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1900年9月21日—1994年9月7日),原名吴荫诚,祖籍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沣溪西南村,出生于江苏省沭阳县,中国内地摄影师、导演。

1934年,拍摄图片《田螺》,他凭借该图片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1935年,在上海与许幸之联合举办个人第一次“绘画、摄影展”;同年,拍摄剧情电影《风云儿女》,该片是吴印咸的电影摄影处女作。1938年,在陕西中部的黄帝陵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1943年,摄制完成纪录片《南泥湾》。1945年,在延安宝塔山下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班。1949年,开始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1952年,拍摄图片《喂鸟人》。1955年,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总摄影师。1970年,担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骆驼祥子》的摄影指导。1988年,被写进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1990年,由其拍摄的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得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

中文名

吴印咸

外文名

吴荫诚(原名)

性别

出生日期

1900-09-21

去世日期

1994-09-07

星座

处女座

祖籍

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沣溪西南村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江苏省沭阳县

毕业院校

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职业

摄影师

主要成就

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

代表作品

生死同心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年轻时

191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开始接受正规的绘画基本训练。

1920年在校学习期间,用三块银元买了一台勃朗宁方匣式旧照相机,开始自学摄影。

1922年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在县立高小、县立中学、县师范学校教导美术,一边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心爱的摄影创作。

1927年沭阳发生土豪劣绅勾结军阀武装镇压民主力量的“一·六事件”,吴印咸离开家乡回到上海谋生。

演艺经历

1934年拍摄图片《田螺》凭借该图片获得瑞士摄影沙龙荣誉奖。

1935年在上海与许幸之联合举办个人第一次“绘画、摄影展”,共展出56幅作品。

1936年担任剧情电影《生死同心》的摄影师;同年拍摄剧情电影《马路天使》。

1938年在陕西中部的黄帝陵拍摄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

1939年拍摄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新闻素材片;同年在晋察冀根据地应《抗敌报》社长邓拓和军区政治部摄影科科长沙飞之邀,撰写了《摄影常识》一书,作为培训摄影干部的教材,提供八路军和解放区的摄影干部阅读。

艺术照

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

1943年摄制完成纪录片《南泥湾》;11月2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组织起来》的讲话,采用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拍摄了毛泽东在演讲中挥手的一系列瞬间[5]

1945年在延安宝塔山下,在延河边,由其主持并主讲,并举办了第一期摄影训练班,使学员们学会了拍摄与制作摄影图片。11月电影团奉命随东北挺进干部支队,离开延安前往东北新区开展工作;同年与电影团的同志们开办了第二期摄影训练班。

1946年参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筹建工作,并担任副厂长。

拍摄作品

1947年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1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并担任摄影记者。

1949年开始担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

1952年拍摄图片《喂鸟人》。

1954年因病离职休养。

1955年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

1960年在中国摄影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同年担任剧情电影《红旗谱》的摄影师,他凭借该片获得第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奖[6]

196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160幅。

1963年担任剧情电影《白求恩大夫》的总摄影师。

1964年出版摄影理论《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上下册,该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

个人照

第一部教科书。

1970年担任国务院文化组成员、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副校长,并主持电影系教学工作。

1979年11月担任中国摄影家协副主席。

1982年担任剧情电影《骆驼祥子》的摄影指导。

1984年中国人像摄影学会成立,被推举为名誉主席。

1985年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吴印咸当选副主席。

1988年4月在美国接受了纽约国际摄影中心授予的“摄影功勋证书”,并展出43幅作品,展览名为《新中国诞生地——延安》;11月上海第2届国际摄影展举办《吴印咸摄影回顾展》,共展出121幅作品;同年世界摄影理事会授予“名誉会员”称号;随后被写进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界名人录》。

1989年被北京电影学院授予“荣誉教授”头衔;同年被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选为名誉主席。

1990年由其拍摄的组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获得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1991年1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展出《吴印咸抗日战争时期摄影展》,共展出69幅作品;同年在第5届中国摄影家协会代表大会上,被推举为协会名誉主席。

1992年3月前往深圳参加深圳摄影大厦落成时开幕的《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共展出160幅作品;

作品

10月中国第2届摄影节期间在北京展出《吴印咸摄影作品及使用相机展》,共展出165幅作品;同年参加为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举办的《中日摄影名家二十人联展》,共展出12幅作品;随后中国电影摄影第1届评奖委员会授予“电影摄影优秀奖”之“特别奖”;此外北京电影学院还授予了吴印咸“金烛奖”[4]

1993年6月在瑞士维拉博物馆展出《吴印咸摄影作品展》,共展出90幅作品。

1994年中国老摄影家协会成立,吴印咸被推举为名誉主席;同年由中国广东老摄影家协会、中国广东华侨摄影学会、中国广联实业株式会社联合出版摄影集《吴印咸风光花卉摄影集》;3月港澳摄影协会颁授吴印咸“摄影大师”头衔。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吴印咸的祖父是吴柏林;父亲吴铁秋是沭阳的教育家,创办了沭阳最早的私塾学校,

拍摄中

童年的吴印咸就是在父亲的学堂里接受了最早的启蒙教育[7];他的女儿是吴筑清[7]

1963年春父亲吴铁秋去世,他的数千册个人藏书捐献给沭阳文化馆收藏。

健康情况

1994年9月7日早晨逝世,终年94岁。

后世纪念

为纪念吴印咸,2018年5月25日上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沭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由中国摄影出版社、江苏省摄影家协会、沭阳县委宣传部、江苏吴门雅集文化公司承办的首届“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中国沭阳主题学术摄影展”在沭阳美术馆开幕。[13]

2020年06月01日,吴印咸摄影艺术双年展暨纪念吴印咸诞辰120周年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12]

人物评价

由吴印咸拍摄的以文人、画家、艺术家为对象的人像作品,大多以干净的素色为背景,

正装照

景别也没有过多区分,大多拍摄的是人物半侧面以及正面,人物神态也较为放松。撇开这些摄影作品的题目,也许并不能够分辨出画面中人物的职业。相对于吴印咸早期在照相馆的创作来说,它们甚至更像是某种符合标准要求的摄影作品。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作品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与性格,是艺术性与纪实性兼具的时代记录。在对北大荒人、各地女民兵、丰收农民等形象的塑造中,吴印咸致力于体现群体的特质,以表现工农兵热爱劳动、热爱生活、善良朴实的特质为主要目的,打破了过度展示劳动成果、表现人民安居乐业、突出丰收喜悦的视觉壁垒,相对于民兵操练等题材更关注民兵日常生活。(南京师范大学戴婧瑶评)

纵观吴印咸的摄影创作,可以看出他的摄影创作受到了苏联电影、西部文化的影响,他坚持以现实为基础,在摄影中以纪实的手法拍摄环境和人物,他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始终坚持“光影跟着时代走”、“万变不离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他善于用特写展现人物,他经常在电影的开场中使用特写。在电影《都市风光》的开场中,他用特写展现了着急买票进城的人们伸长脖颈的滑稽样貌;在电影《马路天使》的开场中,吴印咸通过脚步的特写和打鼓的特写将拍摄“地下层”的视角转到了地面;在电影《白求恩大夫》开场中,他使用了特写来展现白求恩大夫在海上坐船即将奔赴前线的场景;在电影《红旗谱》的开场中,他使用了特写来展现朱老巩磨刀的场景。在拍摄手法上,相较于运动镜头,吴印咸更喜欢使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人物。(南京艺术学院刘林茹评)

其他作品

摄影作品

时间

名称

类型

1990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组照
1989火焰山图片
1985〈九歌〉剧照、月季、牡丹图片
1984宁静的海滨、遥摄者、腾飞、澳门炮台上图片
1964白求恩大夫电影
展开表格

获得荣誉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

获奖结果

1994港澳摄影协会授予的“摄影大师”头衔 获奖
1992被北京电影学院授予的“金烛奖 获奖
1990第1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特别荣誉奖”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4]获奖
1988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授予的“功勋证书” 获奖
0000新加坡影艺研究会授予的“荣誉高级会士”头衔获奖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