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

关于“惑”,根据佛教的说法,它指的是烦恼。《成唯识论·卷第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7这就是说,在佛教,一切烦恼都是惑。为什么呢?因为“惑”是迷而不解的意思,而迷而不解的结果就是烦恼丛生。根据佛教的看法,惑与业、苦是形影不离的:只要有惑,就势必造业,然后是依所造之业而受种种苦报。8既然惑与业、苦形影不离,那么毫无疑问,惑就是众生生死之根本。《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说: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9

既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都是由于“不知二种根本”的缘故,而“不知”本身就是惑的表现,那么很显然,众生颠倒、修行错乱的根源就是惑。

既然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源是惑,那么惑能不能没有呢?

回答是肯定的。《五灯会元·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说:“汝虽已信三业,而未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汝若入此法门,可与诸佛同矣。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10这就是说,惑不但可以消除,而且还能使众生解脱业与苦的束缚。众生只要能明“业从惑生,惑因识有,识依不觉,不觉依心,心本清净,无生灭,无造作,无报应,无胜负,寂寂然,灵灵然”,自然“可与诸佛同”,因为“一切善恶,有为无为,皆如梦幻”。由于这个缘故,佛教非常强调断惑的重要性。

结语

所谓“断惑”,就是断除一切烦恼。这些烦恼,包括现在的、过去的和未来的,包括烦恼的现行与种子。这些烦恼,虽然佛教各宗各派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以贪、嗔、痴为根本。所谓“贪”,《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所谓“嗔”,《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所谓“痴”,《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可见,众生的轮回是贪、嗔、痴等烦恼作祟的结果,只要贪、嗔、痴一日不断,众生就一日不得安宁。(整理编辑:少林禅院德政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