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县是北京地区历史上存在的一个县,在金元明清时期,与大兴县成为北京顺天府的附郭县。宛平二字取“宛然以平”之意。其范围包括今北京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之全部或大部。

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直至1952年宛平县撤销,在历史上存在了940年之久。1928年设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县城迁至卢沟桥旁的拱极城,后世又称宛平城。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卢沟桥畔借口失踪一名士兵,无理要求进入中国军队防守的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遂向位于桥东的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轰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或“七七事变”。 

中文名

宛平县

别名

幽都

方言

北京官话

政府驻地

地安门西大街/宛平城/长辛店等

行政类别

所属地区

中国华北

历史沿革

宛平县原北京市属县,1952年撤销县的建置,今北京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门头沟区之全部或大部都曾为原宛平县辖。商末西周,地隶属蓟国,蓟都于蓟城。公元前七世纪,燕国并蓟国,都于蓟城。秦于蓟城设置蓟县。唐建中二年(781年)析蓟县设置幽都县。辽开泰元年(1012年)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宛平之名,取《释名》“燕,宛也,宛然以平之义。”县城在今北京市宣武区西部。金贞元元年(1153年)定都中都。宛平县与大兴县同为中都大兴府的管辖县;宛平县辖西部,大兴县辖东部。元初,废弃中都旧城,在其东北郊建大都城,为首都。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废除大兴府,置大都路,宛平、大兴仍为其的管辖县。明初隶属北平府,永乐元年(1403年)以后至清代,宛平、大兴为北京顺天府的管辖县,宛平县辖城中轴线以西至西郊部分,宛平公署所在地明属积庆坊。清属正黄旗,即今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中国妇联干部学院处。1914年,隶属京兆地方。1928年,废京兆地方设置北平市,宛平县改隶属河北省,第二年,县属由市内迁至卢沟桥拱极城,即宛平县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县治迁往长辛店。解放初期仍隶属河北省,县署移于大台村。1952年,划归北京市,撤销县的建置,其原辖地区先后分别划入丰台区、京西矿区(门头沟区)、房山县(区)、大兴县、海淀区,石景山区。

旅游

宛平县署旧址

宛平县署旧址

位于地安门西大街东官房。明占领元大都后,于此地区设北平府,附郭两县县治均设于府城内,宛平县辖西部地带,衙署于洪武三年(1370)始建。万历十八年(1590)重修。原署南向,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古墨斋等房屋。现已无存,其侧之胡同存官房地名。②位于卢沟桥东侧宛平城内。民国17年(1928)迁移到卢沟桥拱极城内,自此拱极城即为宛平县治驻地。七七事变时,宛平县县长王冷斋与侵华日军代表曾在此进行谈判。宛平县署大部分房屋被日军炸毁,仅存正房3间。1986年,在旧址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烈士纪念碑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京城西门头沟区斋堂中学。建于1946年7月7日,为方形重檐四门塔形建筑,总高度8?765米,下部有四个券洞,内嵌石碑,碑正面书“宛平县人民八年抗战为国牺牲烈士纪念碑”碑铭。

社会

组织活动

中国共产党在宛平县的创业活动

宛平城

中国共产党在宛平县的创业活动由来已久。1920年,革命先驱李大钊创办“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后,便派人到宛平县六区门头沟一带进行马列主义的传播活动。1922年夏,宛平县田庄青年崔显芳到上海求学期间加入了中共党组织,1924年他返回家乡创办学校,传播革命火种,秘密发展党员。1926年,中共党组织便在宛平县六区设立门头沟特别支部,专门研究和组织工人运动。1932年,又在宛平县西部山区田庄高小建立了党支部;同时建立了第一个县委——中共宛平县临时县委会。党组织在宛平县的发展壮大,不仅直接促进了宛平县 人民政治素质的提高,而且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宛平县建制奠定了基础。

中共宛平县建制的创立

抗日战争爆发后,宛平县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瞩目的地方。中共北方局、中共北平市农委、八路军总部分别派人深入宛平山区进行平西抗日根据地创建工作。1937年11月,在平西斋堂、青白口一带,组建了中共宛平中心县委;宛平抗日自卫会筹委会;平西游击支队。各种组织建立后,组成工作组深入宛平七、八区(国民政府宛平建制)各村开展工作。对以宛平斋堂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做了初步尝试。由于环境所迫,宛平中心县委等人员于1938年1月离开宛平县。

1938年3月,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进入平西斋堂川,司令部就设在西斋堂村聂家大院。邓支队在斋堂安营扎寨后,迅速整编了地方武装,以国民党宛平县的七、八两区为基础,在平西东斋堂村建立了平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中共宛平县正式建制。中共宛平县抗日政府建立初,所辖地区主要包括原宛平县的七区和八区范围。政府机构设有:总务科、财政科、实业科、教育科、司法科和军用代办所及七、八两区区公所。此外,为团结各界民众共同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后,自上而下地筹建了民众抗日救国会,农民、青年、妇女等救国会组织也开始筹建。为了保卫新生政权,又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人民武装自卫队。

宛平城边卢沟桥

由于宛平西部山区建党早,加之有主力部队为依托,民主政府建制后,抗日救亡的各项工作很快在宛平西部开展起来。平西根据地由此向周边地区蔓延发展。在西北方向,邓支队第一营连克怀来的矾山堡、蔚县的桃花堡和涞水的金水口等敌人据点;第二营直逼房山的坨里车站,十几名警察携械投诚,维持会被一举摧毁;在紫石口建立了房涞涿联合县政府;在谢家堡建立了宣涿怀联合县政府……随后,邓支队又袭击门头沟,攻打南口、高崖口,平息大村事变;5月,宋(时轮)支队由雁北经蔚县桃花堡进入斋堂川与邓支队会合,组建了八路军第四纵队。中共宛平县成为平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摇篮。

1939年初,以八路军第四纵队为基础组建的冀热察挺进军在平西斋堂川正式建立,平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统一。以斋堂川为中心的宛平根据地进一步扩大,中共宛平县所辖地域除旧宛平县的七、八区外,还包括昌平、怀来、海淀等部分地区。为便于开展工作,宛平县建制撤销,改建昌宛联合县建制。

中共平西宛平县制撤销后,为开辟平南的抗日工作,1939年夏,中共冀中区五地委、五专署召开扩大会议,决定调配部分县级干部,加强地方党政工作建设,动员群众参军,壮大武装部队,组织工作队积极开辟涿(县)、宛(平)、安(次)、固(安)、武(清)等县的新区工作。11月,在卢沟桥以南地区,主要包括旧宛平县的一、二、三、四区正式建立宛平县抗日政府。依托永清、安次北部地区,深入宛平、大兴部分地区开展抗日工作;同年年底,在安次县的白家务、旧州以东、永定河以北的一些村庄,组建了一支40人的抗日武装即宛平县基干大队。

1940年1月,冀中军区第五军分区主力二十七团进入宛平,协助地方开辟新区。3月中旬,部队撤离永定河北。宛平县抗日政府在主力部队配合下,活动于安次县的小马坊、仁和铺、北寺垡一带,后又向宛平县大辛庄、南各庄及固安县押堤一带推进。到1940年春,相继开辟了两个联区。各区建有群团抗日组织。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了抗日村政权,开始秘密零星发展党员。同年6月,冀中军区第五分区又组建了外围武装即北上支队,挺进永定河两岸,广泛开展统一战线,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宛平县抗日政府积极配合,瓦解当地绿林武装,争取他们参加抗日。

1941年6月至8月,日伪对冀中十分区进行“扫荡”,分区主力撤出大清河北,地处十分区最北端的大、宛地区,日伪统治更加残酷,斗争形势更为艰难。同年夏,宛平县基干大队副队长陈廷奎遇难,宛平县一、二联区沦为敌占区。9月,冀热察十地委白洋淀会议决定,撤销宛平县建制,原宛平县辖域划归第三联合县。

中共宛平县建制的恢复与发展

1944年,平西整个形势大有好转,抗日战争进入局部反攻阶段,日伪据点一个个被逼退。昌宛房联合县的各原建制县所辖境域大部分被抗日军民掌握。为便于领导,1944年9月30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决定,撤销昌宛房联合建制(原昌宛县改建),恢复宛平县建制。宛平县委、县政府机关由秋林铺迁至塔河。中共宛平县建制恢复初期主要辖6个区:一区斋堂,二区马栏,三区清水,四区金鸡台,五区大台,六区里十三。11月上旬在塔河召开县委扩大会议,确定转移工作重点,工作方针是:巩固老区,开辟新区,将工作重点放在大寒岭以东地区。并撤销六区,抽调精干人员在里外十三地区建立了前方工作委员会,下辖五、六、七、八、九5个小区。采取“转一转、站一站、稳扎稳打”的方法,发动群众,摧毁反动政权,缩小敌占区,把宛平抗日政府的活动范围扩大到了丰台、房山和石景山。到1944年底,除少数公路、铁路沿线的敌伪据点外,宛平山区已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4月,斋堂据点的日伪军,在我强大攻势下仓皇出逃至王家河滩,被我主力七团和县游击队围歼。斋堂地区被解放。随后,县大队配合主力部队先后摧毁栗园庄据点,智取利丰煤矿,收复大台煤矿,解放门城地区。至此,国民党宛平县的西部地区,即五、六、七、八、九区(除城子车站和中英矿)全部解放。当“八一五”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时,宛平县人民政府在清水驻地举行隆重的庆祝大会。

宛平城边卢沟桥内战爆发后,1946年2月,冀中十分区七十五团进驻庞各庄。为进一步加强对平南涿良宛所辖地区的领导,中共冀中十地委、十专署决定撤销涿良宛联合县,恢复涿县、良乡、宛平县建制,固安十一区(押堤区)划为宛平县。此时,中共组织在国民党宛平的西部和南部建立了两个宛平县人民政府,分别隶属于冀察区十一地委、十一专署和冀中区十地委、十专署。平南宛平县委、县政府进驻庞各庄。县政府设民政科、财政科、教育科、公安局、外贸管理局(税务局)、银行办事处、粮食局、邮局;组建了工会、农会、武委会、青年联合会、妇女联合会等群众团体。中共平南宛平县行政区划包括永定河以东、卢沟桥以南、永定河以北和平大公路(京开公路)以东的大辛庄、南各庄、押堤一带,划分为一镇五区。

根据国共“停战协定”精神,中共平南宛平县以北宁铁路为界,路南为解放区,路北为国统区。在解放区,县委、县政府领导人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镇压了一批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和汉奸,并抓住有利时机,在各村民主选举了村政权,在斗争中发现斗争骨干,发展党的组织。

1946年5月,国民党军队向路南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平南宛平县大部分村庄基层组织遭到破坏,县委、县政府转移到永定河以南的固安境内,精减机关并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庞各庄镇和路北区,增设押堤、南各庄区。县域调整为五个区,还组织了一个精干的县区干部队伍,重返永定河北,坚持斗争。1946年6月14日,在固安县城东组建了宛平县复仇大队。

1946年8月,中共冀中区十地委、十专署根据良乡、宛平两县日趋恶化的形势,决定撤销良乡和宛平县建制,将两县合并为宛良联合县。

内战开始后,国民党向平西发动进攻,侵占了旧宛平县六区和七区的里外十三地区,并以此向中共平西宛平县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平西宛平县人民政府领导全县人民,以自卫战争彻底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最终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1948年12月,平西宛平县全境解放后,门城及里外十三地区划归北京市辖。其它区域仍属河北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宛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原国民党宛平县建制随之消亡。中共宛平人民政府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建国后的宛平县主要包括旧宛平县的五、七、八、九区的范围,其中包括现属海淀区的北安河一带和现属房山区的史家营、金鸡台、大安山一带。县政府驻西桃园村。政府机构设有:秘书室、民政科、财政科、实业科、农业建设科、工商科、教育科、卫生科、人事科、司法科、人民法院、公安局、税务局、粮食局、人民监察委员会及各小区区公所。19 49年11月,宛平县党组织全部公开,计有农村支部180个,党员5631名;机关支部10个,党员374名;矿业支部1个,党员63名;学校支部6个,党员131名。总计全县共有基层支部197个,党员6199名。此后,宛平县人民在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革命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了生产,各项事业开始起步发展。

1952年9月,为了迎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经中央政府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河北省宛平县建制撤销,所辖县域划归北京市京西矿区。至此,延续近千年的宛平县建制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