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草原(North American Prairie):也称普列里草原或北美大平原,普列里(Prairie)源出法语,大平原之称则来源于美国政府。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开始开发其西部领地。当时的美国政府在宣传西部的富庶和美丽时,把西部大草原称为大平原。分布于北美大陆中部和西部的辽阔的大草原,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区,以禾本科植物为主。温度条件依地区而异,但植被以年降水量600-1000毫米的地区发育较好。在稳定的群落中可以针茅、冰草、溚草、早熟禾、鼠尾粟和野麦等属的植物为代表;北美草原也是玉米和小麦的主要产地。随着降雨量的增加和草茎的高低,而又区别为高、中、低几种类型的草原,当降雨量进一步增加时,草原则转变为森林。这里广泛地发育着独特的北美草原土(prairie soil)。

大草原东西长800公里,南北长3200公里。总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主要包括了美国的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蒙大拿州、内布拉斯加州、新墨西哥州、北达科他州、俄克拉何马州、南达科他州、得克萨斯州和怀俄明州,加拿大的草原三省(阿尔伯塔省、曼尼托巴省和萨斯喀彻温省)及墨西哥的一小部分。

中文名

北美大草原

外文名

North American Prairie

别名

普列里草原

所属国家

美利坚合众国

占地面积

约130万平方公里

位置

美国中西部

分类

地理

地理位置

北美大草原

北美洲大草原。是世界著名大草原之一。广义大草原指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和落基山之间的北美洲中部平原;狭义者指北美洲中部平原的西半部分。平原的构造基础是北美洲古陆台。根据构造地形特征、沉积盖层和高度差异,中部平原可分为内陆低平原和大草原(狭义大草原)两大地形单元。

大草原外貌总体平整而缓缓向东倾斜。位于西经97°-98°以东,地势较低的平原可称为内陆低平原,主要在海拔500米以下。其北部冰川广布、湖泊众多,南部由密西西比河下游冲积平原构成主体,较为低平。

地质地貌

地质其下覆基岩为海相及浅水相的沉积岩,主要由缓缓倾斜的页岩、石灰岩、砂岩等组成,厚度可达5千米。本区大部分表层为年轻的陆相沉积洪积物组成,在北部还被更新世的冰川物质不连续地覆盖,还有黄土沉积物出现。总的来说地质情况比较简单,地质运动表现不太强烈。

位于内陆低平原和落基山之间的大草原,由于伴随落基山隆起而发生的不等量上升,地势自西向东倾斜,由海拔1800米递降至500米。从整体看地面平展,因受河流切割,形成一系列东西向的河谷地。大致以普特拉河为界,以北地段第三纪岩层多被侵蚀,为一典型的剥蚀平原,冰川地貌分布很广,地形略有起伏,局部地方尚存有点缀于旷野上的少量穹地和低丘。南部中段广泛保存着第三纪的坚硬岩层,地势较高,海拔1500~1800米,为一残积平原,有高平原之称。

大草原是典型的温带草原——普列利草原,为发展农牧业提供了广袤的空间。

草原气候

草原气候不相同,但所有大型草原区通常是炎热(至少在夏季)而干燥的,不过也不像沙漠那么干热。通常,热带草原每年平均降雨50-150厘米,每季气温约15-35℃。干季可持续8个月,只有湿季期间才会出现降雨多于蒸发的情形,导致短暂河川流动。热带草原气候与稀树草原气候重叠很广。如前所述,这些植被类型彼此差异很小,稀树草原只是乔木稀落的草原。管理和利用方面的小小改变可使这两者互相转换。

温带草原比热带草原干燥一些,也比较冷,至少在一年当中部分时间里是如此。热带草原季节性温度变化可能很小,但温带草原区温度变化可达40℃。北美洲草原区每年平均降雨量为30-60厘米。1月平均温度从北方的-18℃到南方的10℃,7月平均温度北、南各为18℃和28℃。北美洲草原区最北地区的年均温低于0℃。

草原出现于各式各样的气候和地质环境,也与许多不同的土壤类型有关。草原生态系统本身影响着土壤形成,这又导致草原土壤异于其他土壤。草原枯枝落叶层及其分解形态通常造成上层富有机质土壤(可达地表以下30厘米)的发展。沙漠土壤没有这一层,与森林土壤典型枯枝落叶腐烂的表层土壤也不相同。

主要物产

北美大草原位于北纬30°-60°、西经89°-107°的广大温带平原地区,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禾草草地。它从加拿大南部起,纵贯美国中西部,直到墨西哥中部与当地热带稀树草原相接;横向则东起美国伊利诺斯州西部和俄克拉何马州落叶林西缘,西至落矶山脉。

北美大草原主要的主要植物为:针茅属、冰草属、须芒草属、格兰马草属和野牛草属的植物,与欧亚大草原上的植被有些许差异。从东到西,如果按照湿润度和植物高度、种类的变化,可将北美大草原分为3个草原带:高草普列里草原、混合普列里草原和低草普列里草原。大草原的植被主要是草,在草原的边缘地带有部分稍大型植物,如丝兰、仙人果等,现在许多草被已辟为农田。

大草原带多大体形动物,特别是有蹄目,如北美野牛、穆斯登马、叉角羚羊等,后者为该区的特有动物。啮齿目和爬行类动物相当繁多,前者如黄鼠、土拨鼠、北美洲特有的黑尾土拨鼠等,后者如各种蜥蜴、有毒的响尾蛇等。鸟类中较突出的有黑雷鸟、吐绶鸡、兀鹰、杜鹃等。大部分地区本是美国野牛的家,但它们在1800年代中后期被猎杀到濒临灭绝。

地域文化

北美大草原(Great Plain Cultural Area)位于落矶山脉以东至密西西比河之间,北至加拿大中部,南至德州。该区地形以无树的草丘为主,近水的溪流处亦见棉花或柳树的生长,但大部分地区过于干旱,无法农耕。此区地位独特,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欧洲冲击息息相关,故此区直到十七世纪,欧人引进马匹与枪枝后,才进入全盛时期。

原生美洲的野马在五万年前离开美洲到亚洲后,反而在美洲绝迹,后来被西班牙人再带回美洲,并永远改变此区原住民的生活。骑上马背后,狩猎范围不再限于村落周边地点,尤其因为可追随水牛群在广大的草原上移动,使此区居民从原本的定居农耕变成游牧生活。同样地,其他文化圈的族群利用马匹提升行动力,进入平原取得资源猎食水牛,也对当地造成不小的冲击。

大平原文化区的狩猎团体由数个亲族家庭组成,人数可多达上百。一年中大多时间,各亲族家庭四处散居,到了夏天,才在同一地点齐聚狩猎,或举行宗教庆典。族人的典型居所是以木柱和水牛皮搭建而成的圆锥形帐棚(Tipi),平时过着半游牧生活的Mandan,在狩猎期间搭帐棚而居,但河边则保留有以土砌成的永久定居点。Wichita和Caddo族则搭草屋而居。平原族群的信仰以灵性力量为中心。每人各自的守护灵,会在进行内在视觉探索时拜访自己。十九世纪前,除极地文化圈的Aleut人外,其他文化圈并未直接遭受欧洲文化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