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是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地方。拿戏曲来说,除了眉户、秦腔、碗碗腔,还有合腔提线木偶,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活化石的合阳跳戏。跳戏,也叫跳跳戏、跳杂戏,都是老百姓对这个剧种的形象命名。因为跳戏从开始到完场,演员都须跳着演戏。跳戏的历史,目前还缺乏翔实的文字资料,但从它的表演形式和唱词来看,跳戏与古代迎神的傩舞很是相似。因此可以推断,跳戏的历史,至少应追溯到宋元时代。跳戏是流行于陕西省合阳县沿黄河一带的古老剧种。当地群众称此剧为“跳调”、“调戏”、“调杂戏”、“调调戏”。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特征,与河东山西临猗、新绛等地流行的“锣鼓杂戏”同源异流,与山西、陕西、河北、内蒙流行的赛戏和晋东南流行的队戏同属宋金时期流传的吟诵类戏剧形态。

中文名

合阳跳戏

演出类型

戏曲剧目

特征

其表演以吟诵、拳术舞蹈动作、锣鼓伴奏为主

获得荣誉

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

遗产编号

Ⅳ-133

简介

跳戏又叫“跳调”、“调调戏”或“锣鼓杂戏”,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跳戏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凿资料。

从表演形式上看,应该说是继承了元代杂剧的风格,却又保留了古代傩舞的某些成分,与宋代的“队舞”也有些相似之处。“跳戏”属社戏性质,是真正的农民业余文娱活动。正月初一到初五,各社对敲锣鼓。初六到十二,自行组织广场跳;十三日,各社布置戏台,十四至十六进行“上台跳”,演出整本戏。跳戏剧目,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称作“文跳”。跳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没有唱腔,而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演出时没有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唢呐曲牌有数十种,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解释

跳戏又叫“跳调”、“调调戏”、“调戏”或“锣鼓杂戏”,是独存于合阳县的古老地方剧种,被誉为“研究中国戏曲发展史的活化石”。“跳戏”属社戏性质,演出时没有唱腔,不用弦乐伴奏,只用大锣、大鼓、铙钹和唢呐,演出者用“说”和“吟”完成“唱”、“白”任务,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是较机械的古代民族舞蹈动作。跳戏剧目,多为三国、水浒、西游、封神、杨家将等以武打见长的内容,也有如《玛瑙杯》一类的,被称作“文跳”。跳戏剧本台词简洁,雅俗共赏,多为四句七言。

跳戏

基本内容

合阳跳戏又称“调(tiao)调”或杂戏,它的基本表演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哑跳(也称广场跳),表演者只有动作没有唱词,常常是数十人乃至上百人同场表演,气势恢弘、动作刚劲有力。二是上台跳,不用弦乐,只用农村的大锣、大鼓、大铙和唢呐伴奏,用以展示故事情节,反映人物情感。作为跳戏主要表现形式的“上势”有十八种之多,且变化无穷;曲牌纯用唢呐吹奏,主要曲牌有《割韭菜》、《大钉缸》、《迎亲》、《扑灯蛾》、《耍孩儿》、《老虎磨牙》等;跳戏的剧目多为《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内容,剧目有五六百种之多,目前在陕西艺术研究所已保留了八十多本,在民间也保存了部分剧本。跳戏表演古朴、粗犷,其表演风格因环境、风俗、传承人的艺术差异,形成了风格不同的表演流派。

历史渊源

合阳跳戏被喻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我国早期舞剧、傩剧的缩影。跳戏的发生、发展与古老的合阳历史同步,但因没有足够的文献可考,不能确定产生的时代;从表现形式和特征上分析,有关专家认为:跳戏是由古代部落民舞衍生,具有秦、汉、唐的傩舞(夹杂有“合生”、“参军戏”的痕迹)、唐宋“队舞”和金元锣鼓杂剧的成分,自明清起形成自己完整的跳戏程式。至今保留的跳戏《春官打台》,仍有着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的特征。跳戏在解放前已有业余班社数十处,以新池镇行家庄跳戏闻名全县。解放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跳戏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对跳戏进行的一系列挖掘、保护提高工作,使跳戏逐步登上了大雅之堂。1988年,县文化局把跳戏搬上了大舞台,由专业剧团排练了传统剧《昊天塔》,2005年跳戏经改编作为渭南市大型社火舞诗《华山魂》的主要章节进行演出,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基本特征

跳戏自形成以来,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古朴、粗犷的特征。合阳跳戏是伴随着狩猎、赛神、跳巫等民俗活动发展而形成的,表演形式通过逐步衍变,形成固定成套的程式,具有原始的古朴粗犷特征。

2、摹拟性特征。跳戏的上势、摆场、厮杀是原始的祭祀、狩猎、进攻、防御动作的变异,它是戏曲虚拟性和实际生活摹拟性的产物。

3、简朴、刚健的特征。跳戏没有繁琐的板式,它的打击乐、吹奏乐不像戏曲那样繁复、华丽,而它用大锣大鼓的振节作用显示出一种简约美与质朴美。

器具及制品

跳戏的吹打乐乐器分为打击类、吹奏类两大类。1、打击类。主要是大鼓、小鼓、大铙、小钗、大锣等,其鼓法有八种,包括开场锣鼓(亦名打旦子)、间歇锣鼓、文鼓、武鼓、墩鼓、更鼓、上势鼓、朝王鼓。2、吹奏类。主要是唢呐,高音两把,筒音作“5”属G调;低音两把,筒音作“1”属C调。跳戏没有唱腔,均以吟咏代唱,吟咏发音为合阳地方方言发音。跳戏的脸谱与民间社火脸谱相似,又借鉴吸收了戏曲脸谱的特点,形成简单、清晰、性格分明的独特脸谱。

濒危状况

1、设施陈旧,亟待维修。作为跳戏表演的场所—行家庄戏楼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已成为危房,无法进行演出。

2、跳戏艺人后继乏人。随着一些名老艺人的谢世与传承的中断,大部分村庄已无有演跳戏的艺人,跳戏的曲牌音乐也相继失传,现仅能演出的只有新池镇行家庄村,跳的出色的演员也只有三五人,且过了花甲之年。

3、跳戏属民间群众自娱自乐的一种组织。历来无专业团体,无法进行营业性演出,因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撑,使跳戏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相当脆弱。

4、在市场经济运作下,一些年青人热衷于现代的娱乐活动,对传统的艺术已失去了兴趣,大部分年青人不愿学跳戏,宏观上也因倾斜扶持不够,使跳戏继承和发展步履艰难。

传承谱戏

早期跳戏艺人情况,原先无人记载。1961年,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静慈(行家庄人)率工作组来合阳,组织艺人座谈,寻找史料,调查出一批艺人:

明万历年间:党桂一

明天启、崇祯间:党一鼎   党一瓶   党一钟

.

清康熙、雍正间:党九苞  党九官  党金城  党麟征  王根元

清道光咸丰:李有才   党平六   党英元   党梦虎  党能安   党作六   党铁狗

清同治年间:武生——党秉棼   党兆桂   王权宗

红生——党润初

净角——党正理  党万寿  李欧子  党喜院

小旦——李郎中

武旦——党金屏   党宗宗

丑角——党九娃

生旦、净丑兼擅——党四房   李绪增

文舞场面——党管子   党兴林

清光绪年间:净角——党广业  党昌业  党文玉  党稳楼  党招平  党三富  党印堂党文富  党天保  党定保  党秉兴

武旦——党顺成  党子实  党自杰  王拴考  党金明

武生——党致祥  李存定  党开运

红生——党金和

文生——李治安

丑行——党鸿钧

合阳跳戏的所在区域及地理环境

合阳跳戏分布在合阳沿黄河一带的村庄,合阳地处陕西关中东部,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一水之隔。远在夏、商、周三代合阳为“莘国”(亦名有莘国),战国时期,因魏文侯17年(公元前429年)在洽水北岸筑城而得名,秦时置合阳邑,西汉初,设合阳县至今。县城位于北纬34o58′,东经109o58′,全县辖16个乡镇,353个行政村,591个自然村,总人口44.2万人,全系汉族,行政隶属陕西省渭南市管辖。合阳地形呈阶梯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升高,东临黄河为洽川湿地,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部为原区,海拔480—800米;西部为半山区,海拔120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梁山、武帝山。合阳主要水系有黄河、徐水河、金水河、大浴河,其中黄河流程为42公里,黄河瀵泉是全国有名的地表温泉。合阳主要交通动脉有西韩铁路、G108国道、S101省道、GZ40高速公路;合阳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民间艺术资源丰富,传统的农耕文化孕育着合阳跳戏这一古老剧种,是合阳民间艺术的瑰宝。

合阳跳戏的保护计划

一、主要保护内容

1、对跳戏进行普查,恢复跳戏业余班社。

2、建立跳戏演出队伍和个人档案资料。

3、对跳戏的剧本、箱衣、道具及设备妥善保护,防止流失。

4、对现有老艺人实行生活定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2006年9月份,由县政府召开文化、新池镇、行家庄主要负责人会议,组成合阳县民间跳戏保护组织,对跳戏进行抢救保护,并对资金投入作了规划。

2、加强跳戏队伍建设。选拔年青人,尤其是青年妇女,通过师传、定向培训的方式,培养跳戏后续人才。

3、挖掘、整理跳戏剧本及音乐,为跳戏搬上大舞台创造条件,组织现有演员排练新剧目,争取进入商演,以增强活力。

4、成立跳戏研讨会,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跳戏发展的新途径。

三、十年保护目标

用五年时间规范保护体系,用十年时间实现跳戏精品计划,将跳戏搬上大舞台,列入国家民间艺术保护名录,挖掘、改革、提高跳戏演出质量,进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行列。

四、五年保护工作计划

2006年  普查、建档;掌握跳戏生存状况。

2007年  组建跳戏队伍;达到阵容整齐、行当齐全。

2008年  恢复跳戏班社;进入市场,进行商演。

2009年  建立跳戏专业团体;搬上大舞台。

2010年  创新跳戏剧目;进入国际文化交流项目。

五、五年主要保障措施

1、政策上给予扶持倾斜。

2、资金列入财政预算。

3、保护管理上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六、建立机制

用五年时间建立与群众生活相贴近与市场运作相符合的保护管理体制。

相关连接

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