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瓢舞”是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

别名

给哈舞

简介

舞步为一步一顿,两手插于腰内侧,随舞步上下摆动。舞场以拉古瓢琴者为中心,女性围于内圈,男性围于外圈,边歌边舞。舞步单一而舒缓,配以女性盛装,显得古朴、典雅而大方。这是贵州省黔南和黔东南苗族的一种传统舞蹈乐器,在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片区和丹寨县的雅灰、南皋等地区的苗族村寨,从七八岁的小孩到年过半百的老人,几乎都会跳这种舞。

介绍

大多在每年农历四月上旬的赶狗场和猪场以及新谷节(一般为农历九月十日)进行。古瓢舞用古瓢琴伴奏而得名,古瓢琴用松木雕成,状似家用水瓢,琴的面板有四个音孔,一根音柱,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古瓢琴既是男青年们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唯一伴奏乐器,古瓢舞,一直是围着圆圈跳,由两个男子拉古瓢和四个以上的姑娘一起跳;更多的是人们围成两圈:年长的、小伙子们在外,手持瓢琴边拉边跳;姑娘在里,踏着“踩歌堂”的舞步,时而顺时针方向旋转,时而逆时针方向移动,两膝盖微带颤动。不论舞步怎样变化,姑娘的手始终是两肘弯曲架在胸腹前不停地上下左右移动。舞步的变化,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节奏是2/4、3/4的不规律组合。主要动作的名称有跳圆、格呆(踩步)、格吊(前后左右转)、格览(踩二胡路声调)、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描述

这些苗寨同胞从五、六岁的小孩到年过花甲的老人,几乎都会跳这种舞。表演

地点在村内的跳月坪或村边的空旷草坪,古瓢舞与芦笙舞轮换表演。这些苗寨的“百鸟羽服”也独居一格。“百鸟羽服”由羽毛裙和绣花衣组成,服饰色彩艳丽,图案古朴奇特,反映了我县的苗族人民灵巧精细的刺绣工艺和独特审美情趣,羽毛裙和花衣都以自织自染的家织土布为底,绣有精巧花鸟装饰而成。其胸兜、围腰等部件多绣各种花鸟、虫、鱼等动物图案,而衣或裙脚缀满白羽。这些苗寨的首饰主要是形似"ψ"字形银饰,顶缀白羽。古时,该服饰是专为祭祖活动或盛大节日跳舞之用。“百鸟羽服”有一美誉——“穿在身上的苗族史诗”。

再加上优美粗犷的“芦笙舞”和热情洋溢的“拦门牛角酒”迎客等仪式,伴与“山间木叶情歌对唱”等传统恋爱习俗。不仅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新风貌,而且揭示了他们远古祖先开辟原始大荒的艰辛和朴实。

获得荣誉

2021年6月10日,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1]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