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兔(学名:Lepus hainanus Swinhoe),俗称野兔、草兔等,为兔科、兔属的哺乳动物,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没有亚种分化,是中国野兔中体型最小、毛色最艳丽的一种,体长不到40厘米,体重1.5千克。其外部形态特征与草兔大体相似,尾毛上黑下白;颏、腹和四肢后面的毛均为白色;耳壳有明显的白色边缘,脚掌具暗棕色毛。

海南兔是一个独居的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以黄昏或黎明时活动最频繁。该种既不冬眠,也不夏蛰。分布于海南西部丘陵平野的灌丛低草坡和滨海地区的旱生性草原中。

海南兔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易危,中国珍稀动物红皮书列为渐危。

中文名

海南兔

别名

野兔、草兔

外文名

Hainan Hare

兔科

动物界

兔形目

脊索动物门

哺乳纲

兔属

海南兔

分布区域

海南省

拉丁学名

Lepus hainanus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保护级别

易危(VU),来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

亚纲

兽亚纲

亚属

印度兔亚属

性情

独居的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以黄昏或黎明时活动最频繁。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1870

保护级别

濒危

形态特征

其外部形态特征与草兔大体相似,体形较小,头小而圆。耳朵向前折时能超过鼻端,通常比后足长,与雪兔和塔里木兔不同。体长35~39厘米,尾长4~7厘米,后足长9~12厘米,体重1.1~1.8千克。

体背毛色调比华南兔鲜艳,毛较柔软,头顶和体背毛棕黑色,腹毛多为乳白色,体侧棕黑成分减少,由棕黄和棕白相混杂。背毛毛尖一般为棕黄色,接着为黑褐色,毛干淡棕色,毛基以及绒毛则多为灰棕色。冬毛比夏毛更鲜明。眼先和眼眶周围白色。耳上缘毛长,棕黄色,下缘毛短,白色,形成一白边。颏部纯白色,颈下棕黄色,前肢棕褐色,后肢内侧棕黄,外侧白色。四肢趾掌为乌棕色。尾的上面黑色,下面纯白色。

头骨较华南兔短,颅全长一般不超过80毫米。后头较圆,倾斜向后,而鼻骨向前向下斜伸,因此头骨轮廓比华南兔的圆,眶上突前后枝分别向前后伸出颇长,颧弓粗壮,弓体的侧面有骨沟,于前端较深。听泡小,呈三角形。下颌短而高。

齿式=28,第一对上门齿大,前齿面各具一条纵沟,并向齿中凹入,从横断面上看,沟底向左右两边延伸,成倒置的“Y”形,其间几乎填满粘胶质。第二对门齿呈圆柱形,极小,紧隐于第一对门齿之后。上颌第一前臼齿较第二、三前臼齿稍小,最后一个臼齿特小,呈柱状。下颌第一前臼齿较其余臼齿为大。

生活习性

活动

海南兔

海南兔是一个独居的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以黄昏或黎明时活动最频繁。既不冬眠,又不夏蛰。由于终生在地面生活,遇到天敌时,海南海南兔首先利用臆蔽物尽量隐蔽,一动也不动,及至快被天敌发现时。则骤然蹿起,无定向急速奔跑,最快时速可达70km/h。但是,海南兔并不在奔跑中消耗尽体力,而是在短距离猛冲后,突然停顿不再奔跑,然后急剧转换方向奔赙,设法逃脱。一旦难于逃脱时,海南兔或用后脚猛蹋,或者蹿起后用前脚扑打,或用牙咬。几只海南兔在一起活动时,遇到惊扰时,为报警则用后脚敲地,发出响声。食性

海南兔是草食动物,但也吃昆虫和螺类。通常以草本植物为食,无存草习性。食物缺乏时,它们便啃咬树皮或嫩植。海南兔不会反刍,但有双重消化的功能。

排泄

海南兔排泄两种粪便,一种是正常的粪便,圆球形,排泄后不再吃下去;另一种则不是真正的粪便,而是一种潮湿的,为粘膜所包着的小圆球状的软粪,叫做胃囊,是由盲肠排出的。海南兔的盲肠较大,在盲肠里富积了大量维生素。这种软粪排出肛门后,立即被海南兔吞掉。不咀嚼或略咀嚼,再通过消化道进行第二次的双重消化,充分吸收浓缩后的维生素。由于具备这种特殊的双重消化功能,可以使海南兔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长时期地不吃东西,而能维持生存。海南兔这种双重消化的功能,在草食兽类中是罕见的。

避敌

海南兔性情温驯怯弱,御敌能力差,通常以逃跑、跳跃和藏匿等方法躲避敌害,晚上在电火把照耀下,会呆立不动,极易射击

繁殖方式

每年多次繁殖,怀孕期约30天,幼仔约1年性成熟,寿命约7~8年。海南兔的繁殖力较强。性成熟后,海南兔春季末开始交配,每年产仔3窝以上。每窝产仔2~10只,平均3~5只。海南兔之所以在春末开始交配,是要将幼兔在全年最温暖的季节中生出。海南兔繁殖季发情时,追逐,摇尾,遗尿,舔。雌兔多次发情。雄兔互斗争偶。

栖息环境

海南兔栖息在海南岛西部丘陵平野的灌丛低草坡和滨海地区的旱生性草原中,在地势较为平坦、干爽、草木丛堆间杂的地带较多,而从不到高山地区活动。

分布范围

海南兔是海南岛的特产,分布在南俸、海口、陵水、东方、白沙、儋县、乐东、昌江等地。

种群现状

20世纪50~60年代海南岛的北部、西部和南部广大郊野,几乎到处都有海南兔,是该岛各地的常见种。海南兔的肉可以食用,许多地方晚上出猎,无论是用枪还是用棍,一阵功夫就能打得3、5只,数量之多估计当在万只以上。由于荒地开垦和长期捕杀,20世纪70年代之后海南兔越来越少,那种用木棍也敲得到的绝大部分地区,是灭迹最快、最早的地区。截止到2009年,只在西南部等个别尚未完全开垦的荒野角落,以及少数保护区里尚有踪迹。

保护级别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易危,生效年代:1996;

中国珍稀动物红皮书(China Red Data Book)

渐危(Vulnerable)。

保护方法

濒危因素

毛皮价值

海南兔为当地有产业价值的毛皮兽之一,皮鞣制后可作衣帽、手套和皮褥等,但质量并不高。20世纪70年代以前年产量可达10000张,大大超过家兔的皮张。但从70年代开始产量明显下降,每年甚至已不足1000张。

栖息地破坏

由于滨海地区大面积垦殖,栖息地破坏,栖息环境缩小,数量锐减。

保护措施

已被列为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动物,但缺乏具体保护措施,本种的生存仍然处在威胁之中。海南兔列入了国家保护动物名单,更应有具体禁猎保护措施;仅依靠海南岛现有的东方大田、白沙邦溪、陵水南湾等几个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是难以实现保护的目标的。首先应该考虑作为地方一级给予绝对的保护,在全省范围内禁猎若干年,确保其种群的恢复。尽快开展种群数量的现状调查工作,并加强民众保护意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其次,考虑到海南兔的分类尚不一致,应进一步研究本种的分类,澄清它的种或亚种地位,这对濒危物种保护来说,也是必要的前提。最后,海南兔繁殖力强,栖居于野地荒丘,而且往往是农经作物业不易利用的贫瘠之地,那里极少天敌,具备海南兔繁衍的良好条件,是挖掘土地潜力,合理利用荒野生产财富的最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