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麝(学名:Moschus chrysogaster),又名高山麝,俗名香獐[3][7]。马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大的种类,体长80-90cm,体重10-15kg。雄性有发达的獠牙,裸于唇外。雄麝腹部有麝香腺囊,尾短而粗,仅尾尖有毛束其余裸露部分为腺体。全身沙黄褐色,后部棕褐色、成兽颈背有4-6个大型棕黄色斑块,后方有少量模糊斑点,颌白色,颈下纹浅黄或灰白色。[4]

马多生活在海拔2000-4000m以上的高山、草原、灌丛或密林中,主要分布在不丹、尼泊尔、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在中国目前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4][5]

马麝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

中文名

马麝

别名

香獐

体重

8~15千克

外文名

Alpine Musk Deer

保护级别

濒危

麝科

动物界

亚种

马麝指名亚种;马麝西部亚种

偶蹄目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麝属

马麝

分布区域

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拉丁学名

Moschus chrysogaster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体长

88~92厘米

亚纲

兽亚纲

亚目

反刍亚目

命名者及年代

Hodgson,1839年

食性

植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濒危(EN)IUCN标准

形态特征

野外拍摄图

成年马麝全身灰棕色,初生幼崽背部有浅色斑点,像幼鹿一样,两个月后换毛,斑点消失。马麝后肢明显高于前肢,走起路来感觉臀部高于肩部,后脚像是跛的。虽然姿势奇特,但在陡坡上它却可蹦跳自如,甚至能原地蹦起来掉头。一对长长直立的深褐色耳朵,警戒时可以一只转动,也可以两只一起转动,搜寻静谧之中隐藏的杀机。它的尾巴很短,几乎看不见。[3]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马麝林麝
外观

体长88~92厘米约60~80厘米
体重8~15千克约6~10千克
分布区域四川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河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四川省、广东省、湖南省、贵州省、陕西省等地
麝科麝科
展开表格

分布栖息

分布地图

马麝一般栖息于3300-4500m林线上缘的稀疏灌丛间,最高可上升到5000m左右活动。[4]

马麝主要分布在不丹、尼泊尔、印度和中国四个国家,在中国目前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4][5]

生活习性

野外拍摄图

马麝性孤僻,多在清晨和傍晚活动。以灌木及青草为主要食物,冬季羊齿类植物占11-16%,苔藓植物不超过10%。一般采食、排粪、标记及栖息都有相对固定的地点,受惊后,暂时逃离栖息地,不久又返回原地。每只马麝约有10个左右的标记物(油桩)。11月至1月发情交配,此时可见3-5只的小群。5-7月产仔,每胎1-2仔,哺乳期2-3个月。在6-8月产仔哺乳期间,雌麝有明显的领域性。领域范围约为26公顷;在青海尖扎县调查、马麝活动范围约为24公顷。甘肃兴隆山的麝,因受到较好的保护,针叶林和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麝的密度也很高,表明马麝上移到林线上缘也与人类活动有关。有较为稳定的家域,活动路线和排粪也有相对固定的范围,雄麝在发情季节用尾脂腺的分泌物在树桩,小树枝上涂擦标记其领域。马麝冬季也吃羊齿类植物。[4]

生长繁殖

野外拍摄图

马麝每年11月至1月发情交配,此时可见3-5只的小群。5-7月产仔,每胎1-2仔,哺乳期2-3个月。在6-8月产仔哺乳期间,雌麝有明显的领域性。[4]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野外拍摄图

1981年在青海调查时有18万只,1982年下降为8800只。1993-1994年甘肃兴隆山调查,由于保护区马麝资源的保护重视,那里至今仍保持4000-5000只。每平方千米为23-51只。这是极其个别保护较好的例子。青海省是中国马麝的重要产区,过去因宗教的关系,对保护麝和其他动物资源起了积极作用。当时马麝频繁穿梭于寺庙周围。受四川等地猎民影响,60年代开始捕麝,年捕杀量在20-30万只,麝香产量一连6年超过1000kg,1972高达1800kg。以每头毛壳麝香20g计算,每公斤麝香相当于捕杀50只成体,如将误杀的幼体及雌麝计算在内,则相当于捕150只马麝,则总捕麝量约为15万只。90年代青海马麝最多已不过数万只。西藏年产麝香200-300kg,可能是中国野生麝资源破坏较轻的地区,估计仍有近10万只左右。四川省是中国麝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但也是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从麝香产量估计,50-70年代的资源量估计在30-40万头,其中马麝约占1/3-1/4,至80年代,数量迅速下降。国家林业局2012年调查显示,国内野生马麝种群已经下降至28000只。[4][6]

2022年5月2日,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二郎剑分局成功救助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马麝,这也是青海湖周边首次出现马麝。[8]

饲养情况

四川理县养麝场曾饲养过几头马麝,但都未成功。四川马尔康养麝场也养过马麝,现在可能还有1-2头。90年代初,甘肃开始饲养,至1998年饲养种群约200头左右。80年代开始,华东师大从四川引种林麝,1995年从甘肃引进马麝,进行基础研究。[4]

致危因素

一是环境改变。如青海民和、乐都、湟中、湟源和平安等县原来都有马麝分布的记录,由于农业的发展和人口日益增多而已绝迹;二是过量捕杀。由于麝香经济价值高,偷猎和乱捕滥猎极为严重,特别广泛使用钢丝套后,雌、雄、成、幼都会上套勒死。且钢丝套不易锈蚀损坏,常年起作用,危害极大。[4]

保护措施

马麝和其他麝都已列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动物,捕猎及麝香买卖已严禁。在马麝分布区内已建立了一些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甘肃兴隆山自然保护区不仅有效保护了大片森林,也对保护区内的马麝进行卓有成效的保护,管理局对偷猎者多次进行严厉打击,使保护区内4000-5000只的麝种群至今未受到严重损失。[4]

保护级别

2008年马麝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

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