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君陵是坐落在平壤东北38公里的江东郡文兴里的一座古墓。南北朝鲜两国当局宣称此墓是朝鲜半岛第一个朝代檀君朝鲜奠基人檀君的陵墓。1993年10月,檀君陵被全面重修。檀君陵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由重建部分,石像和陵墓三部分组成。檀君陵是金字塔型的石陵,高22米,宽50米。墓顶为四方形,入口在陵墓后面,墓室为正方形,各长5.7米,高4.8米,能容10余人。这里有安放着檀君王俭和王后之遗骨的两个棺材。陵台四角有朝鲜虎的石雕和象征檀君古朝鲜琵琶形短剑的剑塔。

中文名

檀君陵

外文名

단군릉

占地面积

1.8平方千米

墓主

檀君

所属国家

朝鲜

作用

陵墓

位置

平壤

建成日期

1993年10月

面积

1.8 km²

概述

建筑特色

檀君陵,门柱是若干雕琢古代门柱结构的立石而成。从改建碑院子沿着宽40米的大型石阶,两旁有8尊大臣、4尊王子雕像。陵墓是四角金字塔般的石陵。陵台长、宽各有50米,高22米。墓顶为四方形,入口在陵墓后面,墓室为正方形,各长5.7米,高4.8米,能容10余人。这里有安放着檀君王和王后之遗骨的两个棺材。陵台四角有朝鲜虎石雕和描写古朝鲜的象征性武器琵琶形短剑的剑塔。由于朝鲜当局禁止外界对檀君陵进行考古研究,加上没有可靠的文献记载,其真实性备受怀疑。

书籍记载

朝鲜民族的民间传说中的始祖与山神。据史料《三国遗事》所云名王俭,是檀君朝鲜的开国国君。据《三国遗事·纪异》之记载,王俭乃帝释桓因之庶子桓雄与熊女栖梧结合而生。

据20世纪小说《桓檀古记》,檀君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建立檀君朝鲜,都平壤,所以平壤有王俭城的别称。高丽僧人一然(1206~1289)在《三国遗事》自注中明确指出:“太白,今妙香山。”《新增东国舆地胜览》指出:“妙香山,在府东一百三十里,一名太伯山。”后世学者也多将太伯山(太白山)视为今妙香山。大约到18世纪末,朝鲜人开始将太白山定位为“白头山”或“长白山”,其代表人物是安鼎福(1712~1791),他在《东史纲目·太伯山考》中根据新罗文人崔志远《上太师侍中状》中关于“高句丽残孽类聚,北依太白山下,国号渤海”的说法,一改前人的解释,谓“太白山”(太伯山)即“白头山”,亦即长白山。其后,附和者渐众。直到现在,还有不少人袭其谬说,将今长白山同“檀君神话”中的“太伯山”联系起来,并进一步将中国的东北视为所谓“古朝鲜”的疆域。

朝鲜民族的祖先崇拜檀君为神的存在,把他建立国家的10月3日定为开天节,祭檀君。尤其在江东的檀君陵,政府专派官员或以国王名义,举行盛大的开天节活动。

根据小说《桓檀古记》番韩世家上中记载,曾经派遣太子扶娄协助大禹治水。

檀君陵

南朝鲜历史教科书

1997年第一次被列入韩国(南朝鲜)教科书内容。

北朝鲜

由于传说中的人物檀君建都于平壤,且活动场所可能更加接近于朝鲜半岛的北部,南北朝鲜方面认为檀君是现实中存在的。宣称在平壤市江东郡大朴山脚下发现了檀君的陵墓。

朝鲜半岛的南北朝鲜两国当局官方认定檀君在朝鲜历史上建立第一个国家檀君朝鲜。(公元前30世纪初-公元前108年)

佛教进入朝鲜民族

佛教用语中桓因是“释提桓因之略,帝释天也”,而且释提桓因可“略称释帝与帝释”。桓因即帝释这种观念出自佛教思想,源自佛典《法华经》,故事来自《观佛三昧海经》、《华严经》等佛经中屡屡出现的“牛头旃檀”,还出现“天王”、“符印”等宗教用语。据《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小兽林王本纪》:372年、“前秦苻坚遣使及浮屠顺道送佛像、经文”,374年、“僧阿道来”,375年、小兽林王“始创肖门寺,以置顺道。又创伊佛兰寺,以置阿道。此海东佛法之始”。一般认为朝鲜半岛有佛教始于372年,因而檀君神话最早不可能出现于公元4世纪以前,由此可见,檀君神话的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