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湿地指分布在高原上的所有湿地类型。

外文名

Plateau Wetland

定义

高原湿地同高海拔或高山湿地不同,是指分布在高原,主要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上的所有湿地类型。我国高原湿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而独特,按照《湿地公约》的分类系统,我国高原拥有除滨海湿地外的所有4大类湿地类型,即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田昆,绿皮书2008)。

类型

高原地区多样的湿地类型,得益于地壳运动抬升过程中形成的易于积水的高原湖盆、山原湖盆谷地和高山谷地,以及冰碛物和洪积物发育的不同地貌,另一方面,高原寒冷气候下融冻作用形成的胀丘也易于地表积水形成湿地,有利于高原地区湖泊湿地、沼泽和草甸湿地、河流湿地广泛发育(赵学敏,2006)。

特点

在横断山高山峡谷地区,由于河谷深切的负地貌形态不利于湿地发育,仅在差异抬升过程中通过断裂谷地或断陷洼地积水形成湿地,或由冰蚀、冰碛作用在夷平面上形成冰蚀湖、高山沼泽和沼泽化草甸等湿地类型。这类湿地孤立而分散,面积相对较小,生态特征明显区别于其它高原湿地,并因受力方式和强度,以及频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具有不稳定特性,有的还叠加生态脆弱的岩溶环境,故而具有生态系统变异敏感度高、空间转移能力强、稳定性差等一系列生态脆弱性特征,是阈值弹性较小的一种生态脆弱环境。加之湿地多分布在农牧交错区,尤其是湿地湖滨带,人为活动干扰较强,湿地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和不稳定(田昆,2005)。

面积分布

我国高原湿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上,其分布范围集中在西藏、青海、甘肃、新疆、内蒙、四川、云南、贵州等省,面积约占全国湿地资源的一半。

按照国家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数据,我国高山湿地(海拔3,000 m以上)总面积为924.66万hm。由于调查取值的限制,这一数据并不能代表我国高原湿地资源状况,目前尚有数以千计面积小于100 hm或海拔低于3,000 m的高原湿地未统计在列。

从地点总数来说,全国面积100 hm以上的高原湿地共有1,362块,其中咸水湖泊802块,占全部高原湿地总数的58.88%;淡水湖泊247块,占全部高原湿地总数的18.14%;沼泽化草甸111块,占8.15%;草本沼泽110块,占总数的8.08%;其它湿地类型占6.75%,包括河流湿地78块,内陆盐沼12块,地热湿地2块。分布于西藏的高原湿地数量最多,达988块,占全部高原湿地总数的72.54%;其次是青海有216块,四川有77块,新疆68块,甘肃9块,云南4块。

功能价值

高原湿地发挥着重要的蓄水保土、净化水质、调节气候、蓄洪防旱、均化下游水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流域生产生活等重要生态功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景观、科研、教育价值,更重要的是,由于高原湿地的地理区位、生态系统类型的复杂多样,在水资源供给、生物多样性保育、温室气体沉降和民族文化承载等方面具有极为突出和独有的生态作用和价值,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维护区域和全球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

我国高原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地形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为动植物资源的分布提供了极其独特的环境条件,广阔的地域则为野生生物提供了巨大的生存空间,使高原湿地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尤其是位于喜马拉雅东缘横断山地区的高原湿地,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成因,伴随青藏高原的隆起,南北走向的河流,使河谷气候自南向北变化缓慢,有利于南北成分的各种生物交汇,多样性极为丰富,仅云南高原湿地区域范围内就生活了全国67%的湿地鸟类,42%的淡水鱼类;25%的爬行类;43%的两栖类,11%的水生植物种类,而且,由于古地理环境的变迁,使这里既保留了若干古老的物种,同时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种属,生物区系组成也较为复杂,包含了世界广布、旧世界热带分布、北温带分布、东亚分布、极高山分布和淡水湖泊特有植物群落类型6大地理成分,并由于其孤立分散,相对封闭而分化发育了丰富的特有物种,从而使该区域成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和现代物种的分化和分布中心。

维系高原生态系统和全球环境稳定

高原地区是我国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地区,而高原湿地是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最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着面积最广泛的高山草甸,调节着区域气候,增加湿度,防止沙化,缓解干旱,提供生物栖息生境,对缓解区域环境退化起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高原湿地为高原生态系统注入了活力,高原冰川的融水均衡着河流丰、枯水年水量变化的幅度,对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维持和改善高原地区生态状况的基础。此外,高原湿地尤其是高寒沼泽地的泥炭储藏量非常丰富,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转化成有机物,由于气候寒冷,有机物沉淀积累形成泥炭储存于沼泽之中,有的深达10多米。西藏的高寒沼泽分布面积较广,泥炭储量约1.7亿t,若尔盖湿地是沼泽湿地单块面积最大的湿地,泥炭储量约40亿t。泥炭形成对减少大气CO 浓度,降低温室效应,稳定气候具有重要作用,是大气重要的碳汇,其在化学元素循环中,特别是CO、NO和CH等温室气体的固定和释放中起着重要的开关作用,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高原湿地极大的碳储量遭到破坏的话,将把所积累的碳释放到大气中,增加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

资源价值

牧业资源

青藏高原是我国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而大量优质的牧场主要集中在湿地周边地区,高原湿地区域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场、草甸草场、草原草场和荒漠草场,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西部高原地区,畜牧养殖在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很多高山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是青海和西藏优质的牧场,高原湿地对当地牧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分布于青南玉树地区、果洛黄河源区和大通河上游海北、海西地区低洼滩地、山间盆地湖浜、河流两岸低阶地的藏蒿草沼泽草甸湿地中可利用(用于畜牧业)草地面积达4.5万km,该类湿草甸的草本植物质量好,产草量居中,平均每亩产鲜草224.1 kg,总贮草量为1,499,493.74万kg,理论载畜量为705.99万个羊单位,是青海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川西北若尔盖高原是我国第五大牧场,仅若尔盖县理论载蓄量就为186.5万个羊单位。

水能资源

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高山河流湿地落差大,水流急,蕴藏着丰富的能源。据调查,仅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就达2亿多kwh,占全国的29.7%。是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省区之一。青南高原的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外流河主要是通天河、黄河、澜沧江(上游称扎曲)三大水系,支流有雅砻江、当曲、卡日曲、孜曲、结曲等大小河川并列排布,年总径流量324.17亿m3,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42.7万kw。

盐矿资源

高原湿地中有相当部分是盐沼,含盐量很高,盐矿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渔业资源

高原湖泊湿地由于地处偏远地区,野生的鱼类资源,贮量大,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黄河源头的扎陵湖、鄂陵湖历史上曾出现过年捕捞量达到80万kg的历史记录,一些种类如裸鲤等肉嫩鲜美,有很好的开发经济价值。另外,生长于盐湖的卤虫资源也极其丰富。

泥炭资源

青藏高原许多高寒沼泽泥炭积累十分丰富,有的泥炭达10多米深,仅西藏的高寒沼泽,泥炭储量约1.7亿t,若尔盖湿地泥炭储量约达40亿t。泥炭不仅适宜农业肥料利用,而且是一种较好的燃料。

药材资源

高原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许多野生植物是该区域独特的中药材。据调查,仅青海三江源湿地、草甸区域就有野生植物药材就有三百多种,冬虫夏草、雪莲、贝母、秦艽、红景天、藏菌陈等都是名贵中药材。其中冬虫夏草驰名中外,药用价值极高。

教育价值

高原独特的湿地景观,高耸入云的冰峰雪山,森林、湖泊、沼泽、草甸等奇异复杂的地域类型,多种生物交汇和多样景观汇集所呈现的多样性特征,赋予了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独有的价值。原始茂密的森林,美丽如画的辽阔草原,奔腾不息的江河源流,善良纯朴的民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高原文化,古代文明的历史遗迹、传统文化、民族风情、乡土习俗与现代辉煌相互融合,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文化综合体。

高原所具有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仍然保持较好的原始自然状态,独特而典型的生态系统忠实记录了自然环境演变过程,是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最敏感、最完整的载体,为我们研究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和持续利用,揭示自然环境演变奥秘,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和科学研究基地。

高原湿地动物

湿地动物是指湿地环境中一切动物的总体,既包括湿地中的典型湿地动物,也包括由边缘带渗入到湿地中的草原、林地和农田的动物。高原湿地动物是高原湿地的主人,也为高原湿地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青藏高原物种

青藏高原已有记录的鸟类中,湿地水鸟有131种,与湿地密切相关的鸟类有26种;仅在长江源区高寒湿地中常见的水禽就约有29种,主要有苍鹭、斑头雁、赤麻鸭等;黄河源区湿地常见的且重要的水鸟有黑颈鹤、鸬鹚、赤麻鸭、鱼鸥等。青海省湿地动物有鸟类约有73种、鱼类约55种、哺乳类约14种以及两栖类9种。若尔盖高原湿地动物共64种,5个亚种,隶属于16目24科;该区湿地鸟类较少,仅有10种,属于4个目,占总数的15.6%;湿地鱼类有10种,两栖类有3种。长江源区的鱼类为高寒冷水型鱼类,已发现19种左右,主要有裸腹叶须鱼、小头裸裂尻鱼、细尾高原鳅等种类。黄河源头和星宿海地区的鱼类共有10种分布,分别隶属于鲤科裂鲤鱼亚科和鳅科条鳅亚科。云贵高原湿地动物种类主要有山溪鲵、齿突蟾类、西藏蟾蜍、径腺蛙、倭蛙、雪山蝮等。

高原湖区物种

我国高原湖区湿地动物种类区域分布差异较大。云贵高原湖区,湖泊类型多样,动物种类丰富,如滇池有171种浮游动物,112种底栖动物和22种鱼类;抚仙湖有57种浮游动物,30种底栖动物,28种鱼类。蒙新高原湖区,多为内陆盐水湖,动物种类贫乏。如博斯腾湖仅有39种浮游动物,5种底栖动物,21种鱼类乌伦古湖有59种浮游动物,69种底栖动物,18种鱼类。青藏高原湖区,湖水较深,以贫营养型湖泊和内陆盐水湖泊为主,所以动物种类也很贫乏。如被称为中国第一大盐湖的青海湖,仅见到24种浮游动物,8种底栖动物,6种鱼类;纳木错湖属寡盐湖,动物种类更少,仅有12种浮游动物,3种鱼类。

高原湿地物种特征

特殊的高原湿地生境决定了高原湿地动物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在严酷的高原气候条件下得以生存并繁衍后代。

黑颈鹤、灰鹤等鹤类为了适应在湿地环境中生活,它们均具有便于涉水的长腿和有利于摄食的长颈和长嘴;为了在开阔的生活环境中防御敌害,它们有高度的警惕性,听力极强、嗅觉发达,在数百米之外即可发现敌害。

高原中的有蹄类动物(如藏原羚、白臀鹿等)不仅具有高度的警觉,还具有迅速奔驰的能力,人类很难在200~300m内接近它们;它们还可深入到人迹罕至的宽谷沼泽中活动。

生活在湿地水域中的潜鸭等水鸟具有高度潜水的本领,它们可在水下潜泳到10m之外,或长时间潜藏在水中仅露出鼻孔呼吸,使人难以发现它们。鹰雕类视力非常强,在高空可发现地面的猎物,并能急速俯冲到地面捕捉猎物。

湿地中的一些地栖性鸟类(如长嘴百灵、角百灵、小云雀等)、两栖类、高原鱼类都具有保护色,它们的体色与栖息环境非常相似,不易被发现,从而能够成功逃避敌害。如生存于高原河流湿地中的裂腹鱼,通体裸露无鳞,体近灰色,腹膜为黑色,可防避受到强烈紫外线的辐射损伤;其卵为产存性卵,有毒,从而可减少卵的损失,而且体内有充分的营养物质蓄积以度过冰冻期。正是高原湿地动物的这些较强的适应能力,才使得它们能够战胜严寒,在高原上占领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繁衍生息,传宗接代。

高原湿地土壤

高原湿地土壤主要为沼泽土,属于隐域性土壤类型,是在寒冷湿润的环境和沼泽化草甸植被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高原湿地泥炭储量丰富,但由于高原气候严寒,多年冻土层广布,土壤温度低,微生物分解活动受到强烈的抑制,所以高原湿地中泥炭化过程进行得十分缓慢,一般形成半泥炭化而埋藏在土壤表层,仅深层的才会完全变为泥炭。

高原湿地土壤是高原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高原湿地植被生长的一方沃土。从土壤科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土壤形成过程的差异性将湿地土壤划分为沼泽土和泥炭土2个土壤类型,8个土壤亚类型分属于这两个土壤类型,其中泥炭土、疏干泥炭土、盐化泥炭土和泥炭沼泽土的土壤剖面均可分为草根层、泥炭层和潜育层3个层次;腐殖质沼泽土和盐化草甸沼泽土剖面可分为草根层、腐殖质层和潜育层3个层次;而腐泥沼泽土和草甸沼泽土分别分为腐泥层、潜育层和草根层、潜育层2个层次。

高原湿地土壤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母质多为冰碛物、冰水沉积物和冲积洪积物,草根层或泥炭层直接发育在潜育层上;潜育层常年积水,土壤冻结的时间长,以还原作用为主,缺少铁锰锈斑,多呈灰白色;沼泽土出现盐渍化问题,反映气候有变干的趋势。

面临的威胁

高原湿地生活着丰富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着许多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珍稀动植物,有着独特的景观资源,其拥有的重要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其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态功能,在全球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无法替代的,但高原地区气候恶劣,是我国生态脆弱带和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导致高原冰川融化,雪线后退,正在对以高原湿地和冰川为主的高原生态系统的维系产生严重不利影响,虽然高原湿地是该区域生态环境中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但气候变化叠加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高原湿地不断减少;无序旅游、过度放牧等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引起湿地不断退化;排水疏干直接导致生境改变,景观破碎,湿地面积萎缩;城市扩展、不经处理的污水排放使湿地水质污染;随着城市扩展、基础设施建设使生物迁移通道被切断,斑块增加、景观分割。

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严重影响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危及到了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甚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原湿地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偷猎、滥挖滥采野生草药的问题屡禁不止,许多物种数量急剧减少,许多特有种已多年不见踪迹。物种分布面积的收缩、栖息地的丧失和部分种群的消失,使遗传多样性严重流失。

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不断膨胀对资源的需求,将会给高原湿地环境带来极大压力,使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面临严重威胁,而三大高原所面临的威胁各有不同。

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我国牧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大量优质的牧场主要集中在湿地周边,其丰富的高原湿地草场资源,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这些地区(包括云南的西北部)存在的最大人为威胁就是不合理利用资源、疏干排水、无节制扩大牧场过度放牧,以及受经济发展的冲击,盲目开展无序旅游,导致草场退化、湿地面积萎缩、生态环境恶化、功能减退等问题。

云贵高原

云贵高原湿地区面临的最大人为威胁则是经济发展冲击下的湿地资源过度利用和湿地污染。过去的压力来自于解决吃饭问题,为了生存大量开垦、围垦湿地,当前的压力则更多地来自于对经济发展的追求,为了经济建设而过度开发湿地资源,如水电建设、无序旅游、矿产开发等导致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西北干旱湿地区

西北干旱湿地区面临的最大人为威胁是干旱和上游地区截留导致的湿地大面积萎缩和干涸。发源于高原湿地和冰川区域的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准格尔、黑河等内流河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维系至关重要,由于气候变化和对湿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使这些重要河流正面临着干涸和断流的威胁,严重威胁这一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