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无危水生动物肉食性简介蓑鲉(学名:Pterois volitans,拼音:suō yóu)别名狮子鱼、火鱼等,体长,25-40厘米,鲉形目鲉科蓑鲉属鱼类的通称。典型特征就是大大的扇子一样的胸鳍。

蓑鲉是鲉科,蓑鲉属硬骨鱼。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背部有毒棘,胸鳍羽状,背鳍、臀鳍和尾鳍透明。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上颌中央有一凹刻。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鳞片被圆鳞或栉鳞。

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也在桥桩桩、沉船残骸、水草丛中生活。性格孤僻,喜独居。以甲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及小型鱼类为食。繁殖为卵生。分布的海域为印度洋及太平洋、大西洋。

中文名

蓑鲉

别名

狮子鱼

外文名

Lionfish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体征

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侧线高位,背鳍、臀 蓑鲉 蓑鲉 鳍和尾鳍透明,有黑

拼音

suō yóu

鲉科

动物界

鲉形目

体长

最长38厘米

蓑鲉属

魔鬼蓑鲉

分布区域

东海、南海

拉丁学名

Pterois volitans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辐鳍鱼纲

亚纲

新鳍亚纲

亚目

鲉亚目

亚科

蓑鲉亚科

脊索动物门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水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脊索动物门

辐鳍鱼纲

物种简介

深海幽灵

蓑鲉实图

狮子鱼是地球上栖息地最深的脊椎动物,在太平洋其他海域的海沟,人们也发现了这种动物的身影。

已知栖息地最深的狮子鱼于2008年在日本海沟发现,栖息地深度达到4.8英里(约合7700米)。苏格兰阿伯丁大学海洋实验室负责人蒙特·普莱德表示:"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我们拍到了一幅非常清晰的新种狮子鱼照片。在此之前,没有人见过这种动物,也没有人拍到过它们的照片。"普莱德是此次海沟考察的联合发起人。

海洋实验室指出,这条新发现的狮子鱼生活在海洋深处,身长6英寸(约合15厘米),能够承受住相当于1600头大象站在Mini Cooper车顶上产生的压力,不可谓不惊人。普莱德说:"如果在水族馆看到这条鱼,你一定不会说'哇!长得真怪异'。但如果在分子层面上了解其生物化学特征的细节,你就不会这么说了。经过长时间的进化,这种动物已具有极高的适应能力,能够在高压环境下生存下来。"

形态特征

蓑鲉实图

蓑鲉(suō yóu),英文名Lion fish,别名狮子鱼、火鱼等,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为小型海洋鱼类。栖息于岩礁或珊瑚丛中,有的见于深水。常成对游泳。非常危险的鱼类,不仅对小鱼非常危险,对于人类而言也有威胁,其背短促的身型,体长25-40厘米,背鳍、臀鳍和尾鳍是透明的,上面点缀着黑色的斑点,除了身披一件白、褐色相间的"彩衣"外,身上还装饰着众多的鳍条和刺棘,看上去就如同京剧演员的戏装一般:头插雕翎、身背护旗,一幅威风凛凛的大武士的样子。

吻长而狭,背面中央凸起。眼中等大,上侧位。眼间隔狭而凹入。口端位,斜裂,上颌中央有一凹刻。上下颌和犁骨具牙,腭骨无牙。鳃盖骨具一扁棘;鳃孔宽大。鳞片被圆鳞或栉鳞。侧线高位。背鳍很高,鳍棘细长,鳍膜深裂;胸鳍甚长大,伸越尾鳍基,鳍膜深裂;腹鳍胸位。尾鳍圆形。

鳍条的根部及口周围的皮瓣含有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能毒晕甚至毒死其它的小鱼。

蓑鲉又称狮子鱼,在海水鱼类中属鲉科,多产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

体延长,侧扁,头侧扁,具棘棱和皮瓣。尾鳍圆形。体色华丽,多为红色,具暗色横带。夏季产卵,卵浮性,粘连。主要以甲壳动物为食。蓑鲉的肉可食用。

蓑鲉的典型特征就是大大的扇子一样的胸鳍,但不善于游泳,往往躲在礁缝中,等猎物接近时便立刻捕捉。其背鳍上的刺毒性很强,平常由一层薄膜包围着,当遇到敌害时,膜便破裂,而用毒刺攻击对方。

它鳍条的根部及口周围的皮瓣含有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能毒晕甚至毒死其它的小鱼。平时它喜欢生活在海底的礁盘、石缝中,如果人类不小心被它刺破皮肤,虽不至于被毒死,伤口也会疼痛难忍、肿胀发炎。

体长25-40厘米,体表黄色,布有红色至棕色条纹,侧线高位,背鳍、臀蓑鲉鳍和尾鳍透明,有黑色斑点。

背部有13根毒棘。背鳍很高,鳍棘细长,鳍膜深裂;胸鳍羽状,甚长大,伸越尾鳍基,鳍膜深裂,14枚;腹鳍胸位;臀鳍6-7枚,刺有3根;尾鳍圆形。鳍条的根部及口周围的皮瓣含有能够分泌毒液的毒腺。

有1跨脸颊的骨质脊和部分覆盖眼和吻的襟翼;两眼上方有数根触须。[1]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蓑鲉马面鱼
外观

体长最长38厘米约23厘米
分布区域东海、南海黄海、东海、南海
食性肉食性杂食性
鲉科单角鲀科
展开表格

栖息环境

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也会在在桥桩、沉船残骸、水草丛中生活。活动深度范围通常为1-50米深,但也有栖居于深海300米左右的蓑鲉。

生活习性

蓑鲉实图

蓑鲉是世界上最美丽、奇特的鱼类之一。美丽的外表,红褐相间的条纹,使得它显得非常夺目,与海底色彩缤纷的珊瑚、海葵相映成趣。它飘动在红色的珊瑚丛中,小鱼不容易发现,它会紧盯住目标,猛地把四面飞扬的长鳍条收紧,嗖的一下子窜过去,张嘴一咬,那些小鱼就成了它的美食。要是失去珊瑚的保护,蓑鲉就很容易暴露自己,成为大鱼的目标。但是,危险来临时,就会尽量张开它那长长的鳍条,使自己看起来就显得很大,同时用鲜艳的颜色警告对方。在自然界有个规律,一般体色越是鲜艳的动物,就越是可能有危险的。如果真遇上胆子大的鱼,蓑鲉就会使出浑身解数,和大鱼周旋,全身的鳍条收放自如,一会儿展张开,一会儿收回,即使十分不幸被大鱼吞掉,也会因为它全身的鳍条而难以吞到腹中,再吐出来时还会被它刺伤,中毒而死。蓑鲉可谓为海洋中的武士。

蓑鲉虽鳍大但并不善游泳,往往躲在礁缝中,等猎物接近时便立刻捕捉。

行为

夜行性,海水鱼,夜晚于黑暗的水中缓慢地起伏背部和臀部的鳍条进行蓑鲉游动,太阳升起后则会躲藏于珊瑚及岩石的阴影中。白天休息时会将头部低下,完全静止不动。之间的交流交流通过触觉、气味及分泌化学物质。

性格孤僻,喜独居。当遇到危险时,蓑鲉会尽量张开长长的鳍条,使自身显得很大,同时用鲜艳的颜色警告对方。如果遇到同样胆大的鱼,蓑鲉就会不停地伸缩全条和全条和全身身的鳍条,一会展开,一会收回。即使该种掉入掠食者的口腔内,掠食者也会因为蓑鲉全身的鳍条而难以进行吞咽,将它吐出的时候还会被毒棘刺伤,导致中毒。

食性

蓑鲉处于珊瑚礁环境中食物网的最高级别。主要以甲壳类动物、无脊椎蓑鲉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幼年蓑鲉每天进食5.5-13.5克,成年蓑鲉每天进食14.6克。一条成年蓑鲉每年会吃掉等同于其自身体重8.2倍的食物。

日落时分是蓑鲉的最佳捕食时间。在该时间段鱼类及鱼类及鱼及无脊椎动物都会回到其休息的地点,夜行性鱼类则出来觅食。因为周围的动物都已经准备休息,所有蓑鲉不需要耗费过多精力去寻找猎种植物会种植物会该种会静悄悄地在珊瑚礁周围游动,不经意间突然进行攻击并捕捉受害者。当蓑鲉企图猎食小鱼的时候,通常会展开胸部的所有鳍条来遮住自己尾鳍的运动,加上自身鲜艳的颜色与珊瑚礁背景融为一体,猎物就不容易受到惊吓。从而令捕猎变得更容易。

蓑鲉以大口吞噬的方法袭击猎物。由于此过程太过迅速而圆滑,与受害蓑鲉的嘴者一同的其他鱼可能都没有反应过来。因此蓑鲉可以继续追捕其他不知情的鱼。

该种有时也会在空旷的海面进行捕猎。其会在离水面20-30厘米深度的区域观察小鱼群,当小鱼群跃出水面企图躲避另一位捕食者时,蓑鲉会游到它们的下方等待它们落回水中,然后进行攻击。

如果两条雄性蓑鲉在捕食时相遇,那么更具有攻击性的雄鱼会变暗自己的体色,并将自己的毒棘指向另一条雄鱼。而弱者则会折起胸鳍,然后游走。

分布范围

蓑鲉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海洋中,在中国的西沙群岛、广东沿海地区也有分布。

该种自然分布的地区有:美属萨摩亚,澳大利亚,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中国,圣诞岛,科科斯群岛,库克群岛,沙群岛,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印度尼西亚,日本,基里巴斯(吉尔伯特岛,基里巴斯岛岛,凤凰岛),韩国,马来西亚,马绍尔群岛,瑙鲁,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纽埃,诺福克岛,北马里亚纳群岛,帕劳,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皮特凯恩,萨摩亚,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泰国,东帝汶,托克劳,汤加,图瓦卢,美国(贝克岛,莱恩群岛),瓦努阿图,越南,瓦利斯和富图纳。

该种自然分布的海域为:东印度洋,东、西太平洋中部,西南、东南太平洋。

生长繁殖

蓑鲉一次产卵2000-15000枚。夏季产卵,卵浮性,粘连。

繁殖方式

只有在繁殖期,蓑鲉才会和其他同类有所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一条蓑鲉雄鱼会被多条雌鱼追求,数条鱼一起行动,形成一个有3-8条鱼的鱼群。

当蓑鲉准备繁殖的时候,其两性之间的外貌差异会变得较为明显。雄鱼体色变暗,发黑,颜色显得更均匀,白色条纹不明显。已经孕育成熟鱼变变得得体色会变得苍白,腹部、咽部及吻会变成白色。这样的颜色变化对雌性找到雄性更加容易。

求爱会在黑夜即将来临的时候开始,一般是由雄鱼发起的。当一条雄鱼找到一条雌鱼的时候,雄鱼会躺在海底面,眼睛望向水面,同时用腹鳍支撑着自己,然后围着雌鱼转圈。转了几圈后,雄鱼开始游向海面,雌性尾随其后,途中还会抖动自己的胸鳍。在交配产卵之前,两条蓑鲉可能会在水中沉浮升降数次,最后一次结束时两条鱼会在水面下盘旋游动。雌蓑鲉随即释放出它体内的卵。卵囊中有2根中空的粘液管,因此它们可以紧贴着水面漂浮。约15分钟后,卵囊的粘液管被海水灌满,其变为直径2-5厘米的椭圆体。在这些粘液构成的卵囊中,有1-2层的独立卵体,每颗卵囊含独立卵子数量2000-15000枚不等。当雌鱼产卵完毕后,雄鱼便释放自己的精子,精子会穿透粘液质卵囊并使内部的卵受精。

在求偶期。雄性蓑鲉的性格会变得异常激动和易怒,当有其他雄性蓑鲉或非同类物种进入其领地的时候,此雄鱼会将自己的毒刺指向入侵者并靠近,然后在毒棘对准入侵者的情况下在它的周围四处游动。接下来,两条雄鱼会面对面“坐”在一起,攻击者会用捕食时抖动脊椎的方式向着入侵者示威,随后攻击者晃动头部,试图去咬入侵者的头部。此时攻击者要么被严重刺伤,要么会进行下一轮攻击,直至入侵者逃离。

人工品种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系的研究人员已经培育出一种蓑鲉新品种,这种蓑鲉能用改变自身颜色的方法来显示水中存在的有害物质,从而提醒人们水受到了污染。

亚种分化

中国产5种,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

中文名形态特征
1勒氏蓑鲉
2环纹蓑鲉体被圆鳞,胸鳍鳍条13,侧线上方纵列鳞少于65,前者眶下棱约有2小棘,后者眶下棱有多不规则锯齿状小棘;
3翱翔蓑鲉体被圆鳞,胸鳍鳍条14,侧线上方纵列鳞95;
4辐蓑鲉
5触须蓑鲉体被栉鳞,前者尾柄有3纵行暗色宽带,后者尾柄无纵带。肉可供食用。

种群现状

蓑鲉在其原生地内引引入大西洋入西大西洋,在那里该种的数量增长十分迅速。没有已知的严重威胁,因此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无危”。

保护级别

蓑鲉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主要价值

美味食物

佛罗里达海洋保护机构专门编写了一本配有45个菜谱的“狮子鱼烹饪指南”。据称,这种鱼“味道很好,肉质细嫩多汁,而且加工方法简单”。佛罗里达海洋保护机构称,狮子鱼味道与河豚类似,但却不像后者那样容易让食客中毒。据悉,狮子鱼的毒素只存在于“脊椎”(鱼刺)内,而且普通加热烹调方式就可以完全将其破坏掉。如果在宰杀时将鱼刺剃掉,就更不用担心是否会中毒的问题了。在巴哈马、多米尼加和墨西哥的餐馆早就将狮子鱼列为“必吃的土特产”了。

主要危害

蓑鲉食量惊人,一条蓑鲉半小时内可吃掉20条小鱼,会严重危害当地生态环境。不过,蓑鲉对人类危害不大,人被其刺到会感觉非常疼痛。

蓑鲉原分布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16年前席卷美国迈阿密一家水族馆的一场热带风暴导致蓑鲉“流窜”到加勒比海。如今,蓑鲉在加勒比海分布广泛,并已现身一些渔业资源稀缺、潜水者众多的区域,如古巴、海地及美国佛罗里达州沿海。

美国有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海洋生物入侵,“可能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完全抵御”。

防治方法

刺伤处理

狮子鱼是一种颇为危险的鱼类,因为狮子鱼的刺含有毒素,而且它也比较敏感,你稍微接近它,它会感觉受挑衅,会主动发起攻击,很多人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被刺,虽然毒素会引起疼痛,但不用慌,自己应先采取应急措施,然后马上求医:首先检查一下有没有断刺留在伤口中,如果有就要拿出来,一般来说断刺是比较容易取出的。但是要小心,取断刺的时候也许会很疼。很可能受伤的是你的右手,而你又不习惯用左手来完成这样一个精细的工作,这时你可以找别人来帮忙,用镊子会更方便一点。如果断刺靠近血管或神经,建议不要自己动手,还是找专业的医疗人员比较好。

处理断刺之后,就要进行热水治疗,所有鲉科鱼类的毒液都是由对热很敏感的蛋白质构成的,所以当毒素暴露于热的地方会很快分解,你可以将受伤的部分浸入热水中,这个温度不要太热,大约在43-46摄氏度左右。温度太高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尽快去医院,向医生说明发生的事情。不要期望每个医生都碰巧是狮子鱼专家,所以可能的话尽量解释清楚。医生一般都会先对伤口进行一个30-90分钟的热敷处理,和之前进行的预处理一样,这样能最大程度地减少痛苦。之后医生可能会给你一些内服外敷的药。目前没有什么专门对付狮子鱼的抗毒血清。谨记,在医生对伤口进行处理之后,你要时刻关注伤口的变化,防止细菌感染及毒素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