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镇,全称:浙江省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地处金华西部,2003年成立金西开发区、2013年合并金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中心镇、金华市级首批五个中心镇之一。全镇总面积106.82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人口6.29万人。汤溪镇是原古婺州八县之一,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汤溪山水秀丽,生态环境优越,境内九峰山灵特秀;千古名山九峰寺,建于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且闻名遐迩。明清为汤溪县。

中文名

汤溪

政府驻地

汤溪镇城中路

别名

tuoqie(汤溪方言)

地理位置

金华西部

面积

106.82平方公里

人口

6.29万,建成区人口5.1万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电话区号

0579

外文名

tang xi

下辖地区

70个行政村

车牌代码

浙G

邮政区码

321075

机场

金华义乌机场

火车站

汤溪站

著名景点

九峰山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华东,浙江,金华

历史沿革

汤溪古时地图

历史悠久,沉淀深厚。中国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春秋时期,姑蔑国都即建在九峰山下,其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太未县,县治亦在九峰山下,据清乾隆《汤溪县志》载,“其城 街址,历历犹存。”历史上,在金华地区,除义乌设乌伤县外,太未县是同时期最早建置封建行政治理之所。太未县后又称龙丘县,直至吴越宝正云年(公元931年),钱镠以拓展疆域,改龙丘县为龙游县,县治西迁百里至现龙游。

汤溪[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镇]

九峰山下之右太未县治设置历史计漫漫长达1150余年。后明成化八年(公元1471年)设汤溪县,至1958年,亦有近500年历史。汤溪镇及周边,名人辈出,不胜枚举,自古至今,如文学家刘勰曾任太未令,初唐“四杰”之一杨炯任盈州令(太未曾改盈州),唐侍郎徐安贞曾就读安正书院,安正书院建吾南朝宋,由名儒徐伯珍所建,比庐山白鹿洞书院还早二百多年。唐诗人张志和,五代名僧贯休均出生于此。现代而言,粟裕将军曾率领红军在此建立过革命根据地,更有全国劳动模范陈双田同志是汤溪的骄傲。汤溪镇交通便捷,杭金衢高速贯镇而过;同时,物产丰富,民风淳厚。近几年,随着开发建设的不断加快,汤溪镇逐渐成为一座具有工贸旅游特色的小城镇,曾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绿化先进集体、省级先进基层组织、省级绿色小城镇、省级环境综合整治先进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卫生镇、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东海明珠乡镇”等荣誉称号。

汤溪镇拥有工业企业274家,2007年工业生产总值17.6亿元,企业资产总额13.6亿元,职工5742名,其中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8家,集聚了化工、造纸、无纺化纤、休闲食品等四大产业。

各时代历史

汤溪镇原为古婺八县之一,即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置县,1958年撤县并入金华县,具有近500年县治历史。现汤溪镇为浙江省综合改革试点镇、浙江省中心镇。

秦汉

在《汤溪县志》的记载之中,姑蔑国的国民在迁居到汤溪之后,一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设置太未县前,都将九峰山下作为他们的国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设太末县,汤溪基本在太末县范围。明成化七年(1471),割金华、兰溪、龙游、遂昌4县边塞之地置汤溪,为县治所在地。1958年10月28日汤溪县并入金华县。

清朝

康熙四年(1665),汤溪全年赋税,计应征地银24353两,应征漕南米1058石;雍正元年,建义学;乾隆四年(1739),修养济院;乾隆八年,建育婴堂;乾隆二十九年,建西社仓;乾隆四十九年,改义学为九峰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四月十八日,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攻克汤溪。太平军在汤溪办硝厂,是为金华地区最早的化学工业;光绪二十九年,美籍牧师翁丕显,来仓里村(今属东祝乡)传耶酥教。以后牧师伊文思在汤城文昌巷建浸礼会真神堂;

光绪三十二年

改九峰书院为官立九峰小学堂;光绪三十三年,设劝学所;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胜利,汤溪光复。

中华民国:元年八年,是年调查全县户籍,计20489户,男60250人,女44285人;十一年,6、7月间,衢江张峰勘决口,罗埠区80%的村庄和农田被淹,下周一带水漫屋顶,全区毁房千余间。水后疫疠流行,时称“壬戌水灾”;十二年,11月,改劝学所为县教育局;十七年,6月,中共汤溪支部成立;二十年,8月,红十三军成员郑禾农在汤溪、龙游等县组建红十三军第二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2号,召开群众大会,庆祝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12月15号,中国人民银行汤溪办事处成立。是年,县供销合作总社成立;1950年9月下旬,汤溪镇农民陈双田,参加全国工农兵英模代表大会。回县后,组成了全县第一个互助组。次年,被评为省一等互助组。

1951年9月,全县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捐献“汤溪号”战斗机1架捐款款15万余元;1952年4月,我国著名农业劳动模范陈双田,参加中国农民代表团赴苏联参观集体农庄;1953年12月,又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1954年,陈双田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6年1月20日,中国农业银行汤溪支行建立。同月,县广播站建立。2月,县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成立。6月6日,中共汤县委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是年,全县双季稻面积达6.064万亩,粮食比上年增产429万公斤;1958年10月28日,浙江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9月5日批准决定,汤溪县建制撤消,并入金华县。

汤溪县并入金华县前夕,其基本情况:31257户、122950人。田209994亩、地31150亩、山288210亩。有九峰(汤溪)、罗埠、曙光(琅琊)、中戴4个人民公社,18个大队,265个小队。

行政区划

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汤溪

(邮编)321075,下辖:

汤溪镇 0579 321075
汤溪镇黄堂前宅村 0579 321075
汤溪镇胡碓村下滕自然村 0579 321075
汤溪镇西北村厚大自然村 0579 321075
汤溪镇节义村 0579 321075
汤溪镇鸽坞塔村 0579 321075
展开表格

文化

特色美食

汤溪街上有四种美味:拉面,馄饨,煎饺,葱饼。

1)汤溪拉面(汤溪麦面)

汤溪麦面也就是汤溪拉面,大家可能都知道兰州拉面,但是在金华城区、金西区,哪个人不知道汤溪麦面啊!那味道那是相当棒的啊!别看就是面粉这样一拉,有粗有细,做起来很方便,可以炒也可以放放吃啊!但是味道真的是很好啊!我们从小就是吃汤溪麦面长大的啊!

2)汤溪汤团

如果你是汤溪人,对于本地特有的"汤团"一定不陌生,喜欢吃的更是占大多数. 在春节前后或喜庆时节去汤溪地区(汤溪\洋埠\罗埠\蒋堂)的亲戚朋友家,最传统的点心就是"汤团",一个白瓷碗装着几个白白圆圆又带点尖头的"汤团",上面点缀切细的青葱,下面浮着用酱油和猪油调制的红色汤水.

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形色俱佳,使人胃口顿开,垂涎欲滴!

若是主人好客,往往还在汤圆碗内打进两只土鸡蛋,这碗点心就更精道了.

这里也有网友赞叹过它的美味,并寻觅售卖店铺,其实地道的农家点心要自己做才好吃.今日回老家办事,特向老妈请教,现将工艺和配方公布,各位老饕可效仿制作.

首先是汤团粉的制作,这是可口美食的关键工序,搞砸了就不用学后面的工艺.

米要选用上等糯米,所谓的"上等"当然是自家耕种的,好东西留给自己吃,二等货才拿来卖呢!

糯米浸泡在清水中,水位要足足高出糯米一倍以上,水太少了糯米要发酵的.秋冬季节浸泡时间一般为20-30天,期间每隔10天左右换一次清水.

时间到后,米便泡好了,捞出糯米时有一点必须要注意:一定要用滤布多次掏洗,直到米在水中搅动时没有丝毫浑浊才可以.

沥干水后发白的糯米闻去有一点轻微的酸气,如果是酸味太重,那便是浸泡时间过长或偷懒没换水的缘故.

然后是在阳光下暴晒,在冬天的太阳底下至少要5天以上,总之要越干越好,最后用机器碾成粉末,汤团粉便制作完成.制好的汤团粉应该密封在塑料袋中严防受潮,最好放在铁皮桶内,这样可以数年不坏.

好了!可以去菜市场买汤团馅的原料准备包汤团慰劳自己了.

最正宗的馅是萝卜\豆腐干和瘦肉,也有用冬笋,雪菜和芹菜等料,可根据自己口味调制.

切细各种料作,搅拌均匀.在包汤团之前馅要在铁锅内加少许色拉油炒至七成熟,要干一点,不可有太多汤水.老妈一般都是在脸盆内倒扣一只饭碗,然后再倒入炒好的馅备用,这样汤水都漏到碗底,可保证馅的干燥.

另取一只瓷碗,放入切成拇指盖大小的丁状瘦肉,倒入酱油腌制半小时以上备用.

和好面粉后包汤团正式开始,切成1元硬币般大小的圆球,压遍放左手手心上,充分发挥右手拇指和食指的灵活度,揉捏之下便成一只茶盅状的面粉兜.

倒入适量的馅,再填上一块腌好的瘦肉,就可以收口将整个汤团密封起来,最后的收口点留一点尖尖的头,既美观又保证汤团皮不破损,里面的馅不会溢出.

烧沸开水,下汤团,注意不可以下的太多以免弄成一锅糊糊.

汤团下锅后马上会沉底,所以我们这经常指不会游泳的人下水为"下汤团".

用勺子轻微搅动以防粘锅,等到汤团浮起后约一分钟便熟透啦.

取大碗,倒如一点酱油和味精,用筷子挑一点猪油,然后就可以从锅中捞起汤团装碗.

最后撒点香葱,一口咬去满嘴留香,糍的皮,香的馅,鲜的肉...您就狼吞虎咽吧!

提醒一点,煮的过熟了口感滑腻不好吃,太生则糊口.酱油最好用罗埠老街的老酱坊出产的黄豆酱油,那样更好吃.

3)汤溪的卜

的卜制作工艺复杂、其原料是糯米,糯米也要浸在水里、经过数天后、拿出来放到饭甑里蒸熟、再进行压榨。留下一些糟、压榨下来的饴糖水就要放到大锅里面煮透。饴糖要不断的用锅铲搅动、防止沉底、沉底就焦、颜色就变黄。饴糖也是做冬米糖的主要原料,饴糖熬好后还要练,就像揉面团一样、将饴糖里的杂质去掉、就变成“白糖”(不是普通的白糖),切成小段、加馅。馅是炒熟的芝麻碾细再加入适量的白糖、这样馅就很清口、有一些地方直接用炒米碾细代替芝麻。做成汤圆状压成圆形、薄薄的一片、当然的卜的制作一般是气温低于15度的时候进行的。因为的卜遇高温会化、并且会相互粘连、气温低就不会有这种情况、咬一口可能会蹦掉一大块,所以冬天吃的时候先用手预热一下,一手拿的卜一手托在的卜下面以免的卜掉落,吃的时候也可以咬一小口让它慢慢的化掉,别有一番风味。

4)汤溪麻糍

这是一种汤溪古老的小吃,记的小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村上有卖麻糍来,就会在那里围上很多人,价格便宜,小朋友们很多没有钱,就偷偷的用家里的大米拿来换麻糍,卖麻糍有各种配的佐料,在我的记忆里应该红糖是最最好的佐料啦,不过后来的麻糍里面有细细的颗粒,那是不用熟饭做的缘故,吃啦会肚子不舒服。打麻糍也是十分辛苦的活,糯米浸好,之后蒸熟,再放在大石臼中慢慢的捣细,饭粒混合在一起,就像面团一样,捣好之后,做成碟子大小的一片片,粘上熟米粉,这样很多磊在一起也不会粘在一块,买的时候卖麻糍的就用剪刀给你剪成一块块的。

5)面筋餜

面筋餜与制作原料与拉面的一样,这是用面粉制作的,先做好面筋。面筋的制作。将面粉加入适量水、形成面团,然后用清水反复搓洗面团,你回发现面团越来与小,但不会完全消失,剩下的一小团即是面筋,(大概只有原来面团的三分之一大小)上面全是小孔,待续

风俗习惯

节日

:清明。清明是每一个汤溪人比较重视的节日。因为汤溪人不但爱吃,而且比较爱做各式点心。所以,大凡与吃相关联较大的节日汤溪人都不会错过。采许多的清明草归来(也许就是冯至诗歌里吟唱过的鼠曲草吧,有一层淡白的绒毛,结黄色的小珠花),煮熟,剁碎,与米粉和在一起,包成咸的(饺子状或鸭蛋状),裹成甜的(用一个木模子压成各式花案),一笼一笼蒸出来,整条街都飘着青涩的春的气息。有一首题为“清明”的诗,是这样的:揉一把鼠曲草/米粉蒸出清明的香/山头袅起白色的雾气/我在塘边洗衣/浅草打湿蓝布的鞋//塞一把细柴/灶台呛出青色的烟/屋外下起蒙蒙的雨/我顶着蓑衣归来/竹箕里斜插一把明亮的黄花菜//织一段回锦/红绿丝线编出细密的心/檐口飞进燕子的呢喃/我踩着晨光远行/脚步轻轻惊落桃李红白的梦。这也是得得得清明吧!

端午:

似乎不赛龙舟的,至少我未见过。吃粽子。

七月半。鬼节,也是吃。蒸一种米糕,那种十几层的更好吃,很薄,不糊口。也有甜的咸的之分,棱形,外边看不到。

中秋:

就是月饼。

集会:

在农历4月16、中秋节和冬至,汤溪固定会有三个集会。以前交流的物事少,集合就不可缺少了,各种商品的汇集,人山人海,在学校里上课也得不到安宁,因为有高音喇叭,有马戏团等等。集会还是有,人和商品么总是淡了。东西的购买已经是非常便利的事情。

除夕:

除夕固然是重要的,吃年夜饭前贴春联,要放鞭炮,然后关门,吃饭,饭后可以拿到压岁包——也许许多地方都是如此的。晚上要守岁,所谓守岁,在我家便转换成开着灯睡觉。半夜零点,会听到许多的鞭炮声,因为是第二年了。

正月:

正月起来一般会吃年糕,取意年年高的意思;或是汤团,自然是团团圆圆的寓意。

正月初一一般是上坟祭拜的日子,当然,也可以开始拜年。拎着各式糕点、礼物,一家家拜过来。到了人家家里,一般情况你会发现自己坐在一张放满瓜果的桌边,喝点茶(好事者会在茶里放些糖),然后便是吃点心(一般都是汤团),然后再吃饭,总之,以吃为核心。一般走时,会有礼物置换,有小孩的,一般会有红包。

镇上,老旧的民居已不多见。关于地名,尚留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的说法,东门大致在今天的汤溪第一人民医院和汽车站的位置,北门在今天的汤中旧校区处。直到今天汤溪百姓还使用着这些名称,比如“我今天要到东门去”,“东门山”,“西门头”等。可见以前的风俗习惯对汤溪人的影响之大。据称,一直有护城河和城门,很高大威武的石狮子,以前人到汤溪,都说是“进城去”,汤溪人也被称之为“城里人”——那些城门,但在文革时,调了起重机,全毁了。

方言

一.关于

汤溪话  汤溪实在有一些独立性,首先,方言就和左右地面上相去甚远。金华、东阳、兰溪一带说话与杭州口音有脉络关系,都受南宋官话的影响,一般北方人也能听出个所以然。但汤溪话就浊朴的可以,完全是上古的越国口音,有些歌谣听起来就象非洲原始森林氏族部落的吟唱。有个童谣叫“jinzongbang”,没有什么具体意义,就是孩子们的娱乐,节奏、音调和语言发音都极为感官化,绝不像“教化”之地的产物。汤溪话很特别,比如讲被子迭得“四方叠整”,就很形象;比如颜色,红冬冬、乌嘀嘀,很有音乐感。汤溪人的口语,完全没有用书面汉字记录下来的可能,只能“翻译”出一个大概的意思。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解放初期,汤溪出了个劳动模范,叫陈双田,毛主席接见他,居然找不到翻译。

汤溪人能听懂“金华话”,但金华人未必能全听得懂“汤溪话”。原因在于金华地域交通发达,“金华话”受到了很多外来语的影响,兼收并蓄,被改造和变异了很多。而汤溪由于地处偏远,外来语种对地方方言的侵蚀较少,语言交流的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等原因,反而保存下了很多古朴的上古口音。要研究金华方言,就不能不重视“汤溪话”的研究。

广义上的“汤溪人”包括汤溪、罗埠、洋埠、蒋堂等婺西地区居民,那里的人讲话虽然腔调有别,但都算是“汤溪话”。

二.汤溪话的写法

在这里看到几个用汤溪话的同音字书写汤溪话的帖子,看上去有些莫明其妙,这样恐怕难以普及汤溪话的知识。实际上汤溪话的大部分词语都可以用汉字准确书写,其中有些跟普通话相同,有些属于古汉语,如果汤溪人知道汤溪话的某个词的准确写法是什么,或者汤溪话的某个词实际上就是普通话或古汉语的某个词,也许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甚至有利于大家更好地使用、书写汤溪话。

本人对汤溪话略有研究。现提供若干例子,供大家参考。不知道大家是否有点兴趣。冒号前为汤溪话(因为这里无法标音,我只写出正确的汉字),冒号后为对应的普通话意思。

阿:我。

尔:你。

渠:他。

个:的。

侬:人。

徛:站。

困:睡。

五更:早上;早饭。

望:看。

东司:厕所。(我2012在日本的一个著名寺庙里看到一块醒目的招牌上写着“东司”二字,指向厕所,竟然跟汤溪话完全相同,而汉语方言里很少有把厕所叫做“东司”的,颇感惊讶。询日本友人,告曰在日语里厕所一般也不叫“东司”,只是寺庙这种隆重的地方才有此叫法。)

射尿:撒尿。

射涴:拉屎。(我也知道汤溪话的那几个需要禁忌的生理部位和生理现象的正确写法,不过在这里就不写了)

肚饥:饿。

口燥:渴。

著:穿。(例如:著鞋,著衣裳)

弗:不。

味:高兴。

无:没有。(例如:“无味”意为没意思)

吓侬:很。(例如:“吓农味”意为很高兴,很愉快)

天雷鼓:打雷。

晓弗得:不知道。

危邪:很,非常。

代表人物

浙江金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汤溪镇地处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边隅,原为汤溪县的县城,已有500多年的县治历史,是金华西部的重镇,金华金西经济开发区的所在地,有着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和人文景观,陶渊明、龙丘苌曾隐居在九峰山,葛洪普在九峰山炼丹,宋代文学儒士徐安贞、徐伯珍在九峰山创办九峰书院,明朝进士胡少卿、近代文坛泰斗丰子恺,还有全国劳动模范陈双田等一代代名人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辉煌的篇章。

1、胡森

胡森,字秀夫,号九峰,晚号太末山人。明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以功官至太常寺少卿,转南京鸿胪寺卿。后辞归故里,隐居九峰。卒葬九峰山麓。

2、丰子

丰子恺(1898—1975),祖籍汤溪镇黄堂村。师从弘一大师,皈依佛门,法名婴行。曾任职桂林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为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美协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著作等身,是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音乐教育家。其漫画开我国之先河,蜚声海内外。一九九六年,其女儿丰一吟等回祖地认宗,归宗黄堂。

3、陶渊明

九峰山为历代名士隐居的世外桃源,《后汉书郡国志注引《东阳记》》云“九峰山岩前有桃树,其实甚甘,非山中自有,莫知谁植”。相传,陶渊明游至九峰,入境生情,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陶渊明后裔陶成,明景泰年间任浙江按察司佥事,负责剿除倭寇,屡建奇功,阵亡沙场,因战功显赫,陶公祠被赐封为忠烈祠。

4、陈双田

陈双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原汤溪村党支部书记,曾七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出访苏联等国。

5、

魏祖清

清代医家。字东澜,号九峰山人,浙江汤溪人,世医出血,其医术高明,自制之膏丹遐迩闻名。远至京师,亦有求药者。所著《村居急救方》行于世。尚有《卫生编》、《树蕙编》、《千金方略注》等则未见流传。

旅游

风景景点

1、.金华汤溪城隍庙

汤溪城隍庙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成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由汤溪县第一任知县宋约所建,现保留的城隍庙为清同治五年(1866年),占地面积约2.26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3300平方米,是一座建筑宏伟、雕刻精细、保存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朝观古圣先贤的旅游胜地,其建筑构件雕刻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欣赏价值。现被人们誉称为“江南第一庙”。

城隍庙马腿、斗拱、花牙子以及大部分梁、枋均刻以精细纹饰,用五彩退晕等手法刷饰,原主要墙壁和天花板、梁枋上都有彩绘,每一幅图画中都有一场戏,整个建筑显得富丽堂皇。在每根梁的两端各雕刻着四纹图案,饰以缠枝花卉,中间以卷轴形式各雕瓶案花卉和壶杯果品清供饰物,在梁架结点上砌上明造的架料,以鸥鱼状纹的叉手为主体,饰以花卉图案,并将斗拱雕刻成花篮之状加以衬托更加丰富多彩。前间月梁上,两端刻有龙须纹,而后刻有牡丹,中间刻有一组丹风朝阳图,以象征幸福和光明。正殿庑廊上的一对獬豸,脚踏吉祥物,咧嘴侧视作腾挪跳跃之势,造型古朴生动,充分显示了獬豸的忠勇、为民主持公道的豪气。可惜中亭的飞檐翘角、藻井在文革时被拆掉。很多壁画被擦掉,很多雕刻被凿掉。还能够体现出雕龙画栋、金碧辉煌的气魄。你们看这一对“鲤鱼跳龙门”,三根栋檀间就是一块木头雕造而成,可想而知当时这根树有多大了,那些牛腿雕刻得何等精细,玲珑剔透。

由来

汤溪城隍庙被大家称为江南第一庙的由来:

一、汤溪城隍庙大,这么大的城隍庙在全国还没有发现,它光柱子原来就有318根,只西斋房由于破损改成人字架的房少去21根,2014年有297根。

二、雕刻精细:有浮雕、深雕、深浮雕,调得栩栩如生(补充一点,2014年这么有名的“金华佛手”在一百三十多年前建造的汤溪城隍庙里就雕有好几处的佛手,说明佛手并非金华所独有),而且雕刻范围大是其他庙宇所不及的。

三、保存完整,如果不给大家指明那些已被拆除,可能大家还看不出来,所以说整体还是保存完整的。在文革时期被拆去的有2个门楼顶部部分,中亭的上面部分和翘翻角,我们正在积极争取恢复回去。

四、结构严谨又科学,整个部分都严格对称地布置在同一中轴线上。地面一层高一层,充分体现了封建宗法礼制。

解放后,城隍庙停止祭祀活动,成为解放军驻地,稍后便成为汤溪县粮库,汤溪城隍庙得以保存,在很大程度上得意于此。县人民政府认为城隍庙是一个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的单位,经向省政府申报,1989年12月12日,批准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金华九峰山风景名胜区

九峰山,古称妇人岩,又称龙邱山,芙蓉山。叠蟑连冈,奇峰挺九,故名九峰。距金华市区28公里,与金华县汤溪镇相依。面积10.38平方公里。系仙霞岭山脉括苍山脉余支,为丹霞地貌结构,峰石林立,山水相依。《后汉书·郡国志)云:“东阳记县龙丘山有九石特秀,林表色丹自,远望尽如莲花,龙邱长隐于此,因此为名。其峰际复有岩穴,外如窗脯,中有石林……”。龙邱长即龙邱苍,东汉太未人,与严子陵等名士为友,隐居九峰。

九峰山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丰富。山奇、石怪、水秀、洞幽、地野,寺庙、古建筑、遗址、古墓、石刻、神话传说丰富。游九峰山水,山水之乐,醉于自然而忘我,品览九峰文化,更胜读五千年沧桑史而不倦。九峰山现有自然、人文景物景观80多处,相互辉映,溶为一体。

白垩纪火山岩沉积沙砾岩构造,奇峰突兀,壑幽谷深,似鬼斧神工。近观山峰巍峨,巧石生辉;举头仰望,白云悠悠,鹰击长空。绿树黛山,断壁山崖,在霞光的映照下,光彩夺目,山峰幻影无比,正如有诗所云:“南望参差九点峰,青天削出翠芙蓉”。九峰山不仅有险峻的山峰,奇异的怪石,更有平如镜、水如银的深潭湖泊。龙潭,夹峙在群山之中,涓涓泉水流,阵阵涟筋欢,恰似绿色林海中镶嵌着一块温润的碧玉。龙潭水深不可测,龙吟瀑如少女飘然而下的秀发。

九峰禅寺前,则有珠帘从达摩峰顶纷纷扬扬散落,“一泉飞自半山间,如泻珠巩见雨天;不比轰雷强作势,晴春洒漫袅苍烟。”走进九峰山给人一种纯自然美感,山、林。水、石皆是。林缘线,看的整齐划一,有的参差错落,有一种音律美和节奏美感。春华、夏荫、秋实、冬骨周而复始。翠竹摇曳,微风吹过,竹叶婆姿;阳光照耀,斑斑点点,犹如一幅绝妙的风景画面。有时万籁俱寂,只剩鸟鸣虫唱;有时瀑喧溪吟风吹,飒飒作响,好首一大自然的合奏曲,犹如进入童话世界,可谓“下坞攀竹垂翠海,风摇尽扫俗尘忧。”登上山巅,一览众山小,远处阡陌纵横的长田,星罗棋布的湖水,炊烟袅袅的村庄房舍尽收眼底,好一派雄奇伟峻、宽旷绝奇的景色。

九峰山引来许多文人雅士到此隐居讲学,名仙到此修道炼丹。晋代道家创始人、炼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并著《神仙传》,至今丹灶依然。南齐徐伯珍“讲学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书徐安贞弃官隐居于此,山下建有“安正书堂”。五代名僧贯休曾为九峰禅寺主持。元画坛魁首黄公望画下了“九峰雪雾图”,现珍藏北京历史博物馆。明代太常卿鸿肿寺卿胡森,自号“九峰”,留下许多石刻真迹。因此,《汤溪县志》云:“自来贤士大夫,春秋佳日,偶事游观之乐,必于九峰”。

九峰禅寺建于南朝天监年间,已有1500余年。楼房依山傍洞,不施椽瓦而风雨莫及,巍然耸立。自古名山多僧居,九峰山有大雄宝殿、胡公殿、钟鼓楼、观音阁、天王庙等建筑和佛像百多尊。方圆几百里的游人香客慕名而来,传说农历八月初一到九峰游览,能见天门洞开。

九峰山东南侧有石磨,北侧大柜,西侧有石夜壶,均为天作之成,龟守大门如入云中之路,神龟守卫着凡人向往升天之门。点将台记叙着北宋兵部侍郎胡则出征点将的故事。仙椅置于悬崖峭壁间,千百年而不朽。更有“高台朝佛寺,明镜照心田”的镜台奇观。吕洞宾停转石磨降冰雪、铁拐李仗义点化牛头峰、朱元谭遇难九峰山等等肤炙人口的传说让人如人仙境。

3、汤溪镇寺平村

汤溪镇寺平村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徽派建筑风格的古色古屋遍布全村,古砖雕工艺之精美,古建筑保护之完整,令专家学者、游客叹为观止。

寺平村位于金衢盆地中部地区,东离金华市区30公里,南接省级名胜风景区九峰山3公里,西靠龙游县城25公里,北往杭金衢高速公路金华西出口10公里,汤莘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寺平村始建于明代初期,原有厅堂24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厅堂还有8座,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古民宅2.2万多平方米,这些明清古建筑,因受徽派建筑的风格影响,每座古建筑的门面上都镶嵌着数以千计的砖雕,具有较高历史保护价值。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寺平村的清代建筑大多以院落为主,大的院落由5-7幢,小的也有3幢房子组成,从中不难看出当时家庭发展史的痕迹。二是清乾隆年间,大量的徽商涌入金华,不仅带来了经济发展,而且徽派文化也融入了寺平文化,如大量砖雕艺术等。三是寺平村的古建筑面广、量大,院落及建筑保存较为完整,其砖雕艺术堪称一绝,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