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陆生动物杂食性简介斑鸠,体形较家鸽为小,因而通常被称为鸠(dove),以与鸽子(pigeon)相区别。

中文名

斑鸠

别名

鹘鸼

外文名

Turtle Dove

拼音

bān jiū

食性

杂食性

鸠鸽科

动物界

鸽形目

脊索动物门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斑鸠属

分布区域

非洲、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等

拉丁学名

Streptopelia

亚科

鸠鸽亚科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生活环境

陆生动物

形态

斑鸠,头小;颈细;嘴狭短而弱;翅形狭长,第二枚和第三枚初级飞羽最长;尾相当长,呈凸尾状;跗蹠短而强,趾长而狭,均适于行走奔驰。

斑鸠

体羽大都为灰或褐色,无金属光泽;雌雄相似。

物种对比

对比维度

斑鸠哀鸽鹧鸪鹁鸠
外观

分布区域非洲、亚洲南部的热带地区等中美洲和北美洲及其近海岛屿--
食性杂食性植食性杂食性植食性
鸠鸽科鸠鸽科雉科鸠鸽科
鸽形目鸽形目今颚总目鸽形目

地理分布

世界上有16种,除拉丁美洲及个别地区如伊里安岛等未见有分布外,广布世界其他地区。我国仅有5种,几遍全国。

生活习性

栖息在山地、山麓或平原的林区,主要在林缘、耕地及其附近集数只小群活动。秋冬季节迁至平原,常与珠颈斑鸠结群栖息。飞行似鸽,常滑翔。鸣声单调低沉,警惕性甚高。觅食高粱、麦种、稻谷以及果实等,有时也吃昆虫的幼虫。巢筑在树上,一般距地面高3~7m,用树枝搭成,结构简单。巢形为平盘状,外径约30×40cm,内径约8.0×8.5cm。每窝产卵2枚。卵白色,卵径33×24mm。孵化期约18天,雏期约18天。

主要种类特征

火斑鸠1.1万次播放02:58珍贵的火斑鸠梳理羽毛,真幸运,今年火斑鸠在我家附近落户了

1、分布范围

中文名火斑鸠,别名红鸠、红迦追,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印度、中国至东南亚及菲律宾。在中国为华南、华东等开阔林地和较平坦的沿海林地与次生植被条件下的留鸟,足迹遍至青藏高原南部及东部到华北、华东及汉南的大多数地区。

2、主要特征

火斑鸠在地面急切地边走边寻找食物,体长约30cm,叫声深沉并连续重复数次,重音在第一音节。体小,头颈灰褐,染以葡萄酒色,颈部黑色半领圈,前端白色。雄鸟头部偏灰、下体偏粉,翼覆羽棕黄,初级飞羽近黑、青灰色的尾羽羽像及外侧尾端白色,雌鸟较浅且暗,头暗棕色,体羽红色较少。虹膜褐色,嘴呈灰色,脚为红色。

欧斑鸠440次播放01:59在公园拍到一只悠闲自在的欧斑鸠

学名

Streptopeliaturtur

形态

(依据新疆所采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顶和后颈暗灰沾蓝;下颈左右两侧具有黑色块斑,各羽缘以白色;上背

浅褐,而具浅棕色端缘;下背、腰及尾上覆羽等亦然,但褐色较深;中央尾羽暗褐,具白色狭端;其余尾羽黑,具白色端斑,此斑向外侧尾羽逐渐变阔,至最外侧尾羽则转为纯白色;肩羽,小覆羽及内侧中覆羽和次级飞羽等均深棕色,羽基具黑褐色的三角形斑;大覆羽鸽灰;飞羽,初级覆羽以及小翼羽等均暗褐,而且除小翼羽外,各羽均具棕色外缘。颏、喉及头侧均淡葡萄酒白色,喉部中部几纯白色,至胸部转为深葡萄酒色,以后渐变白;腹部两侧淡灰;腋羽深灰。

雌性成鸟不如雄鸟鲜亮;头部显棕。

虹膜橙红;嘴灰黑;跗蹠红紫,爪呈角褐色。

鉴别特征

头顶暗灰;下颈两侧有黑色块斑,杂以白色羽缘;内侧覆羽和飞羽均棕色,羽基具黑褐色的三角斑。

生态

此鸠在新疆数量不多,栖于农区绿洲附近。据钱燕文等(1965),曾在繁殖季节剖验5只鸟胃,其中3只纯食玉米,1只胃内有桑椹,余1鸟胃内见有近百粒芝麻及数粒小麦。6月15日在一棵柳树上发现一巢,距地高约2米;巢内仅有1枚卵。6月25日又发现一巢,也只有1卵。卵洁白而有光泽,平均大小(3枚卵)为3.23×2.29厘米。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于1975年7月31日在新疆温宿,发现一巢,位于住家附近的一株幼杨树上,距地3米。巢材为枯枝,编织简陋。巢的内径为12×13,外径20×20,深度为3厘米。满窝卵2枚,纯白色。卵重分别为6.4,7.5克;卵径为28.5×22.0,29.3×23.2毫米。

山斑鸠

山斑鸠

形态

(依据北京所采的指名亚种标本)

成鸟雌雄相似。头和颈灰褐而带葡萄酒色,前额和头顶有更多的蓝灰色;在颈基两侧各有一块羽缘为蓝灰色的黑羽;上背褐色,各羽缘以红褐色;下背和腰均蓝灰;尾上覆羽褐而带灰,羽端纯灰;中央尾羽褐色,羽端沾灰;外侧尾羽褐色更深,而灰色端部更宽,最外侧尾羽的外翈为灰白色;肩羽和内侧飞羽均黑褐,羽缘红褐;外侧中覆羽和大覆羽深石板灰色,羽端较淡;飞羽黑褐而具较淡的狭缘。下体为葡萄酒的红褐色;刻和喉呈带黄的粉红色;腹部淡灰;两肋、腋羽及尾下覆羽均蓝灰色;尾下覆羽较淡。

虹膜橙色;嘴暗铅蓝色;跗蹠或多或少为洋红色,爪角褐色

鉴别特征

体形较一般斑鸠,全长达330毫米。上体大都褐色;颈基两侧有杂以蓝灰色的黑块斑;肩羽具显著色红褐色羽缘;尾端灰白;下体主为葡萄酒的红褐色。

生态

栖息于多树地区,或在丘陵、山脚,或在平原。于繁殖季节多在山地,冬迁至平原。常结群活动,亦见与珠颈斑鸠混群在一起。

叫声低沉,如云“coocoo—cocoocoo”,重复叫好几次。繁殖期中鸣叫频繁,可传录为乐曲如上页(据Hemmingsen,1973)。

觅食多在树林中的地面上,或在农田。食物主要为植物性的,包括杂草种子、植物的嫩叶和果实、农作物种子,如高粱、稻谷、麦种、小米、茄类种子等。在河北白洋淀一鸟胃中曾发现有鳞翅目幼虫31条,共重2克。

此鸟所食谷物,一部分是取自散落在地面上的,还有一部分是取自植株的,或且可能是播种的种子由土中挖出的。由于嗜食谷物,对农作物多少带来一些损害。它肉味美可食,可狩猎对象。

灰斑鸠1366次播放01:01鸟类世界中最大的种群之一:灰斑鸠

学名

Streptopeliadecaocto

形态

(据采自陕西南部的指名亚种标本)前头灰色,向后渐转为浅粉红灰;后颈基处横列一道半月状黑色领环,其前缘为灰色,后缘亦灰,但不显著;背、腰、两肩及翅上的小覆羽等均为淡葡萄色;尾上覆羽亦同,但较长的数枚沾灰,与中央尾羽同色;外侧尾羽转为灰以至灰白色,并具黑色羽基;翅上覆羽大都蓝灰色;飞羽黑褐,内侧初级飞羽沾灰。颏、喉白色,下体余部鸽灰,胸部带粉红色,两肋和尾下覆羽转蓝灰色。

虹膜红色,睑缘亦红,眼周裸出部白或灰;嘴近黑色;跗蹠和趾等暗粉红,爪黑。

鉴别特征

体形较山斑鸠稍小;上体大都淡葡萄褐色,后颈具一道半月状黑色领环;下体淡鸽灰,胸部渲染粉红色。

生态

在陕西南部的指名亚种,常栖于平原或山麓丛树间,亦常飞临栽培地带觅食。数量很少,常结小群混杂于他种斑鸠群中。食性方面,曾于4,6,8,9等月份剖析11只鸟胃,内含食物全为植物质,主要是栽培作物,有小麦(8次)、豌豆(1次)、油菜籽(1次)及野果等。

在新疆,从14只鸟胃内发现所食的东西纯为植物性的,其中绝大部分为作物种子,如玉米(9次,最多达42粒),小麦(3次,最多达107粒),甜瓜子(3次,最多达12粒),苜蓿、麻籽(各2次),菜籽和黄豆(各1次,黄豆达20余粒);有3只鸟胃内兼有杂草籽。

叫声为“coo-coo,coo-roo”,连续7次(WilderandHubbard,1938),或为“coocoo-oocoo”,可转录为乐曲如下(Hemmingsen,1973):

巢以细枝造成平盘状,犹如其他斑鸠一般,置于树木或灌木丛间,有时在建筑物上。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于1975年6月18日采得一巢,位于果园内的一株榆树上,距地7米,似枯枝编成。巢的内径为13,外径20×25,深度3.5厘米。巢内有2卵。卵重分别为7.8,7.5克;卵径为28.5×23.6,31.6×24.3毫米。

珠颈斑鸠3303次播放00:46实拍野外的斑鸠,珠颈斑鸠,油光滑亮

学名

Streptopeliachinensis

引自中国动物志数据库

形态

(依据采自北京的指名亚种标本)

雄性成鸟前额和头顶前部淡灰,头顶余部以至后头为鸽灰而带葡萄酒的粉红色;后颈基处和其两侧有宽阔的黑色领圈,黑羽末端为白色或黄白色,成点斑状;上体余部为褐色,羽缘较淡;中央尾羽与背同色,但较深些;外侧尾羽黑色,末端为宽阔的白斑;翼缘及外侧小覆羽和中覆羽等均蓝灰色,其余覆羽较背部为淡;飞羽深褐,羽缘较淡;颏近白色;头侧、喉、胸及腹等均为葡萄酒的粉红色;两胁和腋及尾下覆羽均灰。

雌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不如后者辉亮。

虹膜褐色;嘴深角褐色;跗蹠及趾均紫红色,爪角褐色。

鉴别特征

头为鸽灰色;上体大都褐色,而下体则为粉红色;后颈有宽阔的黑羽领圈,缀以黄色以至白色的珠状细斑;外侧尾羽黑褐,末端白色,在展尾时十分显著。

生态

平时多栖于多树的草地上、郊野农田间,或住家附近。常结集小群,有时和山斑鸠和其他鸠类混合成群,在树上停歇,或在地面觅食,受惊就立即飞避至附近树上。飞翔时两翅拍动,要比山斑鸠快些;飞行十分迅速,但不能持久。

鸣声响亮,音调较山斑鸠稍高。鸣叫时作鞠躬状,犹如其他鸠类。声如“ku-ku-u-ou”,一分钟连续叫十多次,有时末尾还加一“ku”。据Hemmingsen(1973),此鸠有6种不同叫声:(1)tootootoorrtoo(约1.3秒),(2)tootroorr,(3)tootroorrtoo,(4)too-tootroorr,(5)tootroorrtroorrtoo,(6)troorrtroorrtrroo”,在晨昏间常能听到。

食物几乎全为植物性的。我们在陕西南部曾于4—10月间剖析52只鸟胃,结果除了在一只鸟胃内见有昆虫碎片外,其余鸟胃内全为植物性物质,包括稻谷(13次)、小麦(11次)、玉米(8次)、绿豆(5次)、高梁(2次)、黄豆(2次)、豌豆(2次)、黑豆(1次)、粟(1次)、油菜籽(1次)以及杂草种子等。

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剖检43只鸟胃,其中除于3—4月发现有3只鸟摄食蝇蛆和蜗牛外,其余各鸟的食物均为植物质,包括稻谷(22次)、小麦和玉米(各10次)、油菜(9次)、豌豆(5次);以及菜豆、红薯、芝麻等。全年的食物未见显著差异。吴志康等(1986)在贵州省先后剖检过19只鸟胃,其内含物也以农作物为主。

巢通常置于树上或在矮树丛和灌木丛间。在南方也曾在龙舌兰叶子上面和山边岩石的裂缝中找到其巢。巢以稀疏树枝构成平盘状,外径约32×42,内径约8×8.5厘米,一窝常产2枚卵。巢一般离地约2米。卵白色,稍有光泽,呈椭圆形,一端有时稍尖些。卵大小平均为28.7×20.8毫米。雌雄均参加孵卵,约18天左右出雏。双亲均参加喂雏工作。

棕斑鸠

学名

Streptopeliasenegalensis

形态

(主要据Baker,1928)头和颈均淡粉红色;颈基两侧具有杂以棕色羽端的黑色块斑,非常明显;背、肩、翅上的内侧覆羽和飞羽、腰、尾上覆羽及中央尾羽等均淡土褐色,有时沾棕;外侧尾羽灰褐而具白端,向外尾羽基部变黑,端部大都白色;翅上的其覆羽大多灰褐;翼缘及小翼羽黑褐;飞羽暗石板褐,羽缘较淡;胸栗色,向后转为粉红,至腹和尾下覆羽则为白色;两腋和腋羽均灰。

虹膜及外眼眶暗褐,内眼眶白;嘴暗角褐以至近黑色;跗蹠和趾深肉以至淡粉红色。

鉴别特征

为一种小形灰褐色的斑鸠,颈基两侧有杂以棕色的黑色块斑;胸粉红色;外侧尾羽黑,末端多白色。

生态

为留鸟,但随食物情况和季节不同而有垂直性移动,奔走迅速轻快,觅食常在地面上。食物主要为植物种子、果实及嫩芽等。叫声富有音韵,似云“cǒǒ-cǒǒ,cǒǒ-ǒǒ,cǒǒrǒǒcǒǒ-cǒǒcǒǒcoo,orǒǒ-gǒǒrǒǒcroo”(据Goodwin1973),犹如笑声,故名笑斑鸠,与其斑鸠显著不同。

大多栖息于沙漠、半沙漠、绿洲及矮树丛生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