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安徽省辖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东临长江;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1472平方千米;截至2022年3月,下辖1个国家级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196个村民委员会,3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6]

桐城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北至省会合肥90千米,南邻安庆市区68千米,属合肥都市圈南翼门户城市和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沪蓉高速、合九铁路、206国道3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享有“文都”的盛誉,是“桐城派”的起源地,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特产有桐城小花、水芹、青草香大米、桐城老酒、丰糕等。

桐城市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

中文名

桐城

政府驻地

桐城市文昌街道文津路

别名

同安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中部偏西南

面积

1472平方千米

人口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区生产总值

419.1 亿元(2021年)

电话区号

0556

外文名

Tong cheng

下辖地区

1个国家级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196个村民委员会,3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车牌代码

皖H

邮政区码

231400

火车站

嬉子湖站

著名景点

六尺巷

行政类别

县级市

所属地区

安徽省安庆市

行政区划代码

340881

历史沿革

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年),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年),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东作门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年),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一直沿用下来。

宋,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年),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年),属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年),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年),直隶安徽省,民国三年(1914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

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

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立县级市。

2021年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同意将安徽省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8]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桐城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介于东经116°40′~117°09′,北纬30°40′~31°16′。东邻庐江县、枞阳县,北接舒城县,西毗潜山市,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宜秀区。东西宽42千米(从桐梓山到三芝庵),南北长64千米(从大龙山牛冲到北峡山大佛尖),总面积147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桐城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

水文

桐城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雾绕龙眠

气候

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326.9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无霜期246天。

实景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十三五”期间,桐城市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和各项保护措施,通过土地复垦整理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新增耕地项目建设等方式,共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6.8万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15085亩,实施土地开发复垦整理新增耕地19697亩。

生物资源

桐城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白鹤、白鹳、白颈长尾雉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林麝、江豚、鸳鸯、大鸨、白腹鹞、雕鸮、大鲵、虎纹蛙等。

珍稀树种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凹叶厚朴、榔榆、蝟实等。药用动植物主要有桔梗、柴胡、薏苡、元胡等。

矿产资源

桐城市矿物资源蕴藏量较小,以非金属为主,金属次之,主要有石墨、花岗石、透辉石、河沙、大理石、矾、泥炭、铁、铜等。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3月,桐城市辖1个国家级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2个镇,3个街道。12个镇分别为:新渡镇、双港镇、青草镇、范岗镇、金神镇、嬉子湖镇、孔城镇、吕亭镇、大关镇、唐湾镇、鲟鱼镇、黄甲镇;3个街道分别为:龙眠街道、文昌街道、龙腾街道。[16]

人口民族

2020年,桐城市总人口75.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当年出生人口7590人,比上年减少274人;当年死亡人口4590人,比上年减少744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上升0.6个千分点。[7]

2021年6月3日,安庆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发布,桐城市常住人口为593629人。[6]

经济

综述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以及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攻坚克难,奋勇作为,全市主要经济指标目标任务完成较好,“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8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197.1亿元,增长4.0%;第三产业增加值161.0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比例为8.8:50.2:41.0。[7]

2021年,桐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9.1亿元。[17]

投资

2020年,桐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1%。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0%。本年5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400个,计划投资总额比上年增加49.7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234个,比上年增加35个。

从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0.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4%。从行业看,工业增长0.0%,其中,制造业增长2.1%。

2020年,桐城市房地产开发投资28.7亿元,增长17.0%;房屋施工面积418.9万平方米,增长6.6%;商品房销售额39.3亿元,增长3.5%。

财政

2020年,桐城市财政总收入31.1亿元,下降4.1%;省考核口径财政总收入30.5亿元,下降2.7%;地方财政收入18.2亿元,下降4.1%。财政支出54.4亿元,增长5.9%。其中,农林水支出8.1亿元,增长18.8%;教育支出12.6亿元,增长7.5%;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3.5亿元,下降47.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3亿元,增长4.9%。

2020年,桐城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47元,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3元,增长8.5%。

第一产业

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6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5.3亿元,增长2.2%。其中,可比价农业产值23.0亿元,增长2.6%;林业产值5.2亿元,增长2.0%;牧业产值20.3亿元,增长2.8%;渔业产值8.7亿元,增长2.4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7亿元,增长3.9%。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305926吨,同比下降3.7%;油料种植面积9356公顷,同比下降0.7%,油料总产量22804吨,同比下降0.4%;棉花种植面积1044公顷,同比下降12.9%,棉花总产量854吨,同比下降28.5%。

茶园实有面积3685公顷,茶叶产量505吨;蔬菜种植面积6140公顷,同比增长7.1%,产量179420吨,同比增长5.1%;园林水果产量1326吨,同比增加5.7%。

生猪出栏21.2万头,同比下降7.2%;牛出栏920头,同比下降4.2%;羊出栏6292只,同比增长11.4%;家禽出栏553.5万只,同比增长33.9%。猪肉产量1.7万吨,同比下降8.7%。禽蛋产量7.6万吨,同比增长19.9%。生猪存栏量13.4万头,同比增长30.7%。水产品产量3.9万吨,同比增长4.9%。[7]

第二产业

工业能源

2020年,桐城市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5.0%。规模以上工业中,制造业增长5.0%。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3.1%。规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13.5万吨/标准煤,增长7.6%。

规模以上工业28个大中类行业中18个行业保持正增长,其中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主要光伏玻璃组件)和医药制造业(主要医用防护用品)分别增长134.5和1522.7%。五大主导产业农副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皮革和羽绒制品业、纺织和纺织服装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工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9%、-35.0%、8.9%、-10.6%、-14.6%。绿色包装和机电装备产业产值分别增长5.6%和21.8%

2020年,桐城市统计的5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输送机械产量为8.8万吨,下降31.7%;大米产量为28.6万吨,下降17.2%;塑料制品产量为79.8万吨,增长4.1%;无纺布产量为3.2万吨,下降10.2%;玻璃纤维纱产量为1.6万吨,下降52.8%;口罩产量4.8亿只,增长1027.2%。

2020年,桐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53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利润总额42.3亿元,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2%。 

建筑

2020年,桐城市资质以上建筑施工企业71家,总产值60.0亿元,增长8.5%。其中,建筑工程产值48.3亿元,增长4.8%;竣工产值31.6亿元,下降8.1%。签订合同金额783.5亿元,增长7.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33.4万元/人,提高17.2%。[7]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0年,桐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3亿元,增长2.9%,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24.3亿元,增长4.4%。限上商贸企业107家(新增2家),其中:法人单位97家,产业个体10家;批零企业74家,住餐企业23家。按消费形态分,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3.6%;餐饮业营业额下降0.6%;住宿业营业额下降4.5%。

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下降0.2%,化妆品类增长8.8%,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金银珠宝类下降43.3%,日用品类下降3.3%,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下降28.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6%,汽车类增长26.2%。

对外经济

2020年,桐城市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02.6亿元,增长26.7%。

旅游

2020年,桐城市接待国内游客473万人次,下降51.9%,国内旅游收入37.9亿元,下降60.7%。接待入境游客0.6万人次,下降86.8%,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28万美元,下降90.1%。

金融

2020年,桐城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35.2亿元,比年初净增加51.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11.1亿元,比年初净增加51.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32.9亿元,比年初净增加28.6亿元。[7]

文化

实景

桐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丰富。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千首民间歌谣,多彩多姿的民俗,《高拨子》、《十番锣鼓》等民间音乐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谚语,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

桐城派主盟文坛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此外,无论是哲学、史学、诗歌、音韵、绘画,还是美学、翻译、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130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之际,大量世家大族迁入桐城,程朱理学发展鼎盛,尊儒重教风气盛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民间共识,《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桐城人于这一时期在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进士240人,举人640人,贡生509人,明清两代进士、举人人数,与同属安庆府之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县进士与举人总和相比,还超越一倍有余。

由科举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786人(大学士3人,尚书9人)。另有大量的不走科举之路的名儒硕学,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为明清耆旧900余人立传,《明史》《清史》记载桐城人物达到70余人。

实物

交通

公路:截至2012年,桐城市有综合交通网里程2394千米,其中铁路50千米,高速公路47千米,国道57千米,省道21千米,农村公路2219km,所有通行政村公路都已得到硬化,农村公路呈网状沟通村组,通畅率已达100%。初步形成了以合安高速、合九铁路、206国道、桐枞路为主线,以市区为中心,以县道为支线,乡村道为连接线,布局合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铁路:合九铁路纵贯全境。合安九客运专线,设桐城站、桐城东站。

航空:距安庆天柱山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较近。

水路:从菜子湖经枞阳长河可通达长江。

社会

教育事业

实景

截至2020年,桐城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2226人,在校生4911人,毕业生1098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所,招生2613人,在校生6255人,毕业生1743人。普通中学45所,招生8553人,在校生28864人,毕业生9757人,初中升学率99.9%,高中升学率87.9%。普通小学78所,招生4978人,在校生29783人,毕业生4918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7]科学技术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90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3.1%。全年申请专利量1417件,其中发明专利325件;专利授权753件,其中发明专利139件。

文化事业

国家一级图书馆:桐城市图书馆。 

截至2020年,桐城市共有文化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5个,剧场1个,影剧院3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22万册。

体育事业

截至2020年,桐城市现有体育场馆2个,开展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18次,体育馆内举办公益性体育赛事6次。

医疗卫生

截至2020年,桐城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17个,床位数3300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28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31人,注册护师、护士1905人。

城市建设

全市当年造林完成面积345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1.9亿元,下降25.8%,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为93%。[7]

2020年,桐城市新增城镇建成区面积1.20平方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7.58公顷。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29.3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5.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02平方米。城市人均拥有道路面积27.72平方米,用水普及率达到97.5%,燃气普及率98.7%。

2020年,桐城市当年造林面积345公顷;环境污染治理本年投资1.9亿元,下降25.8%,城区空气质量优良以上天数占全年比重93%。

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247元,增长5.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33元,增长8.5%。

2020年末全市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1.2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8.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4万人,新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63.6万人,参合率99.7%。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2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439人,农村五保供养人数4372人。[7]

旅游

风景名胜

实景

截至2017年末,桐城市共有旅游资源点86处,具主要分布在“一带三区”,即以城区历史文化遗存和历史文化景观为主题,以龙眠山人文山水区和孔城历史文化街区为重点的桐城文化旅游带和嬉子湖湿地生态旅游区、三道岩幽谷飞瀑旅游区、古洞岩古战场遗址旅游区等。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三家(嬉子湖生态旅游区、仙龙湖·活海欢乐水世界和黄梅酒业文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一家(桐城文庙·六尺巷)。
桐城老八景、新十景
桐城老八景桐梓晴岚、练潭秋月、投子晓钟、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枞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归帆
桐城新十景孔城老街、古巷和风(六尺巷)、桐城文庙、文和竹影(文和园)、嬉子渔歌(嬉子湖)、龙眠河韵(龙眠河)、桐城中学、灵岩飞瀑(三道岩)、活海乐园(活海欢乐水世界)、黄梅飘香(黄梅酒业文博园)。 
桐城景点分布一览表
地区相关景点
市区桐城文庙(桐城派陈列馆、桐城市博物馆、严凤英陈列馆)、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东大街古建筑群、南大街古建筑群、告春及轩、凤仪里、潇洒园、讲学园、桐城中学校园、惜抱轩、半山阁、渡江战役指挥所、左公祠、姚莹故居、吴越故居、紫来桥、净土莲社、古灵泉、仙姑井、芹菜田、活海欢乐水世界等
城郊披雪瀑、西山公园、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门冲、投子山、投子寺、投子晓钟、赵州桥、卓锡泉、盛仪墓表石刻等
龙眠龙眠山风景区、龙门、颂嘉湖(境主庙水库)、碾玉峡、绕云梯冲、璎珞崖、媚笔泉、观音崖、双溪草堂、别峰庵、椒子崖、玉龙峡、赐金园、文和园、相国桥、龙眠山庄、大龙井瀑布、黄草寨、姚莹墓等
白马白马寺等
展开表格著名人物
古代曹松李公麟何如宠方以智
左光斗张廷玉方观承汪志伊
龙汝言钱澄之戴名世方苞
姚鼐姚莹方东树马其昶
张祖翼吴樾 -
近现代施从云方治方令孺方玮德
展开表格

获得荣誉

获得时间荣誉名称颁发单位
2001年“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单位)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
2008年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 中国包装联合会
2009年05月19日2009年日全食指定观测点 中国天文学会和国家天文台
2010年10月28日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 国际文化旅游促进会、中国旅游品牌协会、中国县域经济协会、中国营销学会
2013年6月全国绿化模范市(县) 全国绿化委员会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