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1862年1月24日-1937年8月11日),美国女作家。作品有《高尚的嗜好》、《纯真年代》、《四月里的阵雨》、《马恩河》、《战地英雄》等书。

1862年,出生于纽约一名望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私人教育,童年大部分时间在欧洲度过。1885年,回到美国。1905年,出版长篇小说《欢乐之家》,获得广泛读者。1911年,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发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致力于人道主义活动,为难民分发物资,筹集捐款。1920年,出版长篇小说《纯真年代》,获得普利策文学奖。192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37年,在法国巴黎逝世。

中文名

伊迪丝·华顿

外文名

Edith Wharton

别名

伊迪丝·纽伯德·琼斯

性别

出生日期

1862-01-24

去世日期

1937-08-11

国籍

美国

出生地

美国纽约

毕业院校

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职业

女作家

主要成就

1921年普利策小说奖

代表作品

快乐之家

人物生平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原名伊迪丝·纽波尔·约翰斯(Edith Newbold Jones),1862年1月24目生于纽约市一个老望族家庭,生活安逸。父亲喜欢藏书。她从小在美国和欧洲接受私人教育,爱好文学艺术,特别爱读亨利·詹姆斯的小说。1885年她与波士顿银行家爱德华·华顿结婚,两人同游欧洲,回国后移居纽约市。1899年,她发表《更大的爱好》等短篇小说,并结识了成名作家亨利·詹姆斯。1902年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决定的山谷》,反响不大。1905年,《欢乐之家》问世,一举成名。

合并图册

1907年,华顿移居巴黎,偶尔返美。她继续专心写作。1911年,以新英格兰为背景的中篇小说《伊坦·弗洛美》出版,受到好评。1913年她与华顿离婚,为一些妇女杂志写了许多应景小说,质量较差。她也写了不少短篇小说、诗歌和游记,反映她对建筑、园林和风景的爱好和兴趣。一次大战期间,她在法国参加了救护工作,为法圈红十字会服务,协助收容难民,曾获法国荣誉十字勋章,并写了相关的小说。1925年.她发表了《小说创作》,总结了她的创作思想和实践。像亨利·詹姆斯一样,强调“每一部伟大的小说首先必须以道德价值的深刻意识为基础”。1923年,她荣获耶鲁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了获此殊荣的第一位美国女性;1924年她又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金质奖章。1927年,反映父母与子女关系的长篇小说《黄昏眠》成了一部全国的畅销书。

伊迪丝·华顿一直笔耕不辍,后期又出版了多部小说.如比较美国中西部与纽约社会的长篇小说《被围困的啥德逊河》(1929)和它的续集、对比英国与欧洲大陆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观的《神明到了》(1932),她还出了一些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自传《回头望》(1934),留下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海盗》(1938)。20年代后,她的作品质量大不如前,但1930年她仍被选为美国文学艺术学院理事。

签名

1937年8月11日,伊迪丝·华顿突发中风,病逝于法国圣布里斯福列市。终年七十五岁。她安卧在鲜花丛中,安葬于凡尔赛宫。

伊迪丝·华顿在二十世纪初共创作出二十余部小说。这些优秀的作品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中的地位。[1]

个人生活

伊迪丝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但家境富裕程度一般。年轻时的她害羞而热爱读书,并不乐于参与上流社会的活动,而是更喜欢用自己的双眼观察这个圈子。

伊迪丝·华顿

1885年,她平淡地同波士顿人特迪·华顿结婚。特迪虽然富有,但毫无情趣,远远不如妻子的才华。伊迪丝在无所事事与富足中度过几年时光,在马萨诸塞州的罗尼尔市搭建自己的度假之屋“山峰”(TheMount);频频到萨拉托加、新港(Newport)、纽约的富人圈里进行社交活动。在20世纪早期,她平稳地创作了多部小说,成了真正有名气的作家;而同时婚姻也出现了危机(特迪挪用她的信托基金,花在对他更依顺的年轻女人身上),她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欧洲,并没有丈夫的一直陪伴。1906年至1909年她认识了莫顿·富勒敦,并深深爱上了他,但不幸的是,富勒敦竟然是一个下流粗俗的男人。1913年,她同特迪离婚,从此她只同文化圈的有名男人保持纯粹的友谊关系——最有名的是亨利·詹姆斯,还有瓦尔特·贝瑞(Walter Berry)及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Berenson)。她在欧洲永久定居下来,以越来越高的稿酬为生。在豪华的巴黎公寓及法国南部花园别墅里,经常以文人的身份热情慷慨地招待刚出茅庐的年轻作家们。华顿与同时代的很多文人、政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包括西奥多·罗斯福、F·斯科特·菲兹杰拉德、海明威以及亨利·詹姆斯等。

主要作品

中文名

英文名

体裁

出版年

坚定的山谷The valley of Decision长篇小说1902年
圣堂Sanctuar长篇小说1903年
人的血统及其他The Descent of Man and Other Stories小说集1903年
快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长篇小说1905年
伊坦·弗洛美Ethan Frome长篇小说1911年
展开表格

写作特点

虽然华顿出身于组约上层社会,以描写上层人的生活见长,但是她在塑造下层人生活方面的能力也很突出,并且留下来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伊坦・弗洛美》和《邦德姐妹》( Banner Sisters)等,作者以自然主义手法将下层人民的心理和追求道德完美生活的愿望细腻地描绘了出来。

《欢乐之家》的手稿之一

华顿与老组约的渊源使她独具特色地创作出了一些以组约为背景的作品,如《欢乐之家》《纯真时代》《(国家风俗》( The custom of thecountry,1913)等,从这些作品的细节描写中,读者可以洞悉当时组约上层社会的风俗人情。华顿的作品大多受她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描述了她所熟知的组约上流社会,反映了人物的个性与习俗的冲突。在多部作品中,她揭示出人物受社会习俗和道德准则约束而放弃了个人追求并做出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选择。同时,她以十分娴熟的手法描绘了当时组约上层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风俗习惯。

在华顿的作品中,如《欢乐之家》《纯真时代》和《国家风俗》等都充分展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男权社会中女性受家庭、婚烟和经济压制的状况,令一些女性开始觉醒,有女性自我意识的思索或反抗行为,这反映了华顿对女性问题的探索。婚姻的不幸使华顿对女性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索,这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也有明显的体现。她笔下的一些女性人物在思想上或行为上都有许多进步,使她在文学创作上日趋完善。这些都反映了华顿对女性问题的思索和对男权体制的反抗。除此之外,华顿还在多部短篇小说中表现了当时女性的生活。

艺术特点

华顿在小说的创作中,通常选取某个人物的意识为中心,让他(她)在有限的视野范围内进行观察和叙述。叙述者借助这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她)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特定角度去传达一切,但不能像全知视角那样,提供自己未知的东西。读者可以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但受视点人物本身的年龄性别、思想性格、立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叙述有时并不可靠。华顿通过塑造不可靠的叙述者,颠覆了文学传统中稳定的、可靠的、权威的叙述模式,使小说的叙事文本呈现出不确定性的现代主义特征。

从阅读的层面上来讲,华顿采用不可靠的叙事策略,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读者诠释文本的积极性。作为一位遐迩闻名的畅销小说家,华顿深知作家、作品和读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同其他作家一样,华顿期望读者能够通过积极的阅读与思考,深入到作品的精髓,领悟并参透作家赋予作品的深层寓意。华顿曾在《阅读的恶习》中强调积极阅读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标准把读者区分为“天生的阅读者”和“机械的阅读者”。

作为女性作家,华顿采用顿悟的叙事手法不仅用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且以此来建构小说人物的成长,尤其是女性人物的精神成长。华顿笔下少有宏大的政治历史叙事,她常常聚焦于上层社会女性人物的婚姻生活和情感状况。她通过顿悟这古来有之,又经现代主义更新的手法,在作品中凸显悠闲阶层女性的精神成长。华顿作品中主人公的顿悟具有瞬间性和永恒性的特征。她通常摄取某一个瞬间,运用一件极为普通的物品、一句言语,抑或是一件生活琐事,引发主人公对人性和情感的突然顿悟,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重新认知,最终悟出生命的真谛。例如《书信》(1910)中,莉齐·韦斯特偶然发现,多年前她写给丈夫的信件从未被拆封。而这些尘封的信件,瞬间拆穿了丈夫曾经编织的爱情谎言,使莉齐认清了他求婚背后的经济动机和他虚伪贪婪的本性。看似普通的信件,却令主人公突然醒悟,并使她对爱情,婚姻和人性有了崭新的认识。瞬间的顿悟,对莉齐的现实生活和情感认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华顿主人公顿悟的瞬间性和永恒性,在她的另一部短篇小说《借口》(1908)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人物评价

美国作家克里夫顿·费迪曼: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她观察世界的眼神是充满同情而丝毫不留情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