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省中部昆明市境内。上游称牧羊河,源出嵩明县西北部梁王山西麓白沙坡,西流经牧羊折西南流,至阿子营折东南流,经狮子山与冷水河汇,折西南流入松华坝水库,又西南流经昆明市官渡区和五华、盘龙两城区,至官渡区福保附近入滇池。全长108公里,流域面积847平方公里。平均流量7.1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26立方米/秒,年径流量2.75亿立方米。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支流有冷水河。

中文名

盘龙江

发源地

嵩明县阿子营乡白沙坡

流域面积

373平方公里

长度

54km

所属地区

云南省昆明市

干流概况

源于昆明市北郊的崇山峻岭之中,而后由北向南纵穿昆明城而过,从而成为了昆明四城区的分界线(2004年9月后)。其上的德胜桥是四个城区边界的交点所在,故称“一桥跨四区”。之后再向南流,最终在昆明南郊汇入滇池。盘龙江是昆明城内为数不多的水域之一,到冬天时也是前来过冬的红嘴鸥聚集的地方。在这里,形成了人鸥和谐共处的美妙景观。盘龙江的主源为牧羊河(又称小河)发源于嵩明县境内的梁王山北麓葛勒山的喳啦箐,由黄石岩南流入官渡区小河乡,长54km,径流面积373km2,最大过水流量122km3/s,源头高程2600m;支源绍甸河(又称冷水河),源头在龙马箐,穿白邑坝子,过甸尾峡谷经芝家坟南入官渡区小河乡,长29.4km,径流面积149.5km2,最大过水流量67.2km3/s。两河在小河乡岔河嘴汇为一水后,始称盘龙江。盘龙江东流穿蟠龙桥、三家村至松花坝水库,出库后经上坝、中坝、雨树村、落索坡、浪口、北仓等村,穿霖雨桥,经金刀营、张家营等村进入昆明市区,过通济、敷润、南太、宝尚、得胜、双龙桥至螺狮湾村出市区,经官渡区南窑川南坝走陈家营、张家庙、严家村、梁家村、金家村至洪家村流入滇池。从其主源到滇池全长95.3km,径流面积903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57亿m3,河道流域高程为1890-2280m,径流面积最宽处为23km,最窄处为7.3km。

盘龙江北起高明县西北梁王山,南至滇池东岸官渡区福海乡海埂村滇池人海口,全长105公里江水自松花坝流出,穿城而过,淌入滇池,是唯一一条横穿昆明市区的河流,是昆明各族人民的成长摇篮。然而,这条昆明人民的母亲河没能逃脱成为了工业化的牺牲品的厄运。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节制排放使它失去了往日的美丽容颜。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就着手对其整治,但直到现在,盘龙江水的水质依然只是停留在劣Ⅴ类。而盘龙江为流入滇池最主要河流,盘龙江水的水质直接影响到滇池的治理工程。

盘龙江发源于嵩明县阿子营乡白沙坡,经松华坝水库出库后穿昆明市区流入滇池。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至滇池河道全长26.5km,径流面积142km2。盘龙江作为昆明主要的水景观河道有着极好的条件。上游有松华坝水库汛期弃水和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通水后的近期余水可以直接补给。

江上建筑

松花坝是一个汇水面积近600平方公里的巨型水库,据说最早是由元代的赛典赤·瞻思丁提议修建的。过去数百年来,盘龙江雨季时经常洪水漫天,附近农田被水淹,河边民房进水,1946年,昆明人修建谷昌水库,1958年,在谷昌水库的基础上修建了松花坝水库。后经过多年扩建,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大坝雄伟地挺立在两座大山的豁口之间,挡住了上游的来水,一年四季调节着盘龙江水位的变化。昆明的水患彻底成为了历史,赛典赤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流域概况

盘龙区以盘龙江得名

1956年8月,昆明对4个城区进行合并,原一、三区合并为盘龙区。1956年10月19日,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昆明市人委关于并区工作的请示报告,盘龙区正式建区。2000年,盘龙区辖11个街道。总人口344754人,各街道人口:珠玑街道 17737 太和街道 65732 南强街道 6901 金碧街道 16689 拓东街道 27472 东站街道 50546 董家湾街道 40256 东华街道 24948 环城街道 71906 小南街道 10676 长春街道 11891

2001年,全区辖11个街道:长春街道、东站街道、董家湾街道、东华街道、环城街道、金碧街道、南强街道、拓东街道、太和街道、小南街道、珠玑街道。2004年区划调整前,盘龙区位于昆明城区东部,最北端为昆明火车北站,最南端至昆明站,东、南、北三面以贵昆、昆河铁路为界与官渡区毗邻相接,西面与五华区交错相衔。辖长春、东站、东华、董家湾、环城、金碧、南强、拓东、太和、小南、珠玑等11个街道办事处,58个社区居委会。200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4]42号)调整昆明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调整昆明市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后,盘龙区辖环城、珠玑、东华、董家湾、拓东、联盟、茨坝、龙泉8个街道办事处和小河、双龙、双哨3个乡。区域面积由15.1平方千米增加到约340平方千米,建成面积达到45.79平方千米。经市政府批准,对原有的8个街道办事处和3个乡进行整合,整合后共设置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青云、龙泉、茨坝8个街道办事处和松华、双龙2个乡,其中,鼓楼、金辰和松华为新设立的街道。整合后,拓东、鼓楼、东华、联盟、金辰五个街道办事是主城核心区,青云、龙泉、茨坝三个街道地处城郊结合部,三是双龙、松华2个乡为纯农村地区。2005年,撤销双哨乡、小河乡,合并设立松华乡,乡政府驻原小河乡政府驻地。

消歧义

江西盘龙江

源于江西省新余市与峡江县交界处良山西北麓,由西向东流经虹桥、砚溪、曾家、坪头、舍龙、良石、石痕、晏家,于乌溪注入赣江。盘龙江以蜿蜒曲折似盘龙得名,全长38.7公里。流域面积293.26平方公里,峡江县内占89.96%。有支流27条,总长128.05公里。天然落差40米,径流量25166.8万立方米。

柳州鹿寨盘龙江

柳州称龙城已有1260年的历史了,鹿寨盘龙江奇石巨龙的发现,印证柳州是龙的故乡。传说盘龙江中的巨龙家族是珠江口、澳门外海洋中金龙大王的龙子龙孙。它们游完香桥岩、九龙洞后又被盘龙江风平浪静、山青水秀的人间仙境所迷恋,就盘踞在这里不走了。从此,这里成了龙窝、龙圩,群龙聚会之场所,按民间民俗称作群龙戏水的好地方。后来人们将巨龙潜藏的河湾,称盘龙湾,把这条江称盘龙江。奇石巨龙就潜藏在柳江水系洛清江上游的盘龙江不足1公里的河段内,这里共盘踞着数十条形状若龙的狭长石头。最大的一条"龙"约600米长,"龙身"有二人合抱之处,"巨龙"身边还有大大小小的"龙子龙孙"相互拥抱,长在龙背上层层叠叠的水草自然形成了片片龙鳞。从江岸上往江中水中看,如潜龙入水,栩栩如生。水涨水落,巨龙若隐若现;天冷时,水雾上升,整条河烟雾蒙蒙,宛如仙境,气势十分壮观。如遇秋冬枯水季节,群龙都要现身于江,如果遇上大旱之年,现身于江中的奇石巨龙竟达八条之多,因此,民间就有"八龙现江"之传说。

环境保护

污染原因

1、水源不足,盘龙江源于松华坝水库,水量很少。

2、沿途经过昆明城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盘龙江。

3、河床前些年弄成了石头,没有水草,降低了河流的自身进化能力。

盘龙江最上段的中坝村,河水十分清澈,但到了廖家庙地段水质开始变坏。许多生活污水大量排进了河道,许多塑料袋漂在水面,两位正在打捞这些生活垃圾的保洁工说,他们负责的是从大花桥到霖雨桥三公里的河道清污工作,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两点,要捞出至少400公斤的河道垃圾。

北二环路至南坝闸(主城区段)河段长7.6km,这是盘龙江的中段。母亲河盘龙江在这一段看起来是美丽而柔媚的。冬日,夜色清柔,河面上吹来的风,带着一丝寒气。行走在桃源街至南坝路这段,沿河是望不尽的风景。桃源广场上一些老人在夜风中拉起二胡弹起三弦,扭起了秧歌。孩子们穿着溜冰鞋穿梭其间,嬉笑打闹。夜晚在河边散步的人很多,大都是沿河的居民晚饭后出来散步。河两岸的店铺,偶会有歌声飘出,弦歌初上,夜色朦胧,灯火阑珊处,彰显着城市的繁华和美丽。河两岸点上了粉红色的街灯,闪烁着,盘龙江中段是清澈的,灯光映着悄悄流动的河水,旖旎动人。还在两年前,因为昆明城市人口的激增,这一段脏臭不堪,污水横流。2006年6月8日,昆明市政府下决心大力整治盘龙江,从中段开始主要实施截污治污、河道整治等。盘龙江全长26.53公里,沿线共有40多个村庄,排水口316个,其中污水口120个,是昆明市29条入滇河道中最大、最长的河道,每天约有2.5万立方米的混合污水流入盘龙江。

历史发展

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记录说:“到达省会,名雅岐(鸭池,即昆明),系一壮丽的大城。城中有商人和工匠,为杂居之地,有偶像崇拜者、聂斯托利派基督教徒、萨拉森人或回教徒,但偶像崇拜者人数最多。本地米麦生产甚丰……”从马可·波罗的记录中不难看出,昆明曾经那样繁华。昆明在元代的繁华和鼎盛跟这条河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这条水上通道保证这座城市跟外界畅通无阻,那么昆明仅仅算得上是一座凡俗而干涸的内陆城市,一切的繁华和喧嚣对它来说,都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元代

盘龙江在元代以前洪灾泛滥,1274年,元代世祖忽必烈派赛典赤·赡思丁带来一支军队,在迤西、迤东、迤南的交汇处滇池北岸设立云南省府。他们在盘龙江的上游筑松华坝水库,在滇池西南开凿海口泄洪,修筑金汁河、银汁河、疏导玉带河、马料河、宝象河等十余条河道为盘龙江分流,把万顷沼泽荒滩变成了“四围香稻,万顷晴沙”的鱼米之乡。大德桥,云津码头一带于是集中了大量的船舶、驮马和其他运输工具。这种繁荣一直持续到明清民国时代。

明代

明朝洪武年间,筑昆明城时,镇守云南的大将沐英特地请来的风水大师汪海曾预言:五百年后云南胜江南。这样,为了“胜江南”,昆明人首先改造滇池。1273年,三千昆明人苦干三年,凿开滇池海口,筑石龙坝,开始了征服滇池水患的壮举。到了明清两朝,随着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先后大规模浚修海口、疏通河道、建闸筑坝达18次之多。

旅游资源

八大河

盘龙江横贯整个昆明坝子,千百年来流淌不息,孕育了异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盘龙江文化。盘龙江自松华坝水库流出,将要流到昆明市区的小菜园立交桥至北河埂一段,旧时叫八大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八大河是昆明学生们春夏的好去处。盘龙江流到此处,来了一个S形的大转弯,在这个大转弯里,就是那个年代昆明青少年学子们的水上天堂。

云南大学、民族学院、昆明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冶金工校、昆明地质学校、昆卅中、昆七中的师生以及附近一些小学校高年级的学生和教师,都把八大河视为天然的游泳馆,那个时代的盘龙江水,清澈见底,盘龙江上的船家和盘龙江沿岸居民的生活、饮用水,都是取自江中之水。

八大河边是纤陌纵横的农田和树林,岸柳成行,春夏之季,这里人潮涌动,岸上、水中,全是攒动的人头。深水处,是游泳高手劈波斩浪、逆流奋进、一展身手的好地方。浅水里是初初下水,玩着“狗刨”和洗着“杵地澡”的男孩儿和女孩儿。跨河而过的铁路大桥上,站着一排排得跳水健儿,听到远方越来越近的火车汽笛声和列车前进的轰鸣声,一个手势,十几条身影齐刷刷地一起从桥上跃起,落入水中,列车在瞬间拖着长长的汽笛和轰鸣从桥上飞驰而过!他们玩的就是这份刺激和惊险!把肚皮露在水面上,仰面朝天,躺在水中,一动不动,懒懒地顺江下漂,接受母亲河的抚慰,蓝天、白云、岸柳、农田、村舍从自己眼前后退,尽享自然之美,这是八大河中的又一番玩法和乐趣!“旱鸭子”们在岸边帮水中的好友、同学守着衣服,乐滋滋地观览着水中的无限情趣!

盘龙江亲水景观(规划中)

盘龙江的现状和40年前苏黎世的利马河相似,苏黎世专家设计的盘龙江规划方案中就有苏黎世利马河的风格。盘

龙江沿线景观规划方案的设计,交给了利马河景观的设计者——苏黎世AST公司。据苏黎世规划局项目经理、规划师马丽娅·阿斯特略慕女士介绍,盘龙江的规划设计方案,一是立足于盘龙江是昆明的中轴线,规划设计的盘龙江将考虑“慢交通”,盘龙江将成为贯通南北的纽带,人们可以在盘龙江沿线漫步、休闲、唱歌;二是盘龙江的绿地建设将整体相连,这样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并尽可能地将绿地辐射到各条线上。她说,规划后的盘龙江,全线都会很美,将成为昆明最显著的标志。昆明盘龙江从起点松华坝到入滇池口,全长29公里。在完成了全线整体上的概念性规划后,设计师又抽出全线10个点作为公园来规划,其中北段有3个公园,中段有4个公园,南段3个公园。北段较为开敞,这里集中了市民钓鱼等亲水活动,北段的盘龙江因此设计了鱼塘公园等项目;中段是人流量大的区域,这里的设计,将保留绿树,同时将把河堤放低,可以让人们更靠近水面。南段的设计,则突出湿地公园的特点。

设计方案中一个面积最大的绿地公园,是盘龙江边南太桥段,这也是盘龙江全线的中段,同时也是东风广场所在。规划方案中的这一段,将连接起现在的三块绿地,做成一个绿色森林公园。三片绿地包括东风路北边的震庄迎宾馆绿地、东风路南侧的东风广场绿地、文化宫南侧的绿地。中央公园将成为春城的地标。

相关文化

《盘龙江水利图说》

元朝以后,昆明城已初具规模,但滇池水患频繁。元初虽经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规划水利,筑松花坝水闸,分流盘龙江入金汁河,但因滇池水汇多河,系脉复杂,闸坝失修,因此仅治标而未能治本,水患并未杜绝。从公元1324年(元泰定之年)至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在这段时间中,仍多次发大水,河水往往冒城垣,荡民宅,造成昆明城郊的严重水灾。清朝初年,由于昆明六河的年久失修,不仅在降雨量过多的年份洪涝为患,即使在干旱年份,也因各自为阵,纷纷筑坝抢水,一旦坝倒,泥沙石块淤塞河道,一遇大水,上游河水无处宣泄,便泛滥成灾。孙髯翁深感盘龙江水患对昆明百姓的巨大危害,便经过“穷岁月之跋涉”,进行实地考察,参阅了大量的地理历史资料,最后完成了他的水利著作《盘龙江水利图说》。

这本《图说》成书以后,未经刊刻,现存只有一本道光年间的抄本,而且只有说而无图。从内容上看,不仅较详细地弄明白了盘龙江的来龙去脉,叙述了这条江发源于嵩明州的邵甸,曲逝迂逦,经松华,渡云津,经双龙,过南坝,向南注入滇池。并且对盘龙江的东西两大支流,也作了详实的考察,指出滇池水患频繁的原因,是由于江势北高南下,每骤雨而水便发,若遇积雨,立见沸腾,甚至水入人家,坏垣破壁,便昆明街头出现“老少男女,失所飘零,负携巷哭,寄栖箫寺”的悲惨景象。鉴于这种情况,孙髯翁提出了根治盘龙江的五条措施:一是“疏壅畅流”,主张对每段河道,组织当地百姓深挖,铲平滩阻,具体规定要挖宽一丈,挖深4—5尺,分段包干,完不成任务或不合规定要求者予以深究,并给予处罚,同时要建立岁修制度;二是“分势防溢”,建议在要害地段修建泻水闸及涵洞,使“环城一水,七脉分流”,有节制地泻入滇池,以减少水势;三是“闭引水为害”,坚决制止盲目堵坝蓄水,并注意防止堤坝倾倒淤塞,着力疏挖龙须河和兰花沟等河道,使其免遭积雨而不致酿成大患;四是“改一水,锁群流”,力主查明昆明六河(盘龙江、银汁河、白沙河、宝象河、马料河、海源河)形势,通过彻底根治盘龙江,而对六河河水流量加以人工控制;五是“因时得所”,认为兴修水利,根治水患,施工要抓紧水涸季节和农闲时进行,工程要讲求实效和质量,因此必须引导得宜,布置有方,既不伤农,又见成效。

在清朝道光年间,昆明人林松从他的朋友家中见到流传极稀的《盘龙江水利图说》的抄本,阅读之后,认为:“至源至委,对利之所在,害之所积,言之最详,以及疏之所方,导之何水,靡不筹之最当。”这样的客观评价是极为公允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的确,像孙髯翁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不仅“无心于仕途功名”,“傲然不群”,并且还能关心他所居城市的水患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从而提出防治措施,这在当时来说,实在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这位才华横溢,以题咏大观楼闻名于后世的诗人,虽然已过世200多年,但“长联犹在壁”,《盘龙江水利图说》的专著,也还幸存人间,这对我们今天规划滇池水利排灌系统,改善滇池周边生态环境,对滇池进行生态恢复和保护,仍可取到借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