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化学家、固体物理学家,1922年出生,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教授,是钴酸锂、锰酸锂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发明人,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

北京时间2019年10月9日,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约翰·古迪纳夫也成为获奖时年龄最长的诺贝尔奖得主。

中文名

约翰‧古迪纳夫

外文名

John B. Goodenough

别名

约翰·B·古迪纳夫

性别

出生日期

1922-07-25

国籍

美利坚合众国

出生地

美利坚合众国

职业

教师

主要成就

锂离子电池的奠基人之一、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获得荣誉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人物履历

1940年,古迪纳夫从格罗顿学校(美国高中)毕业。[2]

1943年,古迪纳夫在耶鲁大学获得数学系学士学位。

二战之后,古迪纳夫于1952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2到1976年,古迪纳夫在MIT的林肯实验室工作,主要进行关于内存的材料物理研究。

1976年,古迪纳夫进入牛津大学任教授并作为无机化学研究负责人。

1986年起,古迪纳夫在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担任教授,继续从事能源材料的研究。

2019年10月9日,获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3]

诺贝尔奖

人生经历

古迪纳夫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著作等身的科学家,也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是举世公认的”锂离子电池之父“,却几乎没有从发明中获得利益。他在年轻时酷爱文学与哲学,但最终误打误撞以优异成绩从耶鲁大学数学系毕业。

正当古迪纳夫打算攻读物理学时,二战爆发了,古迪纳夫加入军队,以气象专家的身份为航空部队服务。战争结束后,他决定继续攻读物理学。尽管有教授认为以他的年龄,很难在物理学领域有所建树,但古迪纳夫没有气馁。获得固态物理博士学位后,他进入林肯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发现了铁氧体磁芯的电流重合记忆功能——电子计算机内存技术的基础。

在林肯实验室工作期间,古迪纳夫接触到了一些能源材料,研究了锂离子的移动。当时正赶上美国受到阿拉伯国家石油禁运的影响,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古迪纳夫决定投身锂电池的研究,机缘巧合下,来到牛津大学担任无机化学教授。

但可充电锂电池已经被英国化学家怀廷汉姆发明。但这种电池容易在充放电过程中起火爆炸,难以推广应用。古迪纳夫坚信自己能发明更高效、更安全的锂离子电池。经过反复实验计算,他发现钴酸锂是比原先使用的硫化钛更适合储存锂离子。

1991年,古迪纳夫和吉野彰合作发明的锂离子电池被索尼公司推向市场,标志着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使用。

目前97岁高龄的古迪纳夫仍然在继续从事能源方面的研究。[2]

人物研究

古迪纳夫通过研究化学、结构以及固体电子/离子性质之间的关系来设计新材料解决材料科学问题。被业界称为“锂电池之父”。

所获荣誉

北京时间 2019年10月9日17点45分,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和吉野彰三人获得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对锂离子电池方面的研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