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龙(属名:Omeisaurus)意为“峨嵋蜥蜴”,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晚期(巴通阶到卡洛维阶)的中国。它们的属名来自于峨嵋山,峨嵋龙的化石是在1939年由杨锺健等人在峨嵋山附近的荣县发现,属于沙溪庙组地层。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它体长16-21米,与汤达鸠龙、秦岭龙差不多大,体型在已知774种恐龙中暂排第51位,生活在距今1.56亿年-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高度则为4-7米左右,重量约10-15吨。与其他蜥脚形亚目恐龙一样,峨嵋龙拥有典型的庞大身体与长颈部,头部成楔形,并且是草食性动物,主要以植物为食,包括各种蕨类和树叶。

峨眉龙牙齿巨大,牙齿前端有锯齿。这明显特征表明它是一种植食恐龙。在那个时期,峨眉龙是中国地区最常见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它们喜欢群居,经常把家安在内陆湖的边缘。

中文名

峨眉龙

命名者及年代

young,1939

马门溪龙科

动物界

蜥臀目

恐龙族

蜥脚下目恐龙

分布区域

中国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

拉丁学名

Omeisaurus

性情

温和,警惕

亚目

蜥脚型亚目

拼音

é méi lóng

峨嵋龙属

简介

峨眉龙是一种中型长颈的蜥脚类恐龙,总计发掘有 六个不同的种,分别被命名为:荣县峨眉龙,常守峨眉龙(O. changshouensis)、釜溪峨眉龙,天府峨眉龙、罗泉峨眉龙和帽山峨眉龙(O. maoianus)。其中较天府峨眉龙稍为小型的荣县峨眉龙发掘自荣县,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由杨锺健与camp于1939年共同描述命名的。

峨眉龙

形态特征

如同其他蜥脚下目,峨嵋龙是草食性动物。它们是群中大型蜥脚类恐龙,每个种的体型都有很大的差距,身长大约是介于10到20米之间,高度则为4到7米左右,重量约10到15公吨。与其他蜥脚形亚目恐龙一样,峨嵋龙拥有典型的庞大身体与长颈部,头部成楔形。然而,不像许多蜥脚下目恐龙,峨嵋龙的鼻孔位于鼻部前端,而非头顶。由于后肢较长,其背部最高点位在臀部。

峨嵋龙的颈部长,颈椎数量多达17节,大于蜥脚下目的平均值。脊椎本身长且大。峨嵋龙可能是该时期中国最常见的蜥脚类恐龙。它们可能与沱江龙、重庆龙等草食性恐龙,都是以群体方式生存。

生活习性

峨嵋龙是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一种体形较大的恐龙,体长12 至 14米,高5至7米,头较大,头骨高度为长度的二分之一多。它的颈椎很长,所以脖子显得特别长,最长的颈椎为最长的背椎的3 倍,超过尾巴长度的1.5倍。峨嵋龙前肢较短而粗壮,前肢第一指有爪,后肢第一、二、三趾上也有爪。它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牙齿粗大,前缘有锯齿,以植物为食。峨嵋龙喜群体生活。

主要变种

峨嵋龙的第一个标本在1939年发现,大部分的化石则是在70年代到80年代才出土。目前已有六个种被命名,包含:模式种荣县峨嵋龙(O. junghsiensis)、

长寿峨嵋龙

(O. changshouensis)、

釜溪峨嵋龙

(O. fuxiensis)、

天府峨嵋龙

(O. tianfuensis)、

罗泉峨嵋龙

(O. luoquanensis)以及

毛氏峨眉龙

(O. maoianus)。它们大多是以化石发现地为名。其中以斧溪峨嵋龙最小,只有11米(35呎)长;天府峨嵋龙的颈部最长,长度约达9.1米(30呎),目前只有马门溪龙超过这个数值。在一个化石挖掘地点,发现了一个尾棍,可能属于峨嵋龙,可能当作武器使用。但该化石已证实属于一个体型较大的蜀龙。

国内化石标本

毛氏峨眉龙

毛氏峨眉龙又称井研马门溪恐龙,是考古学家于1995年11月在四川省井研县三江镇彭家寨西山发现的,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三条马门溪龙之一,有“恐龙之父”之称。距今约1亿4千万年的侏罗纪晚期。其骨骼含碳量高达50%,化石 完整度90%以上,是目前发现最完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全长26米,背高近5米,脖子伸直可达12米,有19个颈椎骨,比一般的恐龙多2个,脖子、背部和尾部共有骨头183块。生前的体重约60吨。现于北京自然博物馆。

天府峨嵋龙

化石发现于中国的四川省自贡地区峨嵋山,化石 完整度约70%,由杨钟健与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生活于侏罗纪中期。体长21米,高10米,背高3米生前体重约30吨。是在自贡地区 发现的蜥脚类恐龙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标本存放于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曾展于北京自然 博物馆。

罗泉峨嵋龙

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资中县罗泉乡小河村,化石 完整度约60%,由杨钟健与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体长20米,高10米,背高3米,生前体重约30吨。标本存放于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

荣县峨嵋龙

建设马门溪龙又称荣县峨嵋龙,是四川盆地中最早发现的蜥脚类恐龙,化石发现于中国的四川省自贡市 荣县,化石 完整度约60%,由杨钟健与camp於1936年共同描述命名。体长15米,背高3米,生前体重约20吨。标本存放于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

普贤峨眉龙[1]

重庆云阳恐龙动物群沙溪庙组发现恐龙新种——普贤峨眉龙。其中,“普贤”是种名,归于峨眉龙属。经过复原装架,普贤峨眉龙为一只成年的大型植食性恐龙,体长约为16米,站立时,头离地面高度可达8米以上。峨眉龙属新种在重庆云阳发现,代表峨眉龙属分布范围的扩大,同时丰富了峨嵋龙属的一个类群,对于研究峨眉龙属个体演化发育和迁徙具有重要意义。

化石研究

峨嵋龙一度被分类于鲸龙科,因为曾在同一个尸骨层发现了峨嵋龙化石与一个尾棒化石。这个尾棒化石现在被认为属于一个巨大的蜀龙个体。不过,还是有人认为它应该有个很小的尾锤。斧溪峨嵋龙(O. fuxiensis)有时会与自贡龙产生混淆,这两种恐龙虽然有相同的属名,但其实是来自于不同化石材料。

在1972年,杨钟健、赵喜进的马门溪龙研究中,曾提到了马门溪龙科(Mamenchisauridae)。而在2002年,Wilson建立了峨嵋龙科(Omeisauridae)来取代马门溪龙科,并包含峨嵋龙与马门溪龙两属。但科学文献中极少使用峨嵋龙科/马门溪龙科这名词。有研究认为这两个属的头骨类似盘足龙,应属于盘足龙科。

大众文化

目前可以在自贡市自贡恐龙博物馆与重庆市北碚博物馆看到已架设的峨嵋龙骨骸,两个博物馆都位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