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省台南平原,也称嘉南平原,北起台湾省彰化,南至高雄,呈枣核形,海拔低于100米;台南平原由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三角洲组成,是包括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县市的滨海平原。

中文名

台南平原

外文名

Tainan plain

别名

嘉南平原

面积

达4550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

727 人/平方公里

南北长

180公里

海拔

0 至 100 m

东西最宽达

43公里

信息简介

台南平原

台南平原地势平坦,幅员广阔,水系发达,河流、沟渠纵横交错,主要河流下游大都筑有1.5-3.5米的防洪堤。濒海地区多盐田和养鱼池,盐田一般宽30-60米,水深0.2-0.3米,底质坚硬;养鱼池平均直径约30米,水深约0.6-2米,底有淤泥和海藻。纵深多为水网稻田。该区是台湾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南部的高雄港和左营港分别是台湾第一大商港和主要军港,战略地位尤其重要。高雄附近间或有低山丘陵,如半屏山(海拔224米)、寿山(海拔354米)、凤山(海拔141米)等。台南平原人烟稠密,铁路、公路密布,物产丰富,工业发达。

气候说明

台南平原

台南平原主体为嘉义县市、台南县市以及云林县和彰化县。地跨北回归线,夏天7 、8月间平均气温达到33℃左右,冬季1、2月平均气温在16℃上下。年降雨量1500-2500毫米,多集中于6至8月间。四季树木葱茏,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

第一大平原

台南平原北起彰化县浊水溪南岸,向南至高雄县高屏溪(下淡水溪)西岸,东以阿里山山系及其余脉丘陵为屏障,西滨台湾海峡,呈枣核形。南北长180公里,东西最大宽度约50公里,面积4550平方公里,人口密度727人/平方公里,是包括彰化、云林、嘉义、台南等县市的滨海平原,海拔均低于100米,为台湾第一大平原。

台湾谷仓

台南平原中耕地面积约3250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总面积35.2%,素有“台湾谷仓”、“东方糖库”之称。平原上溪流密布,其中曾文溪长达138公里,是台湾第四大河流。80年前兴建的嘉南大圳和乌山头水库(即珊瑚潭)解决了台南平原2/3的农田灌溉,台南平原从此沃野千里,现在也是台湾农业最盛、人口最密、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河渠纵横

早在台南平原开发的初期,先民们便利用平原上的短小溪流筑坝截水,建设埤塘,灌溉农田,这就是台湾最早的水利工程。

日本侵略者占领时期,为了加强对台湾农产品的掠夺,在台南平原上兴建了台湾最大的水利工程??嘉南大圳和乌山头水库(即珊瑚潭)。该渠干线北起浊水溪南岸云林县林内乡,向南穿过条条溪流,到台南附近的曾文溪与盐水溪之间。南北长达90公里,再加上支渠和分渠,总长1410公里,跨及云林县、嘉义县、台南县和台南市,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是台湾省目前最大的灌区。

两种不同的溪流,对台南平原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同的作用。源于山区的河流,每到雨季,上游溪水暴涨,夹带大量的泥沙,滚滚冲出山口,流入平原,造成洪水泛滥。若再遇上强劲的台风,暴雨倾盆,危害就更加严重。但在每年的旱季(10月至翌年3月),降水量仅占全年雨量的1/5或者1/6,河流的水位便大大下降,而那些源于平原上的短小溪流,此时早已断流干涸了。不难看出,在台南平原上排泄洪水和发展灌溉,对农业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措施。

农业发展

台南平原是台湾岛上开发最早的地区。从大陆漂泊过海的移民同当地先民们一起开拓了这块荒原,成为台湾农业的发祥地。经过千百年来台湾人民的辛勤耕耘,发展农业,兴修水利,把这片荒草覆盖的原野变成了肥沃的良田。今日的平原上河渠如网,相间的蔗田和稻田一望无际;平直的海岸上,盐田星罗棋布,一条条纵横的铁路穿插其间。这里是台湾省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是在台湾的经济以米、糖为其支柱的时代,台南平原的农业乃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础。以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米、糖在台湾经济中的地位虽然远不及从前,但台南平原的农业生产,对台湾经济依然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嘉南大圳

嘉南大圳虽然是台湾岛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但由于浊水溪流量不稳.而乌山头水库集水区域又不大,依然不能满足农田灌溉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台南平原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在灌区,人们可以看到农民为了节余用水而形成的十分有规律的作物布局。这里大的田块以150公顷为一单位,其中的1/3种植水稻,1/3种植甘蔗

甘蔗产区

来到台南平原上,有如置身于甘蔗田的海洋里。翠绿的甘蔗园一片连着一片,茂密的蔗叶随风婆娑起舞。如遇上收获季节,甘蔗田里一片繁忙。蔗农们手持镰刀忙着收割,一捆捆去头砍尾的甘蔗堆满了田垅。此时,台南平原上,一个个高耸的烟囱开始喷吐浓浓的黑烟,榨糖机日夜不停地转动,空气中弥漫着蔗糖的甜香。所以人们把台南平原称为台湾岛上的甘蔗之乡。

台湾是我国最重要的甘蔗产区之一,而台南平原是台湾栽种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的甘蔗产区。早在元朝,汪大渊所著的《岛夷志略》中,就有“煮海为盐,酿蔗为糖”的记载。荷兰侵略者占据时期,从大陆移居台湾的移民,便在这里垦荒种植甘蔗,并逐年扩大种植面积,使甘蔗的种植在农业生产中越来越重要。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积极鼓励官民开荒种植甘蔗,并从福建引进甘蔗苗,大大扩大了甘蔗田的面积。

日本占领台湾以后,甘蔗的种植和台糖的生产,首先被日本侵略者所掠夺。他们曾说过:台湾的糖业,就是甘蔗的农业;无甘蔗的农业,则无台湾的糖业。在此期间,他们大力推广种植白甘蔗,扩建新式糖厂等。甘蔗种植面积一度达到全岛耕地面积的1/5,其蔗糖生产,在台湾工业中的产值占一半以上。蔗糖产量迅速增加,最高产量曾达到140多万吨,仅次于古巴、爪哇,居世界第三位。砂糖源源不断地从台湾运往日本,到1941年前,日本每年从台湾掠夺的砂糖几乎占台湾全部蔗糖产量的80%-90%。

后来,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急需军粮,才大大压缩了台湾甘蔗的种植面积,而扩种水稻。到1946年,甘蔗田面积仅剩下4万余公顷,不及甘蔗种植全盛时期的1/4。

日本投降以后,台湾的糖业公司独霸砂糖的制造与出口。为得到更多的外汇,又迫使农民恢复甘蔗的生产,到1950年,甘蔗的种植面积达到10万公顷,同年糖的出口值占到出口总值的74%。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变化,在进出口物品中,农产品逐渐为工业产品所代替,甘蔗的种植面积又随之下降。1977年,甘蔗的种植面积达到12万公顷,为战后最高水平,但蔗糖在农产品中的出口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砂糖和糖蜜的出口金额,仅占当年农产品及农产加工品出口总额的5%。可见此时的蔗糖生产、在台湾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已无法与50年代相比了。台南平原甘蔗的品种很多。50年代曾分别从夏威夷、菲律宾。澳洲及南非等地引进800多个品种,过去以从南非引进的蔗种最好,不仅产量高,含糖量也很高,并可缩根连续种植,很受蔗农的欢迎。到1954年该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全省甘蔗种植面积的81%。但1960年以后,此品种逐渐退化,而被新育成的品种所代替,新品的种植面积占全省蔗田面积的90%。今日台南平原上种植的甘蔗.几乎都是这种新品种。台南平原上的甘蔗生产,带来了发达的制糖工业。平原上大大小小的制糖厂星罗棋布。台南县糖厂最多,是台湾省最大的蔗糖生产中心,新式糖厂也大都布置在这里。从糖厂伸出的条条专用铁路纵横交错,一到甘蔗收获季节,满载甘蔗的小火车往来奔驰。生产出的蔗糖,源源不断地运往高雄港。

台南平原不愧为著名的蔗乡。然而,由于台湾的蔗糖生产完全依赖于国际市场,直接受国际市场糖价波动的影响,蔗农们常为此蒙受损失。

淡水养殖

台南平原上的淡水养殖增加较快。农民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将低产的稻田改为鱼塘,面积达16万公顷。鱼塘里主要放养鳗鱼、鲤鱼、鲢鱼、吴郭鱼等,大都混合饲养。据渔农介绍,这种养法有不少好处,因为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不同,有的生活在水的上层,有的则生活在水的中层,也有的鱼类喜欢在水底生活,将这几种不同习性的鱼类混在一起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和饲料,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生态环境

台南平原虽经过300多年的开发,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农林渔业资源丰富,农业依旧占主导地位,稻米、柑橘、甘蔗等产量位居台湾前茅,生态农业、园林花卉等也处于领先地位。人文景观多样,地方文化传承有序,生活悠闲,民风质朴。在2007年台湾23县市幸福指数调查中,嘉义市、台南市分别列第四和第五位。

古迹众多

台南市古迹很多,为全省之冠。现有古迹70余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其中列为全省一级古迹的有7处,多是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时期和郑成功时期留下的。全市古迹分布可分为市内区和安 平区两部分。市内的主要古迹有赤嵌楼、孔庙、武庙、延平郡王祠、竹溪寺、开源寺、大南门、小西门等;安平区则有台湾城残迹、延平街、二鲲(鱼身)炮台、德记洋行、东兴洋行等。

平原介绍

也称嘉南平原,北起彰化,南至高雄,呈枣核形,南北长180公里,东西最宽达43公里,面积达4550平方公里,海拔均低于l00米,为台湾第一大平原。平原内地势开阔,人烟稠密,溪渠交错,稻田密布,交通发达,为物产丰富的农业区,耕地面积占全岛的40%。这么大的平原,对于一个孤悬大海、山脉盘结的岛屿来说,真是宝中之宝了。

台南平原由大肚溪、浊水溪、曾文溪等河流三角洲组成,是包括云林、嘉义、台南、高雄等县市的滨海平原。

在台湾省的地图上,台南平原是一幅河、渠纵横的画面。就溪流而言,由北至南密布着虎尾溪、北港溪、朴子溪、八掌溪、急水溪、将军溪、七股溪、曾文溪、盐水溪等大小溪流十多条。这些溪流由于形成的地质年代不同,有着不同的水文特征。其中曾文溪、北港溪、八掌溪、朴子溪等河流,都发源于阿里山西麓,形成于平原隆起之前。平原隆起之后,这些溪流在平原上不断地侵蚀、延伸,最后注入大海,一般积水面积较大,流路也较长,大都在70公里以上,曾文溪长达138公里,是台湾第四大河流。除此之外,平原上还分布着一些小的溪流,如盐水溪、七股溪、将军溪等。它们是在海岸平原隆起之后形成的,流域面积只限于平原之上,流程短,流量小,主流、支流混乱不分,多为季节性河流。

详细信息

水流有两处来源:一是引浊水溪的水,在林内乡由东向西排列着四个进水口,不过浊水溪的年内流量变化很大,秋冬季节降雨少,河水水位很低,不能供给嘉南大圳足够的水量,利用浊水溪的水灌溉的农田,仅占全区灌溉面积的 1/3。另一水源是曾文溪上游的乌山头水库,这个水库是截堵官田溪中游溪谷而成,因河叉繁多,形似珊瑚,所以又叫珊瑚潭。其最大库容为 1.7亿立方米,是灌区主要的水源,台南平原2/3的农田都依赖这个水库供水灌溉。

到鱼乡品尝美味可口的鱼鲜,大饱口福可谓快事。为了满足游人的要求,七股乡建立了一处龙园。其式样仿我国旧式庭 园布置,古色古香,宁静优雅,并设有水上餐厅,游人可以一面赏景,一面尝鲜,别有情趣。在台南平原的南端,曾文溪和二仁溪之间,坐落着台湾最古老的城市―台南市。台南市被称为台湾历史的发祥地。远在几百 年前,位于台南市安平区的安平港一带,曾是一片天然沙堤环护的浅海湾,当时称为“大湾”,是台湾高山族中平埔人最早进行农业垦殖的地方,也是祖国大陆沿海移民进入台湾最早的地区。据《台湾·府志》等史书记载,在明万历年间,这里已有福建泉州人的踪迹,移民在这里从事渔业捕捞、农业种植和与平埔人的贸易,使“大湾”一 带成为台湾最早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中心。

台南市古迹很多,为全省之冠。现有古迹70余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其中列为全省一级古迹的有7处,多是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时期和郑成功时期留下的。全市古迹分布可分为市内区和安 平区两部分。市内的主要古迹有赤嵌楼、孔庙、武庙、延平郡王祠、竹溪寺、开源寺、大南门、小西门等;安平区则有台湾城残迹、延平街、二鲲(鱼身)炮台、德记洋行、东兴洋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