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眼镜蛇(拉丁学名:Naja kaouthia),又名单眼镜蛇,是一种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时常将体前半身竖起,颈部平扁扩大做攻击状,此时背部显示单圈“眼镜”状。也是它的名字“单眼镜蛇”的由来。孟加拉眼镜蛇蛇体一般长1.5m左右,与别的眼镜蛇一样,颈部也会膨胀,蛇身可直立起来。孟加拉眼镜蛇有剧毒,属混合型毒素,被咬后会出现痛楚及肿胀,严重的可致死亡。爬行动物无危陆生动物肉食性

中文名

孟加拉眼镜蛇

别名

泰万

孟加拉眼镜蛇

有鳞目

动物界

眼镜蛇科

脊索动物门

爬行纲

眼镜蛇属

体长

约1.5米

分布区域

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

拉丁学名

Naja kaouthia

亚科

眼镜蛇亚科

体征

头呈椭圆形,颈能扩扁;体全长 孟加拉眼镜蛇 孟加拉眼镜蛇(2张) 570—992mm,尾长103—

食性

肉食性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保护级别

无危

外文名

MonacleCobra

形态特征

孟加拉眼镜蛇

孟加拉眼镜蛇体较粗大。头呈椭圆形,颈能扩扁;体全长570—992mm,尾长103—157mm,最大体长可达2000mm。体色暗褐色或灰褐色,腹面黄白色。无颊鳞;眶前鳞1枚,眶后鳞3(2)枚;颞鳞2枚+3枚;上唇鳞7(2—2—3)枚。背鳞平滑,斜行排列,背鳞27—21—19行;腹鳞181—194枚;肛鳞完整;尾下鳞46—52对。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孟加拉眼镜蛇印度眼镜蛇中华眼镜蛇
外观

体长约1.5米-约1.5~2米
分布区域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要分布于印度大陆、除了印度东北大陆、另外亦散布于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以及孟加拉国等地区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湖南省等地
食性肉食性肉食性肉食性
眼镜蛇科眼镜蛇科眼镜蛇科
展开表格

生活习性

生活于平原、丘陵及山区、常见于矮树林、灌丛、竹林、坟堆、农耕地、溪沟、杂草丛中。性凶猛,攻击性强。广食性,以鼠类、蛙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卵生,垂直分布于海拔450—1600m处。

生长繁殖

孟加拉眼镜蛇为卵生。雌性孟加拉眼镜蛇繁殖期6—8月,每次产卵10—18枚,自然孵化,亲蛇在其附近守护,孵化期约50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南宁、上思、防城港、田林等地,四川南部等。

印度东北、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柬埔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半岛)、缅甸、尼泊尔、泰国、越南。

种群现状

截至2007年,据越南红皮书数据显示,孟加拉眼镜蛇数量下降了50%。

截至2009年,由于过度捕捉,中国境内的孟加拉眼镜蛇在十年间数量下降了30%。

保护级别

IUCN保护级别:LC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国际二级保护动物;

毒素毒性

孟加拉眼镜蛇的毒素含有强烈的神经毒素及细胞毒素。被咬后会出现痛楚及肿胀,严重的也会死亡。

医药用途

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毒腺分泌的毒液、胆、蜕下的表皮膜。

带骨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止痛;用治风湿痹痛、中风瘫痪、半身不遂、小儿麻痹。

蛇毒:活血,强烈镇痛;用治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关节痛、晚期癌肿痛、麻风、神经痛、小儿麻痹后遗症及椎体外神经麻痹。

蛇胆:清肺凉肝,行气化痰,祛风除湿,清肝明目,平肝息风,解毒;用治肺热咳嗽、痰喘、百日咳、惊痫、目赤昏糊、痔疮红肿、皮肤热毒、痤疮。

蛇蜕:祛风定惊,解毒退翳,消肿杀虫;用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翳障、喉痹、疗肿、皮肤瘙痒。

人工饲养

饲养箱

选用整理最简单合适,木质爬箱观赏更佳,但是见水容易发霉。一定要锁好,防止脱逃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眼镜蛇属夜行性蛇,昼伏夜出。躲避能使蛇白天安定。躲避可以选用塑料花盆改造,也可以购买专业躲避。

冬眠是发情的必要环节。15-17℃冬眠2个月—4个月。太低蛇会死亡。太高蛇会运动。在冬眠前让蛇储藏足够的脂肪才能成功越冬。如果没有繁殖需求,加温蛇会正常吃食,但很多野生蛇生物钟很强。所以冬季加温蛇不吃东西,能量耗尽死亡。购买CH或CB的蛇会迎刃而解。

必备工具

蛇钩、蛇钳、厚手套、眼镜(有个别个体会喷毒)。

温湿

眼镜蛇喜高温,湿度要控制低一点。高温高湿会让蛇产生腐皮病,导致饲养失败。24—30℃时蛇是最活跃的时候。50%的湿度是最合适的湿度。

垫材

木屑报纸干燥的垫材都是合理的选择。但是木屑误食会引起口腔炎,重则死亡。

饲料

饲料多是白鼠,也可以投喂鸡雏和泥鳅。需要注意鸡雏是否干净。食泥鳅后排便味道会相对更大,而且不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