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境内,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等雉科鸟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占地3500公顷。保护区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凉山山系,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四川山鹧鸪,是我国特有种,主要分布在凉山山系,在IUCN物种目录中被列为全球性濒危物种。保护区成立了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并由县林业局具体负责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中文名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境内

占地面积

3500公顷

景区等级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批准时间

2011年04月

始建时间

2000年02年29日

保护对象

四川山鹧鸪及森林生态系统

区域环境

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境内龙华古镇,地处东经103º57´—104º04´,北纬28º39´—28º43´。东西长约11.6 km,南北宽约7.4 km,总面积3500 公顷。

老君山自然保护区概貌

保护区地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的凉山山系。位于四川盆地南缘,金沙江下游北岸,岷江下游两岸。东临川南丘陵,西北接川西南山地,南连滇东高原。地质构造体系为冒水背斜、五指山复背斜及中都河向斜组成。小凉山支脉五指山系由西向北向东南延伸,贯通屏山全境。老君山为其主峰,高2008.7米。境内山脉纵横,沟谷交错,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大部分海拔为300~1400米。山地集中在中西部,占幅员面积90.77%。丘陵分布在东北部,仅占9.23%。地质构造体系为冒水背斜、五指山复背斜、天宫堂背斜及期间中都向斜组成。森林覆盖率为18%,在1500米以上高山,覆被可达80%。土壤以山地黄棕壤土为主,占幅员面积43%,其次为紫色土壤,占幅员面积26%,水稻土占幅员面积10%,其余为少量潮土、黄壤土。

境内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垂直气候差异大。年平均气温为14.9°C。积温:矮山5810-5440°C,二半山5400-4300°C。日照年均950.7小时,处于全国日照最少中心边缘。累计平均无霜期为300天,矮山330天,高山280天。降水量年平均1066毫米,但地区分布不均。中都河河谷带,年均802毫米,少于800毫米的年份占50%,最少年仅400毫米,而龙华地区年平均为1574毫米,最高竟达2388毫米。在季节分配上,降水也极不均匀,夏季,约占全年降水量80%,秋季约占20%。

老君山,原名青姑山,因当地民间传说太上老君在此修道成仙而得名。系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大小凉山往东延伸的支脉五指山的一片,为小凉山五指山系,最高海拔为2008.7米,是川南第一高峰,与峨眉山南北遥望,称为姊妹山;有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高37米,造型淳朴完美,令人叹为观止;十里细沙溪青山滴翠、溪水碧蓝、风光秀美;2.4万株植物活化石——桫椤树群世上稀有,此外,它也是四川省以雉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金钱豹、黑熊等珍稀保护动物极具研究价值。山顶常年烟云霭霭,雾锁葱笼,高山耸峙,深谷回晌,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四川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始林保存最完好的片区之一,也是川南唯一的亚热带原始林区,老君山主峰海拔2008米,河谷地带海拔298米。山多峰峦、幽谷,野生花卉、瀑布相间,风光渔通。

保护目标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是四川山鹧鸪和白腹锦鸡、白鹇、红腹角雉等雉科鸟类,以及与其伴生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和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

动物系统

老君山保护区的四川山鹧鸪

保护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6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11.8%。其中国家I级保护哺乳动物1种,为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属国家II级保护的兽类有5种,分别为猕猴(Macaca mulatta)、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斑林狸(Prionodon pardicolor)、青鼬(Martes flavigula)和斑羚(Nemorhedus goral)。

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5种,分别为香鼬(Mustela altaica)、豹猫(Felis bengalensis)、赤狐(Vulpes vulpe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和大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占保护区内兽类总数的9.8%。

收入CITES 名录的有6种,占保护区兽类总数的11.8%,其中附录I的物种有黑熊、斑林狸和斑羚3种,附录II的物种有猕猴、豹猫和林麝3种。

中国特有兽类12种,占保护区内兽类总数的23.5%。分别为长尾鼹(Scaptonyx fusicaudus)、长吻鼹(Talpa longirostris)、川西长尾鼩(Soriculus hypsibius)、纹背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林麝、小麂(Muntiacus reevesi)、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高山姬鼠(Apodemus chevieri)、安氏白腹鼠(Niviventer andersoni)、川西白腹鼠(Niviventer excelsior)和中华绒鼠(Eothenomys chinensis)。

《四川资源动物志》(第一卷,1982)和四川省陆生脊椎动物调查记录屏山县有分布的国家保护动物还有7种,其中国家I级2种,为豹(Panthera pardus)和云豹(Neofelis nebulosa),国家II级保护动物5种,为豺(Cuon alpinus)、金猫(Felis temmincki)、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和岩羊(Pseudois nayaur)。

昆虫纲

保护区内鉴定到属种的昆虫有150种,隶属9目50科(附表7)。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和双翅目昆虫共41科,占总科数的82%。鳞翅目科数最多,有18科,占总科数的36%;其次为鞘翅目11科,占总科数的22%。从种数上看,鳞翅目最多,有74种,占总种数的49.33%;其次为鞘翅目36种,占总种数的24%;双翅目13种,占总种数的8.67%;半翅目10种,占总种数的6.67%。保护区的昆虫在区系构成上属东洋界,但与古北界临界,两区的种类混杂。

昆虫区系以东洋界占绝对优势,其中包括一些典型亚热带种类。代表种类有:半翅目的丽盾蝽(Chrysocoris grandis)、米字长盾蝽(Scutellera fasciata)、斑背安缘蝽(Anoplocnemis binotata)、瘤缘蝽(Acanthocoris scaber)、箭痕腺长蝽(Spilostethus hospes)、褐刺胫长蝽(Horridipamera inconspicua)、直翅目的斜翅蝗(Eucoptacra praemorsa)、红褐斑腿蝗(Catantops pinguis pinguis)、日本菱蝗(Tetrix japonica),膜翅目的黄柄泥蜂(Sceliphron madraspatanum)、四脊泥蜂(Sphex aurullentus)、银毛泥蜂(Sphex argentatus)、黑毛泥蜂(Sphex subtruncatus)、皱胸泥蜂(Ammophila atripes)等。

两栖纲

该保护区有两栖动物计20种,隶属于1目6科9属(分类系统按赵尔宓,2000)。其中角蟾科2属3种,蟾蜍科1属2种,雨蛙科1属1种,蛙科3属10种,姬蛙科1属2种,树蛙科1属2种。

该保护区的两栖动物中,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大齿蟾(Oreolalax major)、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仙姑弹琴蛙(Rana daunchina)、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沼蛙(Rana guentheri)、绿臭蛙(Rana margaratae)、峨嵋林蛙(Rana omeimontis)、滇蛙(Rana pleuraden)、峨眉泛树蛙(Polypedates omeimontis )等10种(附表6)。

依据张荣祖(1999)的动物地理区系划分方法,保护区内两栖动物中属季风型的有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和黑斑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a)2种,占两栖动物调查种数的10%。属东洋型的有6种,分别为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无斑雨蛙(Hyla immaculata)、粗皮姬蛙(Microhyla butleri)、饰纹姬蛙(Microhyla ornate)、泽蛙(Rana limnocharis)和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占种数的30%。属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及云贵高原型的有7种,分别为峨眉角蟾(Megophrys omeimontis)、峨眉齿蟾(Oreolalax omeimontis)、棘腹蛙(Paa boulengeri)、仙姑弹琴蛙(Rana daunchina)、无指盘臭蛙(Rana grahami)、滇蛙(Rana pleuraden)和峨眉泛树蛙(Rhacophorus omeimontis),占种数的35%。属南中国型的有5种,分别为大齿蟾(Oreolalax major)、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沼蛙(Rana guentheri)、绿臭蛙(Rana margaratae)和峨眉林蛙(Rana omeimontis),占种数的25%。该保护区两栖动物的区系特征是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型、东洋型和南中国型等南方型成分为主。

保护区的下带(600—1500 m)主要分布有峨山掌突蟾、小角蟾、峨眉角蟾、峨眉齿蟾、中华蟾蜍、黑眶蟾蜍、华西树蟾、饰纹姬蛙、粗皮姬蛙、华南湍蛙、棘腹蛙、仙姑弹琴蛙、沼蛙、日本林蛙、泽蛙、绿臭蛙、黑斑蛙、滇蛙、斑腿泛树蛙和峨眉泛树蛙等。

保护区的中带(1500—2008.7 m)分布有峨眉齿蟾、黑眶蟾蜍、华西树蟾、仙姑弹琴蛙、无指盘臭蛙、日本林蛙、泽蛙、绿臭蛙、黑斑蛙、滇蛙、斑腿泛树蛙和峨眉泛树蛙等。

该区没有国家I、II级重点保护的两栖动物种类,但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仙姑弹琴蛙(Rana daunchina)。

仙姑弹琴蛙(Hylarana daunchina):雄蛙体长46 mm,雌蛙49 mm左右。头长宽几相等;眼间距大于上眼睑宽,瞳孔椭圆形,鼓膜与眼几等大。体背面皮肤光滑或体背后部和体侧有疣粒;背侧褶宽窄适度,间距较宽,四肢背面有分散小疣粒,胫部纵行肤棱明显。指端略膨大,多无腹侧沟或不明显;后肢较长,胫跗关节前伸达鼻孔,胫长超过体长之半,左右跟部相遇,趾末端吸盘较大,腹侧沟明显,趾间约具1/3蹼。体背面颜色变异大,多数为棕黄、褐绿或灰棕色,背正中有1条浅色脊线;四肢有酱黑色横纹;体腹面黄白色,咽侧紫黑色;四肢腹面肉红色。雄蛙有肩上腺,有1对咽侧下外声囊,鸣声悦耳似琴声。生活在海拔1000—1800 m的山区沼泽地区水凼或水塘中。成蛙白昼隐藏在土穴、石缝或草丛中,傍晚鸣声此起彼伏,音调和谐,酷似琴声“登、登、登、登”。繁殖盛期为5—6月,在静水坑塘边筑造圆形泥窝,卵产在湿润的泥窝内。

保护区内资源类两栖动物包括,药用动物中华蟾蜍和黑眶蟾蜍,其皮肤腺分泌物为中国传统中药材,华西树蟾干制个体亦是中药材,黑斑蛙、沼蛙、泽蛙均可入药。食用蛙类:棘腹蛙是著名的食用蛙类,黑斑蛙和无指盘臭蛙也是主要食用蛙类;沼蛙、泽蛙也可食用。棘腹蛙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急需加强保护。食虫类型:所有蛙类都可以划入此类,在防治害虫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爬行纲

该保护区有爬行类动物29种,隶属于1目2亚目7科22属(分类系统按赵尔宓,2003)。其中有鳞目蜥蜴亚目鬣蜥科1属1种,壁虎科1属2种,石龙子科2属2种,蜥蜴科1属1种,蛇蜥科1属1种;蛇亚目游蛇科13属19种,蝰科3属3种(附表5)。

该保护区的爬行类动物中,属于中国特有种的有纹尾斜鳞蛇(Pseudoxenodon stejnegeri)、中国钝头蛇(Pareas chinensis)、瓦屋山腹链蛇(Amphie s ma metusia)、锈链腹链蛇(Amphiesma craspedogaster)、美姑脊蛇(Achalinus meiguensis)、大渡石龙子(Eumeces tunganu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丽纹攀蜥(Japalura splendida)、蹼趾壁虎(Gekko subpalmatus)等9种。

该区没有国家I、 II级重点保护的爬行种类,但有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尖吻蝮。

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中国蛇类,全长最大可达1.5m。头大、为典型三角形,颈明显,吻端尖出,明显上翘,为吻鳞和鼻间磷延伸形成,有颊窝.大而椭圆。体粗壮,尾短。上唇鳞7枚,不入眶,眶前鳞2枚。眶后鳞1枚,眶下鳞1枚较大,头背的对称大鳞富疣粒。背鳞21-21-17行或23-23-19行,腹鳞156—172枚,肛鳞1枚,尾下鳞41—64对,少数单行。背面棕色或棕褐色,自颈至尾有明显的灰白色或黄白色菱形大方斑块15—20个+2—5个,至尾后段此斑消失,呈黑褐色;两侧有深褐色或黑褐色"∧"形大斑纹,彼此构成几何图案,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头背棕褐色,头侧黄白色;腹面白色,两侧及中部有40—44个黑色念珠斑。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

保护区内资源类爬行动物包括,药用类型:乌龟、中华鳖、王锦蛇和乌梢蛇都可入药;其他蛇类的蛇蜕、蛇胆均可入药;毒蛇的蛇毒也有药用价值。食鼠蛇类:大、中型个体的王锦蛇、黑眉锦蛇、斜鳞蛇、烙铁头等都主要以鼠类为食,对控制鼠害,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食虫类型:蜥蜴类和小型蛇类主要以昆虫为食,对抑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其他类型:如食用和工艺品原料,大、中型蛇类和龟鳖都具有食用价值;大中型蛇类的皮可以制作琴膜、皮革和其他工艺品。

鸟纲

保护区鸟类

从区系成分看,保护区鸟类中古北界种类有70种,占总数的26.9%;东洋界种类177种,占总数的68.1%;广布种13种,占总数的5.0%。保护区内既有东洋界成分,也有古北界成分,但以东洋界成分为主。

从分布型上来看,保护区内鸟类有11种分布型,分别为东洋型、南中国型、喜马拉雅-横断山型、季风型、广布型、高地型、中亚型、全北型、古北型、东北型和东北-华北型。其中东洋型鸟类90种,占保护区内种数的34.6%,如白鹭(Egretta garzetta)、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骨顶鸡(Fulica atra)、楔尾绿鸠(Treron sphenura)、大杜鹃(Cuculus canorus)、领鸺鹠(Glaucidium brodiei)、红头咬鹃(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普通翠鸟(Alcedo atthis)、戴胜(Upupa epops)、大拟啄木鸟(Megalaima virens)、黄臀鹎(Pycnonotus xanthorrhous)、鹊鸲(Copsychus saularis)、紫啸鸫(Myiophoneus caeruleus)、冠纹柳莺(Phylloscopus reguloides)、方尾翁鸟(Culicicapa ceylonensis)、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红头长尾山雀(Aegithalos concinnus)、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等;喜马拉雅—横断山型种类57种,占保护区内种数的21.9%,如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棕腹啄木鸟(Picoides hyperythrus)、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白顶溪鸲(Leucocephalus)、乌嘴柳莺(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橙翅噪鹛(Garrulax ellioti)、灰背伯劳(Lanius tephronotus)、黑头金翅(Carduelis ambigua)等;南中国型种类32种,占保护区内种数的12.3%,如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领雀嘴鹎(Spizixos semitorques)、金眶翁鸟莺(Seicercus burkii)、红头穗鹛(Stachyris ruficeps)、矛纹草鹛(Babax lanceolatus)、棕噪鹛(Garrulax poecilorhynchus)、火尾希鹛(Minla ignotincta)、蓝喉太阳鸟(Aethopyga gouldiae)、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japoraca)、山麻雀(Passer rutilans)等。古北界的几种分布型在此保护区内都有分布,其中古北型26种,占10.0%,如雀鹰(Accipiter nisus)、凤头麦鸡(Vanellus vanellus)、雕鸮(Bubo bubo)、蚁鴷(Jynx torquilla)、黄脊鸟(Motacilla flava)、极北柳莺(Phylloscopus borealis)、红喉姬翁鸟(Ficedula parva)、煤山雀(Parus ater)、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燕雀(Fringilla montifringilla)、小巫鸟(Emberiza pusilla)等;全北型10种,占3.8%,分别是苍鹰(Accipiter gentilis)、白尾鹞(Circus cyaneus)、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sio flammeus)、灰头绿啄木鸟(Picus canus)、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三趾啄木鸟(Picoides tridactylus)、家燕(Hirundo rustica)、喜鹊(Pica pica)、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东北型23种,占8.9%,如田鷚(Anthus rufulus)、红胁蓝尾鸲(Tarsiger cyanurus)、鳞头树莺(Cettia squameiceps)、白眉姬翁鸟( Ficedula zanthopygia)、红胁绣眼鸟(Zosterops erythropleura)等;东北-华北型5种,占1.9%,分别是虎纹伯劳(Lanius tigrinus)、牛头伯劳(Lanius bucephalus)、红尾伯劳(Lanius cristatu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三道眉草巫鸟(Emberiza cioides);中亚型4种,占1.5%,分别是戈氏岩巫鸟(Emberiza godlewskii)、红翅旋壁雀(Tichodroma muraria)、蓝矶鸫(Monticola solitarius)、赭红尾鸲(Phoenicurus ochruros);高地型仅粉红胸鹨(Anthus roseatus)1种,占0.4%;季风型有3种,占1.2%,分别是中杜鹃(Cuculus saturatus)、大嘴乌鸦(Corvus macrorhynchus)和金翅(Carduelis sinica);广布型的种类9种,占3.5%,分别是雉鸡(Phasianus colchicus)、红角鸮(Otus sunnia)、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金腰燕(Hirundo daurica)、灰脊鸟鸰(Motacilla cinerea)、白脊鸟鸰(Motacilla alba)、乌鸫(Turdus merula)、钝翅苇莺(Acrocephalus concinens)、大山雀(Parus major)。从保护区鸟类的分布型上看,以东洋型和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为主,分别占34.6%和21.9%。此外鸟类的分布型表明,保护区具有西南区和华中区的成分,偏向于华中区,保护区位置应处在西南区和华中区的过渡区域。

在保护区内常见的鸟类有四川山鹧鸪、鹰鹃(Cuculus sparverioides)、大拟啄木鸟、大斑啄木鸟、长尾山椒鸟、黄臀鹎、强脚树莺(Cettia fortipes)、金眶鹟莺、方尾鹟、棕颈钩嘴鹛(Pomatorhinus ruficollis)、红头穗鹛、棕噪鹛、橙翅噪鹛、红翅噪鹛(Garrulax formosus)、灰胸薮鹛(Liocichla omeiensis)、红嘴相思鸟、蓝翅希鹛(Minla cyanouroptera)、火尾希鹛、金胸雀鹛(Alcippe chrysotis)、白领凤鹛(Yuhina diademata)、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蓝喉太阳鸟、红嘴蓝鹊等。

保护区内已知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24种。其中属国家I级保护鸟类1种,即四川山鹧鸪。国家II级保护鸟类有23种,分别是: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黑鸢(Milvus migrans)、苍鹰、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雀鹰、松雀鹰、普通鵟(Buteo buteo)、白尾鹞、燕隼(Falco subbuteo)、红隼(Falco tinnunculus)、红腹角雉、白鹇、白腹锦鸡、楔尾绿鸠、红角鸮(Otus sunnia)、领角鸮(Otus bakkamoena)、雕鸮、领鸺鹠、斑头鸺鹠(Glaucidium cuculoides)、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长耳鸮、短耳鸮;四川省省级重点保护鸟类8种,分别是红胸田鸡(Porzana fusca)、红翅凤头鹃(Clamator coromandus)、鹰鹃、棕腹杜鹃(Cuculus fugax)、红头咬鹃、大拟啄木鸟、大黄冠啄木鸟(Picus flavinucha)和灰胸薮鹛。

按照郑光美(2005)《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对中国特有种的划分,保护区有中国特产鸟有9种,分别是四川山鹧鸪、灰胸竹鸡、棕噪鹛、橙翅噪鹛、灰胸薮鹛、金额雀鹛(Alcippe variegaticeps)、暗色鸦雀(Paradoxornis zappeyi)、黄腹山雀(Parus venustulus)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占中国特产鸟类的12.7%。

其中,重点保护对象:四川山鹧鸪是中国的特产鸟类,国家Ⅰ级保护动物,全球性极危物种,没有亚种分化,仅分布在四川中部的沐川、马边、峨边、金口河、屏山、甘洛、雷波和云南东北角几个县区境内。据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调查指出,四川山鹧鸪的种群大小约为860—1722只左右。虽然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但其稀有程度可略见一斑。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其编制的《世界鹑类现状调查与保护行动计划》中将其列为濒危等级。在国际鸟类联合会(BirdLife International)出版的濒危物种红皮书(Bird to Watch 2)中四川山鹧鸪被列入极危等级。[1]

哺乳纲

哺乳纲

保护物种及中国特有种

(1)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 )[獐子]

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2)猕猴(Macaca mulatta )[广西猴、恒河猴]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收入CITES名录物种。在保护区的种群数量小。

(3)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老熊、黑瞎子、狗熊]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收入CITES名录物种。在保护区分布广,但种群数量不大。

(4)青鼬(Martes flavigula )[黄喉貂]

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5)斑羚(Nemorhedus goral) [青羊]

国家Ⅱ级保护动物,收入CITES名录物种。资料记录有分布,访问还有分布,为偶见物种。

(6)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 [点斑灵猫、虎灵猫、彪、刁猫]

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7)香鼬(Mustela altaica) [香鼠、小黄鼠]。

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8)赤狐(Vulpes vulpes) [红狐、毛狗、狐狸]

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9)豹猫(Felis bengalensis )[山狸、野猫、狸子、狸猫、麻狸、铜钱猫、石虎]

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属易危种。

(10)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

四川省重点保护动物。

(11)大鼯鼠(Petaurista petaurista )[飞鼠、催生子]

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2)长吻鼹(Talpa longirostris )[地拱子、反爪子]

中国特有,分布在陕西、青海、四川、云南、广西、福建,栖息在山地灌丛及林缘草地,以昆虫、蠕虫为食。

(13)纹背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圆尾鼩鼱、柱尾鼩鼱]

中国特有,分布在云南、四川、陕西、宁夏、甘肃,栖息在林间草地、草原和耕地,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蚯蚓、蜗牛等。

(14)川西长尾鼩(Soriculus hypsibius)

分布于川西北地区。栖于海拔1500—2100 m的灌丛及山区开垦地;主要以蚯蚓、昆虫等为食,亦食植物种子。中国特有,国内还分布于河北、北京、陕西、青海、云南和西藏。

(15)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石松鼠]

中国特有,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四川、湖北等林区。

(16)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催生子、寒号鸟]

中国特有,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云南、贵州、西藏、湖北。

(17)中华绒鼠Eothenomys chinensis)[中国绒鼠、绒鼠]

中国特有,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贵州,栖息在海拔800—2800 m的山地灌丛、草坡和林地中,主要以草、草籽和嫩叶为食,也食嫩树皮,为营林害鼠。

植物系统

根据《中国植物红皮书》、《四川珍稀濒危植物》、《中国珍稀植物》的记载,以及《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国务院,1999),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5种。其中I级保护植物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ta)、光叶珙桐(Davidia involucrta vilmorinian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mairei)4种,II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油樟(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润楠(Machilus plngii)、楠木(Phoebe zhennan)、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西康玉兰(Magnolia wilsonii)、峨嵋含笑(Michelia wilsonii)、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桫椤(Alsophila spinulosa)等11种。

森林系统

老君山森林生态系统

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

亚热带阔叶林

构成该生态系统的亚热带阔叶林类型较为丰富。海拔1500m以下为低山常绿阔叶林,以栲树林、刺果米储林为主,伴生植物中还有许多樟科、山茶科、五加科等植物,分布于沟谷、山麓缓坡等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其上由更能耐寒的植物种类构成中山常绿阔叶林,以峨眉栲、华木荷林为主,在海拔1600—2000m一带,绵延于雷、马、屏、峨之山地。灌木常为大节竹、方竹,盖度可达40%—80%;海拔2000m左右一带,还有小面积的包石栎林,一般生于向阳的陡坡或斜坡,有时甚至可以沿着沟谷上升到海拔2200m左右的地方。另外,由于水分条件充沛,层外植被较其它地方更为繁茂,藤本植物十分丰富,攀援或缠绕于乔灌木之上,在林内交错爬行。附生与寄生植物种类多样,以蕨类植物和兰科植物最多。高大的灌木植物常常伸入乔木低层,使得常绿阔叶林分层极不明显。众多阔叶林型彼此渗入,镶嵌相生,关系极为密切,共同构成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丰富的阔叶林型为多种动物群落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和觅食场所,在该类生境中生活有四川山鹧鸪、白腹锦鸡、红腹角雉、鼯鼠类等动物,是保护区动物群落的主要分布环境。亚热带生态系统在保护区分布面积最广,是保护区生态系统的主体,在物质流动和能量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

竹林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2000 m的局部地区,呈斑块状分布,外貌呈深黄绿色。盖度非常大,常达90%左右,植物矮小密集,高约2.5 m以下,主要物种为箭竹。其草本层稀疏,盖度不足5%,常见草本植物为六叶葎、金星蕨、蟹甲草、菝葜、宽叶麦冬等。该类生态系统建群种单一,植株矮小密集,栖息其中的动物种类并不多,主要为一些小型兽类和小型地栖鸟类。由于竹林生态系统面积较小,呈斑块状分布,该生态系统极不稳定,遭遇自然或人为干扰后极易被其他林型所取代。

灌丛生态系统

该类生态系统是由蔷薇、火棘等优势种形成的灌丛类型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主要植物种类有蔷薇、火棘、花楸、绣线菊、珍珠梅、小檗等,主要草本植物为狗尾草、荩草、蜈蚣草、狗脊、蝴蝶花等,另有层外植物鸡矢藤、葎草等。生活的动物有小麂、小型兽类及莺科、画眉科鸟类等。灌丛生态系统也不稳定,最终的演替方向为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

管理措施

保护区观测站

鉴于该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保护价值,自1998年以来,世界雉类协会(WPA)专家多次到这一区域对四川山鹧鸪及其栖息地状况进行调查研究。2001年德国动物物种与种群保护学会专家考察了本区。2002年北英格兰动物学会和WPA专家到自然保护区对四川山鹧鸪及其他珍稀濒危和特产鸟类做了调查和研究后,对自然保护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取得的保护管理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2003年起,WPA从英国切斯特动物园等处募集资金,为保护区基本建设和人员培训提供捐助。2005—2007年,在关键生态系统合作伙伴基金(CEPF)的资助下,由世界雉类协会(WPA)和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在保护区内开展了以四川山鹧鸪为主的雉类监测研究。在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保护区成立了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并由县林业局具体负责保护区建设的各项工作。

管理沿革

保护区于2000年2月29日由屏山县人民政府以屏府函[2000]3号文批准建立。

2000年4月7日,宜宾市人民政府以宜府函[2000]68号文批准其成为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2年3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以川府函[2002]50号文批准其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4月,通过国务院批准,由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5年3月31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大熊猫潜在栖息地正式升级为栖息地,该保护区总面积3500公顷,其中大熊猫栖息地3201公顷,数量为3只。[2]

(信息栏来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