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合镇,隶属于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位于鹤山市西部,与高明区更合镇、开平市苍城镇、新兴县水台镇接壤,辖区面积123.46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末,双合镇总人口2万多人。

截至2020年6月,双合镇下辖1个社区、4个行政村。

中文名

双合镇

电话区号

0750

所属地区

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

面积

123.46平方公里

人口

16330人(2017年)

著名景点

仙鹤湖

方言

客家话

车牌代码

粤J

所属国家

中国

邮政区码

529000

行政类别

地理位置

广东鹤山市西部

政府驻地

双合镇府前路33号

行政区划代码

440784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1个社区、4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1949年10月,鹤山县设四区一镇人民政府,双合镇辖属第四区府,区府驻宅梧靖村。

1952年5月至1954年6月,高鹤县设九区一镇,双合镇所辖地区属第9区府。

1957年6月,撤销区建制,由泗合、大坪、合成、双桥等乡村合并而成双合乡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双合乡并入宅梧公社。

1959年4月,从宅梧公社又划出双桥、泗合、大坪等大队成立双合人民公社。

1983年8月,废除双合人民公社体制,成立了双合区公所。

1987年1月,撤区建乡(镇),实行以镇带村的新体制,成立了双合乡人民政府。

1988年11月,撤销双合乡,设置双合镇建制。

2002年1月,原合成镇撤销,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双合镇(保留广东省合成华侨农场)。两镇合并后,下辖2个居委会和9个村委会,总面积149.4平方公里,总人口20384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19815人,双合镇人民政府驻原合成镇政府所在地。

2004年6月,双合镇调整村民委员会规模,原先驱、庆丰村委会合并为先庆村委会,原川塘、凤凰、双石、联群、榕树村委会合并为合成村委会。

双合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双合镇位于鹤山市西部,与高明区更合镇、开平市苍城镇、新兴县水台镇接壤,辖区面积123.46平方千米。

气候

双合镇属亚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21℃到22.4℃,气象部门曾录得年最低温度0.2℃,最高温度41.8℃;平均日照时间1667.4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749.7毫米,最高年降雨量2131.8毫米,最大日降雨量323.2毫米;年蒸发量173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70-90%;雨季现在4-8月,旱季出现在9月至次年1月,无霜期长,有霜期短,霜期一年大约有4-10天,初霜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在3月初;寒露风出现在10月中旬左右,受台风的直接影响较小,但台风环流会带来大量的降雨。

地形

双合镇属丘陵山区,最低海拔为27.2米,最高山峰是云宿山,海拔680米,其他山头一般为100-150米,多属“馒头山”。双合镇地势分别向东、北和向南倾斜,形成两个不同方向的水系。镇内有金星河,由西北向南流,一部分发源于新兴县境内,一部分发源于双合镇的凤凰山、牙鹰寨山、三栋岭山,河床平均宽15.5米,平均流速2.6米/秒,因而一遇上暴雨,就有山洪暴发的现象。由于集雨面积不大,兼之易涨易消,所以造成水资源少。

自然资源

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优势,全镇有25度坡以下山地7000多亩,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利用价值高,开发成本低,水、电设施齐全,交通方便,又是传统的农业重镇,具有发展农、林、牧、副、渔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是投资发展“三高”农业的好地方,双合镇主要土特产有茶叶、粉葛、有机蔬菜、无籽西瓜、荔枝、龙眼等,双合镇泗合坑尾塘黑叶荔枝闻名遐迩,历史悠久、品质上乘,可与增城挂绿相媲美。

双合镇土壤是由花岗岩和沙页岩母质风化而成,因而含沙量较大,砾石较多,从红侨、深水尾村以南至大金顶山为砂页岩风化而成的赤红壤,其他均为花岗岩风化而成的赤红壤,山地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水稻田亦呈微酸性反应,适合各种农作物和果树的生长。

近年来,根据本镇宜种果坡地多的土地资源优势,除积极支持农户开发山地种果外,还积极招入外地投资者,发展“三高”农业。现镇内建有“金瑞麟生态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3000亩,是江门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自然生态旅游度假区,是集饮食、娱乐、沙滩游泳、休闲度假、农产品采摘,农庄生活于一体的高尚旅游度假胜地。

行政区划

行政区域

双合镇隶属于鹤山市,2002年由原双合镇、合成镇(其前身是合成华侨农场,1996年撤场建镇,保留广东省合成华侨农场牌子)合并成双合镇,下设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1个侨茶区,镇政府驻华城圩。2003年全镇总人口21269人,其中农业人口16816人。

合成村民委员会

双合镇辖的村民自治组织,2004年调整村委会时由原来凤凰、双石、联群、榕树、川塘等五个村委会合并而成,位于镇北部,距镇区6千米。村委会下辖永乐、徐屋、川塘、俄尾咀、上月山、下月山、安塘、长岗、长乐、马布毡、西金竹、吉塘、云罗窝、云罗咀、上洋坑、中洋坑、上古岗、下古岗、南赤、金盘、南岗、洪田、猫山、旱冲、增边、月塘、叶洞、昌利、飞俄、邓屋、榕树、云河、南塘共三十三条自然村,人口4100人,耕地面积391公顷,均为山坑田或梯田。主要水稻,经济农作物有西瓜、粉葛、花生等,集体经济有出租商铺15卡,7口鱼塘及山地发包分成等。

先庆村民委员会

先庆村的村民自治组织,2004年底由原来的先驱、庆丰村委会合并而成,位于双合镇中部地区,办事处驻在双合镇华城圩。村委会含大朗、凤村、龙山、棠密、大坪、途村、康田、罗洞坳、罗洞、深水尾共10条自然村。2005年度人口2825人,耕地面积3500亩。主要种水稻、粉葛、桔、荔枝、龙眼等农作物。副业主要养猪、养鸡、养鱼为主。

泗合村民委员会

双合镇辖的村民自治组织,位于镇的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3.5公里。双合河贯穿村内全境。含光星村、桥兴村、八字门村、桂山园、大楼、新村、百块、红山村、四方井村9个自然村,2005年人口5812人。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花生、瓜菜,兼种荔枝、龙眼等水果。桥兴村的“坑尾塘”荔枝尤为出名,副产业以饲养鸡、鹅、鸭、猪、鱼塘等为主。个体私营企业主要以加工水泥袋、砖厂为主。建有泗合小学、双合小学及卫生所。

侨茶管理区

双合镇辖的侨茶管理区,1997年调整村委会时,由原来茶一厂、茶二厂两个管理区合并而成。1978年归国难侨安置于此,含侨光、侨深、侨明、侨新、侨塘、侨山、鹤岭、石头岭、佛塘、冲口、双石、长塘排、横坑、长宁、虹桥山、马山共16个侨点。2004年人口2144人,耕地面积3.5公顷,均为山地,主要种茶,副业以种蔗地、菠萝为主。

双桥村民委员会

双合镇辖的村民自治组织,由蒲芦咀、蒲芦街、青年农庄、东园、西园、莲村、古迹村、布尚村8个自然村,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瓜菜,兼种荔枝、龙眼等水果。副产业以饲养鸡、鹅、鸭、猪、鱼塘等为主。

区划详细

截至2020年6月,双合镇下辖1个社区、4个行政村。[1]

统计用区划代码城乡分类代码名称
440784112003121兴华社区居民委员会
440784112201220泗合村委会
440784112202220双桥都村委会
440784112210220合成村委会
440784112211122先庆村委会

经济

2003年镇一般预算收入515.3万元,比上年增长20.8%,这个指标与鹤山财政收入超千万元的镇相比,还是相对落后的,但和自己比,每年财政收入都能以两位数增长,应该说看到了双合的希望。正是由于抓住了招商引资这个工作重点,才推动了经济网站增长。如2003镇新引入项目11个,增资项目1个,计划投资9730万元,已到位资金8750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有鸿辉家居用品厂(占地100亩,新建厂房1万平方米,总投资2500万元)、富兴木业有限公司、建华特钢制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资企业落户双合,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04年引入招商引资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9300万元,比03年同期增长1倍,其中有:来自南海的商人董先生计划投资4000万元办纸厂,已购地120亩;开平商人董先生计划投资1500万元兴办木器厂;还有旅美商人周先生计划投资1000万元开办五金厂,生产剪草机配套设备;福建商人洪先生计划投资800万元生产电光源系列产品等等。

文化

“双石”地名的来历

“双石”是合成镇境内的一个地名,南距镇府6公里,现在是双石管理区所在地。由于是合成的中心地方,合成农场建场初期的1963年——1977年,场部就设在双石。双石有小学一间和茶厂、机修厂、粮食加工厂、木场、商店等,常住人口近千人。“双石”这一地名,据说是清朝顺治年间,有位外来的风水先生在此择地建庙,建成后,见庙的左侧有两块同样大小紧紧相连的大石,即把此庙取名为双石庙。后来这个地方一直都称为“双石”。

合成墟的来历

合成墟地处合成镇境内西北端凤凰山下,东南距镇府7公里,西连新兴县,北邻高明市,是三县交汇地的小圩集。圩集内一条街道由东向西延伸,有店铺30余间,常住人口200人,有商业、银行、医院、学校、逢农历二、五、八日为墟期,商贸兴旺。此墟建于1927年,当时是由鹤山、新兴、高明三县商人合股集资建成,因而得名“合成”。

双合百姓源流

合成这幅地,在元朝之前是一片苍凉、渺无人烟的荒原,时至明代初(永长年间)才开始有先民迁徙到云宿山北麓以西一带的山野开村定居。在明永乐及弘治、万历、崇祯年间,先后有南迁的先民落居在合成这块沃土蕃衍生息。当时是以自发性的一姓一族的迁徙,有麦、钟、梁、苏、吴、陆、叶共七姓,这是第一批入迁的先民。

清朝年间,原生活在梅州市梅县区、兴宁、五华和龙川、河源、惠阳、惠东以及粤北南雄、始兴的一部分客家人和当地人,南下现合成地区恳荒,当时有刘、陈、何、胡、黄、邓、温、钟、林、徐、石、周等29姓,这是第二批迁徙先民。他们大多数是在清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亦有少量是民国初年,迁来现合成在区分散开村定居。时至今日,合成(除归难侨村点之外)建村有42条,姓氏有36个。

民俗

合成民间节日习俗

双合(包括合成)民间节日,与其他地方是大体相同,而又独具特色。一年之中,共有十多个,从解放前一直被人们所沿用至今,每个节日都有其一定的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双合人过春节,年糕品种多式多样,主要有“粽籽”、“发糕”、“汤丸”,客家人还有一种“银他糍”(用粘米做成银他样,蒸熟后用水浸着,要食时捞起来切成片炒熟即可食用),象征有银有财,这是双合人春节节品的特色。

春分节(农历二月初二),此节本镇人习惯造艾糍作为节品。艾是草本植物,冬季生长在田间,开白花,有祛湿气之疗效,每年二、三月天气温气大,人容易生病,采摘晒干捣烂和米粉造成艾糍,以示消除百病。

清明节(农历清明这一天)。双合人大多数都有在清明扫墓拜山,历代相伟,这是悼念先辈的活动日,供品以烧猪或熟鸡、熟鸭蛋、猪肉、糯米饭、发糍等为主。

牛王节(农历四月初八)。过去双合人鑫以耕作为活,耕牛是农家人的命根。为了表达对耕牛的爱护,而形成此节日习俗。牛王节时,人们采撷一种叫鸡屎藤的植物,用其鲜叶与粉做糍(鸡屎藤糍)作节品。又因鸡屎藤具有很浓的香味和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所以有人将鸡屎藤粉晒干封存好,不时用黄糖煮成糕给小孩吃。糊糕清甜香滑,既好食又可预防夏委生疮,一举两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双合人过端午节,本地人与客家人有所不同,本地有部分习惯五月初一,而客家人是习惯于五月初五。然而本地人也好,客家人也好,过端午节都习惯包粽籽作节品,历代如此。粽籽有两种,一种是四角粽,一种是碱水粽,碱水粽则需点上白糖或黄糖浆食。

上田节(农历七月的一天)。又称烧衣节,所谓“烧衣”是指向已故的亲人烧衣舍饭,祈求保佑降福。所谓“上田”,就是人们经过夏收夏种一个鑫月艰苦的生活,洗脚上田了,应庆贺一下,故称为“上田节”。双合人做上田节,大多数是制作濑粉过节。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这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双合人过中秋节,从八月十四就开始做濑粉,将濑粉放入煲熟的牛肉莲藕汤肉中煮滚即食,美味可口。八月十五才进行赏月,品尝月饼和各样节品。节品中,本地夫、客家人都习惯做的一种叫“芋籽糕”的,用芋切丝,炒熟与粘米粉一起蒸熟,吃起来香滑可口,这种节品,意思是家人团聚,好象一棵芋一样,聚在一团。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九九重阳,天高云淡,合成人喜欢在这天进行登高活动。双合镇北有崖鹰岭,西式有凤凰山,南有大金顶,东有云宿山,都是重阳登高远眺的好去处。

冬至节(农历十一月冬至日),到了冬至,已是“秋收冬藏”的休闲时节,合成人家家做汤丸。晚餐有鹅有鸭,佳肴丰盛。本地人还有“冬大于年”之说。

团圆节(农历十一月最末一天,又称年三十晚),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时节。年晚节,家家户户都团聚在一起吃团饭,畅谈一年来的业绩,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当然,双合还有其他节日,但主要的是如上所述。随着人们的思想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每个民间节日习俗也会逐渐“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交通

双合镇境内有广东省道肇开二线公路、江罗高速、广明高速穿境。

双合镇

社会

基础设施

五年来,共投入基础建设资金1513多万元,交通、水利、城建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有所缓解。交通方面:“双和”公路全面动工,完善了双合镇各村委会之间的交通网络,实现了村村通路,新建通村公路5公里,完成硬底化村道6.7公里。

水利方面:修建水库9座,新建和改建灌溉工程15宗,村级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3.5%。城建方面:加快以华城墟为中心的新墟镇建设,街道两旁安装好路灯,兴建了中心幼儿园、电信楼、村委会扶贫楼、商住楼,完善了双合墟镇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教育

双合镇在抓好经济建设同时,重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全镇有中学1所;小学2所,其中,双合小学更得到香港鹤山同乡会捐资建设,占地40亩,主体工程杨明标教学大楼楼高4层,建筑面积2380平方米,设有20个标准教室,可容纳1000名学生就读;中心幼儿园1所,文化、娱乐、福利事业设施完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

旅游

云宿山、鸭仔石

云宿山位于双合镇东面,海拔637米,是鹤山西部的一座名山,是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山顶有一座古寨遗址,石寨建筑在临近山顶的山坡上,城墙由数千块大小不一的石头构成,均是花岗岩,俨如石城。城墙基本环绕山顶,周长1183米,登墙四顾,鹤山、高明风光尽收眼底,称为“云宿大观”,为鹤山旧八景之一。云宿山古寨对研究瑶族历史、当地人文历史以及古代建筑艺术等方面具有较重要意义。

云宿山脚有条小溪,溪水清澈,并且有个溪水冲出的小潭,传闻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溪中更有巨石纵横。这里也被称为“鸭仔石”。

牙鹰寨

在双合镇北面有一高山,山的南面是大石崖、崖中有一石洞,洞中常有牙鹰结窝栖息,故人们称此山为牙鹰寨。站在山顶,极目远眺,鹤山、高明两市附近农村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半山腰处有两块磐石,一块粗大的在下,一块稍小的在上,互相叠在一起,上面石块不沾地,头背部还呈有辫状,奇特异常,远看恰似老公背老婆。

十里茶乡

在南中国,在岭南,在珠三角的江门双合的群山上,有这样一片又一片的茶园,成排成行的茶树绵绵延延,涌满山头,正如一首诗所描写的那样:“缠绵起伏相依扣,层叠相负上青峦”。它们在双合这块土地上,静静地伫立了几十年,仿佛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画。双合镇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多呈酸性,适宜种植茶树。1960年双合镇开始发展种茶业,形成了片片茶园。双合镇茶园主要在侨山村、横坑、石头岭等一带,这里就是双合的“十里茶乡”。现在合成的茶叶在市场上有着很好的声誉,产品远销省内外和港澳地区,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鹤山(双合)现代农业示范区

位于双合镇双桥都村委会,园区内交通条件好,双和公路从旁经过,距在建的江罗高速双合段出口不足1公里。园区规划总面积7500亩,总投资9500万元,基地内有四季果、四季菜、四季花等有机、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属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珠三角地区集科技研发、新品种引进、生产示范、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青年农庄

青年农庄始建于1956年3月,是当时鹤山县开办农林场比较早的一个。位于双合公社(旧双合镇)的中南部。

农庄为县共青团主办,当年来自全鹤山各区(镇)、乡、村的近60名男女青年知识分子怀着满腔报国热情齐聚农庄,引导广大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8年,县委相继选派一批干部支持双合农村工作,推广青年农庄农村工作经验,并相继发展成立金钩、双石等多个知青场。现在,当年的知青每年都回来旧地重游,回忆激情燃烧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