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江,西起苏州娄门,东至昆山、太仓交界的草芦村,下接浏河,流经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吴县(今吴中区、相城区)跨塘镇、斜塘街道、唯亭街道和昆山,全长53.13公里。其中吴县21.63公里,昆山28公里、苏州市区及虎丘区3.5公里。横穿苏州境域腹地,河北为阳澄区,河南为淀泖区,两岸支流港浦众多,水网发达,为苏州市腹部一条重要的引排调节河道。

中文名

娄江

外文名

Loujiang River

地理位置

江苏

流经区域

江苏省苏州市

主要支流

娄斜浦等支流港浦30余条

长度

53.13公里

所属地区

华南地区

河底高程

-1~1.94米

河道底宽

35~80米

形成变迁

古娄江是太湖东北方向出水干道,因海岸线向东推进,中唐后河道湮塞。据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调查,从太湖辐射出一线形低沙地带,通过阳澄湖再向东,在今浏河口以北、七浦塘以南一带入海,为古娄江故道。历史上把鲇鱼口作为古娄江之首。清《太湖备考》载:“太湖水从鲇鱼口入齾塘(今吴中区西塘河),过五龙桥至盘门,绕郡城而至娄门;一支于五龙桥外折而东,至澹台湖,出宝带桥入运河,复折而北至葑门,与盘门之水合流,至娄门东北,由至和塘至太仓之刘河入海。”

干流情况

娄江

古娄江唐代以后已经湮废。今娄江原名昆山塘,宋至和二年(1055)疏浚后改名至和塘,明弘治年间(1488~1505)改称娄江。1958年拓浚浏河时,以昆山草芦村为娄江与浏河分界点。俗以昆山市玉山镇东门至太仓市西门段称太仓塘(东娄江),昆山市青阳港至苏州城区段称苏州塘(西娄江),其中娄门至昆山市玉山镇段又称昆山塘。

娄江西起苏州娄门外环城河,流经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外跨塘、唯亭街道和昆山市正仪镇、玉山镇、城南、周市镇等镇(街道),于蓬朗草芦村东接浏河,长53.13公里。河道顺直,为苏州至昆山、太仓主要航道,常年可通航60~100吨位船只。娄江北通阳澄湖,南有青秋浦、西尤泾、东尤泾等通吴淞江,两岸有娄斜浦等支流港浦30余条。上承苏州诸水,下泄浏河入江,北纳阳澄湖水,南汇澄湖水,是阳澄、淀泖地区一条引水大动脉,亦为苏州至昆山、太仓的主要航道。河道底宽35~80米,河底高程-1~1.94米。1980年8月21日流量为79.7立方米/秒,1983年7月20日流量为80.1立方米/秒。昆山市境内河段长23.29公里,玉山镇市河以西河段,河面平均宽70米,青阳港以东河段,河面平均宽120米。

水文特征

据实测,娄江流量1980年8月21日为79.7立方米/秒,1983年7月20日为80.1立方米/秒。整治前市区段河道仅能通航20吨以下船只,经整治现常年可通航60~100吨位的船只。

娄江苏州市区段由娄门至凤凰泾,长3.5公里,河面在30米左右,底宽15米左右,枯水时水深在2米以上。但在市区官渎桥附近仍为急弯狭浅河段。娄江吴县段长21.63公里。2。8米水位时,河宽55.2米,底宽在30米左右,流速0.2米/秒,流量36.2立方米/秒;4米水位时,河宽60米,流速0.4米/秒,流量100立方米/秒。娄江昆山段长28公里,枯水时水深3.5米,河底宽40米左右。

河道治理

娄江历代浚治工程

娄江自宋至和二年(1055)邱与权开浚成河以来,因其上汇苏州诸水,下泄浏河入海,颇受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多次进行浚治,根据现有资料,自宋代至建国前,大小浚治达34次。(见图册)

1949年解放时,娄江河床淤浅,宽窄悬殊,尤以外跨塘、唯亭和昆山城区市镇段束水严重,河底高程均在1.0米以上,市镇处高达1.5米以上,当3.0米常水位时,最窄处河面宽仅8米,汛期时,“瓶颈”段流水湍急,屡有交通事故发生,而下游的新浏河,经1976年第二期工程整治后,下泄能力显著增加,因此苏州市实施了娄江疏浚工程。

一、外跨塘、唯亭市镇段拓浚

1976年10月,吴县成立娄江工程指挥部,县委任命俞国英为工程指挥。根据苏州地区水利统一规划要求,先行拓浚外跨塘、唯亭两市镇束水段,长3.3公里。施工步骤采取“两个先行、一个跟上”,即市镇挡墙先行,拆建房屋先行,市河土方跟上,在民工大部队未进驻工地前,县指挥部组织枫桥、金山、藏书、外跨塘等七社3650名泥瓦石匠拆迁房屋和拆旧石驳岸。

农历正月初四,吴县33个乡1万余民工投入施工。施工期间正值风雪连绵,天寒地冻,气候恶劣,加之施工场地窄小拥挤,运土送土穿街过巷,施工条件极其艰难。经广大干部、民工的共同努力,奋战40天,如期完成43.8万立方米的市河段挖土任务,河道标准底宽分别达到32米和34米,底高—1.0米。突击抢筑挡墙2450米和4座桥梁的水下部分,保证了4月份拆坝通航的计划实施。同时还开挖了娄江南岸的娄斜浦和清秋浦两条支流,共长9公里,完成土方61.2万立方米,配套小型圩口闸3座,跨河公路桥,机耕桥和人行桥43座,改善了周围10余万亩农田的排水条件。

这期工程国家投资42万元,县、社地方财政集资102万元,计拆迁房屋1022间,征地480.2亩,压废土地492.5亩。

二、吴县、昆山河段拓浚

1977年冬,娄江拓浚工程开工,由吴县与昆山两县分段施工。吴县拓浚长度10.2公里,从跨塘至宋庄1.2公里,宋庄经唯亭朱家村至界牌港与昆山交界,长9公里。工程设计标准,跨塘至宋庄段,河底宽35米,宋庄至界牌港段,底宽为40米,河底比降均为三万分之一,坡比1:2。工程于11月25日开工,全县有31个公社2.5万民工参加施工,历时1个月,于12月25日开坝放水,完成人工挖土102万立方米,机浚坝方1.2万立方米,国家共投资53.1万元(包括挖压废耕地569亩和拆迁房屋等补偿费)。在工程扫尾阶段,吴县工程指挥部为确保流域工程东太湖复堤第一期工程按期完成,移师东太湖,未及将挖出的土方处理好,两岸堆土未挑匀整平。1978年11月,指挥部从吴县太浦河工段调回唯亭、斜塘、跨塘三社700余民工,补做20天,始将娄江遗留尾工按设计标准完成。

昆山境拓浚娄江,长23.24公里(含沪宁线铁路桥下段及昆山城市河段)。1977年11月10日,昆山县成立“娄江工程指挥部”,30日,县委在体育场召开有4万民工参加的娄江工程誓师大会。河道设计断面,界牌港到三里桥河底宽36米,河底高由—1.49米渐降至—1.80米;三里桥至迎恩桥河底宽由40米渐变为32米,与玉山市河段底宽相接;东大桥至青阳港为平地新开河,底宽36米,河底高由—1.88米渐降至—1.94米;青阳港白塔头至青水港河底宽60米,余为渐变段,至新浏河底宽80米,以吻合新浏河过水断面,河底高白塔头至青水港段河床较宽,以宽代深,为—1.2米,新浏河交界处为—2.29米。坡比除清水港至新浏河段为1:3,余均为1:2,河堤高为6.0米,堤顶宽3米,青坎面标准不强求一致,因地制宜。

12月1日,界牌港至青阳段开工,民工达5万人左右。施工中县委常委多次带领机关干部到工地参加劳动,对民工鼓舞很大。城北营仅用11天首先完成土方开挖任务。12月29日,两工段工程相继竣工,实做土方151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05.04万元,补粮36.5万公斤,挖废面积565.07亩。18日,青阳港以东段开始筑坝。翌年1月3、4日,昆山娄江工程指挥部召开营(公社)、连(大队)以上干部共600多人参加的“决战娄江动员大会”。1月10日,破土动工,共投工3.5万人,由于该段河床土质差,淤泥深加上连续阴雨,道路泥泞难行,挑土,挖土尤为艰苦,民工体力消耗很大,工程进展缓慢,随后采用做竹跳、打草辫、填干泥、开积泥潭等土办法,提高挑挖淤泥工效,1月30日,工程告竣,2月3日炸坝放水通航。计完成土方14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73.35万元,补粮29.95万公斤,挖废面积255.6亩。

三、沪宁线62号桥下河段整治

62号铁路桥下土方工程,西起上行线桥以西200米处,东至下行线桥以东200米处,在娄江西段内,全长530米,两桥之间河底宽30米。上、下游各有100米渐变段与娄江40米标准断面衔接,河底高程为—1.59米,上行线桥改建工程由上海铁路局基建工程处勘察设计所设计,铁路局建桥大队施工,改建费用由水利经费赔偿59.31万元。

1977年11月14日,昆山县娄江工程指挥部致函上海铁路局,请求商研“拓浚娄江工程与沪宁钱62号桥遇到的几个问题”。11月23日,上海铁路局苏州工务段负责同志赴昆联系桥下河道工程事宜,提出上行线桥系老桥,基础浅,为不影响铁路正常运输,建议桥下河段暂缓拓浚。

1980年汛期大水,由于62号桥处老河束水严重,上、下游落差大,造成短期内沉船27条的航运事故,此段拓浚已迫在眉睫。苏州地区水利局先后于10月6日和23日连续两次向上海铁路局发出有关62号桥下河道工程设计标准的函文。10月22日,昆山县成立“娄江62号铁路桥下河道工程领导小组”。为配合62号桥施工,河道土方工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首期工程由正仪、城南公社抽调民工1500余人,12月1日动工,翌年元月28日结束,完成土方10万立方米,水利投资77.31万元(包括上行线桥改建费),补粮2.3万公斤,挖压废土地36.88亩。2月26日,苏州地区水利局工程队机浚上、下游主坝水下方,4月26日工程全部结束。

在河道施工中,挖出500磅炸弹2枚,小炸弹1枚(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炸桥未爆)及“六○”炸弹1发,手榴弹8个,子弹若干,送交公安部门销毁。

重建后的沪宁钱62号上行线铁路桥长58.2米,北孔为10.8米宽的苏沪公路,中孔40米为娄江主航道,南孔7.4米,能通航、泄水。当3.5米水位时,上行线桥下过水断面达181.8平方米,下行线桥由于加固后桥墩的截面较大,过水断面166.1平方米,比桥东200米的娄江标准过水断面255.4平方米小89.3平方米。

四、昆山市河段改建

昆山市河段,河面狭窄,面宽17米,最狭处南城桥宽仅7米,束水严重。据苏州水文站当时实测资料,当阳澄湖进入娄江西段的流量为65.23立方米/秒时,玉山市河东排的相应流量只有3.71立方米/秒,相差悬殊。由于市河段过水断面锐减,“瓶颈”口水流湍急,屡有交通事故发生,有时船舶“轧挡”堵塞,时间长达十数天,严重影响正常的交通航运。

玉山镇为昆山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业中心。市河的拓浚改造将涉及到市镇建设的改造、布局和规划,也将涉及到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利益,工程难度较大。昆山县水利局在制订拓浚工程规划方案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权衡利弊,本着既利娄江引排水,又兼顾玉山城镇建设规划,并尽可能节约工程投资的原则,于1976年9月1日,完成工程设计和预算。市河拓浚工程西起三里桥,经东城河,出玉龙桥至植物油厂(即至和塘与张家港交叉处),利用至和塘老河线疏浚,昆太公路也在原基础上进行改造,上报县委讨论定案。

1976年11月1日,昆山县成立“昆山县玉山市河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实施工程,由县委副书记李銈良任指挥,县革委会副主任于海量、县计委副主任马志飞、玉山镇党委书记孙学智任副指挥,委员有于立庆、周日庠、宋文、李勇、唐仰民等五人。

1976年12月28日,昆山县水利局又根据县委研究意见,修正设计方案,市河河线改从三里桥东侧50米起,经迎恩桥、老正阳桥,弃至和塘老河道不浚,朝东平地开挖至青阳港,公路亦改由市河南经东、西大桥行驶。此方案虽较前方案工程投资额大,但有利于玉山镇市容市貌的改观,有利于今后玉山镇的经济发展。

1977年7月开始拆迁房屋等清障工作,先后分三批进行,共拆除各类建筑70634平方米。1977年10月18日,苏州地区计划委员会复文批准施工。1977年11月25日,市河段整治工程动工,全县征调民工13600人参加施工。由于城区房屋密集,出土不易,需绕道运行,开始进展不快。后把尚未拆除的房屋墙壁打穿,越墙而过,缩短运距,加快了施工进度。翌年5月,工程告竣。计完成土方65万立方米,工程实际支出1480万元,其中市河河道工程国家投资206.61万元,其余资金由县政府和各企事业单位自筹解决。

经整治后的昆山市河,长2.98公里,河线挺直,两岸直立式浆砌块石挡墙(顶高4.5米)整齐划一,总长3566米(平均每米造价182.28元),犹如一根玉带横贯城区,与两岸栉比鳞次的新建楼房相映成辉,使这千年的古镇面貌焕然一新。市河河底宽为32米,河面宽为42米,河底高程为—1.88~—1.80米,行水通畅,水流平缓,水质清洁,行船安全,既增强娄江的引泄功能,又便利水上交通,还改善了市河水质。

经四期工程整治,娄江西起吴县外跨塘,东至昆山蓬朗草芦村,全线按省、地设计要求拓宽浚深,标准达到底宽为35~80米,河底高程为—1.00~—1.94米,行水能力增大,航道标准由七级升为六级。整治前,市河段低水位时仅能通航20吨以下的船只,且常发生船只轧挡,相撞、航线中断等航运事故,现60~100吨船队常年畅通无阻。据统计,1984年娄江昼夜行船达1600艘,3.3万吨,而航行事故却比治理前下降了80%以上。陆上交通运输亦有很大改善,综合效益显著,市河段的治理,还为水乡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1978年元月,昆山县娄江工程指挥部刻娄江竣工纪念碑一块,沉于河底,以志纪念。

工程管理

娄江

娄江流经吴县(今吴中区、相城区)、昆山市、太仓市三个地区,自1976~1980年拓浚结束,四个地区先后成立管理机构。昆山于1978年春娄江拓浚完成后,成立娄江堤防绿化管理站(主属县多种经营管理局);吴县于1978年实行“东太湖、望虞河、娄江堤闸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1984年,吴县堤闸管理所在娄江设3个工段,共22人。三县的管理单位,除昆山只管绿化外,其余均负责娄江的河道堤闸工程及绿化管理。昆山县水利局于1980年经县革命委员会批准,发布《关于加强防洪圩堤和水利工程管理的规定》,重申“新娄江堤岸为国家所有,由娄江绿化管理站负责管理,堤防、涵闸不得任意破坏,不准取土和擅自占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