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家协会(简称北京作协)是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的,由北京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协会的英文译名是:BEIJING WRITER’S ASSOCIATION,缩写为BWA。

协会介绍

北京作家协会正式成立于1980年6月。其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北京市文学艺术联合会文学创作组。北京市文联的第一任主席为老舍先生。

1963年2月成立了北京作协筹备委员会,“文革”开始后即停止工作。

1978年9月筹委会重新恢复工作。

1980年6月29日,召开了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制定了协会章程,选举了由47人组成的第一届理事会。诗人阮章竞当选为主席。

1988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召开了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决定将“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更名为“北京作家协会”,选举产生了由39人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小说家兼词作家管桦当选为主席。

1997年5月21日至22日,召开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45人组成的第三届理事会。小说家浩然当选为主席。

2003年9月18日至20日,召开了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由49人组成的第四届理事会。小说家刘恒当选为主席。

北京作协实行驻会副主席负责制,驻会副主席负责安排、组织协会的所有日常工作,作协主席、副主席均为荣誉性职务。北京作协成立后,通过各种文学活动,努力促进北京地区文学创作的繁荣和发展,积极扶持文学新人,不断壮大作家队伍,提倡并组织作家深入社会各个层面的生活,鼓励创作题材、体裁、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使北京的文学创作健康发展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果。自作协成立以来,有数十位作家上百次获得全国性和国际性文学奖,在国内及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978年北京市文联筹备恢复期间,开始组建驻会专业作家队伍。北京作协成立后,驻会专业作家均划归作协管理,他们的工资待遇等同于国家公务人员。至1982年,驻会作家已发展到31人。这一批作家集中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各个时期的优秀代表。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里,他们以自己的文学主张、文学追求、创作成绩、创作经验带动了北京地区文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了新的“北京作家群”。

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作协不再吸收终身制的驻会专业作家,于1986年开始实行合同制专业作家制度和会员创作假制度。“合同制”面向有创作成绩和社会影响、有成熟的创作计划和比较丰富的素材积累的北京作协会员,合同期间作家从作协领取基本生活费,同时每年必须在省市级以上报刊社发表、出版不低于15万字的文学作品,作品稿酬全部归作家自己。自1986年至今,先后有9批42位会员受聘成为合同制专业作家,合同制的建立为作家安心写作提供了保障。合同制与创作假所需的专项奖金,由北京市财政预算中拨给。

1997年,根据国家人事制度的变化,北京作协重新制定了新的合同制专业作家聘任管理办法,大幅度提高了合同作家的生活费。2000年,根据作家的不同需求,又开始实行“一制多元”的聘任方式,有“驻会”、“专职”、“兼职”、“挂职”等多种形式,受到很多优秀的中年、青年作家的欢迎。2004年,北京作家协会经过认真审议,聘任了新一届合同制作家共30人,按签约形式分为驻会、专职、兼职、返聘、特殊、选题6种。

为便于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会员参与会务的积极性,作协分别成立了小说创作委员会、诗歌创作委员会、散文报告文学委员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影视创作委员会、文学评论委员会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委员会。每个委员会均由会员自己选举主任、副主任,自定活动项目,开展活动时作协人员予以协助。

至2006年,作协有驻会专业作家8人,合同制签约作家20余人,会员1011人。

协会章程

北京作家协会章程

一、总则

第一条 北京作家协会(简称北京作协)是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的,由北京作家自愿结合的专业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作家的桥梁和纽带,是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作家协会的团体会员。

本会的英文译名是:Beijing Writers’ Association,缩写为BWA。

第二条 北京作协的宗旨是团结广大作家,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繁荣首都的文学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第三条 本会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在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领导下,按自身的特点开展会务活动。

二、任务

第四条 北京作协对作家负有联络、协调、服务的职责,并努力加强文学队伍的团结,积极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不断壮大文学队伍。

第五条 本会组织并提倡会员学习政治和业务知识,深入生活。鼓励题材、体裁、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多样化,提倡作家积极反映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并通过各项社会活动,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事业服务。

第六条 本会促进并加强与各省、市、自治区作家团体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联系和交流,增进同台、港、澳及海外侨胞中作家团体的联系和往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第七条 本会致力于国际文化交流,扩大友好往来,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和平友谊做出贡献。

第八条 本会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三、会员

第九条 凡在北京生活和工作,发表和出版过一定水平和数量的文学作品、理论、批评、研究著作,从事文学翻译、编辑、教学和组织工作并具有一定成绩,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经专家组审读其作品,理事会审议通过,即为本会会员。

第十条 会员应遵守本会章程,执行本会决议,完成本会交付的工作,向本会汇报创作计划和创作成果,接受本会的业务指导,按期交纳会费。会员在本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参加本会活动及对本会工作监督、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会员有退会的自由。

第十一条 本会会员如严重违反本会章程或因受法律制裁而丧失公民权者,经理事会通过,停止或取消其会籍。

四、组织

第十二条 本协会的权力机构为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理事会代行其职权。理事会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第十三条 理事会选举主席一人、驻会副主席、副主席若干人。理事会设秘书长、副秘书长若干人。由以上人员组成主席团。

第十四条 本会实行驻会副主席负责制,驻会副主席负责日常工作。如驻会副主席调任或退休,即免去“驻会”职务,由继任者接替,仍保留副主席职务至任期届满。

第十五条 本会设名誉主席、副主席和名誉理事。名誉主席、副主席和名誉理事由理事会聘任。

五、其它

第十六条 本会经费来源:国家拨款,会员会费,其他合法收入。

第十七条 本会终止活动需经理事会讨论决定。

第十八条 本章程经会员代表大会通过之后实行。修改权属会员代表大会;解释权属理事会。

入会程序

1、本人提出申请,填写入会申请表。

2、召开北京作协秘书长办公会,审议申请人入会资格。

3、专家评审委员会对申请人的作品进行审读。

4、将专家评审意见提交北京作协理事会,由理事会讨论通过。

活动简录

(1980年--2001年)

1980年

6月29日,在北京大都饭店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与会代表140余人。会上通过了《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恢复活动以来的情况》和《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章程》,选举了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会由47人组成,阮章竞当选为主席。

7月—9月,先后组建诗歌组、儿童文学组、电影戏剧组、小说组、文艺评论组,并召开成立会。确定各组组长晏明(诗歌)、葛翠琳(儿童文学)、绍武(影剧)、林斤澜(小说)、向锦江(评论)。会后各组分别组织了参观、采访、研讨、观摩等活动。

8月25日,组织驻会作家萧军、张志民、古立高、李克,葛翠琳、杲向真、钱小惠等到承德、滦平驻军访问。

12月20日,与劳动人民文化宫合作举办北京市职工短篇小说创作讲习班,学员27人,有300余人旁听。讲习班采取集体听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员完成习作作品30余篇,至次年2月27日结业。

全年共举办各类讲座8次,传达全国性会议内容5次,召开各种研讨会8次,观摩话剧4次,组织参观访问7次。

1981年

1月9日—15日,组织驻会作家雷加、萧军、古立高、林斤澜、刘绍棠、从维熙、刘心武等12人到唐山地区访问,在唐山举行报告会,与300余名业余作者见面座谈,并参观了保存下来的地震残迹和重建的新区新厂。

1月,组织成立民间文学研究组,组长为张紫晨。随即开始民间文艺资料征集工作。

年中,组织驻会作家和工作人员学习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重要文件。

3月24日—28日,在中共中央召开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后,全体驻会作家参加了北京市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并于9月15日—18日、10月4日—6日先后两次组织了“北京作协学习座谈会”。市委文教书记刘导生到会讲话。会上,作协分党组对北京市的文学创作形势做了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成绩是大的,路子是正的,没有出大格的作品,队伍是比较团结的”;同时联系工作实际,讨论通过了《北京作协关于驻会作家的一些规定》和《北京作协关于支持本协会文学刊物的意见》,并决定着手建立驻会作家业务档案。

11月26日—28日,评论组召开“北京市部分作家作品讨论会”,与会作家、评论家共60余人。讨论会评议了母国政、王蒙、刘心武、刘绍棠的作品,同时就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反映新时期的社会矛盾这一中心议题展开讨论。

全年共召开文学创作专题研讨会、作品讨论会、改稿会20次,举办各类讲座6次,组织参观访问7次,观摩会员创作的电影及内部资料片11次,举行专业与业余作家联谊会2次。

1982年

1月19日,与《北京文学》共同举办第一次全体会员参加的“迎春茶话会”。

5月4日—6日,与市文联研究部、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文学室、市文艺学会联合召开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0周年学术讨论会,与会70余人。

5月3日—31日、10月4日—31日,在北戴河中海滩宾馆(中国文联休养基地)先后举办5期文学创作学习班,进行写作、座谈、交流、参观等活动,共80人参加。

7月5日—10日,组织驻会作家集中学习中国文联四届二次全委会精神,重点讨论了文艺形势、深入生活、思想修养三个问题。7月23日,又向全体会员进行传达,并于7月27—31日在密云水库招待所召开会员学习讨论会。50余人参加。

7月15日—9月16日,儿童文学组与北京市少年宫联合举办“暑期儿童文学创作讲座”,共10讲。基本学员30余人,旁听学员每次100至300百余人不等。讲座期间组织作品讨论5次,完成习作40余篇。

国庆节前后,组织驻会作家集中7天时间,学习中共中央12大文件,重点讨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问题。

12月1日—4日,评论组与市文联研究部联合召开第二次“北京市部分作家作品讨论会”,对邓友梅、汪曾祺、林斤澜、陈祖芬的重要作品及其创作道路、艺术风格进行探讨与评论。到会50余人,收到论文16篇。

全年共组织驻会作家集中学习6次,召开各种理论、创作座谈会11次、组织参观访问5次,观摩影、视、话剧14次,举办节日茶话会4次。

1983年

4月,与北京文学联合开办“北京文学讲习所、小说创作班”。招收正式学员200人,旁听学员700人。学期一年,至1984年3月结束。讲课地点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电影院,全年23讲。

5月,调整改革原有的6个业务活动小组,组建了小说创作委员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儿童文学创作委员会、文学评论委员会、电影电视戏剧文学组、外国文学组,各委员会(组)主任分别为:刘绍棠、黎先耀、晏明、韩作黎、向锦江、苏叔阳、乐黛云。

6月,组织作家杨沫、孙幼军、陈染等20余人到烟台,蓬菜驻军基地参观访问。

7月—8月,诗歌散文创作委员会举办“暑期诗歌、散文讲座”,每周日上课,共10余讲,经常听课的学员达700余人。

12月6日—9日,文学评论委员会与小说创作委员会联合召开第三次“北京市作家作品讨论会”,对从维熙、谌容、陈建功、郑万隆的作品创作特色进行评论。

全年组织驻会作家集中学习4次,主要学习《邓小平文选》,座谈“社会主义异化问题”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清除精神污染”问题,并讨论了专业作家体制改革等问题。

全年各创作委员会和小组共组织专题研讨会9次。其中有诗歌的“三个崛起”,小说的”工业题材”、“农村题材”讨论会等。

1984年

3月6日,在民族文化宫举行“萧军文学创作活动五十周年”庆祝会。作协主席阮章竞讲话,副主席雷加主持,周扬、胡风、丁玲、冯牧、周海婴、李德伦、吴晓邦、刘开渠、张权、钟敬文等文艺界300多人出席。陈模代表市文联、刘绍棠代表驻会中青年作家、苏叔阳代表全体会员、张超代表煤炭部发言祝贺。

3月,组织作家杨沫、邓友梅、古立高、赵大年等10人到珠江三角洲及深圳地区参观采访。

5月中、下旬,组织史铁生等10余位中青年作家到延安地区深入生活,并安排史铁生重返插过队的延川县关家庄。

6月4日—7日,小说创作委员会在通县召开“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座谈会,以分析、认识农村正在发生的急剧而深刻的变革为议题,探讨如何写好农村题材的作品。与会60余人,是同类会议中规模最大的一次。

7月中旬,与中国水利学会合作,组织16名会员分别参加了在镜泊湖、南昌、杭州、运城、青岛、昆明、成都、合肥等地的“青少年水利夏令营”为期一个月的活动。

11月,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在密云联合召开座谈会,讨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与文学作品如何写改革的问题。60余人与会,副市长陈昊苏到会讲话。

12月5日—8日,文学评论委员会在通县召开第四次“北京市作家作品讨论会”,对张洁、苏叔阳、陶正的作品及其创作道路进行讨论。50余人到会。

全年共组织深入生活活动7次,100多人次参加;各种专题研讨会近10次。举办了“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征文评奖”活动,《北国草》(从维熙)等26部(篇)作品获奖。

1985年

开始试行“创作假制度”。作协为有详细创作计划的会员向其所属单位代请创作假。全年共有14位会员请了创作假,为期两个月至一年不等,其中10名会员在创作假期间的基本工资由作协从创作基金中给付。(作协从1982年起即为个别会员请过创作假,1983年下半年至1984年底先后为7名会员请了创作假,1984年下半年中共北京市委开始拨给创作基金。)

4月,与市文联研究部联合召开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钟鼓楼》研讨会。

7月,在密云举行郑渊洁、夏有志作品讨论会,为期4天,主要围绕郑渊洁的童话和夏有志的少年小说的创作特色进行评论。到会40余人。

7月,组织会员24人分别参加中国林学会在赣、辽、豫、闽、陕、甘、宁、新、八省区举办的夏令营活动,时间7—15天不等。

9月—11月,经市政府和劳动局安排并出资,组织作家、会员33人分别去内蒙、黑龙江、陕西看望、采访留在当地的北京知青,并为有关领导部门提供了知青生活情况。

12月,根据连续四年召开的“北京作家作品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与市文联研究部共同编辑成《探索者的足迹一北京作家作品评论选》,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并获北京市首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2月23日,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向各区、县、局、总公司党委转发作协于9月拟定上报的《创作假制度试行办法》和《合同制作家试行办法》。

12月24日—27日,在京丰宾馆召开“北京市青年文学创作会议”,全市青年作者100余人参加。雷加代表北京作协作大会报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唐达成、北京市委副书记徐惟诚到会讲话,阮章竞、王蒙、林斤澜、刘绍棠、浩然、刘心武、谌容、陈建功、李陀、韩少华、杨沫先后作大会发言。会议是在充分调查了解青年作者的现状的基础上召开的。

1986年

聘任第一批合同制作家5人,合同期2年,从第二季度开始。全年批准请创作假的会员15人,为期一个月至半年不等。

1月11日,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召开表彰大会,表彰“第二届茅盾文学类”获得者、北京作协驻会作家张洁、刘心武。

5月15日—29日,在东郊第二光学仪器厂招待所举办“第一期文学讲习班”。正式学员25人,多为参加1986年“青创会”的工厂、农村、文化馆的代表。旁听学员30余人,为附近工厂的业余作者。授课共14讲。

6月17日,评论委员会与市文联研究部联合召开谌容小说新作《减去十岁》、《走投无路》讨论会,与会40余人。其中特邀企业家10多人,使讨论会别开生面。

6月19日,评论委员会与市文联研究部联合召开陈建功小说新作《卷毛》讨论会,与会30余人。

6月24日—27日,儿童文学委员会与北京出版社在昌平虎峪联合召开“北京市儿童文学创作会议”,陈模、韩作黎主持,刘厚明传达烟台全国儿童文学创作会议精神。60余人参加,讨论了儿童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6月27日—30日,作协与市文联研究部在昌平虎峪联合主办“新诗潮研讨会”,赵金九,江山主持,在京诗歌理论家和诗人近80人出席。会上探讨了“新诗潮”(俗称”朦胧诗”)的界定、内涵、社会影响、未来趋向等一系列同题,各种观点的代表谢冕、丁力、顾城、刘湛秋、钱光培、牛波等30余人作了发言。会议的影响波及至今。

11月15日—18日,与《十月》杂志社共同举办”城市题材及青年题材创作讨论会”,80余人出席。

12月10日—12日,在昌平召开北京青年文学评论家座谈会,讨论文学批评理论问题和“黑马”现象,并集中探讨了林斤澜“矮凳桥系列”等新作。

全年共组织驻会作家和合同制作家集中学习2次7天。组织作家和会员到三峡葛洲坝、清河毛纺厂、外省气象夏令营深入生活,60余人参加。举办其它作品讨论会、座谈会、读书班等7次,与北京日报“小苗”副刊合办低幼故事、童话征文,共23篇作品获奖。

1987年

改进合同作家制度,建立合同制作家审议委员会。成员为:阮章竞、雷加、刘绍棠、浩然、陈祖芬、李陀、林斤澜、谢冕、宋?、赵金九、曾韬、郑云鹭、方顺景、陈世崇、高玉琨、吴光华、曹子西,共17人。

2月,各创作委员会增补中青年委员共19人。

3月18日—21日,组织党员驻会作家和合同制作家在门头沟集中学习中共中央有关文件,讨论“开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问题。

5月28日,与北京晚报、和平出版社、日化三厂联合举办的“奥琪杯”微型报告文学征文活动举行发奖大会,8000多件来稿中有18件作品获奖,46件发表在北京晚报副刊上。

6月3日,与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日报文艺部联合召开浩然长篇小说新作《苍生》讨论会,作家、评论家、编辑、记者60余人到会。

6月2日—13日,组织尹世霖、夏有志、何玉锁、殷之光等5人赴大兴安岭火灾区采访。返京后多次举行报告会,并发表相关作品。

6月4日—11日,组织年轻会员6人骑自行车到河北雾灵山自然保护区调查采访。

6月中旬—7月初,组织中杰英、韩蔼丽、陶正等14人到湖北襄樊、荆门“三线”工厂深入生活,为当地业余作者讲课辅导。

10月,组织雷加、理由、陈祖芬、毛志成、李功达等作家撰写的歌颂改革中先进人物的报告文学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10月27日—29日,在八大处饭店召开“新诗走向研讨会”,老中青各个流派、各种观点的诗人、诗评家60余人与会,探讨诗歌发展的现状与趋向。会后文艺报辟专版刊发了有代表性的论文和发言,在全国又一次引起关注。

11月23—26日,组织驻会作家集中学习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上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市委副书记徐惟诚到会。

全年组织会员到留民营、玉甫上营村、测绘夏令营参观采访,100余人参加。还召开了会员作品及其它专题讨论会10余次。

1988年

与北京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文学创作函授班,为期一年,招收学员400名。以面授、函授相结合的方式,对学员进行创作上的具体辅导。一年内举办面授12次,参加学员300多人次。不少学员的作品在《北京文学》上发表,有两篇被《小说选刊》选载。

为“以文补文”,筹办文艺联谊中心。下半年在虎坊桥工人俱乐部开始正式营业。开业后作协及文联其它协会在此处举办了十几次活动。

经合同制作家评审委员会审议通过,聘任第二批合同制作家8人。

2月29日,与市民政局、市残联联合举办作家、残疾人联欢会。年中,又约请20余名会员撰写反映残疾人生活的报告文学20余篇,与民政局、残联共同编辑成书。

6月21日,与《十月》杂志联合召开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讨论会。9月13日,又与《当代》杂志联合召开霍达的报告文学《国殇》讨论会。

9月24日(农历8月14日)晚,在颐和园昆明湖上举行庆中秋赏月诗会。近百名来自首都和台湾的诗人、作家欢聚一堂,吟诗唱歌。王蒙、陈昊苏、阮章竞、晏明等20多位老中青诗人即席赋诗,台湾《人间》杂志的韩嘉玲代表同伴献辞献歌。

11月8日,组织北京诗人和诗歌理论家与台湾诗人、诗论家罗门,《台北评论》主编林耀德就诗歌创作和理论问题进行座谈,谢冕、晏明、蓝棣之、吴思敬、林莽等10余人出席。

11月30日—12月3日,在北京田园庄饭店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人数122名,出席会议99名。会上通过了第一届理事会的会务工作报告和章程修改草案,决定将协会名称由“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改为“北京作家协会”;选举产生了由39人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管桦当选为主席。市委副书记汪家? 副市长何鲁丽分别在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讲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唐达成、文化部部长王蒙先后到会讲话、看望。

年内还组织了肖复兴作品讨论会、作家企业家联谊会等活动。

1989年

3月,与作家出版社联合召开张洁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只有一个太阳》讨论会,30余人参加。

4月26日,与组联部联合组织作家、会员参观亚运会工程,50余人参加。

5月15日—19日,儿童文学委员会与《东方少年》杂志联合召开童话创作座谈会,十几位北京童话作家出席。

7月13日—15日,在卧佛寺饭店组织驻会作家、合同制作家和全体工作人员集中学习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文件。

10月,组织会员到京郊东风农场、东郊农场参观,40余人参加。

11月22日—25日,组织驻会作家和合同制作家学习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文件和《邓小平论文艺》。

11月—12月,与北京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邀集陈建功、赵大年、刘恒、王朔、蓝荫海等10余位作家,策划创作电视连续剧《渴望》、《皇城根》、《编辑部的故事》。

全年组织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征文评奖”工作,从推荐上来的340余篇(部)作品中,评选出《苍生》(浩然)、《补天石》(毕淑敏)等40篇(部)获奖作品,35人获责任编辑奖。还与其它单位合作举办了以反映北京解放40周年为题材的“尤美杯”、“奥琪杯”报告文学征文评奖。

年内邀请合同制作家所在单位的领导座谈,沟通情况,听取意见,求得支持。

1990年

一年中结合党员重新登记工作,组织党员驻会作家和合同制作家多次学习有关文件、理论著作,就进一步端正文艺方向、反映时代主旋律和题材多样化、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其间市委副书记王光、宣传部长李志坚参加。

驻会作家骆宾基、杨沫、管桦、阮章竞、雷加、葛翠琳、赵大年先后向亚运会组委会赠送了自己的作品。

5月31日—6月3日,与北京文艺学会、丹东市文联联合在雷加故乡丹东市召开“雷加文学创作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辽宁、丹东的作家、评论家、有关领导50余人出席。会上12人宣读了专题论文,5人即席发言。会后组织参观了雷加在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厂长的丹东造纸厂,鸭绿江大桥和大东港。

8月6日—8日,经过民主协商和投票选举选出的六个创作委员会的42名新委员,在怀柔山湖宾馆集中开会商讨工作计划,推举各委员会主任、副主任。新一届主任为:小说:中杰英,散文报告文学:韩少华,诗歌:任洪渊,儿童文学:陈模,影视文学:郑小龙,理论批评:张同吾。

8月,影视文学创作委员会召开国内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研讨会,作家、编导等20人参加。会议对室内剧的结构形式、表现方法、人物塑造、语言运用、悬念设置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探讨。

11月19日—23日,召开“赵大年作品研讨会”,对他新时期以来创作的多种样式的作品进行总体评价。管桦、雷加、张洁、谌容、白崇人、刘锡庆等30余人出席。

12月17日—19日,与《北国风》编辑部联合召开通俗文学创作交流研讨会,探讨通俗文学的界定、特征、历史流变、现存不足、认识误区等问题。会议由曾韬、王葆生共同主持,20余人参加。

12月—91年2月,为培养新人,儿童文学委员会举办“中、小、幼教师作家班”,招收学员150余人,每周日讲课,共13讲。不少学员的作品陆续在报刊发表。

年内组织会员100人次参观了亚运村、通县大镐村。组织了亚运会征文评奖,召开了王梓夫作品讨论会、与台湾诗人简政珍座谈等会议。

2001年

2月27日,为纪念原北京作协主席阮章竞逝世一周年,由北京作协主办,诗刊社、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人民文学出版社协办的“纪念著名诗人阮章竞暨《晚号集》首发式”在中国作协会议室举行,40余人出席会议。

3月7日,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市文联研究部共同举办了青年合同制作家徐坤、赵凝、王芫、丁天作品研讨会。会议由北京作协秘书长李青主持,高洪波、陈浩增、陈世崇、贺绍俊、杨匡汉、陈骏涛、孟繁华、白烨、陈晓明、林为进、李敬泽、胡平、季红真、李洁非、牛玉秋、陈福民等评论家及主办单位负责人出席。北京作协一贯重视扶植青年作家,在第八届合同制作家中,青年作家约占一半。此次为青年合同制作家专门组织研讨会,既是对他们的创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也是激励他们今后有新的飞跃。

3月21日,与北京少儿社联合主办了“张之路科幻小说新作出版座谈会”。与会者对张之路的科幻长篇小说新作《非法智慧》进行了座谈。大家认为这部小说集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于一身,将会受到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座谈会由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樊发稼、北京作协秘书长李青、北京少儿社副总编赵萌共同主持。束沛德、高洪波、曾镇南、金波、曹文轩、马光复、张美妮、王泉根、孙幼军、星河、金涛、陈世崇、梁倩等作家评论家及责任编辑李玲出席了会议。

4月10--11日,诗歌创作委员会在西山组织召开了本年度诗歌创作座谈会,新老诗人40余人到会,与会者就诗歌的创作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6月,市监狱管理局举办局先进人物报告会,应监管局领导之邀,8位作家前往参加并在会后深入各监狱进行采访。这是两单位第二次合作,作家们创作的作品编辑出版后,受到监管局干警的好评。

6月23--24日,小说创作委员会在平谷县召开本年度创作座谈会,会议由小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马宗启主持,赵大年、中杰英、曾哲、邱华栋、丁天、宁肯、程青、刘孝存、张健、甘铁生、刘树生、星竹、袁一强、曹怀新、刘廷海、柴福善作家及作协领导赵金九、李青、王升山出席了会议。会上增补刘孝存、张健同志为小说创作委员会委员。

8月8日,召开常务理事会,根据中国作协的要求,对出席中国作协六代会的北京作协代表团会员代表和第七届中国作协全委候选人的选举办法做出具体安排:1、会员代表人选首先在北京作协所管辖的中国作协会员中以信选的方式推荐产生34名候选人,再由北京作协理事会进行无记名差额投票选举,确定30名正式代表。2、全委候选人由作协常务理事会向理事会推荐,由理事会进行等额投票选举,确定10名正式候选人。

8月13—23日,组织合同制作家前往甘肃兰州,沿古丝绸之路到敦煌,进行考察采风交流活动。徐坤、曾哲、邱华栋、星河、赵凝、程青、袁一强、曹怀新等合同制作家和作协领导陈世崇、李青、王升山参加了此次活动。

10月19—25日,组织合同制作家和会员到浙江鲁迅故乡绍兴、茅盾故乡乌镇及杭州等地采风,开展“寻访文学大师”的首次活动。这是继北京作协“革命圣地采风”系列活动后的又一项专题采风活动,20余人参加。

12月12日,北京市委书记贾庆林、副书记龙新民等同志在市委第二会议室接见了出席中国作协第六次作代会的北京作协代表团全体代表。

12月18日—22日,中国作协第六次代表大会在京丰宾馆召开,北京作协代表团共49人,代表315名北京属地的中国作协会员参加了这次大会。

历年奖项

(截至2006年)

茅盾文学奖

张 洁 《沉重的翅膀》(第二届、1982—1984年)

《无字》(第六届、1999—2002年)

刘心武 《钟鼓搂》(第二届、1982—1984年)

凌 力 《少年天子》(第三届、1985—1988年)

霍 达 《穆斯林的葬礼》(第三届、1985—1988年)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王 蒙 《蝴蝶》(第一届一等奖、1977—1980年)

《相见时难》(第二届、1981—1982年)

邓友梅 《追赶队伍的女兵们》(第一届,1977—1980年)

《那五》(第二届、1981—1982年)

《烟壶》(第三届、1983—1984年)

从维熙 《大墙下的红玉兰》(第一届,1977—1980年)

《远去的白帆》(第二届、1981—1982年)

《风泪眼》(第四届、1985—1986年)

刘绍棠 《蒲柳人家》(第一届、1977—1980年)

湛 容 《人到中年》(第一届一等奖、1977—1980年)

《太子村的秘密》(第二届、1981—1982年)

《懒得离婚》(第五届、1987—1988年)

张 洁 《祖母绿》(第三届、1983—1984年)

张承志 《黑骏马》(第二届、1981—1982年)

《北方的河》(第三届、1983.一1984年)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第四届、1985—1986年)

霍 达 《红尘》(第四届、1985—1986年)

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 蒙 《最宝贵的》(1978年)

《悠悠寸草心》(1979年)

《春之声》(1980年)

邓友梅 《我们的军长》(1978年)

《话说陶然亭》(1979年)

刘心武 《班主任》(1978年)

《我爱每一片绿叶》(1979年)

张 洁 《从森林里来的孩子》(1978年)

《谁生活得更美好》(1979年)

《条件尚未成熟》(1983年)

李 陀 《愿你听到这支歌》(1978年)

陈建功 《丹凤眼》(1980年)

《飘逝的花头巾》(1981年)

刘绍棠 《蛾眉》(1981年)

刘厚明 《黑箭》(1981年)

林斤澜 《头像》(1981年)

谌 容 《减去十岁》(第八届、1985—1986年)

张承志 《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1978年)

中杰英 《罗浮山血泪祭》(1979年)

母国政 《我们家的炊事员》(1979年)

刘锦云 《笨人工老大》(1980年、与王毅合作)

汪曾旗 《大淖记事》(1981年)

史铁生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1983年)

《奶奶的星星》(1984年)

陶 正 《逍遥之乐》(1983年)

苏叔阳 《生死之同》(1984年)

刘 恒 《狗日的粮食》(第八届、1985—1986年)

鲁迅文学奖

刘 恒 《天知地知》(首届优秀中篇小说、1995—1996年)

史铁生 《老屋小记》(首届优秀短篇小说、1995—1996年)

《病隙碎笔》(第三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1999年—2002年)

雷 加 《半月随笔二集》(首届优秀散文杂文荣誉奖、1995—1996年)

衣向东 《吹满风的山谷》(第二届中篇小说奖、1997—2001年)

刘庆邦 《鞋》(第二届短篇小说奖、1997—2001年)

徐 坤 《厨房》(第二届短篇小说奖、1997—2001年)

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陈祖芬 《祖国高于一切》(第一届、1977—1980年)

《共产党人》(第二届、1981—1982年)

《催人复苏的事业》(第三届、1983—1984年)

《理论狂人》(第四届、1985—1986年)

《孔雀西南飞》(第五届、1990—1991年)

理 由 《中年颂》(第一届、1977—1980年)

《扬眉剑出鞘》(第一届、1977—1980年)

《希望在人同》(第二届、1981—1982年)

《南方大厦》(第三届、1983—1984年)

《倾斜的足球场》(第四届、1985—1986年)

韩少华 《勇士:历史的新时期需要你》(第一届、1977—1980年)

《继母》(第二届、1981—1982年)

肖复兴 《海河边的一阎小屋》(第二届、1981—1982年)

《生当作人杰》(第三届、1983—11984年)

沙 青 《北京失去平衡》(第四届、1985—1986年)

霍 达 《万家忧乐》(第四届、1985—1986年)

全国优秀新诗(集)奖

张志民 《祖国,我对你说》(第一届、1979—1982年)

《今情,往情》(第二届、1983—1984年)

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杂文(集)奖

廖沫沙 《廖沫沙文集第二卷》(荣誉奖,1989年评)

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

(1954—1979年):

刘厚明 《小雁齐飞》(剧本、一等奖、1954—1979年)

阮章竞 《金色的海螺》(童话诗、一等奖、1954—1979年)

果向真 《小胖和小松》(小说、一等奖、1954—1979年)

葛翠林 《野葡萄》(童话、一等奖、1954—1979年)

管 桦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歌词、一等奖、1954—1979年)

孙幼军 《小布头奇遇记》(童话、一等奖、1954—1979年)

金 波 《在老师身边》(歌词,一等奖、1954—1979年)

郑文光 《飞向人马座》(科学文艺、一等奖、1954—1979年)

浩 然 《大肚子蝈蝈》(小说、二筹奖、1954—1979年)

陈 模 《奇花》(小说、二等奖、1954—1979年)

罗辰生 《吃拖拉机的故事》(小说、二等奖、1954—1979年)

刘心武 《看不见的朋友》(小说、三筹奖、1954—1979年)

宋 泛 《永路和他的小叫驴》(小说、三筹奖、1954—1979年)

梁 泊 《日历》(小说、三等奖、1954—1979年)

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刘心武 《我可不怕十三岁》(第一届、1980—1985年)

刘厚明 《阿城的龟》(第一届、1980—1985年)

葛翠琳 《翻跟头的小木偶》(第一届、1980—1985年)

《会唱歌的画像》(第三届、1992—1994年)

孙幼军 《小狗的小房子》(第一届、1980—1985年)

《怪老头》(第二届、1986—1991年)

《啼哩呼啥历险记》(第四届、1995—1997年)

张之路 《第三军团》(第二届、1986—1991年)

《有老鼠牌铅笔吗》(第三届、1992—1994年)

《我和我的影子》(第四届、1995—1997年)

金 波 《春的消息(组诗)》(第一届、1980—1985年)

《我和你之间》(第二届、1986—1991年)

《林中月夜》(第三届、1992—1994年)

《乌丢丢的奇遇》(第六届、2001—2003年)

罗辰生 《白脖儿》(第一届、1980—1985年)

《下世纪的公民们》(第二届、1986—1991年)

郑文光 《种翼》(第一届、1980—1985年)

郑渊洁 《开直升飞机的小老鼠》(第一届、1980—1985年

曹文轩 《再见了,我的星星》(第一届、1980—1985年)

《山羊不吃天堂草》(第二届、1986—1991年)

《草房子》(第四届、1995—1997年)

《细米》(第六届、2001—2003年)

樊发稼 《小娃娃的歌》(第一届、1980—1985年)

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星 河 《漫画科学史探险》(1996年,第六届,少儿图书,与人合作)

霍 达 《补天裂》(1997年,第七届,长篇小说)

杨 鹏 《地球保卫战》(1997年,第七届,少儿图书)

《漫画金头脑》(2001年,第八届,少儿图书)

刘 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2001年,第八届,电视剧编剧)

衣向东 《吹满风的山谷》(2001年,第八届,电视剧,编剧)

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

(国家民委和中国作协主办,全国性奖):

张承志 《一册山河》(第七届、散文集,2002年)

郭雪波 《大漠狼孩》(第七届、长篇小说,2002年)

庄重文文学奖

(青年文学奖):

徐 坤 第九届

邱华栋 第十届

中国人口文化奖

(中央七部委主办,全国性奖):

毕淑敏 《红处方》(1999年、长篇小说、一等奖)

《心灵7游戏》(2004年、第十二届、散文组、银奖)

王梓夫 《红河东去》(1999年、第七届、广播剧)

赵 凝 《大家》(2001年、中篇小说、三等奖)

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

星 河 《潮啸如枪》(1999年,二等奖,中篇科幻小说)

国家图书奖

杨 鹏 《漫画金头脑》(第五届、少儿图书、2001年)

张 洁 《无字》(第六届、长篇小说、2003年)

首届全国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

刘 恒 《老卫种树》(首届、报告文学、2003年)

郭雪波 《大漠狼孩》(首届、长篇小说、2003年)

北京市文学艺术奖

毕淑敏 《红处方》(第一届、长篇小说、1998年)

刘 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第一届、中篇小说、1998年)

史铁生 《老屋小记》(第一届、短篇小说、1998年)

凌 力 《梦断关河》(第二届、长篇小说、2000年)

曹文轩 《红瓦》(第二届、长篇小说、2000年)

衣向东 《吹满风的山谷》(第二届、中篇小说、2000年)

张 洁 《无字》(第三届、长篇小说、2002年)

曾 哲 《一年级二年级》(第三届、中篇小说、2002年)

刘庆邦 《到城里去》(第四届、中篇小说、2004年)

毕淑敏 《女工》(第四届、中篇小说、2004年)

周大新 《湖光山色》(第五届、长篇小说、2006年)

刘庆邦 《红煤》(第五届、长篇小说、2006年)

曾 哲 《帕米尔案件》(第五届、中篇小说、2006年)

老舍文学奖

凌 力 《梦断关河》(第一届、长篇小说,2001年)

刘 恒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第一届、中篇小说,2001年)

张 洁 《无字》(第二届、长篇小说,2002年)

宁 肯 《蒙面之城》(第二届、长篇小说,2002年)

刘庆邦 《神木》(第二届、中篇小说,2002年)

曾 哲 《一年级二年级》(第二届、中篇小说,2002年)

衣向东 《初三初四看月亮》(第二届、中篇小说,2002年)

阎连科 《受活》(第三届、长篇小说,2005年)

曾 哲 《香歌潭》(第三届、中篇小说,2005年)

程 青 《十周岁》(第三届、中篇小说,2005年)

冰心文学奖

星 河 《漫画中国科技史》(卡通、2册、1999年度)

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凌 力 《梦断关河》(首届、新时期至2000年6月)

郭沫若散文奖

毛志成 《别处死那匹马》(首届、2001—2003年)

谢 冕 《这城市已融入我的生命》(首届、2001—2003年)

祝 勇 《旧宫殿》(首届、2001—2003年)

韩小蕙 《光明日报》(首届、2001—2003年)

周晓枫 《你的身体是个仙境》(首届、2001—2003年)

国际性儿童文学奖

葛翠林 《寻找野葡萄》(1986年慕尼黑电视节二等奖)

《野葡萄》(1988年瑞士国际儿童书籍优秀作品奖)

孙幼军 童话(1991年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金 波 儿童诗歌(1992年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张之路 少儿小说(1993年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

《第三军团》(国际青少年联盟(ibb1)优秀作家奖)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

谢 冕 《论中国新诗》(第二届、一等奖、2002年)

任洪渊 《重新发现汉语》(第四届、一等奖、2003年)

陶东风 《审美化、生活方式与消费文化批判》(第三届、一等奖、2003年)

孟繁华 《重新发现的乡村历史--世纪初长篇小说中乡村文化的多重性》(第五届、二等奖、2005年)

贺绍俊 《重构宏大叙事》(第五届、三等奖、2005年)

全国及国际性影视剧创作奖

刘厚明 《绿色钱包》(电影剧本、文化部剧本创作奖、1981年)

李 陀 《李四光》(与张暖忻合作编剧、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79年)

《沙鸥》(与张暖忻合作编剧、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年)

谌 容 《人到中年》(编剧、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82年)

中杰英 《灰色王国的黎明》(文化部评全国优秀话剧剧本奖、1980—1981年)

《山河交响乐》(电影剧本、第二届“夏衍电影文学奖”、1997—1998年)

刘 恒 《本命年》(编剧、1990年电影“百花奖”、第40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菊豆》(编剧、广电部新中国成立40周年剧本征文二等奖、1990年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1991年西班牙第35届瓦亚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1990年)

《秋菊打官司》(改编、首届长春国际电影节金杯奖、1992年第49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92年)

《四十不惑》(改编、第45届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影评奖、1992年)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最佳编剧、第1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2000年)

《张思德》(编剧、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2005年)

刘庆邦 《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柏林电影节银熊奖、2003年美国独立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2003年)

邹静之 《五月槐花香》(电视剧本第24届中国电视飞天奖最佳编剧奖、2004年)

孙幼军 《小贝流浪记》(最佳编剧、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