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谢灵运鲍照集

作品类型

触景生情

作品类型

赠友送别

主题

感叹

主题

抒怀

主题

离别

主题

感伤

主题

思乡

主题

宴饮

作品赏析

诗首四句铺叙送别之地黄浦亭的秋日景象:北风骤起,寒气袭人,阴云密布,烟绕群山,江流奔涌。由近而远,由仰望到俯视,无一不是凄凉萧瑟的景象。渲染气氛,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长波”一句,又别有深意。诗人眼前的江流,即将载着友人的船只离去,诗人对此,自是感慨万端了。

此后四句以旅雁的南过,引出游子的送别,交代题目。游子的客中送别,较之常人的送别,心中又别是一番滋味,何况当时诗人所受到的被禁止的处分刚刚才得以解除,思乡之情,又比一般游子更为强烈。因此,“已经江海别,复与亲眷违”二句所包含的诗人内心的苦楚,若非有亲身经历之人,恐怕很难体会出其中的一二。含蓄不尽之妙,非大手笔不能为。此后,又以“奔景”四句,通过送别的饮宴,正面写临别时难舍难分的复杂凌乱心情和不能回归的悲愁,与“旅雁”四句相互配合,将诗人当时思乡的痛苦推向了高潮。

“温念”二句,又转从对方而言,叙述彼此相互思念的深情。然后再以“役人”二句回到自身。“奋飞”,用《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之典,意谓不能如鸟奋翼而飞去。“惭奋飞”既悲叹自己的难以回归,同时也暗中含有时光流逝不能有所作为的感慨。最后以聊且以对方分别时的慰藉之言以当佩韦,以使自己的回归之心不至于过于急切作结。设想新颖别致,含义深刻,强忍伤悲之态毕现。

这首诗的“温念”“藻志”等为诗人新造的词汇,形象生动,乃钟嵘《诗品》所论的诗人“善制形象写物之辞”的典型例子。[3]

创作背景

这首诗为诗人在吴兴(今浙江湖州)之黄浦亭送别庾中郎回京之作,时间当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当时,诗人在吴兴担任吴兴太守临海王刘子顼的军府参军之职。[3][1]

作品评价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直书即目,写景起,兴象尤妙。小谢敛手,其后山谷常拟之。‘温念’六句,统述彼此之情。此是客中送客,故赞彼不渝素志。感己不得相从。而欲奋飞也。收二句,《注》言:‘别时庾必有慰藉之言,故云藏为韦佩耳。’此收乃为亲切。不同泛意、客气、假象。此与上《寻阳还都》,后来杜公行役赠送诗,竟不能出此境界。”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奔景’四句,新警,情长。‘欢觞’十字祖席语,警切。”

清·黄节《鲍参军诗注集说》:“本集《河清颂》:‘蠢行藻性。’《舞鹤赋》:‘钟浮旷之藻质。’《凌烟楼铭》:‘藻思神居’,及此篇之‘藻志’,皆明远自造词。《诗品》所谓‘善制行状写物之词’者也。”[3]

作者简介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因曾任荆州刺史临海王刘子顼军府参军而被后人称为“鲍参军”。

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

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查看更多

参考资料

[1] 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诗 · 古诗文网[引用日期2021-12-28][2] 费振刚主编 . 山水田园诗传 :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01 . 417 .[3] 丁福林编著 . 谢灵运鲍照集 : 凤凰出版社 ,2009 . 192-1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