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尼集经》 ,十二卷。唐·阿地瞿多(梵文 Adikuta)译。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系《金刚大道场经》〈大明咒藏分〉中的一部分,实际上是各种经轨的集录,分为佛部、菩萨部、金刚部、天部、普集会坛法五类。

中文名

陀罗尼集经

出版时间

译者

阿地瞿多

卷数

12卷

经文内容

本经内容,大体上是诸尊的印咒,被视为“众经之心髓,万行之导首”,“密中更密,无得称焉”。全书实系各种经轨的集录。依卷首翻译序所述,阿地瞿多三藏是中天竺人,于永徽二年(651)正月来华,三月上旬于慧日寺浮图院内,自设普集会坛,与大乘琮等十六人,及英公、鄂公等十二人,一起举行坛供。其后,在永徽四年三月至五年四月间,译出此经。

主要分类

《陀罗尼集经》内容总分佛部、菩萨部、金刚部、天部、普集会坛法五类。

一)佛部:卷一、卷二,收有《大神力陀罗尼经》、《阿弥陀佛大思惟经》;

二)菩萨部:卷三至卷六,收有《般若波罗蜜多大心经》、《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毗俱知菩萨三昧法》、《毗俱知菩萨降魔法》、《毗俱知菩萨使者法》、《毗俱知菩萨救病法》、《何耶揭唎婆菩萨法》、《诸大菩萨法会》;

三)金刚部:卷七至卷九,收有《金刚藏大威神力三昧法》、《金刚藏大威神力眷属法》、《金刚藏大威神力随心法》、《金刚藏军荼利菩萨自在神力法》、《金刚乌枢沙摩法》;

四)天部:卷十、卷十一,收有《摩利支天经》、《功德天法》、《诸天等献佛助成三昧法》;

五)普集会坛法:卷十二,收有《诸佛大陀罗尼都会道场品》,实系檀供次第之详述。

人物介绍

阿地瞿多,意译为“无极高”,中印度人,深通五明、三藏。因欲宣扬佛法,携带很多梵本从中印度来华,于唐永徽三年(652)正月抵达长安。阿地瞿多来华时间,是在玄奘法师游学印度归来之后。当时大唐国威远振,国内佛法兴盛,印度高僧陆续来华,阿地瞿多即是其中之一。

阿地瞿多到长安后,唐高宗很重视,下敕安置在大慈恩寺内。当时玄奘正在翻译《俱舍论》和《集论》。后来沙门大乘琮等十六人、英国公徐勣、鄂国公尉迟敬德等十二人,又请阿地瞿多到慧日寺浮图院建立“陀罗尼普集会坛”。

沙门玄楷等遂力请阿地瞿多翻译“法本”,于是阿地瞿多就在慧日寺中,从《金刚大道场经》中撮要抄译,集成《陀罗尼集经》十二卷。同时有中印度大菩提寺僧阿难律木义师、迦叶师等在经行寺译出《功德天法》(阿地瞿多参译),也编在《陀罗尼集经》第十卷中。

本经第三卷所收之《般若无尽藏陀罗尼》,文末注明为筏嚟耶思蝇伽法师所译,也未单行。阿地瞿多此次传译秘密经典,也影响玄奘译经之品类,就在《陀罗尼集经》译出同一年九月,玄奘译完《俱舍论》和《顺正理论》之后,也连续翻译很多陀罗尼;从经文内容看,似与《金刚大道场经》属于同一系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