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语系(Buyeo languages)是一种假定存在的语系,“扶余”原本写作“凫夷”。于一世纪到七世纪在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通行,包括高句丽语和百济语,可能日语与此相关连。

白桂思在其著作《高句丽语:日语在大陆上的亲属语言》(2004)中提出高句丽语和日语同源,将这语系称为“日本-高句丽语系(Japanese-Koguryoic languages)”。

中文名

扶余语系

外文名

Buyeo languages

来源

中国东北

包括

高句丽语、百济语、日语

语言假说

高句丽语和日语有关联的提议可以追溯到日本人新村出(1876—1967)于1916年的观察,他认为高句丽语的固有词三、五、七、十与日语的固有词三、五、七、十读音相似。这一假说提出,日语是古代分布于古代韩国上的扶余-高句丽文化、满洲南部和辽东所说的绝种语言的亲属。

最好的证明是高句丽语,百济和扶余的扶余语言也被认为是相关的。美国人白桂思已经在高句丽语料库中建立了约140个词条。它们大多发生在地名搭配中,其中许多可能包括语法语素(包括日本属语标记no和日语形容词 - 归因语素-sa的同源),其中一些可能会显示语法关系。他认为,高句丽语料库中的大部分语法语素都与日语有关。这个作品被批评为严重的方法论缺陷,例如拒绝中日两国的主流重建,而采用自己的方式。亚历山大·沃文(Alexander Vovin)和太秀熙(Too Soo Hee)等批评家认为,与日语的关系是由于南朝鲜的早期语言所致,高句丽语与新罗语和朝鲜语更为接近。

语言源流

扶余语系人群很可能源于中国东北一带,然后随着移民从北部移民到朝鲜半岛及日本列岛。

语言分类

虽然扶余语系的分类到现在仍然有争议,但都不外乎以下两种的其中一种,只是具体细节有差异

已消失语言

基于这种假设,有不少人尝试把高句丽语、百济语及现时的日本语系诸语连系在一起(Beckwith 2004):在这种假设的前提下,大和族很可能是从扶余国而来,而扶余人的语言随着地域的分隔,慢慢演变成为高句丽语、百济语及古代的日语。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认为现时的日语仍然可以看到昔日的扶余语的痕迹,而这一段日语及扶余语系的连结最早于1907年为两位日本学者所留意。白桂思(Christopher I.Beckwith)尝试透过约140个含有高句丽词语的地方面来重新构建高句丽语的发音。他发现:高句丽语在文法构词方面与日语相似,例如:genitive -no及attributive -si。白桂思在他的《日本·高句丽语系的民族和早期中国》(TheJapanese-KoguryoicPeoplesandEarlyChina)一文中,阐述了有关高句丽人和日本人之关系的语言学证据。根据这些证据,他提出古代日本人(倭)和高句丽人的共同起源可能是在面向渤海的中国辽西地区的濊貊族;之后这个人群的一支向东越海到达日本,而过了几百年后另一支则向东北迁徙,形成了高句丽人。只有这样才可能解释高句丽语和古代日本语的联系(内容发表于白氏新著:《高句丽语:日语在亚洲大陆的姐妹语言》Koguryo, the Language ofJapan’sContinental Relatives,2004),因此夫余语,高句丽语和日语远古时代很可能属于同源。据俄国籍的韩国问题专家Andrei Lankov介绍,白桂思教授的观点已经被国际上大多数的语言学家所接受。(亚洲时报Asia Times网站2006年9月16日报道)

与此同时白桂思的这一不寻常的观点,遭到了很多的质疑。一些学者认为白桂思对古高句丽语言的处理和分析方法等被认为是错误的。他们质疑前一种假设有关扶余语及日语的连系,并强调有关研究的基础都集中在朝鲜半岛的中部,而那里的语言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扶余诸语。从朝鲜半岛的历史来看,今日汉江流域一带在三国时期一向都是兵家之争的地,所以当地的语言很可能混合了高句丽、百济及新罗三个的影响,不能有效反映高句丽语的原貌。

语言的痕迹

从古代历史文献中,我们大致上可以一窥昔日扶余诸语的点滴:

后汉书/卷85:“挹娄,古肃慎之国,为夫余部族之同胞也。在夫余东北千余里,东滨大海,南与北沃沮接,不知其北所极。土地多山险。人形似夫余,而言语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