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在印度经历了早期佛教阶段之后,依次相继经历了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三个阶段,到13世纪初便在印度本土衰落了。

中文名

印度密教

性质

佛教术语

背景

密教开始于公元7世纪,到公元8世纪以后日益与婆罗门教----印度教接近,并在佛教中取得了主导地位,直至13世纪初被消灭。早在6世纪,笈多王朝已经崩溃,戒日王(590--648)征服了中印,东印,北印及西印一部分地区,一时的统一局面可与笈多王朝相比,当时玄奘正在印度留学,所睹印度统一盛况,一如法显所遇的笈多王朝的统一局势。戒日王信奉印度教,但也重视佛教,如支持规模宏伟的那烂陀寺的佛教活动就是显著事例。此时大乘佛教一度有重振之势,但是戒日王死后,印度又陷入长达500多年的混乱割据局面,大乘佛教也因此受到影响。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印度有出现了三个较大的国家,即中印度一带的阿波罗提诃罗王朝,南印的罗悉陀罗俱陀王朝,东印一带的波罗王朝。波罗王朝一度成为南北印度诸侯的霸主,统治者推崇佛教,达摩波罗王(约770--810)嫌宏伟的那烂陀寺规模不够大,又在恒河岸小山上建立规模更大的毗俱罗摩尸罗寺(超行寺)。据史载,寺院中心大菩提佛殿周围有108个大小寺院,其中大部分属于密教,小部分属于显教,超行寺是密教的中心。大约自10世纪末至11世纪前半叶,建于阿富汗一带的伊斯兰教国家对印度给予了沉重的打击,印度佛教中心随之逐渐转移到东方波罗王朝地区。王朝竭力利用宗教,以期共同抵御外患。在这一背景下,密教也更需要与印度教联合,共同对敌,这样也就越来越同化于印度教了。12世纪末阿富汗的穆哈马得君主,富有政治扩张野心,他在同一阿富汗后大肆入侵印度。

密教

密教的特征是,主张身,话,意一三密相应行,以求得出世的果报,也就是手结契印(手势,"身密"),口诵真言咒语("语密"),心作观想佛尊("意密"),三者相应,即身成佛。由此,其他各种以语言文字明显表示佛教教义的教派,就统称为"显教"。密教奉行咒术,教理通俗,礼仪简单易行,后来更主张立地成佛,所谓成佛也就是常人多"快乐"的境地。提倡低级趣味,以适应社会上一部分落后愚昧群众的需要。密教并不排斥大乘佛教,他把大乘佛教看做初步阶段,认为自身是高级阶段。他承认大乘中也有高低阶段之分,中观学派高于瑜伽行学派。由于密教对大乘佛教随意割裂剪裁,是大乘佛教各派都难以发展了,密教还主张"六大"缘起说,宣扬宇宙的本体与现象合二为一,两者都由"六大"(地水风火空识)所构成,宇宙万物都是由"六大法身"的显现,而"六大法身"就是佛的真身,也就说,宇宙万物都是佛的化身。这是一种极度神秘主义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