楛矢石砮是关东最古老的民族肃慎族的奇特物产,是昔年与中原联系的纽带和媒介。楛(hù)矢,就是用长白山区的楛木(有学者认为是桦木)制作的箭杆;石砮,就是用松花江中坚硬的青石磨制的箭头。

中文名

楛矢石砮

文物类别

关东最古老的民族肃慎族的奇特物产

出土地点

关东

材质

楛(hù)矢,就是用长白山区的楛木

所属地区

东北

来源

曾经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一群隼鸟飞到陈国宫廷的上空,一只受了伤的隼鸟掉在宫廷院落里,伤口还挂着一尺多长的楛矢。当时陈湣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四处询问。正好鲁国司寇孔丘周游列国,来到陈国,陈湣公知道孔丘博览群书,精通世故,便派人去请教。孔丘说:“这群隼鸟从很远的地方飞来,鸟身上的楛矢是肃慎人造的。过去周武王灭殷,国势强大,鞭及九夷百蛮,四方属国都来朝贡,北方的肃慎贡了楛矢石砮,石镞长约一尺八寸。周武王把肃慎献来的楛矢石砮,赐给分封陈国的女婿胡公,以表彰长女的美德。在周武王时,同族亲属分给珠宝,异姓诸侯分给远方来贡的珍品,以示周王室的恩惠。陈国一定受赐过‘楛矢石砮’,你们可以到仓库里去找。”果然不出孔子所料,在金柜里找到了肃慎的楛矢石砮。

意义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册》,在《西周时期全图》上你会发现,东北肃慎族是惟一与黄河中下游地区即中华民族发祥地诸民族并存的少数民族,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大荒山(长白山)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在长白山下,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居住的肃慎民族,也叫息慎和稷慎,是现在满族的祖先。远在三千年前它就和中原王朝存有贡纳关系。史书记载:周武王灭商后,曾命令周围各少数民族以自己的土特产来进贡,当时肃慎进贡了长一尺八寸的楛矢石砮(《国语·鲁语下》:“武王克商……肃慎氏贡楛矢石砮,其长尺有咫”。周成王建成洛邑,大会诸侯,肃慎也派人去朝贺,(《尚书·序》)贡献楛矢石砮及麈(似鹿而大)等方物。周成王命大臣荣伯作“贿肃慎之命”(汉·司马迁《史记·周本记》),给以赏赐。周康王时,肃慎复至,周王室公开申明,肃慎属于我们北方的领土(《左传》鲁昭公九年:“肃慎、燕、亳,吾北土也”)。以后,肃慎与中原关系更加密切,而每次联系均以楛矢石砮为首贡。肃慎魏时称勿吉,一名靺鞨,南北殊译,实一国矣。《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记载,魏景元三年,肃慎来献楛矢石砮,《晋书·东夷传》解释此事:“……魏景元末,来贡楛矢石砮、弓甲、貂皮之属”。《册府元龟》累记贡楛矢之事:“十二年(汉文帝十二年,即公元前168年——笔者注)遣使贡楛矢方物”,“正始四年,贡楛矢”,“永平四年及延昌元年,贡楛矢”,“孝明帝熙平二年,贡楛矢……”

楛矢石砮为何物,最早具有权威解释的是孔子。《孔子世家》记载了一个故事,那年春日,陈庭郊外绿草茵茵,突然,有两只大雁被箭射中齐刷刷地落于庭前,“有隼集于陈庭”,陈湣公近前拾起一看,见箭杆约长一尺八寸,“楛矢贯之,石砮长尺有咫”,此箭非木、非石、非铁,便打发人拿着箭杆去问文贯古今的孔子,“陈湣公使问仲尼”,孔子解释,这大雁是远途来的,这箭来自数千里之遥的肃慎国,“隼来远矣,此肃慎之矢也”。这是最初的关于楛矢石砮的故事。是孔夫子向天下做了一个广告,在遥远的中国北方,有个使用楛矢石砮的古老民族肃慎族。

详细说明

肃慎族是怎样的民族,且如何使用楛矢石砮呢?《淮南子》称:“东方多君子之国,信哉,莫古于肃慎。”形成于宋真宗时代的《册府元龟》称肃慎“负山襟海,物产闳博,风气纯古,历虞夏商周,迄魏晋南北朝,传世二千余年不绝”。而《后汉书》则详细地描绘了肃慎人生存状态及使用楛矢石砮情景:“古肃慎之国,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土地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各以豕膏涂身,厚至数分,以御风寒……自汉兴以后,臣属夫余,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弓长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便死……”

楛矢石砮:关东文化的象征,作为方物特产,到底以什么材料制成,明清以来,多有争论,千百年来,一直为关东文化之谜。查阅《后汉书》、《淮南子》,均无记载;《盛京通志》与《八旗通志》也没有提及。根据1988年10月出土于黑龙江省宁安马莲河北岸东康遗址的楛矢石砮,即石箭镞(箭头)的制作材料有三说,一为松脂化石说。王士桢《池北偶谈》载吴兆骞谪宁古塔记云:石砮出混同江(即黑龙江)中,相传松脂入水千年所化,色青绀,纹理如木,坚过铁石;二为木化石说。清人阎璩在他的《古文尚书疏证》里说,有从宁古塔来者,询其风土,云东去一千里曰混同江,江边有榆树、松树,枝既折,堕入江,被浪所激荡,不知几何年,化为石,取以为箭镞,榆化为正,松次之。三为黑龙江口石说。《明一统志》云:“黑龙江口出石砮,名水花石,坚利如铁,土人将取之,必先祈神,固信而有征。另在吉黑两省出土的许多石箭头中,发现有许多是由燧石、玛瑙、碧玉一类的石材制成,明亮而坚硬。至于楛矢材料,亦有二说,一说为松花江特产的“石棒”,它是一种高约一米的明条灌木,生长于山水相接的岸边,根梢直径相近,与箭杆大小相同,坚如石材。二为杨柳科柳属灌木杞柳说。这是将东康遗址出土的楛矢碳化标本进行切片,经电镜扫描,从外观、构造、髓心及木射线等特征上微观对比得出的结论。三是灌木入水石化说,这是笔者的意见。关东有民谣:“松花江,一大怪,木头沉底石头飘起来。”木头即指浪木,木不经水浪冲击,不会石化,不会沉底,也就不足以为箭杆。楛矢,为灌木石化制成。石为砂姜,另文赘述。

随着历史的演进,东北肃慎族终于走出了石器时代,但楛矢石砮,作为东北早期民族活动的重要篇章和东北文化的象征物,又像谜一样走进题为《斐兰》(用榆柳之枝做的小弓)的乾隆御制诗:“榆柳弯弓弦檿丝,剡荆作箭雉翎翍。壮行幼学率由旧,蓬矢桑弧匪袭为。揖让岂知争君子,闿抨惟觉惯童儿。曾闻肃慎称遥贡,可惜周人未解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