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木林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县。藏语中意思是“胜利”。南木林县位于东经88°46′-90°、北纬29°18′-30°18′之间,地处西藏自治区中南部,日喀则市东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南木林县东与尼木县交界,西与谢通门县相邻,北与申扎、班嘎两县接壤,东南与仁布县毗邻,南与日喀则市隔江相望。县城距日喀则市76千米,拉萨308千米。县境东西宽98千米,南北长110千米,总面积884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83531人[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区划代码为540221,长途区号为0892,邮政编码为857000,车牌号码为藏D。

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南北两面山峦起伏,南部有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中间有一条从北到南的蛇形狭窄“走廊”湘河流域。属高原性内陆干旱气候,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干湿季明显。县内风景名胜有梅日寺、德庆热布杰寺、铁索桥等,历史上的名人有八世达赖、八世班禅、六世班禅、五世班禅。

2019年12月9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批准南木林县退出贫困县(区)。

中文名

南木林县

邮政区码

857000

地理位置

日喀则市东北部

面积

8848 km²

人口

83531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方言

藏语

气候类型

高原山地气候

电话区号

0892

政府驻地

南木林镇

下辖地区

1个镇16个乡

车牌代码

藏D

外文名

Namling County

机场

日喀则和平机场

火车站

日喀则站

著名景点

梅日寺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

著名人物

八世达赖强白嘉措

地方特产

酥油

代码

542322

GDP

3300元

农村人均收入

1905.8元

历史沿革

南木林县风景

吐蕃时期称扎西孜,后被称为湘巴(即后藏6个万户司之一)。

清朝初设南木林宗。

民主改革前,由嘎厦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联合管辖。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开京签定,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1959年民主改革前,南木林是由西藏噶厦政府的4个宗和后藏班禅堪布会议厅的7个溪卡合并组成,分别由西藏噶厦政府、班禅堪布厅管辖。收税纳贡,派差服役,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

1960年1月25日,成立了南木林县人民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

2014年7月,日喀则撤地设市,南木林县属于日喀则市,县政府驻南木林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西部,日喀则市东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东与拉萨市的尼木县交界,西与谢通门相邻,北与那曲市的申扎、班嘎两县接壤,南与日喀则市隔江相望。县境东西长98千米,南北宽110千米,总面积8848平方千米,占日喀则市面积的4.86%,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0.74%。

地形地貌

南木林县风景

南木林县地处岗底斯山脉东段河谷地带,整个地形为东北高,西南低,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790—4952米之间,境内山峦起伏,由极高山、高山、中山、河谷、湖泊、冰川及砂丘等诸地貌单位组成,最高点在县境内东北部扛宗马山峰,海拔6043米,终年积雪不化;最低点为湘曲河与雅鲁藏布江的交汇处,海拔3704米,相对高差2339米。山腰及河谷均沿南北走向延伸,南部山体褶皱强烈,基岩裸露,地表疏松,沟蚀严重,山麓坡前洪积扇与坡积裙广布,沿雅江一带多风地貌;北部高山耸峙,河谷深切,山顶冰川刃脊发育,冰蚀湖众多。气候条件

县境内年平均气温5.9℃,极端最低气温—17.7℃,极端最高气温26.5℃,年日照时数为2917.5小时,年平均降水量413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298.11毫米,年平均风速为3.7米/秒,最冷月1月,最热月8月。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季大风频繁,年降水量偏小,季节分配不均,空气稀薄,气候干燥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类型.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13年末,南木林县面积为8848平方千米,实有耕地面积10.62万亩,人均耕地1.48亩,园地面积313.7亩,草场面积729.32万亩,居民住房用地面积7796.7亩,交通用地面积3920.7亩。

矿产资源

截至2013年,据地质部门初步探测,南木林县广阔的土地上蕴含有多种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铁、锌等矿。已探明确定开发的矿产地5处,索金乡铜锌矿紧邻中尼公路。

行政区划

截至2013年,南木林县全县辖1镇16乡152个村

辖区详情
南木林镇达那乡卡孜乡多曲乡秋木乡土布加乡
查尔乡索金乡达孜乡奴玛乡热当乡拉布普乡
甲措乡芒热乡普当乡仁堆乡艾玛乡

人口民族

南木林县人口以藏族为主,境内居住有少数汉族、蒙古族、回族等民族。2013年底,南木林县总人口有11262户76235人,其中农牧民人口有74014人。

2021年7月,日喀则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南木林县常住人口83531人。[2]

经济

综述

2006年南木林县GDP实现25477万元,增长速度达19.4%,其中:第一产业14018万元,第二产业2131万元,第三产业9328万元。人均GDP3300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9365万元,比2005年增加2772万元,增长16.7%;完成地方财政及地方税收收入460万元,比2005年增长14.26%;完成收入13270.47万元,比2005年增加2588.87元,增长24.2%;乡镇企业收入达330万元,比2005年增加123.6万元,增长59.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05.8元,比2005年增加309.8元、增长19.45%,其中现金收入967元,占纯收入的51.1%。劳务输出24374人次,占总劳力的65%,比2005年增加541人次,劳务收入5411万元,比2005年增加1029万元;粮油总产5171.4万斤,比2005年减668.9万斤;牲畜出栏率为27.3%,总增率26.4%,成畜死亡率控制在了0.5%,比2005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年末牲畜存栏408471头(只、匹)。

第一产业

2006年,该县以蔬菜、油菜为主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3877.85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0.49%。此外,南木林县在畜牧业和养殖业结构调整方面,根据全县的实际情况,在牧业乡大力发展牦牛,稳定小畜,减少马匹养殖;在半农半牧乡发展山羊,稳定绵羊,控制马匹及驮畜;在农业乡做到大力发展黄牛,稳定小畜养殖,推广养鸡、养猪、养鸭等副业产品,促进了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2006年,南木林县完成短期育肥49923个绵羊单位,出栏36793个绵羊单位,总收入867.2万元,纯收入581.8万元。2006年,以艾玛土豆为龙头的土豆种植规模扩大到了3.17万亩,比2005年增加0.7万亩,土豆产量达1.84亿斤。试种了200亩脱毒薯。

第二产业

南木林县发展民族手工业及农畜产品加工业,其中:南木林镇、达孜乡的藏毯加工已启动;芒热乡的藏刀开发,加工精细刀具;艾玛乡孜东的铜器加工形成适度规模。

第三产业

南木林县在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其中著名景区有:色吾寺,色结寺,铁索桥等。2006年,南木林县第三产业经济收入9328万元。

文化

民族节日

林卡节

景点

藏语称林卡节为“赞林吉桑”节,意即大同世界共同欢乐,亦即所有人可以共度的一个节日。一般来说,林卡节大致在藏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个月中,根据日喀则的气候特征,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结合在一起,男女老少集中过林卡,有的县因季节、气温原因,可能往后拖些时日,但也不能拖进盛夏季节。

沐浴节

藏族沐浴节要进行五六天,在这些日子里,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要下河去洗澡。节日期间,无论城镇还是乡村,农村还是牧区,人们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年楚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之畔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洗净身子后,又把带来的藏被、藏装浸在水中洗刷一新。

望果节

望果节是藏族群众一年一度的祝愿农业丰收的古老节日,又叫丰收节,藏语叫“曲果”或“望果节”。“望”藏语的意思是田地、土地,“果”意为转圈,“望果”是译音,意为绕地头转圈,转庄稼地的节日。

特色饮食

南木林藏族饮食的特点是糌粑、酥油、青稞酒、清茶、牛、羊肉在日常生活中为主食。同时还经常吃藏面(即当地面,把生小麦磨成面粉)和萝卜、白菜、土豆、油茶叶子及野生小菜等蔬菜。农牧民吃米、挂面、包子已较普及,还做一些炒菜,食物品种比较丰富,营养结构更趋合理。

糌粑:南木林藏族的主食,因其作工成分不同而分为乃糌(纯青稞糌粑)白山、(青豌混合糌粑)、山糌(纯青稞糌粑)。

酥油茶:除了进餐时用外,也是平时不缺少的主要饮料之一。日常生活中除富有家庭外,其他贫民百姓除早上或有客人时喝酥油茶外,平时只能喝清茶,其做法是把开水倒入陶质茶壶内,外加少许茶汁和盐巴后可以饮用。

青稞酒:除喝茶外,南木林藏族的饮料就是青稞酒(藏族叫“枪”),喝青稞酒的习惯极为普遍,特别是农牧区和半农牧区更为流行,不管红白喜事青稞酒是最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南木林藏族人民最喜欢喝的酒,逢年过节,结婚、生孩子、迎接送友,必不可少。

肉类:南木林藏族也跟其他藏族一样,喜爱吃肉,其肉的吃法上主要有3种:一种是煮成块块吃;另一种是吃生肉;还有一种是风干后吃。这3种吃法当中风干肉最为有名,其做法是将牛肉切成条形,串挂在低温风的地方阴干,干肉肉质鲜红,无膻味,存放期长,不易腐霉,携带方便为称名。

除了日常食用的酥油、糌粑外,还有很多风味小吃,如:麻森、煺、帕扎麻古、卓玛麻古、萝卜拉布果等。

社会

城镇建设

南木林县以县城商贸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完善城市功能,主要规划建设了两个项目:一是建筑面积达2720平方米、投资540万元的人民路商业街开发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机关餐厅、商贸楼和商品房项目;二是总投资达136万元的县农畜贸易市场建设项目。

针对县城及县级机关基础设施差的实际,南木林县投资229万多元,改造县级机关及办公楼的旱厕,铺设地下排水管道,安装机关大院路灯,修建机关接待用房,改造县级干部住房,添置机关交通工具,购微机、复印机等办公设备。另外,规划建设了县城民族团结健身广场,安装了高杆路灯和体育健身器材。

文化事业

2004年,南木林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南木林县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和《南木林县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细则》,在全县开展以“除陋习,树新风”、争创文明户、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乡村、争做文明市民等为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表彰了10个文明单位、12户机关五好家庭、5个文明乡镇、28个文明村、320个农牧区五好家庭和文明户。同时通过实施“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电影“2131”工程,全县广播电视收视面提高,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宗教

2006年,南木林县境内有寺庙、日追、拉康共31座,僧尼533人。寺院众多,教派齐全。31座寺庙中,日追、拉康中等7座属红教(宁玛派),属于花教(萨迦派)的3座,属白教(噶举派)的6座),属黄教的15座(格鲁派的13座,苯教派的2座)。重大宗教节日活动有:甘典曲果寺“朋加”节(朝长寿瓶节)、达那寺“古朵”大法会、孜东曲德寺“普珠”(跳神节)、德庆热布杰寺“晋热”即驱鬼活动、牛曲果林寺晒佛节,及其他小型宗教活动,如猴年大法会、燃灯节、降神节、朝山节等等。

科教文卫

2002年,潍坊援藏工作开始,帮助南木林县发展教育卫生事业,提高教育水平和群众健康水平。投资90万元在秋木乡、南木林镇建设了两所希望小学,解决了秋木、南木林两乡镇学生入学难问题。针对全县中小学生课外图书缺乏问题,组织潍坊市中小学师生捐助了价值80万元的图书资料。投资30万元为南木林县医院购置了500毫安X光机和心电图片仪等医疗设备,提高了县医院的设备水平,加强人才培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旅游

风景名胜

色结寺

色结寺,在日喀则地区谢通门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东、塔丁乡乃囊村东侧,距县城6公里。寺庙坐落在东日嘉山之巅,四面各有一眼清泉,山下有苯教色果查姆寺,是苯教祖师辛饶·米沃且后裔木辛氏族的住锡地,历来被视为“圣地”,海拔4125米。

德庆热布杰寺

德庆热布杰寺位于南木林县南木林镇嘎布村。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由六世班禅罗桑贝丹益西创建,属藏传佛教格鲁(黄教),主供佛为吉尊江木央佛,主要开展以“格鲁瓦”壮瓦司松为主要内容的8种念经佛事活动。该寺占地面积1588.49平方米。

德庆热布寺“晋热”活动旧时有5种类型,现存只有4种即:桑杰朋巴、恰多果吉、得确、顿故。在南木林镇、达那乡、秋木乡、卡孜乡、多角乡、热当乡(拉布)的信教群众都参加“晋热”活动。

铁索桥

南木林铁索桥是贯通湘河两岸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唐东杰布于15世纪主持修建的。相传唐东杰布是藏戏的发明者,他以藏戏为募捐手段,修建了100多座铁索桥。南木林铁索桥现存南北岸边的桥头堡和横跨于河上的铁索桥。

南木林铁桥,为西藏15世纪的铁索桥增添了地域范围,为研究西藏桥梁发展史,了解这段时期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资料。1996年,南木林湘河铁索桥被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色吾寺

色吾寺位于南木林县拉布普乡普村境内的色吾沟内,属藏传佛教红教,红教属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此教派以传承弘扬旧密法为主,称为旧派。该派僧人均着红色衣冠,尊莲花生为祖师。色吾寺与山南地区“敏珠林”寺有母、分寺关系。距县城69公里,海拔4700米。该寺历史悠久,由果如白玛久耐创建,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寺曾有1个大经堂,11个殿堂,主供莲花生大师,现供有莲花生师徒三尊塑像,还有空行母益西措杰的修行洞。

甘丹曲果林寺

甘典曲果林寺位于县城所在地南木林镇雪堆村境内,由吐蕃王朝十四绕迥(1462年)时期嘎玛巴五世的学徒洛追创建,后由五世达赖扩建,取名“甘典曲果林寺”,属格鲁派(黄教十三林之一),主供佛江白伟巴(江木央)佛,主要开展以“颂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为主要内容的宗教活动,寺庙占地面积23800平方米。

代表人物

八世达赖

八世达赖强白嘉措,意为“妙吉海”,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生于托布嘉拉日。5岁时,认定为七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在札什伦布寺剪发起法名,次年迎至布达拉宫坐床,受近事戒。因年幼,担任摄政的是第穆呼图克图,这种作法自此成为定制。八世达赖8岁时拜六世班禅罗桑华丹益希为师,受了沙弥戒,20岁又从六世班禅受了比丘戒。此时第穆呼图克图去世,由策满林呼图克图任摄政。

八世达赖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在布达拉宫圆寂,时年49岁。

八世班禅

咸丰十年(1860年)十月初二日,为八世班禅坐床典礼之日,摄政呼征阿齐图克图和驻藏帮办大臣恩庆前往扎什伦布寺主持,清文宗也派理藩院司员2人,前往扎寺责送“敕书”,“赏品”等件。并赏赐白银一万两,作为坐床经费。

六世班禅

罗桑贝丹益西(1738—1780年),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

五世班禅

罗桑益西贝桑布(1663—1737年),第五世班禅额尔德尼。清康熙二年(1663年)七月十五日,生于后藏托布加卡(今土布加乡)的竹仓家。父名索朗旺扎,母名泽丹普赤。经高僧苏本·罗桑丹增等携前辈班禅遗物,终被选择认定。

乾隆二年(1737年)八月初,一生力主维护多民族团结的五世班禅圆寂于扎什伦布寺,享寿75岁,法身宝塔,现藏于该寺中殿内。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入选2020中国人际信用百佳县市。[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