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日岛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南部兴化湾,是南日群岛的主岛,莆田市第一大岛。南日岛地理位置独特,是扩大对台、对外贸易的窗口,历来也是军事重地,其南日水道更是海上交通要冲。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尖山远眺、龙头山烈女祠、南日岛烈士纪念碑等,出产南日鲍鱼,为中国鲍鱼主产区之一。

中文名

南日岛

人口

约5.5万余人

气候类型

亚热带海洋性气候

地理位置

福建省莆田市东南部

所属地区

福建省莆田市

面积

52平方公里

别名

英雄岛、南匿山

方言

莆田话

著名景点

尖山远眺、龙头山烈女祠、南日岛烈士纪念碑

地理坐标

福建省莆田市东南部

所属国家

中国

行政类别

地点

福建省莆田市东南部兴化湾

信息简介

南日岛,本名南匿山,因山隐藏隐匿在海里而得名,地形呈现“哑铃”状,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东南部,北邻福清市的野马屿,东北是平潭县的塘屿,东面兴化湾,处于平海湾和兴化湾交汇处。据《南日岛志》记载,明洪武初,海盗“以勾引番寇遗祸地方”,[1]海贼海寇海盗和倭寇相勾结,危害烈,为防御海贼和倭寇,明廷最初在这里设南匿山水寨,平海卫向这里派驻军900名,后因水寨“在涨海中孤立无援”,遂迁往一水之隔的石城村,与青山巡检司合一。其南为 莆田 乌丘屿。距离 石城村7里,台湾新竹港72.89海里,南日岛东西长,南北狭,中间平坦,南日岛是南日群岛的主岛,莆田市第一大岛。[1]

南日岛由111个岛礁组成,总陆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礁有18个,素有"十八列岛"之称,其中”乌丘屿”现属金门管辖。其中主岛面积为45.08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66.4公里。主岛分为东半岛和西半岛(原来为两个岛屿,后海湾变浅相接)。东西长,南北狭,中间平坦,地形呈现"哑铃"状。[1]

莆田埭头镇有渡轮前往南日镇。其旁边的塘屿的原塘屿乡,现为平潭县南海乡北楼村和南中村全村仍然保留使用莆田话,该岛和旁边岛屿居民主要从莆田涵江区一带迁移而来,由于通过兴化湾兴化水道的南日水道和莆田半岛相连,与平潭县强势方言(福清话)接触的机会较少,故塘屿岛及其旁边岛屿的莆田方言易于发展和保存。

南日列岛陆域总面积52平方公里,由111个岛礁组成,面积在0.1平方公里以上的岛礁有18个,素有“十八列岛”之称,其中南边乌丘屿现继续属金门代管辖。

《南日岛志 沿革》:“兴化洋外群岛星罗其最大者,有四,曰平潭、曰江阴、曰南日、曰湄洲。”江阴半岛原为兴化湾中的岛屿江阴岛,1970年及其后填海连为半岛。

历史沿革

南日岛,古名南匿山,因山隐藏隐匿在海里而得名。

宋、元时属崇福乡奉谷里。

明、清时属六区奉谷里。据《南日岛志》记载,明洪武初,海盗“以勾引番寇遗祸地方”,为防御倭寇,明廷最初在这里设南日山水寨,平海卫向这里派驻军900名,后因水寨“在涨海中孤立无援”,遂迁往一水之隔的石城,与青山巡检司合一。

明清两朝兵马在福建沿海拉锯之际,清廷实行截界,南日人民被迫内迁。清康熙十五年(1667),兴化城守将与郑成功之子郑经联合,同守兴化城抗拒清兵。第二年,郑经兵败,退出兴化城。[1]

清康熙十八年(1670),郑经军队驻扎在南日围头和湄洲等地,继续抗清。清康熙二十一年(1673),施琅攻台成功,郑成功之子孙郑克塽率南明政权投降,莆田沿海全部复界。

南日岛

复界后,南日人民从涵江等地返迁,同时迁来的还有不少平潭、福清和闽南人。清同治三年(1864),基督教经南日岛传入莆田。[1]

民国五年(1916年)设县佐,继设岛务局直辖本省,1933年设区,1934年划为福清县九区,1935年改为省辖特种区,仍属福清县四区。1940年划回莆田县。[1]

1949年属十三区,1952年属二十四区,上世纪50年代初,南日岛再次成为国共两军拉锯之地。[1]南日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尖山山腰,是为纪念当时二度抗击反攻该岛的国民党军队而阵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而于1964年建立的。 1955年成立南日区,1957年称乡,1958年建立南日人民公社,1993年改为南日镇,2002年划归秀屿区。   ,北临 福清和平潭,西连莆田半岛,西通过兴化湾临涵江区。

气候类型

气候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2℃,年平均气温19.2℃,全年无霜,风能资源丰富,空气中富含负离子,海水理化因子稳定,周围无工业污染。

人口民族

据 《南日岛志》:“南日耕田稀少,贫困多海盗,任何商船经南日岛必傈傈危惧,不敢久泊。”

《南日岛志 》:“”罗盘屿在本岛之极东北,前为海盗巢穴。赤山在罗盘之东,前亦为海盗匪逋逃籔。”

《南日岛志 户口》“遇事则人言繁杂桑蠁,械斗报复不已。嗣因赔钱多累兴化,抛弃完全归福清,各族械斗仍不少减近、“

《南日岛志 民俗上 》:"岛民好斗,每因极其细微之事额,而发生械斗,甚至循环报复不已,倾家荡产,在所不计,铤而走险,流为海盗。“ 《南日岛志 民俗下 》:“其最奇者,娶妇可以买卖,丈夫卖妻,可以甲乙交换。”

自然资源

南日岛山海兼优,资源丰富。海岸线总长66.4公里,天然避风沃有25处,20米海水等深线可开发利用的浅海面积达5.9万亩,围垦面积1.23万亩,盛产鲍鱼、石斑鱼、龙虾、鳗鱼、黄瓜鱼、蟹、红毛藻等100多种水产品。岛上花岗石储藏量达2亿立方米,有林地1000多公顷。南日岛风能资源丰富,据统计,全年4级风以上时间达300天以上,可开发价值高。[2]

南日鲍鱼

南日鲍鱼

南日岛海域水流湍急,水质清新,水温适中,独特的自然环境加之有丰富的海带、紫菜、龙须菜等为饵料,极其适宜鲍鱼饲养,为中国鲍鱼主产区之一。[3]

南日鲍鱼是南日海域特产,采用南日岛自己培育的苗种,因其生长水质清新、气候适宜,味道鲜美独特,色彩鲜明,壳孔有3~5个,并且壳孔周围有上突起,附有独特藤壶,以南日出产的新鲜海带、紫菜、龙须菜作为饵料,煮熟后鲍肉不会明显收缩。

南日鲍协会于2009年成功注册了“南日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

行政区划

辖的17个行政村(其中小日、鳌屿、罗盘、赤山为4个小岛村),总人口约5.5万人。原先有108个自然村,后因住地搬迁而消减。

社会经济

基础设施

南日岛17个行政村中,有4个位于有人居住的

南日岛

小岛上,这4个小岛村交通不便。南日镇设完全中学2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7所,卫生院2所,其中1所为驻岛部队卫生队。建有平海湾跨海供水工程,居民所用自来水由大陆输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当地政府在本岛上安排地段,让小岛上的居民搬迁另建新村。[2]

2004年4月15号,总投资2000万元的35千伏南日岛输变电工程投运。电缆全长10公里,从莆田市埭头石城码头跨海连接南日岛,是目前国内最长、电压等级最高的海底电缆。

经济开发

2005年12月29日建成19台风力发电机组,每年可创产值2500万元。[2]

2008年12月26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与台湾中油股份有限公司(台湾中油)董事长潘文炎26日在北京共同签署了《合作意向书》,《乌丘屿凹陷(南日岛盆地)协议区联合研究协议》以及《肯尼亚9号区块部分权益转让协议》四项协议,标志着两岸石油界的合作更进一层。

《乌丘屿凹陷(南日岛盆地)协议区联合研究协议》所划定协议区面积约9804平方公里,计划以一年的时间对双方在合作区域内的石油地质数据进行油气资源量研究,在协议执行期间暂时不进行数据采集等现场海域勘测作业,协议期满双方将提出共同研究报告,并根据评估报告结论决定是否进行下一阶段的物探协议或石油合约,届时双方将在分别取得各自主管机关批准后执行。

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中国海油与台湾中油自1994年初次合作以来,本着平等、互利、互惠的商业原则建立起良好合作基础,在海洋石油领域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双方将继续在平等、互利、互惠的商业原则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寻求合作。

2008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与台湾中油签署《乌丘屿凹陷(南日岛盆地)协议区联合研究协议》协议,共同开发南日岛周边石油资源。暂未开发,南日岛周围的海域水质未受到影响。

旅游资源

历史六大景观

六大景观出自民国时期,南 日岛务局长官萨福榛撰写的《南日岛志》,分别是:

一、浮斗观日:位于南日岛之东部的浮斗山,面临东海,每当晨时,太阳东升,犹如巨轮出现于海天相接之间。此时,海面上舟楫往返,光芒四射,一片壮丽景色。

二、尖山远眺:南日岛上的尖山,以峰尖突兀而得名。山顶有玉皇宫、关帝庙等古迹。山上巨岩遍地,奇形怪状。站在山巅,可俯瞰南日全岛。

三、九龙险峻:位于南日岛中部的九龙山,险峻逶迤,连绵数里。这里地势险要,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至今还保留一些当年古寨设立的堡垒等工事。

四、海会古墓:古墓朝代无法考证,据传为宋代名宦航海遇险,全家溺海,岛民出于好心,收其遗体葬于古万屿群山。这里既是一处风景点,又是当地群众消灾祈福的宗教圣地。

五、西寨晚照:西寨即西寨港,每当夕阳,彩霞万丈,岛海山港一片金灿灿,绚丽多姿。

六、龙头山烈女祠:烈女原名林俊,因拯救溺海生命而自己身亡,人们为了纪念她,特在龙头山建立烈女祠,以奉祀烈女林俊神像。

南日岛烈士纪念碑

南日岛纪念碑

南日岛烈士纪念碑屹立在尖 山山腰,是为纪念当时二度抗击反攻该岛的国民党军队而英勇阵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而于1964年建立的。纪念碑高约8米,由洁白的花岗石砌成,碑身有原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叶飞等人的题字:“烈士英灵永镇海疆”、“碧海丹心威镇海疆”、“雄风千古永镇海疆”。碑座的碑文记述两个战役的全过程,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战士们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的大无畏精神。三级碑台内埋葬着烈士们的忠骨。记录着当年这些英雄战士可歌可泣的业绩,南日岛因此被誉为“英雄岛”。[4]海上气象台

位于岛东端的东岱村的大峤山,海拔166米。春夏之间,渔民出海时时回望家园,如果看到大峤山上云雾吞吐,就预知暴雨即将来临,出海船只马上回港,因此有“海上气象台”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