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文化是人类文化当中的一部分。它是人们以奇石为载体所进行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的总称。是人类的各种审美需要和寄意需要充分以石为媒介的一种多层面的展示流露。

中文名

奇石文化

概述

奇石文化

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基于人类共同的心理需要和生活需要,人们便发展出了共同的文化----奇石文化。石头本无意。人类形成的种种文化基质给石头增添了人文的力量和色彩。折射出人类丰富的文化意蕴。人们从采石,收藏石,欣赏石,玩石发展到建构人类生活文化和生产文化的层面,处处在揭示,在引导,在传播一种高度的精神文明,摒弃落后的生存方式。它成为人们赖以继续完美人生的一种有效途径。人们通过石头,把人类自身心灵和自然界天然属性融合到一起,以更加健康的理念应对人类发展与地球生态环境的演变。人们的种种价值观,各地的文化地域差异,古今的文化传统,通过石头串连起来,进行激烈碰撞,在碰撞中产生走向全球共荣的文化局面。这应该是奇石文化发展的最终归属。人们会在这个文化感染中用自己的方式追寻真正的文化发展力量,成就更加美好的人生。(作者原创)

发展趋势

奇石文化

大众化

大众化是指奇石文化被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广大民众所接受的一种趋势。在中国历史上,奇石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和封建帝王、官僚阶级的玩物,历史上的奇石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狭隘的封建贵族文化。新中国的奇石文化则是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大众文化。如今,爱石藏石者不分男女老幼,遍及各个地区、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丰富多彩的奇石文化活动通过各种媒体已经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常见的社会现象。

民族化

奇石文化生发并且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都是典型的中国式民族文化。奇石文化的民族化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赏石观、以中国画论为基础的方法论,以及奇石与中国诗、文、书、画和园艺相结合的形式上。孔子关于石有性,石性仁、静、寿,以及石性与人性相通的思想,是中国古代赏石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美学使中国现代赏石观在批判继承传统赏石观的基础上,利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得到根本的改造,从而形成科学赏石观。民族性是中国奇石文化的灵魂。

科学化

科学化是指奇石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其科学性的趋势。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石论是中国奇石文化科学研究的发端。民国时期的张轮远在其著作《万石斋灵岩大理石谱》中集奇石文化研究之大成,并引入了地质学、考古学、美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无论在理论研究或科学运用方面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10年前“奇石学”概念的提出和《奇石学基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奇石文化开始作为一门科学首次被全面系统地加以研究。近几年来,中国地质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相继开设“中国赏石学概论”等课程,这对于提高中国奇石文化的科学地位,加强奇石文化的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7年,中国观赏石协会编辑出版的“中国观赏石科普丛书”是中国奇石文化科学化的又一个新成就。

规范化

白居易在他的《太湖石记》中说:“今丞相奇章公嗜石……其数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可见唐人已将太湖石按其优劣分为4等12级。到民国时期,奇石划分等级已经成为南京地区普遍认可的一种规范行为。中国观赏石协会制订的《观赏石鉴评标准》,以及在近两年中用它进行的多次试评和首次正式鉴评,从一个重要方面为奇石文化活动的规范化打开了新的局面。

专业化

奇石文化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采石、石面清洁、某些石种的加工处理、中国画中以奇石为题材的画作以及园林石的布置等方面。表现在奇石文化活动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奇石理论研究、奇石鉴赏、奇石收藏、奇石文化活动组织、奇石文化教育和传播,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涌现出大批专业人才,组织起一支支高素质专业队伍,有专业的工作机构和运行机制。

同一化

经常使用的奇石名称已由历史上的三四十个,减少到奇石、观赏石、赏石、雅石等三四个;关于奇石的性质和众多奇石定义中,主要的差别已集中在“天然石品”、“天然艺术品”和“艺术品”等3个概念上;关于奇石欣赏的性质的争论,已主要集中在“类艺术性”和“艺术性”两个方面;以奇石分类为基础的欣赏方法和鉴评方法已为世所公认;中国观赏石协会的成立是全国奇石社团活动同一化趋势的标志性事件;《观赏石鉴评标评》的诞生则是同一化趋势在当前的重大进展。同一化有利于克服认识上不必要的分歧和理论上的混乱局面,加快科学的奇石理论体系的建设步伐;同一化也有利于全国各地各种奇石文化活动的规范化。

纯净化

保护奇石天然本质、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净化奇石和奇石文化之风很强大。绝大多数爱石藏石者仍然崇尚奇石的天然本质、民族特征和历史文化传统,仍然保持着自己藏石的天然品质;对外部形态进行加工的类雕塑石(造型石)被拒绝参展参评,对表面进行加工处理的类画石(画面石)被单独列类参展参评,或被降低鉴评分值;一些违反科学和理性的宣传遭到人们一致的批评和唾弃。现代生活的进程反而催生了人们回归自然的理性,人们在净化生活,净化心灵的同时,必然也会去净化他们喜爱的奇石和奇石文化。

市场化

近30年中国奇石市场迅猛发展,遍布全国各地,并且有了国际间的交易,有力地推动了奇石文化的发展。节假日的地摊市场、石展期间的展期市场、在家交易的家庭市场、分散经营的个体市场、集中经营的超级市场、网上经营的网络市场,以及非正规的拍卖市场等,是现在的主要市场形式。今后,奇石市场在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展国际交易的同时,必将逐步实现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督下,在中国观赏石协会指导下的有行规约束和行业管理的正规化、专业化经营。

国际化

自2300年前的东周灵王时起,中国奇石文化就有了国际间的交流(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时异方贡玉人、石镜。”)。在古代,西域国家向中国统治者进贡奇石;韩国和日本在中国奇石文化的影响下分别形成了自己的寿石文化和水石文化;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也深受中国奇石文化的影响;近几年,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国家与我国的奇石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主要的交流形式是:互相赠石、购石,互相提供奇石文献资料,互相在对方刊物上发表论文和石照,专家和石友互访,互相参加对方举办的石展、研讨会等活动,以及石友之间的个别交往等。在古代佛教思想的影响,近现代西方自然科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对化石与矿物晶体的广泛认同,以及在奇石文化活动中的市场化运作,都是中国奇石文化国际化的表现。在民族化基础上的国际化。

三峡

三峡奇石

长江三峡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也是一座奇石艺术的宝库,奇石文化的温床。

三峡奇石资源丰厚,随处可拾、早就为人类发现、利用、收藏、观赏。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三峡地区陆续发现了200万年前的巫山猿人遗址,10万年前的长阳人遗址,几千年前的大溪、中堡岛、红花套、城背溪、关庙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这些遗址中出土最早最多的器物便是石器。不仅有石奔、石斧,石刀、石刮等生产生活用具、而且还有石珠、石球、石人、石兽等装饰和玩赏石品。

旱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楚国就出现了一位极为著名的奇石收藏家卞和。有一次,他在三峡北岸的荆山脚下发现一块十分珍奇的“落凤石”拿去献给楚王、雕琢成“价值连城”的“和氏壁”,并经历了10个朝代、130多位帝王、1620余年,创造了一件奇石被人们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出生在三峡岸边的战国诗人屈原也是一位奇石爱好者在他那光照日月的诗篇中,多处写到奇石。他的帽子上嵌着明月宝璐,他的衣服上佩着昆仑玉英(《涉江》);他乘的龙车是用玉石做的轮子、他带的干粮是用玉石磨的精粉(《离骚》):他在泊罗殉国时也是抱石投江(《怀沙》)。此外,他还以巫峡山顶那块奇石---神女为象征塑造了一位盼望情郎的美女山鬼、感动了世世代代的读者。三国时的军事家诸葛亮、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等都以极大兴趣观赏了黄牛岩上那幅“人黑牛黄”的天生彩画、并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黄牛庙记》与《水经注·黄牛山》。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时,听说秭归出产大沱石, 有黄绿两色、石质坚硬,叩之有声,石上布满天然花纹,有的如花草林木、高雅美观,可制砚台。因而专程去秭归采得一枚、并写进了《六一居士笔记》:“余为夷陵令,尝得一枚、聊记以广闻尔。”南宋诗人陆游从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赴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路过三峡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彩石、巧石。他在《入蜀记》中写道:“黄牛峡多巧石,如灵壁, 湖口之类”,“达洞滩多奇石,五色粲然可爱,亦或有文成物象及符书者”。清代藏石家宋荦还在香溪发现了五色鸳鸯石。他在《筠廊偶笔》中说:归州香溪中多五色石。曩有宦游者于溪得石,大如斗,中若有物,剖之得鸳鸯。3年后又渡此溪、见一石与前石相似,剖之复得鸳鸯。其色倍斑斓,乃知此为雄而别为雌也。因琢双杯宝藏之。”

当代中国,三峡奇石的热爱者、收藏者越来越多。

桂林赏石文化

广西|桂林|七星公园|普陀山|

桂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赏石文化历史也很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前,桂林的先民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用经过原始敲打磨制的石头作为谋求生存的工具,并居住在石洞里,坐卧和活动无不与石头发生密切的联系。

距今l万年前的桂林庙岩人时期,就出现了用石头制作的工艺品。庙岩人选择形状象鱼的天然石块,在一端略作修饰,做成鱼头,在另一端雕刻出鱼尾纹,使整块石头象一条鱼,增添了这块奇石的魅力。

距今1万至7千年前,桂林的甑皮岩人用小块石头穿孔作为胸饰佩带。同时,在甑皮岩墓葬中还发现带而宗教色彩的红色赤铁矿粉末,并以此作为崇拜物洒在女性臀部上;一些男性死者身旁也摆放有鹅卵石和青石板。

五世纪南北朝时,桂林称始安郡,颜延之任太守(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留下了"末若独秀者,峨峨郛廓间"的诗句赞美桂林奇石.今日的独秀峰因此而得名。

唐贞观13年(公元639年)李世民寿诞,得到桂州刺史送给他一块"瑞石"作为寿礼,此石有奇文"圣主大吉,子孙五千岁"字样,唐太宗见此石,大悦,向大臣李靖称赞桂林的奇石说:"碧桂之林,苍悟之野,大舜隐真之地,达人遁责之乡,观此瑞文,如符所兆也,公可亦巡手?" 事后,唐太宗派李靖到桂林,授李靖为岭南抚尉使、"检校桂州总管"。李靖到桂林后,在现在的桂林七星公园普陀山,找到出"瑞石"的地方,并上奏朝廷,唐太宗李世民赐其名为"庆林观",后来庆林观发展为中国南方名刹之一,且高僧云集,游人如织。

宋代,出现赏石论著并刻文于石碑之上。米芾(公元1051-1107年),官至礼部郎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赏石藏石大家。宋熙宁六至八年(1073--1075年),年仅23岁的米芾到静江府(今桂林市)的临桂县做县尉。其画有阳朔山水图,著有《宝晋英光集》。在桂林伏波山还珠洞内的米芾题名石刻,是其书画中最早的作品之一。

时至今日,赏石、藏石在民众中流传开来,出现追求精神文明、追求高尚情操、追求艺术享受、追求自然美的现象,把回归大自然作为一种时尚。历史悠久的东方石文化也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爱石、赏石、藏石这一高雅艺术,进入了普通百姓家。

奇石除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外,它同时具有观赏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收藏价值等,是赏石文化发展的内因。而对传统赏石文化的继承,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推动,人们回归大自然的追求等因素,也是推动赏石文化在桂林盛兴的重要原因。

灵璧奇石文化

虎纹石磬

远在战国时期就用灵璧石制作编磐,专用于皇宫、贵族的宗庙祭祀、朝拜、宴会等盛大礼仪活动中。《吕氏春秋》中说:“命大臣击磬,以象帝王之磬,以舞百兽。”淮南子曰:“大禹爱磬乐”意在让国君“居安而思危”。所以灵璧石又叫“八音石”。

灵璧石始见于唐,兴于宋,尤其是北宋年间,宋徽宗在首都开封建“万岁山”(后更名为“寿山艮岳”),大肆搜运四方奇石,灵璧石随被广泛开采。进入晚清,因战乱不断,一度销声匿迹。但民间仍有为数不多的老灵璧石出现,目前,存世的古灵璧石分别在:苏州的网师园、开封的大相国寺、广州的中山堂、徐州的博物馆、北京的故宫等地。

中国石文化最早见诸经籍的《尚书·禹贡》中“泗滨浮磬”记载。“泗滨浮磬”即是灵璧县渔沟镇石磬山之磬石在古代的命名。

灵璧磬石远在三千年前就已经被确认为制磬的最佳石料,并且对其开采和利用。从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虎纹石磬”就是实物的佐证。这面“虎纹石磬”横长84厘米,纵高42厘米,厚2.5厘米,上面以刻有虎纹装饰图案而名之。此磬出土于一座殷王陵大墓中,专家认为此件原是殷王室使用的典礼重器,并且确认为灵璧磬石所造。“虎纹石磬”现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被列为国宝。

北京中南海,原是帝王燕游之所,现为国家首脑机关办公之地。明清建筑,金碧辉煌,秀木繁荫,然以缺少景石点缀为憾。为美化办公环境,升华文化品位,国务院指定专人置办灵璧石,以壮观瞻。经过精心选择,2004年两块灵璧石运往中南海,驻落于国务院会议厅门前。其一,4吨余,饱满园润,雄浑静妙,驻落草坪,丘壑自现。其二为立峰,置于园圃中心,重6吨余,苍崖伟岸,氤氲升腾。佐以古柏旁挺,芝草侧秀,为中南海平添岚色山光,与苑中古建有机组合,浑然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出典型的自然生态环境之美。灵璧石无论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都是丰厚的,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