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剧种戏曲之一。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年(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它广泛流传于广西南部的玉林市博白县所辖的33个乡镇及其周边地区,以及相邻的钦州市部分地区。传入博白后在清代形成了它独有的风格,到了民国期间,逐步发展成熟,成为中国戏曲史中一个独特剧种。

中文名

桂南采茶戏

批准时间

2006年

遗产编号

Ⅳ-65

流行地域

广西

来源

江西赣南传入博白

艺术类型

传统戏剧

产生年代

明末

剧种介绍

桂南采茶戏

它所演唱的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演唱的次序为:①开台茶(又叫恭贺茶或参拜茶);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⑤炒茶;⑥卖茶。桂南采茶属“三小戏”,即小生、小旦、小丑,也叫“三角班”。是以锣、鼓、钹、木鱼等击乐和唢呐、笛子、二胡等器乐为伴奏。道具有彩带、钱鞭、花扇和手绢。表演程式以载歌载舞为主,念白多为韵白。采茶曲牌,一是茶腔,即原套采茶曲调;二是茶插,即以“南昌小曲”、“四季莲花”为基础,吸取各地民间小曲而成。唱腔语言以客家话为主,地老话为辅,活泼、热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采茶串古”是在茶插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以一些有情节的民间故事为戏桥,通过采茶曲牌演唱,多为喜剧、闹剧。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桂南采茶戏已基本完成从地方小戏发展向舞台戏剧的过渡。县农村文艺辅导团(现为县采茶剧团)上演采茶小戏《农具改革第一天》就是完成这一过渡的标志。七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县采茶剧团先后上演《梁祝》、《两亲家》、《重上茶山》等大戏,宣告采茶戏的发展已经成熟。全县130多个采茶剧团2000多个演员,一年演出2000多场,足迹踏遍全县乡村。2003年9月,采茶戏《清水塘边》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10届“曹禺杯”大赛获二等奖。同年,博白被自治区文化厅授予“广西采茶艺术之乡”的光荣称号。由此可见,桂南采茶戏的社会价值逐渐被人们和专家认可,已成为独树一帜、特色浓厚的地方剧种,为中国戏剧史添上了新的一页。然而,人才的流失和后继乏人,严重地阻碍了桂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基本内容

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演员由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演,因此又称“三小戏”或“三角班”。就表演队的组织规模而言,是小队伍、小节目、小道具,这又是“三小戏”的另一含义。演出内容以“十二月采茶”为主。一般演出的顺序是:①开台茶,(又称恭贺茶或参拜茶)即演出之初先向戏主和观众恭贺。②开荒、点茶。③探茶。④采茶。一男两女摘茶,载歌载舞。⑤炒茶。⑥卖茶。整个歌舞是通过种茶的全部劳动过程,反映劳动人民的劳动无比热情和丰收喜悦。

基本特征

①乡土气息浓厚,群众喜闻乐见。桂南采茶戏属于民间戏曲,土生土长,用本地语言(客家话)演唱,通俗易懂,易于普及。②演出队伍精悍,机动灵活。队伍人数为5—7人,一般不超过10人,小道器、小节目,不受场地限制,演出方便。③表演别具一格,载歌载舞。唱念做舞四功,侧重于唱和舞,念白多数为韵白或骈文,演出气氛热烈,剧场效果良好。④衬词别有风味,多用“吁嘟呀”和“吁嘟呀啦”,听众深感亲切,广为传唱,因此“吁嘟呀”又成为桂南采茶的另一“俗名”。⑤曲牌兼收并蓄,容量较大。采茶插曲牌比较丰富,民间艺人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不断吸取民间小调、山歌、兄弟剧种的曲牌及音乐,具有多元性。

主要价值

桂南采茶戏

①学术价值。在中国地方戏剧中,桂南采茶戏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地 方戏剧中独树一帜。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桂南采茶戏,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乃至世界戏曲史,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②实用价值。挖掘、抢救、保护、传承桂南采茶戏,对桂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史渊源

桂南采茶戏于明末(公元1628年前后)从江西赣南传入博白,由唱竹马发展为载歌载舞的唱采茶,根据衬词的特点,又叫“吁嘟呀”,清代已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到了民国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戏曲中的独立剧种。解放后,在广东粤西钦州一带流传的采茶戏被称为“合浦采茶”,在广西玉林五属流行的叫“玉林采茶”,后因钦州划归广西,才将两者合并,正式定名为“桂南采茶”,与桂北彩调齐名,称为姐妹艺术。桂南采茶戏在“双百”方针指引下蓬勃发展,博白县采茶戏普及面广,先后成立了300多个剧团(队)。1978年成立了专门从事采茶戏研究机构——采茶戏曲艺术研究组。1982年经自治区文化厅批准,将原县专业表演团体文工团改名为——博白县采茶剧团。

传承谱系

黄彩庭采茶戏班

(1)班主黄彩庭,男,生于1900年,是三滩良茂采茶剧队的创始人。8岁随父学唱竹马和唱对答,18岁便子继父业创办竹马队,20岁成名,是博白北片有名的戏班,黄彩庭成为妇孺皆知的“牛公头”,有人把他比作博白的“马思增”(广东粤剧名家),三滩所有20多个采茶队的班主皆接受他的传艺。博白辅导团于1957年上京演出的采茶舞蹈《打杯舞》就是他采用采茶曲牌“中落花园”并亲自辅导的成功之作。他所传授的弟子刘从周和刘明强已经在五六十年代就名声鹊起,这是黄彩庭剧队的黄金时代。到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及八十年代中,他们师徒3人已分别辞世。

(2)传承谱系

第一代,黄彩庭,男。出生年月:1900.5。文化:高小。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45。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第二代

刘从舟,男。出生年月:1925.8。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45。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刘明强,男。出生年月:1928.9。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48。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第三代

何忠隆,男。出生年月:1931.5。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0。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凌祖余,男。出生年月:1942.6。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3。居住地址:博白沙河。

黄锡福,男。出生年月:1942.10。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3。居住地址:博白宁潭。

第四代

陈声强,男。出生年月:1950.1。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62。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杨朝钦,男。出生年月:1953.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63。居住地址:博白镇。

第五代

陈海东,男。出生年月:1973.3。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95。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王丽锦,女。出生年月:1963.7。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95。居住地址:博白屯谷。

刘文川采茶戏班

(1)班主:刘文川

刘文川艺名“挑手”,此名源于他的右手在孩提时因一次生毒疮——蛇头指而破相,手没有指头,还剩半截拇指和一个“屈雷”。他是个文盲孤儿,乞丐出身,因为天资聪颖,记忆力特强,民间三教九流他都染指,尤其是口才特别好,上门乞食就随口唱木鱼,唱到主家动情给他施舍为止。民间采茶艺人为了争夺地盘和霸主,都兴对歌,也叫唱对答。博白、陆川、北流一带没有一个对得赢他。五十年代初,他便成了广西歌舞团的客座首唱,只要有他出场,观众则场场爆满。随后一直在博白县辅导团作编外辅导,直到1980年逝世。

(2)传承谱系

第一代,刘文川,男。出生年月:1912.6。文化:文盲。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0。居住地址:博白镇。

第二代

刘治伟,女。出生年月:1935.2。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6。居住地址:博白镇。

李毓清,女。出生年月:1936.7。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6。居住地址:博白镇。

沈恒爵,男。出生年月:1937.2。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56。居住地址:博白亚山。

第三代

卜宗仕,男。出生年月:1949.5。文化:初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80。居住地址:博白松旺。

李 福,男。出生年月:1970.10。文化:高中。传承方式:师徒。时间:1998。居住地址:博白凤山。

甘福华采茶戏班

班主:甘福华

桂南采茶戏

甘福华,男,小学毕业,是个半文盲。10多岁便从师学唱竹马,成年以后便成了博白北片地老话地区 的班主,一直用地老话唱对答、唱采茶,而且记忆力特强。八十年代中期,编纂中国民间文学三集成之歌谣集成时采访他,要他写出唱词,但他不能写,只能唱。他所唱《梳妆纺纱织布歌》九大段几百首,一连唱了个半钟头,只字不漏。当年已85岁,唱后第三年便离开了人世。他的传承人个个成了过往来客,没有一个能接上他的班。甘福华是博白第一个没有传承弟子的老艺人。只给后人留下了他的绝唱《梳妆纺纱织布歌》。

县国有采茶剧团主要传承人

1、第一代传承人县民间文艺辅导团成立于1955年,该团的主要任务是除了完成自身的演出任务外,还担负起对全县民间采茶剧队的辅导重任。该团主要成员:

王保威,男。出生年月:1947.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杨朝钦,男。出生年月:1945.6。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李育平,男。出生年月:1943.7。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刘治伟,女。出生年月:1940.8。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凤山

李毓清,女。出生年月:1942.4。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城厢。

梁育才,男。出生年月:1945.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2、第二代传承人

县国有采茶剧团成立于1982年,第一代的传承人全部留团继续做辅导传承工作。于是产生了第二代传承人。也是采茶剧团的主要技术骨干。

庞家祥,男。出生年月:1947.6。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江宁。

陈声强,男。出生年月:1950.8。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卜宗仕,男。出生年月:1948.3。文化:初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双旺。

李小英,女。出生年月:1948.10。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城厢。

宁为莲,女。出生年月:1950.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那林。

李奕涛,男。出生年月:1947.1。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3、第三代传承人

王丽锦,女。出生年月:1963.7。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顿谷镇。

李祖清,女。出生年月:1958.9。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东平镇。

沈 咏,男。出生年月:1964.6。文化:大学本科。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龙潭镇。

陈海东,男。出生年月:1973.6。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三滩。

陈君凤,女。出生年月:1973.4。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镇。

李 褔,男。出生年月:1974.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凤山镇。

余晓东,男。出生年月:1975.2。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沙河镇。

秦海燕,男。出生年月:1973.6。文化:高中。传承方式:辅导。居住地址:博白东平镇。

器具制品

①击乐(四小件):锣、鼓、钹、木鱼。

②器乐(四小件):唢呐、二胡、笛子、碰铃。

③道器(四小件):钱鞭、彩带、花扇、手绢。

作品

20年代编排创作演出的采茶戏有《打杯舞》、《剪红带》、《借衣》、《绿珠女》等;60年代有《刘三姐》、《马京与冯凉》、《抢亲》、《夺印》、《三里湾》等;70年代《只争朝夕》、《风口渡》、《拦路》、《接帐》、《苦甜担》、《梁祝》、《奇案姻缘》、《三约湖心亭》等;80年代有《两亲家》、《重上茶山》、《放牛乐》、《姻缘错》;90年代有《桥》、《甜郎辣姐》、《桃花姐》、《拆店》、《乔迁新居》;有《清水塘边》、《烦恼村官老犟妻》、《门神下乡》、《铁公鸡拔毛》、《牛老板拜妻》、《新所长追旧税》及一批采茶歌舞。

濒危状况

(1)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冲击下,采茶戏艺术人才纷纷下海经商,造成人才流失,导致专业剧团举步维艰,大场戏无法演出,无法参与演出市场竞争。(2)一些造诣较高的老艺人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舞台,有些技艺难以得到传承,出现了人才的严重断层。(3)资源流失严重。桂南采茶戏的大多分散存留或流传于民间,由于岁月的流逝和劫难,本来就传世不多,加之传承后继乏人,直接影响该戏的发展。(4)随着改革开放,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群众对桂南采茶戏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只为大部分老年人所喜爱,年轻观众很少。(5)领导重视不够。由于博白县处于保工资、保运转的“吃饭财政”状态,资金短缺,加上领导重点抓经济建设,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扶持和研究不够重视,如此下去,桂南采茶戏的濒危状况难以改变。

保护计划

保护内容

(一)静态保护

1、进一步全面做好普查、整理工作,全面掌握桂南采茶戏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采茶戏团队、三小行当、乐器曲牌、道具服装及价值等全部状况。

2、对桂南采茶戏的小生、小旦、小丑等行当及表演程式、表演风格进行收集、整理、归档。

3、收集桂南采茶戏的演奏乐器、曲目、曲牌,并进行整理、存档。

4、收集桂南采茶戏的服装、道具,并进行整理、存档。

5、抓好桂南采茶戏小生、小旦、小丑等行当唱、念、做、舞四功和手、眼、身、法、步五法,吹、打、拉乐器,上山、开荒、梳妆调(曲牌),服装道具等三大类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书刊出版。

(二)动态保护

1、对博白县三滩、博白、凤山、龙潭、水鸣、江宁、双旺、东平、沙河、宁潭等镇的10多个桂南采茶戏团(队),700多名演员、演奏员实行重点保护。

2、巩固发展博白县采茶剧团,抓紧演员、演奏员,以及各专业人员的培养。

3、在全县各中小学和基层培训网点开展桂南采茶戏艺术教育及培训,从根本上解决桂南采茶戏传承的难题。

4、坚持对全县各乡镇130个桂南采茶戏团、队进行辅导,提高其艺术水平及演出档次;每年组织演出要达2000多场,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

5、每年举办一次桂南采茶戏艺术节,检阅和促进桂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五年计划

2006年保护措施:⑴开展全面普查、整理工作。⑵举办采茶戏曲艺术研究培训。预期目标:重新整理、归档。要求12月前扇花功、手绢功及体形功进入练功场实践运用,使每个学员能基本掌握。年底接受领导及老师对基本功的检查。预期目标:

2007年保护措施:继续全面普查及整理工作,并恢复传统采茶戏排练演出。预期目标:各类基本功要形成桂南采茶戏特有的地方风格,要求每位学员熟练掌握,选排具有桂南地方特色的小戏,分组排练,互相竞争,互相学习,开展比赛,举办小型汇演,促进艺术发展。恢复和完善专业采茶表演团体的建制。完成动态保护的任务。

2008年保护措施:健全专业剧团编制,充实业余专业采茶剧团。预期目标:排演一台小戏、拆子戏,一台小品歌舞节目,一台现代大戏。所演出服装、道具、舞美、灯光均由培训班老师、学员设计,由研究室监制。

2009年保护措施:每年举办一次桂南采茶戏艺术节,检阅桂南采茶戏传承发展的成果。预期目标:1、采茶艺术研究室出版一套四集样本书籍:第一集《论采茶基本功的训练》;第二集《采茶戏的艺术结构》;第三集《采茶戏音乐探讨》;第四集《桂南八音与采茶戏曲音乐》。2、录制采茶戏的表演光盘。参与考核培训班的学员。评出:优秀演员、优秀剧本、优秀导演。

2010年保护措施:全面总结5年来成绩。预期目标:全面总结、检阅传承发展成果,并出版有关书刊、VCD。

保障措施

(1)建立领导机构。(2)成立桂南采茶戏艺术研究室。(3)开展普查工作。(4)组织专业人员每月到乡村进行辅导,做到70%的群众都会唱采茶。(5)制定每年工作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评比。(6)实行招商引资,发展采茶艺术文化产业,出版书刊、制作VCD,推向世界;(7)县每年拨出20万元的保护经费。(8)恢复县采茶剧团全额工资制。(9)每年举办一次桂南采茶艺术节。(10)建设采茶艺术培训中心大楼。(11)在全县中小学和各基层培训网点开展桂南采茶艺术教育及培训班。(12)每年召集两次全县采茶剧队队长会议,进行布置、总结、表彰。

建立机制

(1)桂南采茶戏传承机制。(2)桂南采茶戏项目保护、振兴和推广培训工作领导机制。(3)进一步完善队伍建设机制。(4)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5)以县采茶艺术中心为依托,开拓采茶艺术市场运行机制。

已采取措施

对全县仍然在乡村演出的将近130个民间采茶剧队给予一定的保护和支持。除由文化馆农村文艺辅导组有计划地、定人定点作对口演技辅导外,县文化和体育局文化市场管理组加强对他们的演出管理,把演出管理费全部免收。定期召开剧队队长会议,组织学习有关政策法规及汇报研究工作。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保护措施

此外,还采取了以下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1)早在1978年5月间,便成立了“桂南采茶研究组”,并专程到采茶的故乡——江西作综合性调查。先后采访了南昌、赣东的抚州、赣南的吉安、吉水及井冈山的采茶剧团和老艺人,这次“攀亲”收获颇丰。(2)江西“攀亲”回来后,及时着手整理和编纂了《桂南采茶戏传统曲牌集》和《桂南采茶基本功初探》两本极为宝贵的原始资料。(3)1982年将原县文工团改名为“博白县采茶剧团”。(4)2003年,县委、县政府联合下发文件成立“采茶戏曲艺术研究领导小组”,并组织人员进行桂南采茶戏的挖掘整理,正在编书、制作VCD。(5)2004年5月以来,召开了4次采茶戏曲艺术研讨会,重点研讨有关采茶戏的巩固和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