力支持,并与司马昭一同“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为此,魏国任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作伐蜀准备。同时扬言要先攻吴,以迷惑蜀汉。姜维闻讯,忙把情况上报刘禅,建议派兵把守阳安关口(即阳平关,在今陕西宁强西北)和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的桥头,作好防备。但后主听信黄皓的鬼巫之说,以为魏军不会进攻,不理会姜维的建议,也不让朝内群臣知道此事。

过程

魏军南下

263年8月,十八万魏军分三路南下:西路军由邓艾所率的三万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进攻姜维;中路军由诸葛绪率三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而东路军由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再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

刘禅闻讯后,忙命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钟会军。9月,魏军正式全面发动攻势,蜀国方面依照姜维的布防计划,命汉中的蜀军不得战斗,退至汉乐二城驻守。钟会派李辅进攻乐城的王含、荀恺进攻汉城的蒋斌,自己则带兵攻阳安关,派胡烈攻关城。魏兴太守刘钦由子午谷出与魏军主力会师。关城守将、关中都督傅佥想坚守,但部将蒋舒因被降职而怀恨在心,遂建议傅佥出战。傅佥出战后,蒋舒投降魏军,傅佥奋战而死。此时除了柳隐坚守的黄金城与汉乐二城,汉中多数据点已被攻克。钟会又闻得魏军得重镇关城,获其库藏粮谷,于是留下两万兵力围住汉乐二城,领东路大军长驱直入,直逼剑阁。

钟会发告《移蜀将吏士民檄》劝蜀地军民投降。

西路军也同时展开攻势,邓艾命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趋分别从东、西、北三面进攻沓中的姜维。而姜维因获悉魏军已进入汉中的消息,担心阳安关失守,剑阁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战且退,希望尽快赶到关城援助。但中路诸葛绪军已从祁山进达阴平之桥头,切断了姜维的退路。

姜维为引开魏军,便率军从孔函谷绕到诸葛绪后方,诈称攻击。诸葛绪怕自己的后路被切断,慌忙后退三十里,姜维趁机立即回头越过阴平桥头。当诸葛绪察觉自己上当时,已经与蜀军相差一天,追赶不及。姜维从桥头至阴平,一路向南撤,途中与正在北上的廖化、张翼、董厥等蜀汉援军会合。听闻关城丢失,蜀军惟有退守剑阁,抵抗魏军。

剑阁在今四川剑阁县,西有相连的小剑山和大剑山,地形险峻,道小谷深,易守难攻,姜维利用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而刘禅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吴国派出丁封、孙异等救蜀。

钟会大军被蜀军阻于剑门关外,不能前进。但剑阁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弃。于是钟会致书于姜维:“公侯以文武之德,怀迈世之略,功济巴、汉,声畅华夏,远近莫不归名。每惟畴昔,尝同大化,吴札、郑乔,能喻斯好。”劝原为魏人的姜维归降。姜维不予回答。钟会文笔虽佳,面对天险,还是得用武略攻之。然蜀军保险拒守,魏军攻关不克,又是孤军深入,运粮不便,于是钟会便商议退兵。

偷渡阴平

参见偷渡阴平

在这个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一条奇策,建议“从阴平由邪径(小道)经汉德阳亭(今四川剑阁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绵阳东),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300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指蜀军)必还,则(钟)会方轨(两车并行)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邓艾献策的要点是,魏军从阴平绕小道攻涪,这样姜维若从剑阁来援,则剑阁势孤易破,钟会大军即可前进;若蜀军不援涪,魏军破涪,切断姜维后路,并可直指成都。这条计策被接纳了,并由邓艾执行。

邓艾挑选精兵,想与诸葛绪联合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诸葛绪以自己只受命攻击姜维,不可自作主张为由,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同时钟会派田章从剑阁西的道路进攻江油,田章破蜀军三校,后受邓艾节度为先锋。不过,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使其被征还洛阳,其部归属钟会。

从阴平到江油,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也因此之故,蜀汉未在此设防。这年十月,邓艾率军三万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时“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700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粮运将匮,频於危殆”,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油关亦是“险峰壁立,直插云天;关下江流湍急,浊浪翻卷”的天险,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奇迹般出现,大惊失色,不战而降。

穷途末路

此时的蜀汉政权虽有大将苦力支撑,已是穷途末路。

西

:郫县令常勗固城拒守,而成都西除了郫县还有汶山郡之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围牙门之兵可用。

:姜维大军进于郪、五。亦有罗宪在江州。

:霍戈镇守南中六郡,原部署好部队北上,可以增援成都。

:重镇雒城尚未失陷,姜维军离此七十里。汉中诸围守在柳隐、蒋斌、王含拒守。

此刻的成都,魏军兵入平地,周边要隘尚存,蜀汉姜维等主力部队仍在抵抗。然虽内有半壁江山,外有东吴援军。但成都军民士气已降到谷底,亦无大军可守,满朝文武一片降旗。

蜀汉灭亡

蜀国地图

江油失守后,刘禅派诸葛瞻抗击邓艾,黄崇劝告诸葛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但诸葛瞻犹豫不决,被邓艾夺取了险地。诸葛瞻督军到涪城并遇魏军发生战斗,邓艾大败诸葛 瞻前锋,诸葛瞻被迫退守绵竹。邓艾遣使致书诸葛瞻劝降说:“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诸葛瞻怒斩使者。邓艾立即派其子邓忠及师纂等,从左右两面进攻蜀军。魏军失利,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进占绵竹,并立即进军成都。

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而成都兵少。当蜀君臣闻魏军到来时,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议先逃向南中地区,也有人建议东投孙吴,其中谯周则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刘禅接受谯周意见,开城降魏,魏军占领成都,同时遣使令姜维等投降,蜀汉正式灭亡。

而在坚守剑阁的姜维,先闻诸葛瞻兵败,但未知刘禅确切消息,恐腹背受敌,便引军东入巴中。钟会率魏军进驻涪城,另派胡烈、田续、庞会等追赶姜维。姜维再退到郪县,得知真实情形后,姜维便率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投降钟会军。

魏灭蜀之战结束。

后续

参见:钟会之乱

邓艾在灭蜀后,为刘禅请封扶风王,又上书伐吴,引起司马昭猜忌。钟会此时野心膨胀,与卫瓘、胡烈等人上书说邓艾有谋反的迹象。结果邓艾父子被捕,押往洛阳。邓艾被捕后,钟会独大于蜀中,与希望恢复汉室的姜维联合发动叛乱。

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攻打孟津、洛阳,夺取天下。但司马昭早已派贾充领一万余兵占据斜谷,自领十万兵屯于长安。结果钟会决定占据巴蜀,割据西南,于正月十六矫诏讨伐司马昭,魏将皆不服从。有人建议钟会屠杀牙门骑督以上官职的人,但钟会犹豫不决,结果胡烈于正月十八起兵反抗。魏军于成都城内激战,姜维率先被杀,不久魏兵杀死钟会,死伤数百人。在钟会被杀后,邓艾的部下想把邓艾迎接回来,但卫瓘派田续追击邓艾,双方在绵竹附近遇上,邓艾被杀,至此钟会的叛乱结束。

参战人物

蜀汉

曹魏

蜀汉指挥官卫将军诸葛瞻(战死)诸葛尚(战死)张遵(战死)赵广(战死)李球(战死)黄崇(战死)王含(不详)蒋斌(蜀亡后与姜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蒋显(蜀亡后与姜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廖化(投降后病死)张翼(蜀亡后与姜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董厥(投降)马邈(投降)蒋舒(投降)傅佥(战死)黄皓(投降)柳隐(投降后辞官回蜀)霍弋(投降)句扶(不详)罗宪(投降)杨宗(投降)宗预(投降)刘谌(自杀)常勗(投降)阎宇(不详)后主刘禅(投降)大将军姜维(蜀亡后与钟会叛乱失败被杀)曹魏指挥官王颀牵弘杨趋杨欣师纂(被卫瓘、田续杀死)邓忠(被钟会夺权后被卫瓘、田续杀死)樊震爰(“”为“靓”异体)李辅荀恺刘钦庞会句安皇甫闿夏侯咸王买胡烈胡渊田章田续许仪(被钟会处斩)丘建卫瓘东路军钟会(灭蜀后与姜维叛乱失败被杀)西路军邓艾(被锺会夺权后被卫瓘、田续杀死)中路军诸葛绪(被钟会夺权)

东吴

东吴丁奉丁封孙异

评价

魏灭蜀之战,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魏能灭蜀,在于前者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优于后者,但战场上的胜负,又与双方的指挥、谋划直接有关。

魏征西将军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奇袭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