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南明永历朝有关史事的史书,共一卷,明瞿共美著。瞿共美生卒年月、具体身世都不可考,只知道他是南明永历朝行人司行人,是明末著名抗清将领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也曾随瞿式耜留守桂林,此外,可考史料中很难再找到他的有关记载。

中文名

东明闻见录

页数

90

类别

明季稗史

定价

25.00元

语言

中文

出版社

台湾大通书局

作者

瞿共美

开本

16开

装帧

平装

版次

1

简介

记载南明永历朝有关史事的史书,共一卷,明瞿共美著

ISBN

7810859556

出版时间

84-87版

简介

《东明闻见录》只记载永历王朝四年史事,从永历元年(公元1647年)起,到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终,写到桂林沦陷、瞿式耜殉难便再无下文。瞿式耜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领,是永历王朱由榔的主要拥立者,也是永历朝抗清军事行动的主要支持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他具有坚韧不拔的非凡志向,在万分困难中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致力于复兴明王朝的事业。

他拥戴永历帝、驻守桂林“都城”、协调各路抗清义军,为永历王朝的建立维持和当时的抗清运动都立下了汗马功勋,瞿共美作为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以瞿式耜幕府官员的身份常伴于瞿式耜左右,得以耳闻目睹永历王朝的许多军政大事。所以,一方面,《东明闻见录》中的许多记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作者本人对瞿式耜推崇备至,尊敬有加,故书中有关瞿式耜的记载中便难免有“为尊者讳、为贤者讳”乃至于“为亲者讳”的倾向;有些关于瞿式耜的评价,也会难免有溢美之辞,有失公允,这也是我们在重视该书史料价值的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录

东明闻见录(一卷)

附录

求野录(一卷)……………………………………………………………客溪樵隐(四七)

也是录(一卷)……………………………………………………………自非逸史(六一)

两广纪略(一卷)……………………………………………………………华复蠡(七一)

安龙纪事………………………………………………………………………江之春(八一)

内容

《东明闻见录》一书详细记载了永历王朝从建立到覆灭的始末及其间发生的军政事变,是研究南明史尤其是永历王朝的极为重要的史料。公元1647年,继弘光、隆武两个南明抗清政权相继覆亡之后,桂王朱由榔在瞿式耜等人的拥戴下,在肇庆举行登基大典,建立起永历抗清政权。永历朝廷是一个居无定所的流亡抵抗政府,以瞿式耜为代表的大臣颇有政治眼光,在抗清斗争中表现英勇顽强。但大部分官吏只想一已之私利,“其在朝廷者,干济则平常,争官则犀锐,部曹则想科道,科道则想督抚,毕智尽能,朝营暮度,无非为一身功名这计”。

永历帝朱由榔庸碌无为,懦弱寡断,遇到危险,逃跑相当及时。永历元年,李成栋率清兵入克广州后,永历帝马上乘船西逃,至梧州在船上接受召见后,又马上经平乐逃向桂林,逃往桂林后又表示要抛弃广西逃往湖南,受到瞿式耜的激烈反对,他上疏曰:“兹半年之内,三四播迁,民心兵心狐疑,局促如飞丸,翻手散而覆手合。”“在粤而粤存去粤而粤危。吾进一步,而人亦进一步,我去速一日,而人来则速一日”。在瞿式耜的激烈反对下,永历皇帝没有能马上到湖南去,但仍然离开了桂林,逃到虽在广西境内却已十分靠近湖南的全州去了。瞿式耜见无法把皇帝挽留于桂林,只好自己请求留在桂林,以加强防御和安定民心军心。逃到全州后的永历帝,只图一时的苟安,开始错误地依靠刘承俞等军阀势力以保自己身家性命。

为了取悦于这些军阀,永历帝允许他们坐地征税,取给军饷,任用官吏,从而亲手促成了军阀割据称雄的局面。各地军阀都视自己所控制的区域为独立王国,各自为政,骄横跋扈。至于军纪败坏、严重扰民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为了抗清大业,永历朝廷只是下道禁约诏书,且诏中“一字不及勋镇将士”,只讲一些“责成守令套语而已”。这使得各路军阀不仅对上不服从、骄横恣肆外,相互之间还常常为私仇、争功夺利等原因发生军事摩擦,严重消耗了永历政权本来就不甚强大的国力,而且也牵掣了彼此的精力,使之无法筹划对抗满清大计。在永历王朝内部,依然没有避免明末政治上宦官专政,党派林立等传统。

永历帝一昧信任宦官和锦衣卫,致使大权旁落。在统治集团内部,以争权夺利为主要内容的门户之争更是愈演愈烈。永历王朝的官员主要由四部分人员组成,一部分为自广州跟随李成栋、李元胤、袁彭年而来的,一部分则是自南宁随永历帝东来的,再有一部分是从各路汇集而来,最后一部分便是广州本地人。起初,朝臣主要是因来路的不同“东”、“西”两派互争,后来,由于利害关系的变化,门派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分成为“吴楚两局”。“吴党”、“楚党”各以自己的军事实力为后盾,互相倾轧,争斗不休。其中又以得到地方大军阀李元胤支持的楚党占据上风,楚党之人说话气粗,办事胆大,甚至连永历帝也不放在眼中。由于楚党中袁彭年等五人权力最大,吴党便作“假山图”,起“五虎号”加以攻击,以至于最后发生了“五虎狱”,党争之烈,较明王朝更甚。

明亡之后,抗清的主要力量除南明王朝的官方军队外,还有李自成、张献中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余部,另外一些原官方军队和地方武装亦在坚持抗清活动。抗清部队虽数量较多,但成分复杂,各自为政。由于长期的矛盾,致使各军队之间,不断发生冲突,火并,互相残杀,严重削弱了抗击清军的军事实力。同时,由于军饷缺乏,士兵扰民现象时有发生。在这样的局势下,面对清兵的强大威胁,虽然有瞿式耜、何滕蛟等人忠心谋国,有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余部奋力抗击,但终究没能换救永历抗清政权的命运。

正当永历抗清政权在清兵的两面夹击下处境日艰之际,永历二年(即公元1648年)上半年,江西和广东先后发生了金声桓、王得仁和李成栋的叛清归明即所谓的“反正”事件,《东明闻见录》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记载。金声恒、李成栋、王得仁三人均为明朝将领,后来投降清朝,但并不为满清所信任,处处受到排挤。金声恒为清取得江西后,在顺治二年(即公元1645年)十月被授为镇守江西总兵,他不满意这一官衔,顺治三年曾上疏要求改变,但未获批准。王得仁“助声恒攻战久,亦身负其功,以叙录弗及,心怏怏”,而这时清派到江西的巡抚和巡按还常常欺压他们,更使他们心中不快,永历王朝成立后,全国各地抗清运动风起云涌,反清武装的威慑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再加上功高赏薄之恨,终于使金声恒,王得仁二人在永历二年(公元1648年)正月十十六日晚举事叛清,逮捕清朝巡抚巡按,并将巡御使董学成及副使成大业杀死,而后,迎姜曰广入城“为盟主”,传檄全省复归于明。

江西“反正”三个月后,在永历二年闰三月(即清历顺治五年四月),受其影响的清廷左都督、充提督广东总兵官李成栋也因功高赏薄及抗清势力威慑和民族情绪等原因,与养子李元胤、布政使袁彭年一起发出了复归明朝的檄文。李氏父子及袁彭年在酝酿起义时,曾达成这样的共识“吾辈因国难归清,然每念之,自少康至今,三千余年矣,正统之朝虽败,必有中兴者。本朝(指明朝,编者)深仁厚泽,远过唐宋,先帝之变(指崇祯死于北京),遐荒共悯焉。今金将军声恒所向无前,焦将军琏以二矢复粤七郡,陈邦傅虽有降书而不解甲,天时人事,殆可知也。又闻亲天子在粤西,龙表酷似神祖,若引兵辅之,事成则易以封侯,事败亦不失忠义”。由此可见,由于当时抗清力量的发展壮大,李成栋等对永历政权之胜利是报有希望的。他们的举兵反正,主要是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但在客观上,也使在湖南至广西一线进攻永历王朝的清兵有了后顾之忧,沉重打击了清军的军事政势,进击使永历政权的处境在一段时间内有了改善。

辨伪

作为瞿式耜的族人和部下,瞿共美对瞿式耜推崇备至,在《东明闻见录》中以大量篇幅记载了瞿式耜的事迹,把他描写成一个诸葛亮般的贤将形象。瞿式耜具有坚韧不拔的志向和勇敢任事的能力,在万分困难中,他拥立永历帝,奠都桂林,致力于恢复明王朝的基业。他顾全大局,平等待人。在各地军阀纷纷拥兵自重、党派林立的情况下,他一不把持地盘,二不树立自己的党羽,而是团结各方将士,同舟共济地抵挡清兵。他留守桂林前后四年,声名远播,使得各方面人士纷纷投奔桂林,甘愿在他门下效力。当时的桂林,被称为“稷下”,实际上也是永历政权的军事基地和政治中心。遗憾的是,永历帝腐败无能,胆小怕事,不思进取,瞿式耜的种种军事努力都付之东流。最后,在永历四年的桂林保卫战中,瞿式耜因坚决拒降在入狱四十余日后,于当年闰十一月十七日(即清顺治七年十二月),被孔有德杀害。他的绝命词为“从容待死与城亡,千古忠臣知主张,三百年来恩泽久,头丝犹带满天香”,充分表现了他忠于故国,坚守气节的民族精神。

除记载永历王朝史事的《东明闻见录》外,瞿共美还著有记载南明隆武王朝军政要事的《粤游纪闻》,两书不仅首尾相接,而且体例统一。根据傅以礼,谢国桢的考证,《东明闻见录》与《粤游纪闻》本来是一编,题目为《天南逸史》,后来经过辗转传抄,遂割裂为《粤游纪闻》和《东明闻见录》两本书。《东明闻见录》现存有《明季稗史汇编》本,浙江图书馆亦藏有《天南逸史》抄本。稗史本和抄本在文字上出入上颇大,尤其在一些当时触犯清忌的字眼上。比如,《天南逸史》抄本中处处称清兵为大清兵,而《明季稗史汇》编”中则称为“清师”,另外,稗史本还将张同敞在拒降时骂孔有德的“痴鞑子”改为“痴痴痴”。由此可见,两种本子都已非该书原貌,极有可能是后人在辗转过程中为避祸而进行了讳改。因为瞿共美在《东明闻见录》的末尾写道:“是书即成,世有黄祖辈否邪?国可灭,史不可灭,一死甘心矣!”可见他在撰写过程中是不可能有什么顾忌的,更不可能为避清讳而不称“鞑子”或将清军称为“大清兵”,这显然与其反清立场不符。

禁毁

随着满清大兴文字狱,乾隆五十三年,该书因用“永历”年号纪年并且书中”多狂悖之语”而被禁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