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广东省河源市辖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韩江上游,是韩江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总面积3635.13平方千米,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2020年,设16个镇、270个村(居)委会。县政府驻紫城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紫金县常住人口551095人。[1]

明隆庆三年(1569)朝廷批准设立永安县。民国3年(1914年),广东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1949年5月,隶属东江专区。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成为河源市辖县。

2019年,紫金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6亿元,同比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亿元,比增5.5%。同年3月,紫金县被列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中文名

紫金县

外文名

Zijin County

著名景点

九和温泉,南母寺,紫金观,越王山等

人口

551095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行政区划代码

441621

行政区类别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106.5亿元(2019年)

面积

3635.13km²(2020年)

地理位置

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

政府驻地

紫城镇

车牌代码

粤P

电话区号

0762

所属地区

中国广东省河源市

下辖地区

16个镇、270个村(居)委会

邮政区码

517400

历史沿革

紫金地域,春秋时属南越,战国属楚。

秦代起属南海郡博罗县、龙川县地。

隋唐为归善县、兴宁县地。

宋元为归善县(今惠州市区及惠东县,驻惠城东,为惠州府治所)、长乐县(今五华)地。

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属惠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属广东省都督府。

民国3年改永安县为紫金县,属潮循道。

民国15年隶属东江各属行政公署,民国26年隶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1949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

1949年5月紫金县解放,隶属于东江专区。

1952年改属粤东行政区,1956年隶属惠阳专区。

1959年改属汕头专区,1963年复属惠阳地区,1988年改属河源市。

1988年,紫金县总面积3627平方千米。总人口112695户61181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325人。全县共有318个行政村(居委会)。乡镇以外部分区域总人口407户2289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人,总面积166.52平方千米,包括:(1)白溪水库管理处,有行政村1个,下分6个自然村;(2)宝山(上窖),有居委会1个,行政村1个,下分8个自然村。(根据《紫金县志》资料整理)

1996年,紫金县面积3627平方千米,人口约68.9万人。辖23个镇: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中坝镇、敬梓镇、水墩镇、龙窝镇、洋头镇、苏区镇、南岭镇、九树镇、瓦溪镇、九和镇、蓝塘镇、凤安镇、好义镇、上义镇、青溪镇、义容镇、古竹镇、临江镇、柏埔镇、黄塘镇。县政府驻紫城镇。(根据《政区大典》)

1998年末,紫金县辖23个镇,下设277个管理区、24个村委会、24个居委会。1999年4月起,全县普开撤区设村工作,2001年1月完成,全县设立301个村委会。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紫金县总人口502077人,其中:紫城镇46816人、附城镇26071人、龙窝镇39571人、九和镇15333人、上义镇13983人、蓝塘镇49893人、凤安镇14956人、义容镇23762人、古竹镇34845人、临江镇19460人、柏埔镇20239人、黄塘镇23629人、敬梓镇20380人、乌石镇34772人、水墩镇14325人、洋头镇10255人、南岭镇9946人、苏区镇13849人、九树镇11403人、瓦溪镇12207人、好义镇8779人、青溪镇10222人、中坝镇27381人。

行政区划

乡镇概况

紫城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北部,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镇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8.6平方公里,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96133人。

附城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北部,毗邻县城,北与东源县交界。全镇总面积230.9平方公里(含白溪4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38638人。镇内矿产、水力和松木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黄花细叶绿茶、单丛茶、春甜桔等。主要景点有白溪——散滩水库风景区、广福庵等。金山民营工业园位于镇内西郊,占地面积3.12平方公里。

乌石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北部,秋香江上游。全镇总面积140.5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46188人。境内水力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春甜桔、三华李等。主要名胜有官山嶂、杨梅坳仙人足迹等

中坝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北部,东邻五华县长布镇,北毗东源县黄村镇。全镇总面积170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41028人。境内瓷土和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有河源市投资和规模最大的瓷土开发企业中坝华鹏高岭土厂。孙中山祖籍纪念馆被河源市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还有碧云古洞等景点。

敬梓镇,位于紫金县境东部,东面、北面与五华县交界。全镇总面积110.3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2007年总人口28840人。境内花岗岩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敬梓村温泉温度62℃,日喷水量200立方米。此外,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中联黄海龙将军祠、新寨宋屋、清代岭南才子宋湘祖坟“卧狮摇铃”、峨山顶新石器时代古村落遗址、山谷围风景区等名胜古迹。

水墩镇,位于紫金县境东部,东邻五华县龙村镇。全镇总面积115.4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2007年总人口22739人。境内有丰富的锡矿、瓷土资源。

龙窝镇,地处紫金县境东南部,东与五华、陆河县相邻,南与惠东县相邻。全镇总面积308.9平方公里,下辖3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78904人,是全县最大的乡镇。

苏区镇,地处紫金县境东南部,南邻惠东县。全镇总面积125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2007年总人口20259人。该镇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区,有“血田”纪念碑、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等18处革命遗址,是河源市首批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基地,2005年被省确定为红色旅游经典景点。境内瓷土、水力资源丰富,镇有小水电站5座,装机容量4000千瓦,年发电量1500万千瓦时,产值510万元;瓷土场4家,年产量7万吨,产值910万元。主要特产有三华李等。

南岭镇,位于紫金县境东南端,东临陆河县,南邻海丰县,北接五华县。全镇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17725人。境内自然环境优美,有全县第一高峰武顿山、德先楼、文天祥屯兵抗元遗址及所书“甘泉胜迹”碑刻等名胜古迹。森林、水力资源丰富,有水电站5家,总装机容量2600千瓦,年发电量900万千瓦时,总产值450万元。主要特产有咸菜、香菇、木耳、蜂蜜等。

瓦溪镇,地处紫金县境中部,秋香江中游。全镇总面积230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2007年总人口31980人。砷矿、铅锌矿和水力资源丰富,盛产山楂、毛竹。名胜古迹有粤东名山乌禽嶂、文笔塔、庙祖石南母寺等。

九和镇,位于紫金县境中南部,南部与惠东县接壤。全镇总面积259.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29898人。境内的热水、幸福两村温泉水温86℃,泉流量每日数千吨,有治病等功效。

蓝塘镇,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秋香江中下游,南与惠东县接壤。全镇总面积299.8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73030人。该镇是中心镇,工农业比较发达,有投资2亿多元、产值3.76亿元的广东立国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和种植面积835亩、产值500多万元的源兴菜场;集市繁荣,竹制品生产历史悠久,蓝塘猪为广东省优良种猪之一。主要特产有竹壳茶、春甜桔等,是全县最大的春甜桔种植基地和开发中心,2007年被广东省认定为紫金春甜桔专业镇。主要景点有百牧羊白水寨瀑布生态风景区、寿康楼等。

凤安镇,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全镇总面积113.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2430人。境内有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超级稻”育种试验基地和深圳市新龙达无公害蔬菜基地,主要特产有药材红山枝等,有东龙南药种植基地,景点有凤安小漓江。

好义镇,位于紫金县境西南端,秋香江下游,南接惠州市惠城区。全镇总面积89.8平方公里,辖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16304人。瓷土、水力资源丰富,主要景点有龙潭瀑布、大江埔风光、阿婆阁炮台遗址等。主要特产有“三黄胡须鸡”等。

上义镇,位于紫金县境西南部,南邻惠东县,西与惠州市惠城区相连。全镇总面积178.5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22380人。境内铅锌矿、水力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三黄胡须鸡”、上义花生油等。旅游名胜古迹有东江纵队第七支队游击队区遗址、飞云寨、清代古建筑客家祖屋、九厅十八井、金峰湖旅游度假村。

古竹镇,位于紫金县境西部,东江中游东岸,全镇总面积278.1平方公里,2007年人口57124人;辖1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属低山丘陵地区,素有“鱼米之乡、工业重镇、商贸之埠”之美誉。主要资源有木、竹、水产、水果及铁矿等,荔枝和红瓜以质优名扬东江,有富有传奇色彩的越王山旅游风景区和道姑等风景名胜。境内交通便利,陆路有省道中(洞)石(坝)线穿境而过,距惠州83公里,离深圳170公里,至广州198公里,连接广梅汕铁路货运站,距惠河高速公路仅6公里;水路可通河源、龙川、惠州、广州等地。古竹镇是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规划开发10平方公里的紫金经济开发区所在地,也是2002年省确认的中心镇之一。2009年开发区建成5.6平方公里,落户企业38家,已逐步形成眼镜光学、塑胶、五金、纺织、电子等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1996年11月被省特区办评为全省十佳先进开发区之一。

义容镇,位于紫金县境西部,省道S343线中石线穿境而过。全镇总面积356.2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55349人。境内铜、锡、铁和稀土等矿产资源丰富,有宝山铁厂、宝山水泥厂、天欧矿业有限公司。主要特产有优质丝苗米、瘦肉型猪、三黄胡须鸡、塘虱等,有“鱼米之乡”之称。主要旅游景点有天字嶂、孔子岩、汀村温泉生态观光旅游景区。

临江镇,位于紫金县境西北部,东江中上游东岸,西与河源市源城区隔江相望,北接东源县。全镇总面积130.9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2000公顷、山地8000公顷。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7年有常住人口6552户31246人,流动人口1.1万多人。是工业重镇,到2009年境内设有东江金珠工业园和紫金经济开发区临江工业园2个工业园区,占地20平方公里,已建成区5平方公里,建成投产的较大型企业有正天兽药厂、德润钢铁厂、富达制衣厂等。主要旅游景点有七寨山瀑布风景区、斩坑水库度假区。

柏埔镇,位于紫金县境西北部,北邻东源县。全镇总面积134.9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33598人。境内稀土矿、花岗岩、石英石和水力等资源丰富,主要特产有黄毛嶂山茶,对腹痛、腹泻等病有特效,驰名东南亚等地,古迹有朱子纪念馆等。

黄塘镇,位于紫金县境西北部,北邻东源县,省道S242河汕线贯穿全境。全镇总面积226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居委会,2007年总人口44642人。有古村落遗址、东汉古墓葬出土遗址、广东省激流回旋训练基地(黄龙峡漂流)、龙湾漂流等旅游景点。

区划沿革

1998年,全县设23个镇,下辖277个管理区、24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委员会。1999年4月起,全县普开撤区设村工作,进行首次村(居)民委员选举。2001年1月完成,全县设立301个村民委员会。2002年全县村(居)民委员会进行换届选举。2003年8月,经省民政厅批准,县先后撤并九树、青溪、洋头3个镇,至年底,全县设20个镇,301个村民委员会、24个社区居委会。

2004年,紫金县村民委员会调整,撤并28个村委会。至年底,全县设20个镇,273个村民委员会,24个居委会。

2005年,全县村民委员会进行第三次换届选举,至2005年11月完成,增设附城居委会。

2006年,经批准改名的有7个村(乌石上澄村、南岗村,水墩段布村,南岭镇彩头村,蓝塘博雅村,义容西平村、龙腾村)。

2008年,增设瓦溪社区居委会。

2009年7月,经省民政厅批准,紫城镇、附城镇、乌石镇合并设立紫城镇。

2013年,增设苏区社区居委会。

2014年5月20日,河源江东新区挂牌成立,古竹镇、临江镇划归该区功能区。

2016年,全县设18个镇、273个村委会、27个社区居委会、4410个村民小组和109个居民小组(含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

2020年,全县设16个镇、245个村委会、25个社区居委会、4288个村(居)民小组(不含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19年,全县设16个镇、245个村委会、25个社区居委会、4288个村(居)民小组(不含江东新区古竹镇、临江镇)。县政府驻紫城镇。

下辖街镇一览表
紫城镇蓝塘镇龙窝镇义容镇瓦溪镇苏区镇
柏埔镇黄塘镇九和镇中坝镇凤安镇好义镇
上义镇水墩镇敬梓镇南岭镇

注:临江镇、古竹镇实际由江东新区代管。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紫金县位于广东省东中部,河源市东南部、东江中游东岸。东接五华县,西与博罗县隔东江相望,西南与惠州市惠城区相接,南与惠东县相邻,东南与陆河、海丰县毗邻,西北与河源市源城区相邻,北界河源市东源县。地理坐标:东经114°40′~115°30′,北纬23°10′~23°45′。全县境域东西长88.6公里、南北宽64公里,总面积3635.13平方公里(2010年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面积)。

气候特征

紫金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风明显,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20.5℃,年平均降水量1733.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05.7小时,年平均雷暴日为88.9天。2016年平均气温21.5℃,年降水量2373.5毫米,比上年增加632.7毫米,年总日照时数1446.3小时,年平均相对湿度83%。

地形地貌

紫金县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面积3,0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4%,河谷、盆地、水域占16%。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面山峦重叠,地势较高;中部较低并向东西两翼倾斜,构成不大对称的马鞍形,归属不同流向的东江和韩江两条水系。全县平均海拔300米,紫金县城海拔为140.8米(县气象局旧址,县城长安大道西海拔高度)。[2]

山脉

全县平均海拔300米,紫金县城海拔为140.8米。山脉属粤东莲花山体系,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16座。

武顿,又名乌凸,位于南岭镇南端,与陆河县交界,与文笔峰相邻,是紫金县第一高峰,韩江上游琴江的发源地。主峰海拔1,232.9米。山势雄伟,烟雾缭绕,与文笔峰左右并峙,成为奇观。山上植被:山顶以灌木丛植物为主,山腰有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分布,中下坡有人工植被。矿藏有钨、锡,还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乌禽嶂,紫金县第二高峰。地处紫金县南部九树镇边界、惠东县东北部。主峰海拔1,186.2米。自然植被以亚热带次生阔叶林为主,800米以上为散生灌木或草皮;人工植被有杉、松、油茶及山楂等。山上办有国营紫金县东风营采场。矿藏有钨、石英、绿柱石等。自然景观众多、沟壑纵横、地势险要。

水文

紫金县东部属韩江水系,中、西部为东江水系,占全县面积的77.1%。东江经龙川、东源、源城区流入紫金,从紫金县西部的临江、古竹两镇边沿流过,流入惠州市惠城区境,县境内河长54千米。紫金县是韩江的发源地。

秋香江:东江一级支流,县内主要河流,位于紫金县中部。发源于紫城镇与龙窝镇、水墩镇交界的榴墩嶂。自东向西流经紫城、瓦溪、九和、蓝塘、凤安、好义、古竹7个镇,在古竹镇江口村汇入东江。干流长144千米,流域面积1669平方公里,其中紫金县境内1590.5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面积的46%。

义容河(古称义容江,又名古竹水):东江一级支流,县内西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义容镇青溪田心村的大山崠(大岭牯),自东向西流经义容、古竹镇,在古竹镇潮沙村汇入东江。干流长46千米,流域面积403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

柏埔河(古称神江):东江一级支流,县内西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紫城镇马天寨,自东向西流经紫城、黄塘、柏埔、临江4个镇,至临江镇澄岭村汇入东江。干流长60千米,流域面积44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2.3%。

康禾河(上游):东江一级支流,位于紫金县北部,发源于紫城镇鸡母山。县境内干流长26千米,流域面积135.5平方公里,河道落差大,为县内水电开发的重点河流。

中坝河(古称北琴江):韩江二级支流,位于紫金县东北部。发源于中坝镇与东源县鹿子嶂(雷公坪)。自西向东流经中坝、敬梓2个镇,至敬梓镇洋高村汇合水墩水,后流入五华县。县内干流长28千米,流域面积399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

洋头河(古称南琴江):韩江二级支流,紫金县东南部的主要河流。发源于南岭武顿山(七星崠)。自东南向东北流经南岭、苏区、龙窝等3个镇,流至龙窝镇与五华县交界的七娘滩出县境。县内干流长43千米,流域面积416平方千米,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1%。

土壤

紫金县明清时期未进行过土壤普查,群众按照土性、土色对土壤进行鉴别和命名。命名的水稻土主要有:泥肉田、砂泥田、结泥田、浅脚砂质田、白膳结、黄泥田、湖洋田、油泥田、冷底田等,全县均有分布。

民国后期,紫金县首次进行土壤普查,将全县土壤分为9大类、34种。各种土壤类型的分布,详见1937年绘制的《广东紫金土壤图》(存于华南农业大学土化系)。

新中国成立后,紫金县进行过两次土壤普查。1958年进行第一次土壤普查,将土壤分为5个土类。其中黄壤土占总面积3%,分布在南岭、黄花、九树一带海拔800米以上,坡度为35°~42°之间的高山峻岭上;红壤土占总面积的84%,分布在全县海拔100~600米,坡度在15°~35°之间丘陵地带;紫色土占总面积2%,分布在九和西南部,海拔3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石质土占总面积1%,分布在本县南北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水稻土占总面积8%,分布在江河两岸,丘陵谷地及坑涧地段。

1981年9月至1983年9月,紫金县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将土壤分为7土类,12个亚类,41个土属,115个土种。按其用途,分自然土(山地)、旱地土和水稻土三大类,合计面积497.2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1.4%。

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紫金县水力蕴藏量为21.57万千瓦(含东江干流8.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6.34万千瓦,年发电可达5.5亿千瓦时,每平方公里电能蕴藏量为151.7千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东江水系(包括东江干流)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为14.63万千瓦,韩江水系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为1.71万千瓦。至2009年底,全县建成100千瓦以上水电站123座,总装机容量5.69万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34.1%;全县小水电发电能力1.86亿千瓦时。

土地资源

紫金县土地面积3621.24平方公里(约合5432039亩,1994年紫金县国土局土地详查统计),其中林地441.1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1.2%;水域面积9.85万亩,耕地46.60万亩,园地5.59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09万亩,交通用地0.82万亩,未利用土地271032.2亩。2009年年末,全县实有耕地总资源42.35万亩,其中水田33.5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常用耕地0.66亩、人均占有水田面积0.52亩。

2022年9月,紫金县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发布,全县主要地类数据如下:(一)全县耕地1.97万公顷(29.55万亩);(二)全县园地0.63万公顷(9.45万亩);(三)全县林地27.47万公顷(412.05万亩);(四)全县草地0.22万公顷(3.30万亩);(五)全县湿地0.01万公顷(0.15万亩);(六)全县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92万公顷(13.80万亩);(七)全县交通运输用地0.40万公顷(6.00万亩);(八)全县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0.51万公顷(7.65万亩)。[8]

生物资源

动物资源

紫金县主要野生动物有近100种,属国家保护动物的有豹、蟒蛇、穿山甲、水濑等。

兽类:有虎、人熊、狗熊、鹿、猿、猴、土伦、山羊等。还有豹、黄猄、羚羊、野猪(山猪)、豺、狼、狐、豪猪、野兔,扪田野、果子狸(红尾狸、白鼻狸)、黄鼠狼(臊豺子)、水濑、穿山甲(连理)、家鼠、田鼠、鼹鼠(田鼠子)、天竺鼠、蝙蝠等。其中虎、熊、猿、鹿、猴、土伦等兽类,新中国成立时已绝迹。黄猄、野猪、狐狸、野兔较常见。豹、穿山甲列为国家保护动物。

禽类:有画眉、八哥、老鹰、游隼、燕子、百劳、杜鹃、山雀、夜莺、白头翁、鹊、屎缸鹊、乌鸦、赤扫、翠鸟、麻雀、布谷、亚囊括等鸟较常见。鹧鸪、鹌鹑、斑鸠、凫鸭、竹鸡、秧鸡、米鸡(白面、花面米鸡)、雉鸡、猫头鹰、啄木鸟等,80年代后数量减少。白鹭、鹪鹩偶能见到。

鱼类:有包括鳙鱼、鲢鱼、鲩鱼、鲤鱼、鲫鱼、鲮鱼、青鱼、锦鲤、塘虱、泥鳅、黄鳝、白鳝、沼虾、山虾、河蟹、石蟹、田螺、石螺、河蚌、河蚬、鰹鱼、红眼鱼、赤眼鱼、黄尾、竿鱼、鳊鱼、小金鲫、鳜鱼、斑鱼、猪姆鳝、爬岩鳅等;其中,白鳝、青鱼、红眼鱼、赤眼鱼、黄尾等鱼种较少见。60年代中期起,江河中鱼类数量大为减少。

爬行类:有金钱龟、黄竹龟、八卦龟、大头龟、甲鱼等数量不多。南蛇(蟒蛇)、泥蛇、三索锦蛇、水赤链(游蛇)、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青竹蛇(竹叶青)、五步蛇(蕲蛇)、白花蛇(蝮蛇)、壁蛇、甲木蛇(树蜥蜴)、狗姆蛇(石龙子)、草龙子(草蜥)等,较常见.

两栖类:有蟾蜍、青蛙(田鸡、虾蟆)、石蚧、青竹蚧、金钱蛙、棘蛙、沼蛙、浮蛙、雨蛙等。

环节动物:常见种类有蚯蚓(地龙)、白线蚓、山蛭(草蛙)、水蛭(蚂蝗)等。

节肢动物:多足纲主要有蜈蚣、马陆(瓦虫子)、大马陆(山蛩虫)、蛐蜒(草鞋虫)等;蛛形纲主要有圆网蜘蛛、水蜘蛛、壁钱、黑色绳虎、豹虎哥(杂纹绳虎)等;昆虫纲鞘翅目主要有龙虱、黄缘龙虱(水尿被)、金龟子(幼虫俗称白地喷)、蜣螂(俗称猪屎喷工)、叩头虫(幼虫叫金针虫)等;鳞翅目主要有有三化螟(钻心虫)、二化螟、玉米螟、菜螟、大豆螟、稻纵卷叶螟等;半翅目主要有桂花蝉、红娘华(草鞋笪)、长刺猎春、淡角猎春、荔枝春象等;同翅目主要有蚱蝉(知了)、蟪蛄、叶蝉(又名浮尘子,包括黑尾叶蝉、电光叶蝉、自翅叶蝉、青叶蝉等)、稻飞虱(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等)、梨木虱等;直翅目主要有飞蝗、土蝗、竹蝗、稻蝗(蚱蜢)、蔗蝗、蟋蟀、蝼蛄(土狗子)、灶马(灶鸡子)等;膜翅目主要有野蜜蜂、竹蜂(又称乌蜂、俗称乌罂公)、胡蜂、果赢蜂(俗称燕凤子)、赤眼蜂、蚂蚁等;双翅日主要有舍蝇、大头金蝇、菜潜叶蝇、稻潜叶蝇、牛虻、蚊子、稻瘿蚊、蠓虫等。此外还有螳螂(俗称豹虎哥)、嫜螂(又叫蜚蠊)、蚁蛉(又叫蚁狮,俗称地牛牯)、蜻蜒、稻蓟马、白蚁等。

植物资源

紫金县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树、榇树、香樟、山苍树和竹为主。常见的有73科、233种。

松科:有马尾松、湿地松、黑松、火炬松等;柏科:有侧柏、桧;罗汉松科:有罗汉松、竹柏;杉科:有油杉、糠杉、柳杉、落羽杉;南洋杉科:有南洋杉;壳斗科:有板栗、赤梨、白梨、黄椎、红稠等;山茶科:有荷树、茶、山茶、油茶、棱木等;樟科:有檫树、樟树、沉水樟、黄樟、钓樟等;苏木科:有格木、皂角、羊蹄甲、紫荆、洋紫荆等;蝶形花科:有红豆、黄檀、牛肋巴、降香黄檀、南岭黄檀等;杜仲科:有杜仲;苦木科:有鸦胆子;楝科:有苦楝、麻楝、川楝、香椿、臭椿等;槭树科:有枫树、三角枫、青榨槭、岭南槭;大戟科:有乌臼、山乌臼、油桐、石栗’、余柑子等;玄参科:有泡桐(沙桐冇);胡桃科:有化香树、山核桃、枫杨;榆科:有小叶榆、朴树、粗叶榆、山黄麻等;金缕牛科:有马蹄荷;枇木科:有桤木、香枇、光皮枇;五加科:有鸭脚木、通脱木;杨柳科:有柳树、毛白杨;桑科:有细叶榕、牛奶子树、桑、构、楮等;漆树科:有黄连木、野漆、芒果、盐肤木;瑞香科:有白木香;大风子科:有柞木;木兰科:有木兰、木莲、白玉兰、含笑;杜鹃科:有杜鹃、羊角、乌饭树等;芸香科:有吴茱萸、山桔、花椒、黄柏、枸桔等;金缕梅科:有橙木、枫香树、檀木、秀花桂;金丝桃科:有黄牛木;桃金娘科:白干层、红千层、番石榴、大叶桉、柠檬桉等;紫金牛科:有容花树、紫金牛、杜茎山、风筒子;杨梅科:有杨梅;马鞭草科:有黄荆、牡荆;安息香科:有安息香、拟赤杨;鼠李科:有枳棋、滨枣、熊柳;橄榄科:有乌榄、白榄;柿树科:有柿树、君迁子、乌木;天料木科:有天料木;清风藤科:有泥校;忍冬科:有蝶花荚迷;茜草科:有枝子、满天星、山石榴;紫威科:有梓、楸;紫草科:有复序厚壳树;番荔枝科:有细茎凡、鹰爪;山龙眼科:有小叶山龙眼;无患子科:有荔枝、龙眼、油罗果;木棉科:木棉;酢浆草科:有山杨桃;猕猴科:有猕猴桃、第伦桃、山枇杷;杜英科:有杜英、猴欢喜;灰木科;有大叶灰木;木樨科:有白腊树、女贞、木樨、山指甲;八角枫科:有八角枫;蓝果木科:有蓝果木;石榴科:有石榴;荚竹桃科:有红花荚竹桃、黄花荚竹桃;水杨梅科:有黄棉木;交让木科;有牛耳枫;五列木科:有黄拔木;蔷薇科;有石斑木、山楂、山桃、枇杷、禾梨子等;肉豆蔻科:有风吹南;冬青科;有冬青;梧桐科:有梧桐、线木、沙罗木、假棉木;千屈菜科:有大叶紫薇、小叶紫薇、泡沫花;粘木科:有粘木;紫茉莉科:刺杜鹃;棕榈科:有棕榈、蒲葵、假槟榔、棕竹;木麻黄科:有木麻黄;黄杨科:有黄杨木;含羞草科:有大叶相思、台湾相思、合欢;竹科:有毛竹、描枝竹、绿竹、泥竹、苦竹等。

紫金县野生药用植物约有170多种,其中以金银花(左转藤)、巴戟(鸡肠风)、土茯苓、淮山、地黄、茅根、水龙、了哥王等较丰富。较常见的有金银花、地黄、毛麝香(饼草)、巴戟、山枝子、山丹、山大颜、鸡矢藤、白花蛇舌草、虎刺等中草药植物。

紫金县草场主要有禾本科牧草,优势草种有纤毛鸭咀草、野古草和画眉草,其次为一箭球、青香茅、黄茅、裂麸草、鹧鸪草、蜈蚣草、吊丝草、雀稗和野茅草等;其它科牧草如豆科、莎草科、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牧草仅占少数。此外,在村边、溪边、路边、田堂、和一些空旷地常见的牧草品种有狗牙根、白茅、马唐、甜根子草、臭根子草、鼠尾草、牛筋草、狗尾草、狼尾草、水蔗草、蟋蟀草、铺地粟、坨尾草、荩草、大叶芒、小叶芒和菅草等。

矿产资源

紫金县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铁矿、钨、锡、石灰石等矿,早在明朝时就已开采利用。县国土资源局2016年上报的统计数据,全县22种矿种,主要矿点(矿区)60多处,其中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52种,优势矿种为铁、钨、锡、瓷土。

铁矿主要分布在义容宝山嶂、黄塘大林輋和义容官田等地。宝山磁铁矿,规模属中型,紫金县城有公路直通宝山矿区。全区分为宝山(即上窖)、下窖两个矿段,铁矿储量8000万余吨。宝山矿段铁矿储量1700余万吨,全铁含量35.47%~36%;2002年7月起,县政府引进广州天高公司对县矿冶总公司实行整体租赁经营。年生产能力铁矿石30万吨,生铁2万吨。2004年下窖村引进河源天鸥公司开采,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投资3.67亿元。2016年在产经营。

石灰岩主要产地有黄塘大林輋、古竹汤坑山、上义白水磜、义容宝山等地,计算储量为4.2亿吨。

瓷土分布在县境东部为多,储量丰富。苏区永光、黄布,中坝良庄,紫城新庄、黄花、榕林、士贵,水墩南山凹下,龙窝黄田,好义板子坝等地均有瓷土开采,或生产日用瓷,或向佛山、潮汕等地瓷厂出售原料。2016年全县经批准开采的瓷土场8个。规模较大的有中坝华鹏高岭土厂、苏区黄布万丰瓷土场。

温泉资源

全县有温泉资源5处。九和温泉,分布在紫金县城以南40公里的九和镇热水、幸福两村。其中,热水温泉流量为每日1,198吨,温度60~80℃,最高86℃;据省地矿部门测试分析,水质属重碳酸钠钙镁型淡水,水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升100毫克以上。幸福温泉,分布在稻田低洼地上(小地名蒋口塘),泉流量每日1000吨,水温81~83℃,最高85℃。敬梓温泉,位于敬梓圩下角的河滩中,有泉眼10余个,日喷流量200~300吨,水温80℃以上。义容温泉,位于义容镇西北部汀村中田自然村(小地名热汤子),距义容圩15公里。日流量300~400吨,温度80℃以上。上义温泉,位于上义镇白水磜河沥与飞云磜河交汇处经西约100米处河边(当地称观音河),水温40℃。

此外,水墩碳酸气矿泉,泉水具微酸味,游离二氧化碳含量达每升1,143.82毫克,pH值6.2,水温23℃,属重碳酸钙镁钠型碳酸汽水;泉流量每日19吨,是珍贵优质的天然矿泉水。

人口民族

2018年,紫金县户籍总人口(公安局年报数)为858010人,其中男性487892人,女性423663人。人口出生率(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统计数据)为15.41‰,自然增长率为10.01‰。

2018年,紫金县农业人口663570人,占全县户籍总人口的77%,非农业人口194440人,占23%。全县农村劳动力总资源近40万人。2018年,全县16个镇中,紫城镇170235人,龙窝镇85696人,5万至7万人的有蓝塘、义容2个镇,4万至5万人的有中坝、黄塘2个镇,3万至4万人的有敬梓、瓦溪、九和、柏埔4个镇,2万至3万人的有水墩、苏区、凤安、上义4个镇,不足2万人的有南岭、好义2个镇。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紫金县常住人口551095人。[1]

交通

省级公路

惠水公路。原名为惠紫五公路,后称乌水公路,1988年改为现名。始建于民国20年(1931年),由省建设厅投资兴建。民国22年5月竣工通车。起于惠阳县乌塘,止于兴宁县水口。途经本县好义、蓝塘、九和、县城、中坝、敬梓等10个乡、镇,县境内长108公里。

河汕线紫河段。起于林田合路口,止于河源市源城区,境内长55公里,于民国21年动工兴建,民国26年路基筑好。

河汕线紫海段。紫海公路起于乌石三丫角,止于海丰县城。境内乌石三丫角至苏区柏子窝全长49公里。

华中线。原称中长公路,起于中坝水口,止于五华华城。

县级公路

县道有中埔、合宝、九乌3条公路。

中埔线。原称紫古公路,后称紫埔公路,1988年改为现名。起于紫河公路中洞口,止于河源埔前,全程65.6公里。

合宝线。起于青溪合水,止于宝山铁厂,全长7.5公里。1958年动工,当年建成通车。

九乌线。起于九和光巷,止于九树乌禽嶂,全长21公里。1958年动工,1960年8月建成通车。

高速公路

紫金县境内高速公路有汕湛高速公路(揭博段)、河惠莞高速公路(紫惠段)。

2016年,汕湛高速公路紫金连接线顺利建成。同年8月,汕湛高速揭博段紫金西互通正式开通。

2020年12月,河惠莞高速公路紫惠段建成通车。

经济

综述

2016年,紫金县地区生产总值128.5亿元,比上年增长7.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1元(预计),比增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税收总收入分别为6.5亿元和9.99亿元,比增3.2%(按可比口径增长9.8%)和20.2%;外贸进出口总额7.5亿元,比增70.5%;三大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22.3∶36.2∶41.5调整为22.7∶34.8∶42.5。

2017年,紫金县地区生产总值136亿元,比上年增长5.5%;农业总产值46亿元,比增4.5%;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加值37亿元,分别比增4.4%和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亿元,比增9%;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比增7%;实际利用外资569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9.5亿元,分别比增13.8%和26.7%。

2019年,紫金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6.6亿元,同比增长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9亿元,比增5.5%。

第一产业

2016年,紫金县完成农业总产值46亿元,比增4.3%。新增省级名牌产品3个、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

2017年,紫金县粮食播种面积52万亩,总产18.97万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千亩以上水果、茶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17个。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62家、116家、44家,辐射带动农户9985户,户均增收5100元。创建特色种养专业镇3个,成功举办首届“紫金饮茶节”,新增“三品一标”认证企业7家,获评省级名特优新区域公用品牌5个、经营专用品牌15个、名牌产品9个。

国家地理保护标识产品:紫金春甜柑

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紫金县茶叶产业园

紫金县茶叶产业园

第二产业

2016年,紫金县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62.2亿元、增加值40亿元,分别比增7.1%和9.1%。

2017年,紫金县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50亿元、增加值37亿元,分别比增4.4%和4%。

主要工业园区:紫城工业园、蓝塘产业新城

第三产业

2016年,紫金县全年接待游客27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4.1亿元,分别比增10.1%和9.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比增12%。年末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33.2亿元、贷款余额67.2亿元,分别比增12.6%和18.2%。举办招商活动9场(次),新洽谈项目43个、合同投资总额153亿元,新签约项目19个、合同投资总额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7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

2017年,紫金县洽谈项目56个,准入项目23个,新签约项目9个、合同投资总额26亿元,其中3亿元以上项目4个。全年接待游客301.9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03亿元,分别比增11%和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亿元,比增9%;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达148亿元和74亿元,分别增长9.92%和9.94%,其中民营企业贷款余额21.7亿元、比增11.6%。

工业

紫金工业起源早,明代已有采矿、炼铁、铸锅、陶瓷、造纸、印刷、缝纫、食品等手工行业。清代至民国初期,手工业者和工场作坊增多。解放前夕,货币贬值,物价暴涨,一些工场生产萎缩,甚至歇业关闭。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全县有国营企业14家,公私合营企业8家,生产合作社(组)68个,工业总产值115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1958年“大跃进”期间,盲目发展工业,尤其炼铁工业。因脱离实际,不少工厂建起后,无法正常生产,很快被迫停产、下马,使全县工业生产处于徘徊起伏状态。1960年后,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简称“八字”方针,下同),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工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企业受到干扰,但由于广大干部职工竭力抵制,工业生产曲折发展。1968年后,为适应支农和战备需要,兴建一批化学、建材、食品等国营、集体和社办企业,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加快了工业发展步伐。1979年后,贯彻改革开放方针,国营、二轻工业稳步上升,乡镇和个体工业迅速发展。全县有采矿、冶炼、化学、建材、陶瓷、机械、造纸、印刷、电力、缝纫、炮竹、食品、粮食加工、竹木制品等10多个行业,500多种主要产品。198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4292家。其中国营企业58家,集体企业124家,村和个体企业4110家,工业总产值1.13亿元,比1949年增长34.3倍,比1978年增长135%,国营、集体、个体企业分别占总产值的36.3%、22.7%、41%。工业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10.9%提高到35.9%。

最早兴办的紫金县黄龙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于1993年。位于敬梓镇柑坑村。该公司生产的“三谷围”客家黄老酒,2002年被深圳市酒类专卖局、深圳市商报社联合评为“深圳人最喜爱的黄酒第一名”,产品销往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和香港等地。此外,该村生产黄老酒企业还有双龙酒厂,生产“柑坑”牌糯米酒;金龙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客黄老牌”黄老酒。。

林业

紫金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明、清时期,境内林木茂密,水源充足,有“火带长林”、“中洞午荫”、“铁潭倒影”等山水美景。

民国时期,山地多属私人所有,政府设立营林机构,发动村民造林。民国36年(1947年),全县有林地面积382万亩,占山地面积84%。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林业,健全营林、护林机构,不断增加营林投资,发动群众造林,开发林区公路,改善林区水陆交通。至1988年,营林总投资1274万元,累计造林494万亩,为国家交售木材137万立方米,生产松脂27.8万吨。1973年成为全国第一个松香万吨县,获林业部授予“青山常在,松脂长流”的奖旗。林副产品有松香、竹木、柴炭、油茶、油桐、紫胶、水果、药材等丰富资源。但由于受体制多变影响,加上管护不善,林木多次遭受破坏。1958年、1968年和1978年三次出现乱砍滥伐山林。1984年全县有荒山207万亩。人民饱尝无林之苦。后虽经1985—1986年的植树和飞播造林,全县仍有荒山100多万亩。1987年6月,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带领全县人民苦战一年,造林106万亩,成效面积84.2万亩,受到省委和国务院的通报表扬。1988年基本消灭了荒山,森林覆盖率为53%,活立木蓄积量为460.9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4298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3.%。

社会

教育

明清时期,本县实行传统的科举教育制度,至清末先后设有公、私立书院4所,蒙馆、经馆等私塾近400所,以《四书》、《五经》为必读教材,为封建社会培养忠君孝亲的人。戊戌变法维新后,“效法西洋,研究科学”,废科举,创办中小学堂,至清末,先后办有乐育中学、乐育小学、县初等师范学堂和高初两等小学堂。

民国初年,学堂改学校。以“传授新知识灌输爱国思想”为本旨,取缔私塾,兴办学校。其时因军阀混战,社会经济萧条,办学经费困难,学校发展缓慢,到民国9年(1920年),地方自筹资金兴办的私立小学仅有96所,学生只有2752人;教会办有小学9所,学生有1100多人。民国15年,县城创办紫金县立初级中学,全县先后增办9所县立小学。民国25年起,省直接拨款先后办有短期小学19所。民国29年,实施国民教育五年计划,推行义务教育,严令乡办中心小学、保办国民学校,强令适龄学童入学,教育事业比前发展。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完中2所、师范1所、初中4所,学生1331人;小学263所,学生19170人。中小学生数仅占全县总人口的9.7%。教育经费多由地方自筹,经费短缺,教师待遇微薄,校舍破陋,设备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经济生活得到改善,迫切要求文化翻身。各乡、村按照新民主主义办学方针,设校办学,向工农开门,男女适龄学童纷纷入学,并由各小学举办夜校,供男女文盲学习文化,出现了大办教育的新局面。1952年秋,政府接管全部学校,私立改为公立。1954年起,学习苏联经验,改革教学。1958年,贯彻中央提出的“公、民办两条腿走路”方针,增办4所中学、15所农业中学和300个小学民办班;师生参加“全民炼钢”,停课劳动。1961年,贯彻《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和《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整顿教学秩序,调整学校布局,改革教学方法,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闹“革命”,教师受批斗,学校由工宣队、贫下中农管理;1969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下,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班,公社中学改办高中,缩短了学制,改变课程与教材,取消考试和升留级制度;1975年后,强调参加生产实践,学屯昌,大种甘薯,参加社会劳动,以劳动代替教学,致使教育质量严重下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教育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80年代,本县增加教育投资,提高教师待遇,发动群众集资修建校舍,充实设备,重视幼儿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加强专业教育,开办函(刊)授教育,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1988年统计,全县有小学336所,学生84045人;中学31所,学生2051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98.59%和98.4%,中小学学生数占全县总人口的16.78%;幼儿园16所,学生1431人;小学附设学前班398班,学生15614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学生800人;职工业余学校4所,学员707人;电视大学1所,学生300人;农民业余教育班569班,学员21358人。各类学校教职员共5276人,其中民办教师1335人。

到2010年,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99所,在校学生138019人。其中:高级中学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含技工学校)2所,完全中学7所,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16182人;初中29所,在校生43861人;小学327所,在校生65428人;幼儿园34所,在园幼儿1610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生147人。全县中小学校在岗教职工7612人,其中小学教职工4124人,初中教职工2506人,高中教职工813人,特教教职工2人,幼儿教职工567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所,规范化中小学16所。

2017年,紫金县投入2.9亿元。新增省级规范化幼儿园9所。各类教育普及率稳步提升,高考本科上线率达31.81%。

义务教育阶段主要学校
紫金中学实验学校紫金县紫城中学紫金县紫城第二中学紫金县龙窝镇第二中学紫金县好义中学
紫金县九和中学紫金县上义中学紫金县蓝塘第二中学紫金县凤安中学紫金县义容中学
紫金县士贵学校紫金县水墩中学紫金县南岭中学紫金县苏区中学紫金县瓦溪中学
紫金县庆龄中学紫金县琴江中学紫金县柏埔中学紫金县中山中学紫金中学初中部
紫金县龙兴中学紫金县青溪中学紫金县黄塘中学紫金县敬梓中学紫金县紫城第三中学
展开表格
高中阶段学校
普通类紫金中学紫金县中山高级中学紫金县蓝塘中学
紫金县尔崧中学紫金县第二中学-
职业类紫金县职业技术学校
科技

2017年,紫金县实施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研究开发中心3个。成功承办市第12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县获奖项目51个。

文化事业

县文化历史悠久,经考古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11处,以及林田北宋古墓、白水磔宋代古窑遗址、南岭文天祥大忠庙等文物,都反映了前人的聪明才智和民间艺术的发展。建县后,明清的文学创作以诗词见长,有钟丁先、刘名载、林凤冈、邓缵先等人的佳作流传于世。民间有舞狮、舞龙、舞春牛、舞纸马和山歌演唱等艺术流传。清末,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花朝戏。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县人刘尔崧、刘琴西、赖炎光等创办《紫金山小报》和《救国周刊》,宣传新文化、反对旧礼教。抗日战争时期,县属各区的青年抗敌同志会,各中学、县立小学成立剧团或歌咏队,共产党人潘祖岳等人组织话剧团,宣传抗日救亡,推动了本县文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紫金县人民政府文教科接管民众教育馆,相继建立县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广播站、电影队(院)、花朝戏专业剧团等单位,文化事业有较快发展,业余文艺活动较为活跃。“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事业遭受严重挫折,许多文艺工作者受批判、各种文化团体被封闭,大量图书流失,电影只放革命样板戏和新闻纪录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新的生机,文化事业单位和设施不断增加。到1988年,有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老干部活动中心、刘尔崧纪念馆、影剧院、档案馆、新华书店、电视调频转播台、广播电视台和专业剧团等文化设施和文化团体。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基本形成,所有乡镇均有文化站、电影院(场、队)和广播电视站。全县广播、电视覆盖面积达85%以上,图书年发行量179.3万册,图书馆藏书2.8万册,年借出量4万册次;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处。

截至2010年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项,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项。

2017年,紫金县“三馆一中心”完成选址,开展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试点工作。5个镇文化站实现等级提升,建成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7个。“百姓戏剧广场”入选省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全年完成公益演出活动192场。“红色苏区”美术作品展成功举办。蒲米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增擂茶制作技艺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个。

2018年,紫金县图书馆获评为“国家二级图书馆”。

医疗卫生

中草药资源丰富,民间很早就用中草药医病治伤。明清时期,县城和集镇已有私人开业行医,农村缺医少药,疫病流行频繁。清末,西医始由基督教会传入本县。民国14年(1925年)起,县内陆续开设私营西医诊所,开办县平民医院。但医疗设备简陋,技术力量薄弱。

1952年县始设卫生科,主管县卫生行政工作,并设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坚持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大力挖掘社会技术力量,培养各类医务人员,卫生医疗队伍不断扩大,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充实,并采取中西医结合和防治结合的办法防治疾病,医疗技术不断提高。70年代,农村全面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公社卫生院的技术力量、医疗设备发展较快。8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本县医疗技术力量不断增强,医疗设备配套日趋完善,人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1988年,全县有县属医疗卫生单位8个,乡镇卫生院23间,村医疗站(室)422个,各类医务人员1303人(不包括乡村医生344人、卫生员150人),有病床658张。按人均计算,每万人有医务人员21人,比1951年每万人1.75人增长11倍;病床数比1951年的25张增长25.3倍。

到2010年,全县有县直属医疗卫生单位7个,镇级卫生院20个,在职人员1940人,离退休人员635人。在职人员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702人,占87.7%。其中副主任医师36人,主治(管)医师117人,师级508人,士级952人。全县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280人,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278人,执业护士385人,本科55人,大专学历451人。

2017年,紫金县人民医院新院(首期)竣工,县第二人民医院动工建设,县120急救指挥中心完成主体工程,民营精神病医院完成规划选址,县中医院和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有序推进,建成规范化村卫生站67间,城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加强与上海复旦大学医学团队合作,培训镇村医生630人。

2020年5月,位于蓝塘镇的紫金县第二人民医院完成整体搬迁工作。

社会保障

2017年,紫金县城镇就业新增558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125人。城镇职工“五大险种”和城乡养老、医疗保险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特困人员基本医疗费用实现100%报销,建档立卡贫困户、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发放各类救济金1.48亿元。投入资金330万元,升级改造5间敬老院,全县首家“公建民营”“医养融合”养老福利院开业运营。

旅游

全县主要旅游景区和景点有:御临门温泉度假村、紫金观(天后宫)、中山公园、越王山旅游风景区、孙中山入粤始祖开居地(孙中山祖籍纪念馆)、庙祖石(南母寺)、黄塘激流回旋训练基地(黄龙峡漂流)、黄塘龙湾漂流、越王河竹排漂流、苏区红色旅游景点、义容天字嶂、万寿庵(孔子岩)、南岭德先楼、桂山石楼、白溪水库、道姑岩、文天祥屯兵抗元遗址以及可远眺海丰、陆河、惠东、紫金、五华五县风光的紫金第一高峰南岭武顿山等。

九和温泉

御临门温泉度假村位于九和镇热水村至幸福村之间,占地面积1100亩,是一所集住宿、会议、娱乐、休闲、商务、健身和大型露天温泉功能于一体的豪华乡村温泉度假村。温泉区总面积62600平方米,是按国家AAAA标准规划的,以巴厘岛风情和客家文化相结合为整体基调建造的大型露天温泉。温泉出水处温度高达86℃;日流量可达8000~10000多立方米,可同时容纳2700多人。温泉水质晶莹透澈,略带硫磺气味,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测试中心化验,水质为重碳酸硅钠型,并富含偏硅酸、游离二氧化碳、氡、锂、锶、碘化物、银、钡、铅、锰等多种矿物质。对治疗心血管病、肥胖症、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有辅助的功效。度假村设有温泉接待中心、巴厘河中温泉区、山地温泉区等景区,酒店拥有豪华客房和巴厘岛风情别墅套房201间以及可容纳400人的大型宴会厅;建有东南亚风情特色的各式竹楼、垂钓长廊、小桥凉亭、网球场、篮球场等休闲和康体设施。度假村由县引进广州金鹅企业集团和广州白云建设开发集团公司共同投资兴建,总投资2.5亿元,2006年4月对外经营。2007年上交税收180.5万元。

南母寺

南母寺(庙祖石)地处紫金县崇山峻岭之中的九树镇海拔800多米的庙祖山中。该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自然景观绚丽多彩。通往该寺的小径由—块块黝黑的岩石砌成,共有432级石阶。石阶两旁树木虎踞龙盘,奇花异草相映成趣。庙祖山自然生态景色毓秀神奇。庙堂雕檐画角,古色古香,佛教文化源远流长。相传寺庙旁边有一种黄土,古人称之为“黄金散”,传说能治百病;南母寺山上的山河中还有一种庙子石(古称永安腊石,在清朝年间曾作为贡品献给皇帝),传说摆在家中能镇宅避邪。

紫金观

紫金观原名天后宫、娘娘庙,原址在县城老城区中山路今中旅社西侧。相传建于明末,迄今已400余年;100多年前,紫金县城儒林街人刘开先(法胜侍郎)与蓝开涛(法雄侍郎)先后到罗浮山黄龙观拜丘传秀老道长(外号“广东吉灵鬼”)为师修道。学成后与师父到香港、新加坡、澳洲等地设坛开馆,传道授徒多年。民国32年(1943年)师徒同回紫金县城天后宫为主持。1992年天后宫迁建于安良片凤岗山(中山公园内),改名为紫金观。紫金观群体建筑占地2.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由香港青松观和社会各界捐资3,000多万元建造。造型仿香港天后宫,高大壮观,红墙黄瓦,琉璃翘檐,雕梁画栋。观门左右两边摆放原址迁来石狮一对;中殿摆设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李姓奉造铸铁香炉一座;观内设前、中、后三殿,分别命名为“护法殿”、“天后宫”、“三清宫”,规模巨大,古色古香。两侧建有钟楼及招待设施,是粤东地区集宗教与旅游于一体的较大的重要景点之一,有粤东第一道观之称。

古竹越王山旅游风景区

古竹越王山旅游风景区位于紫金县城西南74公里的古竹镇留洞村,距古竹镇6公里。方圆两平方公里,相传越王山因西汉南越王赵佗面壁铭志称王而得名。此山全是呈褐红色的大石山,属典型丹霞地貌,由数十个石山组成,险峻而秀美,其山峰千姿百态,风景奇异,独树一帜,名列广东七大石山之一。主峰海拔314米,屹立在东江左岸。明代《广东通志》、《惠州府志》、《永安县志》均有记载。相传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乘船沿东江至古竹时,见一山高耸独秀,率领壮士攀登游览,卧于一块石榻上。后人称此石为“越王榻”,称此山为“越王山”。越王山四面陡峭,仅有一路盘绕至山顶。山巅有一口相传是赵佗和将士们饮用过的水井,叫“越王井”,水质甘甜,终年不涸。越王山四周有乾坤石、面壁岩、古寨门、打铁场、“马仔洞”、“一线天”、“三线天”、“越王谷”、“风隆洞”、“越王塌”等遗迹;山左侧有“田螺山”,右侧有“狮子岩”等景观。攀顶远眺,浩渺东江若带,百里田畴如织。越王山四面陡峭,仅有一路盘绕至山顶,踏入景区,游客中心、湖上餐厅均系别具一格的休闲建筑,红石小道和木板栈道交映相连。此外,景区借助天然的地形之利,设置有天然岩壁攀岩,特别适合登山爱好者与攀岩爱好者,也是广东少有的天然户外攀岩景点。越王山景区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于一体,已开发面积2平方公里,2007年接待游客6万人次,创旅游产值2000万元,上交税收12万元。

苏区红色旅游景点

苏区红色旅游景点位于紫金县城东南45公里的苏区圩镇(原名炮子圩,1957年冬经中央批准改为苏区)。1927年4月26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紫金县农军举行了声震东江的“4.26”农民武装暴动,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推翻紫金县反动政权,活捉了反动县长,并宣布成立紫金县人民政府。之后辗转数月,策应海陆丰农民运动,于1927年12月1日,在炮子圩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紫金县苏维埃政府。彭湃、周恩来、徐向前领导曾先后多次来炮子指导工作。现留下的革命遗址有“红屋”纪念馆、“血田碑”、“紫金县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等多处。该革命遗址群1998年被河源市委、市政府列为首批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0年,紫金县委、县政府确定以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屋)、“血田”纪念碑等18处革命文物景点为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基地,省政府拨款资助景点维修和开发。2003年完成“红屋”维修和革命斗争史布展,已向公众开放。2005年被省确定为红色旅游经典景点,是河源市3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龙窝桂山围石楼

桂山围石楼位于龙窝镇桂山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楼6层,面积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层用花岗石条砌筑,三层以上用特制大火砖砌成,墙厚1.5米,主楼前面是三进的正屋,两侧各有两座并联朝向正屋的横屋,与主楼联接,构成一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石楼保存颇好。

南岭武顿山

武顿山位于县城东南的南岭镇东南面,海拔1233米,为紫金县第一高峰。武顿山有大武顿、小武顿两峰,大武顿浑圆雄伟,小武顿峭耸秀拨,是韩江上游琴江的发源地。明时,曾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摇剑石、磨子石、鸡啼石、狗头石、蜡烛石,山腰有“画眉礤”等景观。若天清日朗,立于山巅可见日出,可远眺陆丰、海丰、惠东三县之境。

龙湾漂流

龙湾漂流位于黄塘镇柏埔河段,距河源市区和紫金县城各30公里。全程6.8公里,河水总落差80多米,途经六潭九滩、九曲十三湾。乘上一片无动力的小舟,依托她温柔与澎湃的激流,穿山谷、渡险滩、过卵石、转漩涡、冲浪尖,参天古榕、茂密竹林、片片梯田等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人与自然交织、和谐统一。漂流完全程约需2个小时。景区内设有停车场、餐厅、商场、冲凉房、保管室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总投资530万元。该景区是全市第3个正式营业的漂流点。

文化

文物古迹
  • 新石器时代遗址

黄牛挨磨遗址:位于紫城镇黄牛挨磨山,1956年7月由广东省文物调查队发现。经试掘出土有石磷、石斧、石破和大量陶片。1985年又出土弦纹、水波纹陶盅,夹砂粗陶和曲折纹、方格纹、长方格纹等几何印纹陶片。经鉴定为新石器时代遗物。文物点有黄牛挨磨、大窝地顶、木窝地顶、李树窝和夏排等处,面积17000平方米。

在光顶遗址:位于紫城镇教场村。遗址由白坟顶、在光顶、教场顶3个相连的小山丘组成,面积4000平方米。1956年,由广东省文物调查队发现。1982年,本县文物普查队采集石器有磨光磷、斧和陶器等。

卧龙岗遗址:位于中坝镇中心村卧龙岗,面积约1500平方米。初由中山中学师生发现,后经县文物普查队复查,省考古队鉴定属新石器时代遗址。采集有石磷、砍砸器、尖状器和一批方格纹、水波纹硬陶片等。

  • 古城遗址

永安城遗址:位于紫城镇紫金山南麓。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依山而筑,周长649丈,高1丈9尺5寸。有城门4个,县署、学宫均在城内。清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拆城墙铺街道,今仅剩西北部不足100米的一段残垣和城内的古老街道。城基即今环城路和西门路。

通判城遗址:位于南岭乡瑞邱村。明王朝镇压永安矿工起义后,于万历四年(1576年),在此筑砖城1座,平面布局呈方形,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置通判和一守备驻守,兼制永安、长乐两县。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李唐宗据城倡乱,永安知县井在与副将邓汝功统兵进剿,剿平后毁通判城。今仅存遗址。

  • 古炮台遗址

亚婆角炮台遗址: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的好义乡双全村亚婆角。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王朝为镇压革命党人陈伟湘起义而建。炮台位于水口山上,居高临下,控制好义通往古竹、惠阳、博罗的水路交通。炮台用石灰、沙、黄泥三合土春成,瓦面已于民国初年被拆除,残墙尚存。

  • 起义遗址

礤头山矿工起义营寨遗址:位于青溪乡联光村礞头山,距县城45公里,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矿工起义的大本营。遗址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原总部主寨崖鹰寨(又称大王寨),前哨崖婆寨,寨墙以花岗石为基础,用石灰、黄泥、河沙三合土舂成。现残墙尚有1米多高。

朱戴开起义总部遗址:位于洋头乡洋头村。清咸丰四年(1854年),永安县天地会首领朱戴开,为响应太平天国起义,秘密在永安、长乐、海丰、陆丰和归善等县发展会党数万人,并在洋头寨聚众祭旗起义,失败后,营寨被毁。现起义总部的遗址尚存残墙断壁,墙高3米,占地约400平方米。

彭日升起义营寨遗址:清咸丰五年(1855年),彭日升奉东江天地会首领翟火姑之命,在上义招元村建筑营房,聚集义军揭竿起义。遗址仍存残墙断壁,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

永安起义遗址:清光绪三十四(1908年),孙中山任命陈伟湘为永安起义元帅,在古竹上洞村汤坑山率万余人起义。现仍有点将台、练兵场、炮楼等残迹,面积约500平方米。

紫金讨袁起义指挥部遗址:民国三年(1914年)8月,李荣泰接受孙中山指示,组织讨袁军3000多人,在九和村红花埔结营起义,称“讨袁大元帅”。现起义指挥部遗址尚存,是土木结构平房,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

  • 古窑遗址

白水礤窑址:在乌石乡中澄村白水绦山上,面积约40平方米。出土有破瓷碗、瓷罐、瓷钵、瓷碟和带釉陶器碎片。1956年7月,经广东省文物考古队调查并器集标本,鉴定为宋代窑址。

古冶铁厂遗址

铁炉嶂冶铁厂遗址:在黄塘镇铁嶂村的铁炉嶂山上,是明代冶铁厂遗址,面积约500平方米,遗存有残墙、铁炉遗迹和铁渣。

宝山矿冶遗址:青溪上窖村宝山铁矿蕴藏丰富,自元代开始开采和冶铁。现存古矿井遍布大小山头,冶铁遗址多处,遗存有大量的铁圹渣。

  • 古道

礤头古道:位于南岭乡礤头村,是明代古道。路面用石块铺成,最宽处2.5米,窄处0.4米,全长20公里。由礤头东经黄拐塘、参天嶂,通往陆丰碣石溪,南达惠东县中洞。清代,在参天蟑路段建有歇脚亭,现存尚好。

摇头岗古道:在南岭乡东溪村,是东溪通往蟑背的明代古道,全长10公里,用石块铺筑路面,宽处2米,窄处0.7米。从东溪山脚至摇头岗山顶一段共有1000多个石级。

  • 古建筑

石城:位于蓝塘镇石城村,建于明代。石城分上、下城。上城已毁;下城只建有东、西、南三门。城墙高5米,用花岗岩石一丁一油砌垒,占地1000平方米。城楼原有两座牌坊,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学宫:又称孔庙。位于县城东门内,紫金山南麓。它与永安县城同时建筑,是由三座不相连的殿宇构成,红墙绿瓦宫殿式的明代古建筑。前面一座是学宫的主殿,称“大成殿”,是供奉孔子的大殿。门首挂着一面“万世师表”的大匾。殿中央设一神龛,供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神牌。殿内两旁设4个小神龛,分别放着颜子、曾子、子思子、孟子的神牌。殿门口是大天井,天井两边筑长廊,称“东西庑”,内置72贤牌位。穿心亭与大成殿相对,是进出通道。亭的两侧为“乡贤祠”、“名宦祠”。穿心亭下面是一个广场,四周围以石栏杆。场内树一石牌坊,上书“棂星门一。门内有一半月池。大成殿后面的一座殿宇称“崇圣祠”,再后面一座称文昌楼。这3座殿宇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开始,被改建为紫金中学校舍。

  • 庙宇

佛母娘娘庙:位于附城乡中洞村和衙前村的鸡公嶂主峰下面的石壁间。此庙利用岩洞地形凿成,建筑面积12平方米,高4米。右边空地竖1石刻,左侧空地竖1石桅杆,高4.5米,雕有花草图案。建于明代,清代曾重修,至今保存完好。

彼岸庵:位于凤安镇觉民村,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土木结构,占地110平方米,高4米。明末解元钟丁先在此削发为僧,直至终年。清代和民国时期曾数度重修,民国十四年(1925年),县长谢寅曾至此游览,并题写。当仁不让”匾额。建筑物和匾额至今保存完好。

  • 楼、亭、塔

塔凹石楼:原名云庆楼,位于中坝镇塔凹村,是清代康熙年间乡绅张良恭所建。石楼高5层,每层有49个房间,底层有水牢,楼内有地道可通石楼背山顶的炮楼,总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府设粮仓于此,后为中坝区粮所.1963年粮所迁后,石楼被人毁坏,桁桷被拆,仅剩四周石墙。

桂山围石楼:位于龙窝镇桂山围,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地富豪廖肇衍所建。主楼6层,面积3000平方米,高20米。一、二层用花岗石条砌筑,三层以上用特制大火砖砌成,墙厚1.5米,主楼前面是三进的正屋,两侧各有两座并联朝向正屋的横屋,与主楼联接,构成一座占地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石楼至今保存颇好。

参天亭:位于南岭乡黄拐塘至参天蟑之间.始建于清代,为行人休息之所。亭高5米,建筑面积36平方米。亭外有联云;“参到机关茶有味,天开亭榭客怡情”.亭内联云。“茶有余香,饮之气爽神清,何惧山高路远;亭堪小憩,到此心雄脚健,自然往乐来安。”两联冠首便是“参天茶亭”4字。亭的窗口又一联云:“风月不论价,山水有余情”,今参天亭尚在。

文笔塔:位于瓦溪乡上濑村。始建于清中叶,同治年间重修。塔为砖木结构,平面六角,高3层,共10.5米,占地6平方米。塔内第一层书“文运天开”,第二层书“更上一层”,第三层书。扶播直上”等字。塔内供神,今塔身尚好,各层楼板巳朽。

  • 古牌坊

龙窝石牌坊:位于龙窝镇排楼村。永安县知县为旌表黄成观之妻贞节,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十二月十三日,奉旨建成“节孝牌坊”。牌坊为三孔四柱三楼建筑,高5.57米,宽6.47米,花岗石结构,上雕图文。现保存完好。

石刻石雕

状元峰石刻在紫城镇状元峰。距峰顶10米处有巨石,高3.2米,宽2米,刻有“预报传胪”4个大字,是明隆庆四年(1570年)永安代署首任知县林天赐手书。因年代久远,现字迹模糊。

石狮城南天后宫门前的石狮是明代石雕,一雄一雌.雄狮左前脚滚一绣球,头朝右侧,口含一石珠.可入手滚动石珠而珠不脱狮口,雌狮闭口,头朝左侧,右前脚内侧与一小狮相戏。石狮长0.94米,宽0.60米,高1.37米.垫石长0.9米,高0.47米,宽0.47米。新中国成立后被数度搬迁,1987年移至中山公园门口。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朝戏

花朝戏,是紫金山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民间戏曲。起源于明清宗教色彩浓厚的“神朝”祭祀仪式用客家语演唱,流行于广东省东部及东北部客家地区。

花朝戏题材多数取自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宣扬忠贞爱国、惩恶扬善、向往婚姻自由等积极主题。其鲜明特点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朴素健朗,通俗易唱;唱词和道白常运用诙谐、隽永的双关语和歇后语,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表演载歌载舞,气氛热烈。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紫金除县花朝戏剧团以外,还有10多个民间花朝剧团。

紫金县花朝戏剧团多次参加国家、省、市文艺汇演,每年送戏下乡100场以上。剧团菜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等称号。

2006年5月20日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提线木偶戏

木偶戏主要有提线木偶戏和手擎木偶戏二种。提线木偶戏最早传入永安(紫金)是在清光绪十年(188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由龙窝宝洞村邓木开登人从福建引进,组建了第一个木偶戏班——“荣华堂”,当时戏班以粤语演唱为主,丑角用客家话插白。代表剧目有《白蛇传》、《薛仁贵征东》、《关云长取长沙》、《瓦岗寨起义》、《花子进城》等,龙窝提线木偶戏流行区域主要是紫金、五华、海丰、陆丰、惠东、淡水、揭西、韶关等地。

民国时期,龙窝镇一带有8个提线木偶戏班,分别是荣华堂、崇华堂、瑞长春、聚华堂、新艳华等。上世纪八十年代,龙窝镇仍保留有宝洞村邓氏戏班和慎田村钟氏戏班,2007年这两个剧团合并为龙窝镇木偶戏剧团。

木偶戏传统剧目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唱腔音乐是在民间小调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类似花朝戏唱腔。戏中道白、唱词清时以粤语为主,民国以后改用客家话。人物角色分生、旦、净、丑,用器乐伴奏,常用的器乐有木鱼、扬琴、唢呐、二胡、高胡、锣鼓、钹等。龙窝提线木偶戏表演技艺精湛,独具一格。木偶像一般高约50-60厘米,其关节部位都有线牵动,每根线集中在顶部一块竹片上。木偶的悬线少则十多条,多则二十条。有的木偶除了手脚活动外,眼睛和嘴都会动。表演时,布置一个小舞台,只露木偶不见人,表演者站在帷幕后高处俗称“天桥”的地方,一边操纵木偶表演,一边念唱,民乐队在旁伴奏。木偶戏适合于节日、庙会以及庆典等活动时,在乡村禾坪、广场演出。

2000年,紫金县举行了元宵民间艺术展演活动,龙窝提线木偶戏参加了演出,获得观众好评。此后多次参加河源市和本县民间艺术巡游演出和春节文化演出活动。

2009年,河源市人民政府把龙窝提线木偶戏列入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紫金县政府印发了《关于龙窝木偶戏保护方案》,成立保护工作机构。文化部门认真做好普查、挖掘工作,整理木偶戏剧目20多个,更新了一批演出道具、设备,整合宝洞、慎田两个木偶戏剧团,成立紫金县龙窝镇木偶戏剧团,

2008年起木偶戏逐步恢复演出,龙窝提线木偶戏剧团不仅在本县演出,而且还被邀请到河源、湖南等地演出,龙窝提线木偶戏在河源市具有唯一性,艺术特点鲜明,深受群众欢迎。

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牛舞

舞春牛旧时为官方举办的春耕春播仪式,县衙举办这个活动,寓意是春耕即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民俗活动演化为春牛舞,每当丰收年景,村民们便与牛共舞,与牛同乐期望开春又有好收成。

春牛舞的表演形式,是双人钻进竹扎的春牛肚子里合舞,由牧童牵牛上场,表演骑牛、逗牛等滑稽动作戏耍春牛,歌词内容以二十四节气和相关农事活动为主,唱腔是紫金特色的春牛调音乐主要是打击乐,由唢呐、笛子伴奏。

春牛舞于2007年被列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言

紫金客家方言属于梅县客家方言体系。它以紫城镇话为代表。由于历史上移民和地域等原因,县内的客家话在语音方面又可分为5种。

一是紫城腔。这是分布较广、使用人数最多的紫金客家方言。它包括紫城、九和、附城、乌石、瓦溪等镇及白溪、龙窝的嶂下、彭坊等地,人口约16万人。

二是中坝腔。它包括中坝、敬梓等镇及水墩镇的群丰、秋溪等村落,使用这种话的大约有6.4万人。

三是南路腔。主要分布在龙窝、苏区、南岭等镇及水墩镇的部分村落,使用这种话的约有5.5万人。这些地区与五华县相邻,村民说话略带有五华话声调。

四是西南路腔。包括蓝塘、凤安、上义、好义等镇,使用这种话的约有11万人。

五是西路(包括西北路)腔。含古竹、临江、黄塘、柏埔、义容等镇,总人口约16万人。

地名来源

紫金建县前,分属长乐县(今五华县)、归善县(今惠州市区及惠东县)两县地。明朝嘉靖年间,两县农民、矿工起义不断,其中青溪磜头山矿工起义持续20余年,范围延及兴宁、长乐、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揭阳、河源、龙川、博罗,及海丰、归善、东莞,均以归善县古名、宽得都及长乐县琴江都为大本营。省、州府为此进行数次征剿,因幅员广、山沥多、易聚散,而未见显效。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两广都御史吴桂芳派重兵进行第五次征剿,镇压起义。为确保安靖,明隆庆三年(1569年)朝廷批准割划归善县古名都(秋香江流域)、宽得都(柏埔河、义容河流域),长乐县琴江都(琴江流域)共3都设立永安县,意即从此永远安定。以古名都乌石约安民镇(今紫城镇)为县治,建筑县城。因该县名与福建省延平府永安县同名,且其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早于本县117年,民国3年(1914年),中央政府批准永安县改名为紫金县,以紫金山命名。

特产美食

“永安”牌紫金椒酱、紫金竹壳茶、庙子石、紫金春甜桔、柑坑黄老酒、紫金仙人粄(凉粉)、紫金牛肉丸(来源于客家菜)、八刀汤。

代表人物

刘尔崧,东江地区党组织的创建者,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曾参加中共一大。

温儒敏,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1946年出生于紫金县中坝乡乐平村,1964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就学。

江凌,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64年9月出生于广东梅州,籍贯紫金县。

获得荣誉

2020年11月,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排行榜出炉,紫金县位列第100名。

2019年3月,紫金县列入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海陆丰片区)。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紫金县在列。

2018年8月,紫金县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2016年2月,紫金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6]

2021年7月,入选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