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lí,最早见于《说文》中。“藜”的基本含义为藜芦多年生草本植物;引申含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可以做拐杖,如藜仗[1]

中文名

组词

藜光

释义

多年生草本植物

部首笔画

3笔

仓颉码

THHE

部外笔画

15笔

注音

ㄌㄧˊ

四角号码

44909

结构

上下结构

郑码

emok

拼音

字级

二级字

字码

基本区U+85DC

平水韵

平声八齐

笔顺号码

122312343533424134

同音字

偏旁部首

笔画顺序

横、竖、竖、撇、横、竖、撇、点、撇、横折钩 、撇、撇、捺、竖钩、点、提、撇、点

笔画数

18笔

五笔

atqi

字源演变

“藜”,初见于《说文》中,“藜”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秦朝小篆演变而来。“藜”的字源演变图如下[1]

藜的字源演变图

详细释义

拼音词性释义英文例词例句
名词一种普通的蔓生藜lamb's-quarters藜杖、藜芘藜藿之羹。——《史记·太史公自序》。正义:“似藿而表赤。”
参考资料[1]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郞奚切,音犂。蒿类。【礼·月令】藜莠蓬蒿兴。【前汉·司马迁传】墨者,粝粱之食,藜藿之羹。【注】藜草似蓬。【尔雅翼】藜,茎叶似王刍,兖州蒸爲茹,又可爲杖。【晋书·山涛传】文帝以涛母老,赠藜杖一枝。

又【扬雄·甘泉赋】配藜四施。【注】配藜,披离也。

又悬藜,玉名。【史记·范睢传】梁有悬藜[1]

说文解字

艸也。从艸黎声。郎奚切[1]

说文解字注

(藜)艹也。左传。斩之蓬蒿藜藋。藜初生可食。故曰蒸藜不孰。小雅。北山有莱。陆机云。莱、兖州人蒸以爲茹。谓之莱蒸。按莱蒸葢卽蒸藜。如诗騋牝训骊牝也。从艹。黎声。郞奚切。十五部。籒文作[1]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韩国

 

日本

参考资料[1]
书写演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参考资料[2]
书法欣赏
 

草书-杨慧清-《品翰堂杯第一届作品选之四》

 

楷书-杨晖-《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五》

 

隶书-魏建国-《品翰堂杯第一届作品选之一》

 

行书-程星琰-《品翰堂杯第四届作品选之三》

 

篆书-《书法大师网》

参考资料[3]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韵书声调韵目字母声类开合等第清浊反切拟音释义索引
广韵 次浊郎奚切/力脂切liɛi 087.08
集韵 次浊怜题切l••ɛi说文艹也96.5.1
韵略      怜题切  9.6
增韵      怜题切  9.7
中原 阳平齐微   次浊 li 2.5
展开表格中古音系
时代声韵系统名称韵部声调声母韵母备注
南北朝宋北魏前期  iəi 
北魏后期北齐  iəi 
齐梁陈北周隋  iæi 
隋唐拟音/高本汉系统  liei 
拟音/王力系统  liei 
展开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