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宓(1930年1月30日—2016年12月24日),四川成都人,动物学家,四川省学术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1年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曾为美国康奈尔大学高级访问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客座教授。

中文名

赵尔宓

性别

出生日期

1930-01-30

去世日期

2016-12-24

星座

水瓶座

民族

满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四川成都

毕业院校

华西大学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人物生平

赵尔宓

1930年1月30日,赵尔宓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

1947年9月,赵尔宓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华西协和大学理学院生物系。[1]

1951年,赵尔宓毕业于华西大学生物系。赵尔宓先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四川医学院担任教学工作,早期跟随徐福均教授研究胚胎学。

1962年,在老师刘承钊教授的指导下,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

1965年,调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与刘承钊的夫人胡淑琴一起继续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历任研究室主任,生物所副所长,研究员。

1969年至1974年,根据中国科学院下达的国防任务,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赵尔宓主持云南毒蛇危害调查,到云南西南边疆开展“西南边疆毒蛇调查及蛇伤防治研究”项目,进行动物实验中毒药物保护作用的筛选。项目团队经过108次配方,数百次实验,成功研制了“云南蛇药”。1975年经云南省卫生局正式批准,“云南蛇药”投入生产。该药经17个县、市及解放军、生产建设兵团的有关医疗单位临床观察,收治毒蛇咬伤255例,治愈254例,死亡1例,治愈率99.6%。1978年“云南蛇药的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

1973年5月至9月,赵尔宓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成为首批入藏考察的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之一。赵尔宓一行在马尼翁设立科考据点,并深入到背崩、地东、希让、西贡湖(布琼湖)、德尔工等各点,采集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标本。它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对西藏地区爬行动物系统研究的首次科学考察及首次报告,总结西藏已知有爬行动物49种及亚种,发现并描述了毒蛇的一个新种墨脱竹叶青及新亚种山烙铁头察隅亚种。除发表新种外,1977年赵尔宓首次提出将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划为东洋界西南区的喜山南坡亚区(过去将它归入青藏区)。[1]

1982年至1984年,赵尔宓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主持室内工作。[1]

1982年至1984年,赵尔宓参加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横断山区综合考察,主持两栖爬行动物子课题,对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考察,任主持人及野外领队。赵尔宓与昆明动物所研究人员共同编著了《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一书,该书记载两栖纲动物3目11科26属81种,爬行纲动物2目14科53属117种。青藏高原隆起及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影响到综合研究(子课题: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区系:横断山区植物分类区系;横断山区植被研究:西藏植物志)获中科院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7年)。[1]

1983年,应邀担任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会执行委员。

1987年,应中美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赴康乃尔大学作访问教授(1988年),被选为美国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

1987年以胡淑琴为主编、赵尔宓参与编写并出版了专著《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该书为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之一,记述目前已知的西藏两栖、爬行动物98种及亚种。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先后获中国科学院1986年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及1989年陈嘉庚地球科学奖。[1]

1991年,应聘为柏克莱加州大学客座教授,同年还应聘为IUCN中国爬行两栖动物专家组主席。

1993年,赵尔宓与美国鹰岩教授合作出版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我国661种两栖爬行动物的专著,内容包括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历史、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图解、种属及亚种检索表、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等。[1]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年12月24日13时44分,赵尔宓因患多种疾病,医治无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世长辞,享年87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赵尔宓和涂茂浰两人同为树德中学校友和华西协和大学校友,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生爱慕成为情侣,于1953年结婚。1955年,大女儿诞生,1956年底,双胞胎女儿出世。[1]

人生目标

严谨治学。以科学事业为终生奋斗目标。其继承老一辈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作风,正直作人,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科学事业贡献余生。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在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研究中,描述和命名38个两栖和爬行动物新种(或亚种)和2个两栖动物新属。与美国学者KraigAdler合作编著的《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是全面系统论述中国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第一部专著。中国首批入藏考察的两栖爬行动物学者之一,为西藏增加8个新种和10个中国或西藏新记录种,并首次报道在墨脱希壤采到眼镜王蛇,将其分布范围向北推移了4个纬度,认为这是亚热带动物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水汽通道向北扩散的证据。对西太平洋岛链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形成和温带东亚两栖动物的分布格局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

曾参加“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横断山综合科学考察”,和“西藏南迦巴瓦峰登山科学考察”等项目,并到川、陕、黔、琼、滇、新、辽等十余省(区)调查,已发表两栖爬行动物新种及亚种40个、新属2个、中国新纪录科1个和新纪录种约20个。他对蛙卵水外发育提出了新见解和新观点,如对黑斑蛙卵水外发育的研究,改变了以前认为蛙卵必须在水中才能发育的看法。1989年在英国肯特大学召开的首届世界两栖爬行动物科学大会上,他作为被邀请的10位世界著名科学家之一,在大会上作“东亚岛屿两栖爬行动物的生物地理学”报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美国80多岁的老科学家、蝮属蛇类专著作者RogerConant在给他的信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有你作为她的代表而无比自豪。”

赵尔宓在1969—1970年与云南动物所的同事合作,经过108次配方,数百次实验,成功研制了“云南蛇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6年提出对新疆西部草原毒蛇危害的生态防治措施;1979年命名新种“蛇岛蝮”,并提出它在蛇岛上的起源和演化见解;他发现了体型巨大,形态特殊的莽山烙铁头蛇,以后他的学生依此建立了新属,以他的名字命名为Ermia;他在了解各地蛇伤情况及野外调查蛇类分布及与临床医生的接触中,1992年首次提出“中国毒蛇咬伤的医学地理学”概念,指导了毒蛇咬伤防治实践。

他关于西藏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中国蛇类分类和东亚岛屿动物地理学等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根据西藏物种分布的实际情况将喜马拉雅山南坡划为东洋界中印亚界西南区的一个新亚区;主要依据爬行动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动物地理区划的西南区增加一个新的“喜马拉雅南坡亚区”。他的关于东亚岛屿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形成是大陆物种多源扩散的结果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得到了两栖爬行动物学领域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同。

他从事两栖爬行动物学研究50余年来,发表论文140篇,主编、编写学术著作40种,创办期刊、丛书4种。他的论著被国内外同行引用600余次,其中,SCI引用95次,CSCD引用148次;他主、合编的专著《中国蛇类图谱》、《中国动物志》、《中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中国动物志》爬行纲二卷(蜥蜴亚目)、三卷(蛇亚目)、《中国蛇类》已全部出版,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中国爬行动物分类方面的研究成果。1994年与美国康乃尔大学著名教授KraigAdler合作英文出版的《HerpetologyofChina》(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厚达600多页,是历时10年,积累资料花了近半个世纪的宏篇巨著。该书全面系统论述中国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对迄今已知的661种两栖和爬行动物考证其历史,概括其公布,搜集了1825篇文献,刊印了146属代表及一半种类的彩色图片。被国际著名的两栖爬行动物学家俄罗斯科学院院士IlyaDarevsky、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Wake评为“里程碑之著”,“无疑开创了研究这辽阔地域的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新纪元”的“划时代的巨著,它的影响将会持续大半个世纪。”

科研成果

1969年根据中科院下达的国防任务,参加云南毒蛇危害调查,进行动物实验中毒药物保护作用的筛选,制成“云南蛇药”;1973年作为首批两栖爬行动物学者赴西藏,与合作者发表有关西藏两爬动物论文12篇,专著1册,为西藏增加了7个新种和10种新纪录。对西藏两爬动物区系成分和地理区划作出了贡献。创造性地应用专业知识为国防和生产服务。1976年提出对新疆西部草原毒蛇危害的生态防治措施;1979—1980年命名新种“蛇岛蝮”,并提出它在蛇岛上的起源和演化见解;1992年首次提出“中国毒蛇咬伤的医学地理学”概念,指导毒蛇咬伤防治实践;筹组全国两栖爬行动物学会;

学术著作

创办《四川动物》、《两栖爬行动物学报》、《AsiaticHerpetologicalResearch》3种期刊和《蛇蛙研究丛书》(已出11辑)。主要依据爬行动物的分布首先提出在动物地理区划的西南区增加一个新的“喜马拉雅南坡亚区”。对西太平洋岛链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形成和温带东亚两栖动物的分布格局提出自己的研究见解。出版《横断山区两栖爬行动物》图书。[2]

学术论文

[1]赵尔宓.两栖爬行动物短讯4则[J].四川动物,2004,23(1):33-34.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4.01.009.

[2]饶定齐,赵尔宓.中国新纪录--环蛇(眼镜蛇科:环蛇属),兼记西藏竹叶青蛇(图版Ⅵ,下)[J].四川动物,2004,23(3):213-214.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4.03.014.

[3]赵尔宓,张学文,赵蕙,等.中国两栖纲和爬行纲动物校正名录[J].四川动物,2000,19(3):196-207.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0.03.045.

[4]董丙君,江帆,赵尔宓.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华西蟾蜍的核型和Ag-NORs研究[J].四川动物,2011,30(2):170-172,封2.DOI:10.3969/j.issn.1000-7083.2011.02.003.

[5]陈红,陈欣,赵尔宓.山溪鲵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解剖[J].四川动物,2009,28(4):565-568.

[6]蔡红霞,赵尔宓.中国横断山区湍蛙属4个物种有效性的探讨[J].四川动物,2008,27(4):483-488.

[7]时磊,赵尔宓.中国岩蜥属一亚种新纪录[J].动物分类学报,2008,33(1):207-211.DOI:10.3969/j.issn.1000-0739.2008.01.047.

[8]熊建利,卿立燕,曾晓茂,等.挂榜山小鲵的核型(有尾目:小鲵科)[J].四川动物,2008,27(2):236-238.

[9]王湘君,赵尔宓.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短尾蝮分类地位的确定[J].四川动物,2007,26(2):250-254.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7.02.002.

[10]时磊,杨军,侯美珠,等.新疆两栖爬行动物考察报告[J].四川动物,2007,26(4):812-中插4.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7.04.018.

[11]李家堂,吴贯夫,赵尔宓.宝兴泛树蛙和昭觉泛树蛙的染色体学研究,兼论两种的分类现状[J].四川动物,2006,25(1):12-16.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6.01.003.

[12]王栋,吴贯夫,赵尔宓.蛙属三种的核型研究[J].四川动物,2006,25(1):120-122.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6.01.030.

[13]董丙君,李丕鹏,赵尔宓,等.极北蝰在东北的再次发现[J].四川动物,2006,25(2):339-340.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6.02.040.

[14]赵尔宓,王力军,史海涛,等.中国的树蛙科动物并记树蛙属一新种[J].四川动物,2005,24(3):297-300.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5.03.012.

[15]温晓敏,吴贯夫,赵尔宓.倭蛙属(无尾目:蛙科)肩带研究[J].四川动物,2005,24(4):459-462.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5.04.004.

[16]赵尔宓,赵蕙,史海涛,等.海南陆生蛇类调查[J].四川动物,2005,24(3):315-322.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5.03.016.

[17]赵尔宓.铅色水蛇Enhydris plumbea(Boie,1827)的生物学初探(蛇亚目:游蛇科:仰鼻蛇亚科)[J].四川动物,2005,24(3):330-332,329.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5.03.032.

[18]赵尔宓.莽山后棱蛇Opisthotropis cheni Zhao, 1999的再描述(Serpentes:Colubridae)[J].四川动物,2005,24(3):342-343.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5.03.021.

[19]周婷,赵尔宓.58年来首次发现生活的云南闭壳龟及其描述[J].四川动物,2004,23(4):325-327.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4.04.004.

[20]赵尔宓.我国蝮属蛇类和尖吻蝮英文名称的建议[J].四川动物,2004,23(3):211-212.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4.03.013.

[21]赵尔宓.四川爬行动物区系及地理区划[J].四川动物,2002,21(3):157-160.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2.03.012.

[22]赵尔宓.明全蛙(张村蛙)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J].四川动物,2000,19(3):133-136.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0.03.014.

[23]赵尔宓.梭德氏蛙蝌蚪的腹吸盘--同功器官一例[J].四川动物,2000,19(3):170-172.DOI:10.3969/j.issn.1000-7083.2000.03.023.

[24]赵尔宓.中国一新种蛙及一新种蛇的鉴别特征[J].四川动物,1999,18(3):封2.DOI:10.3969/j.issn.1000-7083.1999.03.002.

[25]赵尔宓.我国的蛇类[J].生物学通报,2001,36(1):1-3.DOI:10.3969/j.issn.0006-3193.2001.01.001.

[26]赵尔宓,高正发.四川龙蜥生态的初步观察[J].野生动物,1989(6):70-72.

[27]赵尔宓.关注两栖爬行动物研究,保护两栖爬行动物[J].大自然,2013(3):1.DOI:10.3969/j.issn.0255-7800.2013.03.001.

[28]陈泽柠,刘务林,吴建普,等.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发现白链蛇[J].动物学杂志,2018,53(5):830-831.DOI:10.13859/j.cjz.201805024.

[29]赵尔宓,赵蕙.中国蝰科的毒蛇[C].//第九届全国中医毒蛇咬伤学术交流会暨第十四届全国蛇伤大会论文集.2014:18-38.

[30]李家堂,刘珺,巫嘉伟,等.宝兴树蛙(Rhacophorus dugritei)复合体系统和分类学研究[C].//四川省动物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12-12.

[31]汪继超,史海涛,赵尔宓.濒危物种黄额闭壳龟的生态学研究[C].//第六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和鸟类学分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2010:225-225.

[32]赵尔宓.志趣是学习与研究的原动力[J].大自然,2008, (6):1.

[33]赵尔宓.海蛇的知识和中国海蛇的研究[C].//甲壳动物学论文集.2002:214-222.

[34]赵尔宓.我国蛇类资源状况及保护对策[C].//全国蛇类资源保护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01:34-38.

[35]赵尔宓.陆地的征服者--爬行动物[J].生物学通报,1999, (4):8-10.

[36]赵尔宓.香港的两栖和爬行动物[J].四川动物,1997, (2):51-60.

[37]赵尔宓.两栖动物分类系统的探讨-简介《两栖动物的进化》一书[J].四川动物,1996, (3):137-138.

[38]赵尔宓.LYCODON(蛇亚目:游蛇科)是亚洲白环蛇的正确属称[J].四川动物,1995, (2):75,74.

[39]赵尔宓.我国几种蛇的种下分类[J].四川动物,1995, (3):107-112.

[40]赵尔宓,吴贯夫.秦巴北鲵的分类地位,兼论黄斑拟小鲵是它的异名[J].四川动物,1995, (1):20-24.

[41]赵尔宓.我国蛇类几个种与亚种的讨论[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 (2):36-39.

[42]赵尔宓.对当前两栖动物学著作的刍见[J].四川动物,1994, (2):72-76.

[43]赵尔宓.蛙属的划分及其评价[J].四川动物,1994, (3):111-115.

[44]赵尔宓.巴鲵属犁骨齿列形态的研究及其与北鲵属属征的订正[J].四川动物,1994, (4):162-166.

[45]赵尔宓.介绍一种蛙类胚胎及蝌蚪发育的分期[J].生物学通报,1990, (1):13-15.

[46]赵尔宓,ЛБОРКИН.海南省金花蛇新纪录及其描述[J].四川动物,1990, (1):32-33.

[47]赵尔宓,陈远辉.烙铁头蛇属一新种-莽山烙铁头蛇[J].四川动物,1990, (1):11-12.

[48]赵尔宓,KRAIG ADLER.中国小鲵100年[J].四川动物,1989, (2):18-20,47.

[49]赵尔宓,J.ROBERT MACEY,THEODORE J.PAPENFUSS.腾格里蛙的原始描述[J].四川动物,1989, (4):6-8.[3]

社会任职

现任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志》编辑委员会委员,《四川动物》杂志名誉主编。1983年应邀担任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执行委员;1987年应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邀请到康乃尔大学作高级访问教授;1988年当选美国SigmaXi自然科学荣誉学会会员(终身);1989年当选美国加州科学院荣誉院士(终身);1989年获英国皇家学会资助赴英参加首次世界两栖爬行动物学大会,并应邀作大会报告(共10人之一),会后当选连任大会第二届执行委员;1991年应邀担任美国Berkeley加州大学客座教授;1991-2000年担任IUCN/SSC中国两栖爬行动物专家组第一至三届主席;2003年当选美国两栖爬行动物学家联盟(HL)荣誉会员(终身)。亚洲两栖爬行动物学会副秘书长、德国“Salamandra”杂志编委等职。曾当选为第六届省人大代表,第七、八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获得荣誉

获得四川省科学大会奖、省科技成果奖多项。1986年获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竺可祯野外科学工作奖;1988-1997年当选第七、八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1999年当选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2002年被授予四川省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