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共荣圈(日语假名: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罗马音:Daitōakyōeiken;英文:GreaterEastAsiaCoprosperitySphere),是指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1]中提出的邦联制战略构想与政治号召。

起源于1938年11月日本政府发表建立“大东亚新秩序”的宣言,欲树立“日满华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提出此基本政策构想的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的“近卫声明”。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东亚与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

中文名

大东亚共荣圈

外文名

Greater East Asia Coprosperity Sphere

目的

实现日本扩张的野心

实质

欺骗国际舆论的手段

提出国

日本

日语

大東亜共栄圏

假名

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

背景

大东亚会议与会代表合影

1940年7月22日,第二届近卫内阁上台,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和《适应世界形势处理时局纲要》。1940年8月1日,外相松冈洋右在为德国驻日大使奥特举行的招待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计划。

“大东亚共荣圈”的范围包括东亚、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南亚、大洋洲、南亚、阿富汗(在一些书籍中还包括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地区、美国西部地区、中美洲)。

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为一个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而且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在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且于1943年11月5日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伪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汪伪国民政府(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皇室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菲律宾(总统劳威尔)、缅甸(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宣言》揭暨其目标。

过程

大东亚共荣圈宣传画

大东亚共荣圈是以“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为号召,然而大东亚共荣圈中的独立国家却是由日本军队掌控或部分掌控,大东亚共荣圈内的英属马来亚与荷属东印度群岛日方也没有使其独立;虽然日本在战争末期改变其目标,准备让爪哇岛独立。

大东亚共荣圈随着日本的投降而结束,虽然日本被认为是侵略者,但是日本军队排除东南亚殖民地宗主国的势力,并且企图建立现代化体制,同时也让菲律宾、缅甸等国独立,许多如苏卡诺、劳威尔等独立运动领袖也多与日本方面联合。至今关于这方面的正反讨论仍持续不断地进行。

大东亚共荣圈宣传海报

此外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朝鲜、韩国等国家则一直坚持“大东亚共荣圈”是日本为取得侵略本国机会的名分而已,其实质是在这个共荣圈中接受日本的统治。事实上,日本右派仍认为中日战争为“被迫应战”,而大东亚共荣圈,更是“从欧美列强的统治中解放亚洲”的必有作为。另一方面,此历史定位与论点常成为日本与邻近国家地区;如中国、韩国外交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妄图在亚洲、澳洲和西南太平洋地区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计划。日本军国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图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建立的势力区域。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今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英美等其他势力。经过全世界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共同奋斗,这一阴谋被粉碎。

日本对东南亚的战略位置及丰富的大米、橡胶、锡、石油等战略资源垂涎已久,早就渴望夺取南洋作为支持其侵略战争、独霸亚太地区的基地。1940年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占领荷兰、法国等地,并威胁英国本土。日本政府认为形势对其有利,便加快推行南进战略和殖民侵略计划。1940年8月,近卫内阁正式宣布了《基本国策纲要》,进一步提出要建立“以皇国为核心,以日、满、华的强固结合为基础的大东亚新秩序,确立包括整个大东亚的经济协同圈”,为“大东亚新秩序”的口号蒙上一层“皇道主义”色彩。同年,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在上台后的演说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政治上以“共存共荣”为幌子,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主宰的,“以日、满、华的牢固结合为基础的”,嚢括印度以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北的所有地区和国家的殖民大帝国;在经济上由日本垄断“共荣圈”内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在军事上通过占领南洋地区,利用其资源和战略基地,与英、美进行争夺亚太地区霸权的持久战,建立日本的势力范围。

侵略方法

战间期

第一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建立伪满洲国

第二步:占领全中国

第三步:占领东南亚、澳大利亚

第四步:在印度与纳粹德国会师,北上攻克苏联

第五步:攻打美国,称霸世界

结果

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南进”战略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方针加剧了它与英、美的矛盾,因此日本加紧与德、意法西斯勾结,1940年9月27日,日、德、意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40年代,日军很快地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日本侵略者以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可以得逞。但是,中国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使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畸形梦想彻底破灭。

影响

1938年11月3日,大日本帝国总理大臣近卫文麿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号召建立「大东亚新秩序」,欲树立「日满中三国相互提携,建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互助连环的关系」,以大日本帝国、东亚及东南亚「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为目标。

1940年8月,近卫文麿首度明白指出「大东亚共荣圈」的名称,及指明大日本帝国(含扶植政权、满洲国与殖民地中国台湾、朝鲜)、中华民国、法属中南半岛、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包括新加坡)、英属香港、英属婆罗洲地区(包括砂捞越与汶莱)及新几内亚、澳洲、纽西兰等大洋洲地区与蘇联西伯利亚东部为大东亚之范围。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本国与满洲国、中国(汪精卫政权)为经济共同体。东南亚作为资源供给地区。南太平洋为国防圈。

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1942年日本内阁设立大东亚省,并於1943年11月5日由日本首相东条英机与满洲国(代表:“首相”张景惠)、中国的汪精卫政权(代表:“行政院长”汪精卫)、泰国(王子汪歪搭雅昆·瓦拉汪;唯一实质独立的参与国)、菲律宾自治邦(总统劳威尔)、缅甸国(总理巴莫)、自由印度临时政府(首席代表钱德拉·鲍斯)等共同召开大东亚会议,并在会后发表《大东亚共同宣言》揭暨其目标。

历史

包括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当时称荷属东印度)、英属印度(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大东亚战争一周年纪念邮票

早在1936年,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就决定了作为长期国策基本方针的《国策基准》,把确保日本在东亚大陆的统治地位,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作为“帝国应该确立的根本国策”。这是“大东亚共荣圈”的最初设想。1938年11月3日,近卫文麿政府发表关于“建设东亚新秩序”的声明。这一声明的实质是表明日本要独霸中国东北及更广大地区。

1941年12月9日,日本在太平洋珍珠港轰炸美国军舰引发太平洋战争后,随即向英、美宣战。1941年年底到1942年初,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与东南亚战场取得一胜利。这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又一个新阶段,是日本与美、英、荷等国争夺势力范围,要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以它为"盟主"的"大东亚共荣圈",故自称为"大东亚战争"。在开始的一年里,日军的侵略异常顺利,很快侵占了印度支那、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广大东南亚地区。

面积与人口

•日本帝国本土及占领地

内地(本州岛、九州、四国、北海道、冲绳群岛及周围附属岛屿):38.26万平方公里,7311.4万人

日属朝鲜(今朝鲜半岛):22万平方公里,2432.6万人(1910-1945)

桦太(今库页岛南部):3.60万平方公里,41.5万人(1905-1945)

关东州(今金州半岛):0.35万平方公里,136.7万人(1905-1945)

南洋群岛(今北马里亚那群岛、密克罗尼西亚、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和帕劳)0.25万平方公里,13.1万人(1919-1944)

日据台湾:3.60万平方公里,587.2万人(1895-1945)

日属东京(今越南北部):面积、人口未知(1940-1945)

日属安南(今越南东部):面积、人口未知(1940-1945)

日属交趾支那(今越南南部):面积、人口未知(1940-1945)

日属老挝:面积、人口未知(1940-1945)

日属柬埔寨(今柬埔寨东部):面积、人口未知(1940-1945)

日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190.43万平方公里,6072.7万人(1941-1945)

•附庸国/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今东三省(除伪关东州)和内蒙古东部):130.31万平方公里,3693.3万人(1932-1945)

•蒙古自治邦(今内蒙古中部):61.54万平方公里,550.8万人(1936-1945)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今河北东部,1938年并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0.82万平方公里,600.0万人(1935-1938)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今华北地区,1940年并入汪伪国民政府):60.27万平方公里,11630.6万人(1937-1940)

•上海市大道政府(今长江三角洲,1938年并入中华民国维新政府):面积、人口未知(1937-1938)

•中华民国维新政府(今上海、江苏、安徽、湖北,1940年并入汪伪国民政府):35.01万平方公里,7864.4万人(1938-1940)

•汪伪国民政府(今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面积、人口未知(1940-1945)

• 泰王国(今泰国、柬埔寨西部):62.00万平方公里,714.2万人(1941-1945)

•缅甸国:38.26万平方公里,714.2万人(1942-1945)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29.63万平方公里,1699万人(1942-1945)

•马来日本军政地(今马来西亚、新加坡):34.19万平方公里,626.1万人(1941-1945)

•自由印度临时政府(今印度东部):0.81万平方公里,3.3万人(1943-1944)

大东亚共荣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