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效洵,

原名孝嵩。研究员。福建福州人。民进会员,1925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29年肄业于北京大学。1937年后历任外国文学翻译、教师、编辑,三联书店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任、副总编辑,学术顾问、编审,北京图书馆图书资料采选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全国第五、六届政协委员及学习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秘书长、宣传部副部长、学习委员会主任。

1925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译著小说集《谜样的性情及其他》(契诃夫著)、《够了及其他》(屠格涅夫著)、《绿的猫儿》(高尔基著),《克露莎朔拿大》(托尔斯泰著),编辑中国第一部《资本论》全译本及《鲁迅书简》等。

中文名

郑效洵

别名

孝嵩

性别

出生日期

1907

去世日期

1999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福建福州

代表作品

谜样的性情及其他

简介

郑效洵(1907-1999),原名郑孝嵩、郑孝崧,笔名郑岱。祖籍闽侯。我国近代著名编辑、学者。1925年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29年肄业于北京大学。毕业后从事外国文学翻译、编辑等工作。曾任读书生活出版社编辑、三联书店及人民文学出版社主任、副总编辑,学术顾问、编审,北京图书馆图书资料采选委员会主任,研究员等职。郑老为人清贫俭朴,待人诚恳,一生勤奋好学、与书结缘。他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奋斗终生,出版外国文学作品逾千种,曾编译中国第一部《资本论》全译本,编印出版第一部《鲁迅书简》……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经历

郑效洵出生时,正值清朝末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以务农和做木工为生的父亲为了让他读书,与他背井离乡,一路北上,先后在福州、上海等地打工,最终在北平落脚。父亲找到在同籍大户人家帮佣的工作,郑效洵也得以获得陪读的机会。郑效洵从小就勤奋好学,自学完小学的课程后,进入当时北平有名的教会学堂——汇文中学读书。由于是洋人办的学校,汇文中学里很多课程都用英语讲授,这使郑效洵从小就打下了良好的英文基础。

在汇文中学就读期间,郑效洵酷爱读书,成绩优秀,外文扎实。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懂事的郑效洵在校期间就开始翻译一些短小的外国文学作品,并向报刊投稿,以此来贴补家用。由于家境清贫,尽管郑效洵成绩优异,却上不起大学。但生活的窘迫并没熄灭郑效洵一颗火热的求学之心。郑效洵毕业后经常跑到北京大学里旁听,无论文学、哲学、心理学、外语等各项课程,郑效洵都挤进教室里去学习。

当时国内环境动荡不安,让郑效洵充满对祖国民主、富强的强烈期望。郑效洵在校时积极参加当时的学生运动,毕业后,还和狂飙社的高长虹等左翼作家一起,投身于新文化运动,致力于编辑刊物,翻译介绍苏联革命文学作品。

被捕入狱

1929年,22岁的郑效洵与爱人蔡淑英一起赴吉林省第五中学任教,郑效洵教授学生国文、英文、历史等课程。社会的混乱影响到了当时的教育界,许多老师无心教学,沉迷于吹拍利用、排挤打击的勾心斗角中。而郑效洵却不求名、不为利,毫不为外界纷扰所动,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学上,上课认真讲授,课后埋头备课。在讲授课程以外,还常常与学生们谈起蒋介石叛乱革命后国内的形势,并介绍当时国内出版的一些先进书刊给学生们看。就这样,年轻负责的郑效洵很快就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同学们的爱戴,同时也得到校方领导的信任。

可惜好景不长,1930年10月,由于这位年轻教师的“不解人意”,被国民党改组分子诬告为共产党,被捕入狱。郑效洵在学生中宣传新思潮的行为被定性为“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的主义及不利国民革命之主张”。

在狱中,郑效洵彻底明白申诉无效,于是就考虑如何利用时间,在狱中坚持读书学习。他嘱咐妻子给他送书来读,特别是高尔基、屠格涅夫等苏俄作家书籍,并坚持翻译外国作品。他利用空余时间将托尔斯泰的《科露德·索娜塔》英译本译为中文,寄往北平的“华北日报”副刊连载。

两年后,郑效洵被吉林五中校长等人保释出狱。出狱后的郑效洵为生活所迫,辗转各地。但这期间郑效洵一直没有放弃翻译苏俄文学作品,先后结集出版的有《谜样的性情》(契柯夫小说集)、《够了及其他》(屠格涅夫小说集)、《绿的猫儿》(高尔基小说集)、《一个家庭的故事》(狄更司著)等。还有不少译文发表在《小说月报》、《国门周报》、《北平晨报》和《华北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