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花鼓俗称花鼓子,是一种流传在宜昌市域秭归、兴山、宜昌等县的古老的传统舞蹈之一,是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据老艺人祖辈相传推断,至少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从“一周二岁打花鼓,打到九州十三府”的台词唱腔来看也说明了它源远流长。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限于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这种传统文化习俗后来逐渐进入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民间操办红白喜事也打起花鼓子来。

中文名

地花鼓

别名

花鼓子

性质

民间舞蹈

地区

宜昌市

表演形式

地花鼓

地花鼓多为两人表演,一旦一丑(扮成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

旦角

自古来是男扮女装,后才发展为男扮男,女扮女;也有四、六、八人花鼓,男女成双。表演时丑执行折扇,旦执绸巾,不扮演人物,无情节贯穿,有小鼓、阴锣、大钵、马锣等击乐伴奏。锣鼓声中先由丑角出场,手持折扇,咏罢介词(登场诗),接着与锣鼓班子搭白,与观众交流,插科打诨,有固定的台词,也有即兴创作的,然后请出旦角边唱边舞。

丑角

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

表演内容

地花鼓表演的内容大多是劳动和爱情生活,如“数花”、“探郎”、“奴在闺房闷沉沉”、“十二个月”、“五更”、“十爱”等,也有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如“乌鱼招亲”、“玉堂春”、“一出宝台面朝东”、“一进门来把脚跌”等,有的内容是恭贺、祝福之词,这类大多是即兴创作。

舞蹈风格

地花鼓舞蹈动作新颖,节奏明朗,动态优美,舞蹈性强,有固定的步伐和造型。特点是下沉、扣胸、稍曲膝、扭腰、晃肩、绕扇花等。无论调度和造型,旦、丑角都相距很近,来往舞时“背靠背,面对面”,不能超过一条板凳的长度,所以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堂屋、稻场、屋场、阶檐均可演出。

音乐唱腔

地花鼓音乐唱腔多采用

民歌

小调,没有固定的曲牌,因而造成唱腔自由化的特点,加上各地艺人把自己熟悉的民歌小调大量渗入使用,又使地花鼓更为生动丰富,结构完整。各地的地花鼓虽同出一源,但风格特色各有差异,有代表性的如秭归三闾花鼓子、茅坪建东花鼓、两河跳花鼓、新滩琵琶丝弦、兴山南阳地花鼓、榛子地

花鼓

、古夫地花鼓、高桥地花鼓和宜昌平善坝地花鼓、莲沱地花鼓等。

南县

南县“地花鼓”起源于清代嘉庆初年,是南县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从民间山歌、小调和劳动号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以其朴实粗犷的动作、活泼自然的表演、巴酽的生活气息、独特的艺术风格,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湖南的长沙花鼓戏就是在这种地花鼓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南县“地花鼓”的启蒙期是对子地花鼓。一丑一旦(丑、旦都是男人装扮的)持扇持绢,同歌同舞,配有锣鼓唢呐,欢娱在屋场乃至渔舟之上。它的发展期为清代嘉庆年间,当时,南县北河口、牧鹿湖等乡镇马戏团盛行,后与对子地花鼓揉合,演变出了一种新的民间艺术形式,即竹马地花鼓。清代道光年间,境内垸落雏成移民纷至沓来,闹元宵、庆中秋加围龙与之吻合,便把南县“地花鼓”推向了兴旺时期。解放后,欢庆土改和合作化人民公社成立的庆典,把地花鼓推向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十年文革,地花鼓亦戴上了封资修的帽子,走过了冷落沉寂禁锢的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

南县“地花鼓”有“对子地花鼓”、“竹马地花鼓”、“围龙地花鼓”三种形式。“对子地花鼓”也称“单花鼓”,两男妆扮一旦一丑。丑角以系红巾或戴草帽蒂子、砣帽、酒蒂子为头饰,身着一套浅蓝色或黄色、黑色服装,手拿芭蕉扇、纸扇、绸扇为道具,在两眼和鼻子上划三道白粉,看起来像个“小”字,故称小花脸。旦角以顶绸帕、系手巾、扮仙头、巴巴头插红、黄色饰物,身着一套用被面做的红色的彩衣彩裤或彩衣彩裙,手拿丝织红绸、酒杯为道具。二人载歌载舞,按“十二月望郎”、“拖板凳”、“十月看姐”、“采茶”、“插花”、“扇子调”、“送财歌”等曲调的词意玩“套子”转“窝子”,特别是用扇子和手帕子来表达人物的情绪与性格。“竹马地花鼓”,一丑一旦的服饰妆扮与歌唱内容、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相同,增加的主人公是位武士,她头戴红色仙头或戴白色礼帽,身穿白色或红色武打衣,手持马鞭,肩背或腰挎铺上各种颜色的竹马,与地花鼓的丑、旦穿插表演,走“8字(有的还配有翻筋头的马夫)绕圈子,玩套子,场面威武,表演细腻。围龙地花鼓,旦、丑的表演程式与对子地花鼓略有不同,进门有送财,出门有辞东,龙头龙尾联接十一节或十三节龙把子,配合地花鼓舞出戏珠、起井、盘柱、顶蝴蝶、睡罗汉等套式,或摆出五谷丰登字样,渲染喜庆和吉祥气氛。早在1929年的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倡红军士兵演唱花鼓调等类游艺活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毛泽东选集》卷四,东北书店1948年版,第565页)。发掘、抢救和保护地花鼓,这对于振兴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