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家川乡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南与通渭县义岗镇接壤,东和党家岘乡毗邻,北连新添堡回族乡,西靠中川乡,总面积为112.3平方公里。处华家岭东麓,除侯家川等有少量川地外,多为山区,平均海拔2086米。境内较阴湿,地下水浅,味甜、土质松疏,树木较多。旧西兰公路、会(宁)—通(渭)公路纵横通过境内,可通邻县和乡镇。

中文名

侯家川乡

地理位置

甘肃省会宁县南部

面积

112.3平方公里

人口

14038人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气候

电话区号

0943

车牌代码

甘D

行政类别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地区

白银市

特色产业

油(荞)麦

基本概况

侯家川乡位于会宁县南部,距县城30公里,南与通渭县义岗镇接壤,东和党家岘毗邻,北连新添堡回族

侯家川乡

乡,西靠中川乡,总面积为112.3平方公里。辖白顾、葛家滩、侯家川、古道岔、邢郡、芦河、下川7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2900户14038人。全乡现有耕地面积58810亩,海拔在1800--2000米之间,属会宁南部半湿润气候区,年降雨量500毫米左右。农作物主要是冬(春)小麦、豌(扁)豆、玉米、油(荞)麦、糜谷、胡麻、洋芋等,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

历史沿革

1962年建侯家川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112.3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侯家川、白顾、葛家滩、齐靳家、古道岔、邢郡、高家湾、芦河、下川9个行政村。

经济发展

全乡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夯实基础、壮大产业、加快发展、强化服务、构建和谐"为主题,走"抓项目、强产业、兴基地、解难题、促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洋芋、劳务两大支柱产业和以养鸡、冬小麦为主的两大特色产业:

做大洋芋产业

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扩大洋芋种植面积和规模,每年洋芋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力争人均达到2亩,并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在有灾之年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同时,加强种植技术培训,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做强劳务产业

侯家川乡

实践证明,劳务输出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大产业、大项目,坚持不懈地发展劳务经济,实施"1户1人劳务 增收工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加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整体素质,实现由体能型输出向技能型输出转变。近几年,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能人带队,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转,我乡累计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次),其中组织输出5千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50万元,年人均增收320元。壮大养殖产业

依托农夫园养殖公司,按照"公司十农户"的养殖模式,扩大养殖数量,壮大养殖规模。全乡现有的养鸡户310户,鸡饲养量达到82万只,其中蛋鸡养殖户150户,饲养量达到40万只;乌鸡养殖户160户,饲养量达到42万只,已远销新疆、青海、宁夏、兰州、定西、白银等省市,已成为全县最大的规模化养鸡基地,特别是乌鸡养殖,投入少、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是一项短、平、快的致富项目,仅此一项人均增收320元,并且又创新养殖种类,发展养殖产蛋多、投入少、资金周转快、风险小蛋用型鹌鹑5万只,鹌鹑35天即可产蛋,50天产蛋率可达70%,70日龄可达到产蛋高峰,饲养1000只鹌鹑仅需投资2000元左右,即可进行资金周转,当年可获纯利2000-5000元,是一项农村致富项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高档食品的需求量加大,乌鸡、鹌鹑等产品特有的高营养及食疗保健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市场需求一年比一年大,产品销路一天比一天广。

培育冬小麦产业

依托有利的自然环境,引进推广冬小麦新品种,大力发展冬小麦种植,扩大种植面积,每年全乡冬小麦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人均达到1亩,冬小麦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支柱产业。

基础设施

侯家川乡

侯家川乡抓好特色产业的同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1999年以来,新修梯田6000 亩,争取实施退耕还林(草)9500亩,新修公路8公里,拓宽改造公路32公里,实施农电网改造62公里,新建交通截流两用坝3处,新增水地400亩;实施人饮解困工程和氟病改水工程,全侯家川乡新打建水窖2605眼,新建集流场291200平方米,有效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

侯家川乡交通运输比较方便,旧312线和靖天公路交叉而过,通过2007年"一事一议",新修村组公路71.1公里交通便利,全乡村村都能通汽车,并且信息畅通,安装固定电话1500余部,移动电话1200余部,为全乡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村商业和金融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全乡现有个体工商户81户,信用社一个,极大的方便了当地群众,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社会事业

侯家川乡

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乡文化站积极组织开展多种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为全乡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全乡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现有中小学校14所(其中:中学1所、小学10所、教学点2所、幼儿园1所),教职园工155人及中小学生3880人;先后争取和筹集资金300余万元,改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全乡教学危房,顺利实现了"两基"达标,逐步实现远程教育。卫生事业发展较快,在全院10名大夫的积极争取和上级单位的帮助下,配备了先进的治疗仪器,并新建了住院部及门诊部,改善了群众就医难的问题,群防意识明显增强,自2004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项目,参合农民达95%,彻底解决了部分家庭贫困返贫的现象。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迈上新台阶,综治工作进一步加强,群众法制意识明显增强,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全乡社会政治稳定,到处显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和谐发展的新景象。

乡镇名人

侯家川乡

李友莲(1864—1933)字敬斋,今侯家川乡侯家川行政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丁酉拔贡。时为会宁 南乡殷实富户。民国9年(1920年)地大震,死伤民众甚多,李友莲慨解私囊,给生者济以衣食,病者投以医资,死者置棺掩埋。民国10年、11年(1921年、1922年),侯家川、沙家湾一带雹灾严重,李友莲不分回民汉民,借给粮食籽种,抗灾自救,免遭颠沛流离。民国20年(1931年)捐资创办侯家川小学(今侯川中学前身),修筑附近桥梁。凡地方公益事业,皆乐而为之。民国22年(1933年)病逝家中。

当地特色

侯家川乡

当地皮影戏唱腔独特,主要为灯影腔,还有秦腔、眉户、唢呐调、打击乐、白口等唱腔。灯影腔是皮影戏最具艺术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唱腔,同时秦腔、眉户兼而有之,唢呐调、打击乐和白口共同组成了当地皮影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灯影腔的主要演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中胡等弦乐,唢呐、笛子等管乐,还有大鼓、干鼓、梆子、大锣、小锣、钹、磬等多种乐器。当地皮影戏人物众多、形态各异、色彩鲜艳,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皮影戏灯影腔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曲调为甘肃省所独有,是研究地方戏曲流变的不可多得的资料。皮影戏还流传于会宁县东南部和中部的杨崖集乡,党家岘乡、新添堡乡、韩家集乡、平头乡、老君坡乡、太平镇、翟家所乡、中川乡、丁沟乡、会师镇、八里湾乡、柴门乡等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