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广仁(1867年-1898年9月28日),本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广,广东南海人,康有为之弟,清末维新派。与杨锐谭嗣同等人号称戊戍六君子。

早年不事举业,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禁人才所致。曾作过浙江小吏,后耻于官场污秽,腐败而辞官。1897年初,在澳门创办《知新报》,任总经理,旨在"发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设女学堂,并与梁启超等设立戒缠足会,遭守旧份子诋毁。后闻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即积极响应,主张在外交上联合英国,在内政上废八股取士之制,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更多的维新爱国志士。

1898年春,与梁启超结伴入北京,助康有为拟新政奏稿,奔走呼号不遗余力。戊戌政变因梁启超带病往北京应付官试,与他同行,因而被捕入狱。9月28日,与谭嗣同等同时遇害,合称戊戌六君子。时年31岁。

中文名

康广仁

别名

字广仁、号幼博、又号大中康广仁、康幼博、康大广

出生日期

1867

去世日期

1898-09-28

籍贯

广东南海

民族

汉族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南海县

职业

办报人

代表作品

戊戌变法

主要成就

戊戌六君子之一

所处时代

清末

人物生平

学办

康广仁历来反对科举制度,从不参加应试,并认为国家弱亡,皆因八股锢塞人才所致,变法图强应广开学校,讲求实用之学,以培养爱国志士。所以,康广仁对办学办报兴致盎然。

反对八股

康广仁认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发展,因而每次应试都放弃作答,20岁后曾在浙江当小吏,其后曾当保甲差、文闱差。在戊戌变法中,康广仁劝其兄康有为:“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弟旦夕力言,新旧水火,大权在后,决无成功,何必冒祸……”。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地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故常谓但竭力废八股,俾民智能开,则危崖上转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愿,八股已废,力劝伯兄宜速拂衣,虽多陈无益,且恐祸变生也。”

变法失败,六君子下狱论死,广仁在狱中“言笑自若,高歌声出金石”,他对谭嗣同说:“今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我辈死,中国强矣。”

康广仁塑像

血溅京华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百日维新”扼杀于摇篮之中。康有为有幸事先得密报,死里逃生,潜往海外。而康广仁却在北京南海会馆被捕,他在狱中谈笑自若,视死如归;9月28日,与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害于菜市口,临刑前他昂首向天,大声喊道:“中国自强之机在此矣!”牺牲时年仅31岁。

轶事典故

少年轶事

十六岁时,不喜欢帖括而不喜欢学习,被父亲和兄长责怪,便自荐当小孩的老师。别人以为他在玩,便试试他,找来八九名小孩做其弟子,上课时甚为庄重严肃,更自创学规,令顽皮骄横的小孩都很听话。其他人才知道他有办事能力,便委托他负责不少家事。他令出必行,奴仆都很怕,因此没有事办不成。

康有溥将他居住的楼前的芭蕉锄走,康有为斥责他不仁,康有溥说那芭蕉没有用,只会烦扰人。

康有为叫康有溥检查、整理阁上的旧书,康有溥竟将数代传下的帖括一把火烧掉。康有为问他原因,他反问康有为是否这些区区的东西也不能放弃,并认为留下那些东西,那座楼就不会清净。

以上各事,可见康有溥为人刚断。

史籍记载

《知新报》

人物争议

被杀真相

戊戌六君子

“六君子”当年被杀的罪名是与康有为结党所谓“戊戌六君子”,系指在戊戌年被慈禧勒令杀害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六人。此六人均与当年之维新运动有关,其中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四人乃光绪皇帝戊戌年新任命之军机章京;杨深秀乃山东道监察御史;康广仁乃康有为之胞弟。1898年9月28日,朝廷下达杀害“六君子”之上谕,称:“康广仁、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刘光第等大逆不道,着即处斩,派刚毅监视,步军统领衙门派兵弹压。”次日,内阁所奉朱谕将“六君子”之“大逆不道”的罪名具体化。朱谕称:“主事康有为首倡邪说,惑世诬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经觉察,立破奸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康有为实为叛逆之首,现已在逃,着各直省督抚,一体严密查拿,极刑惩治。举人梁启超与康有为狼狈为奸,所着文字,语多狂谬,着一并严拿惩办。康有为之弟康广仁、及御史杨深秀、军机章京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等,实系与康有为结党,隐图煽惑。杨锐等每于召见时,欺蒙狂悖,密保匪人,实属同恶相济,罪大恶极,前经将各该犯革职拿交刑部讯究。旋有人奏,稽延日久,恐有中变,朕熟思审处,该犯等情节较重,难逃法网,傥语多牵涉,恐致株连,是以未俟复奏,于昨日谕令将该犯等即行正法。”被厨子出卖

康广仁比较温和稳健,不如梁启超那般激进,他最激烈的改革意见是主张废除八股文考试,考近代科学。对于维新变法,他曾经劝康有为:“阿兄回广东或上海,梁启超去湖南,专心办教育,著书立说,激励文人的爱国心,培养众多实用人才,三年后必有一定的成就,然后再来推行变政,救中国大行改革,才可能有希望成功。”康广仁在给朋友的信中也表达过对维新变法的看法:“阿兄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少……而皇上又无权,怎么可能成功呢?”1898年9月21日(农历八月初六),康有为、梁启超等4人正在北京南海会馆打牌,清军大队人马向会馆扑来。邻院有个厨子看到清军,知道是来抓康氏兄弟的,赶忙跑来通风报信。梁启超得信,立即起身,塞了一把银子给厨子,匆匆离去,因而脱险。

康广仁也给了厨子钱,并换上了厨子的衣服。但是,他临走前又犹豫不决,二返其院,于是发生了变故。清军包围了南海会馆,康广仁自家的厨子(非报信的那位厨子)—因为前两天康广仁因故打了他一下,正怀恨在心,看到大队清兵和康广仁彷徨的样子,知道清军是来抓他的,便趁机报复,向清军告发了他,康广仁因而被捕。因为康广仁秘密出入宫廷充当康有为和光绪之间联络员的角色,所以慈禧深恨他,9月28日那天,第一个被杀的就是他。由于宫外男人秘密出入宫廷是皇室的丑闻,所以在正式的官方通报之中,并没有提到康广仁的这一大“罪状”。

墓葬之谜

康广仁作血溅京华后,清政府将他们的遗体弃市3日,遂抛向郊外。从此,康广仁的遗骨葬于何处,成为一大悬谜。有的说,被百姓厚葬于京郊;有的说,被维新派余党迁葬于上海……

经康有为在大陆的儿媳,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庞莲老人的讲述并求证有关史料,终于弄清了康广仁的墓址。

当时,康广仁家人及维新余党,在一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将他的遗骸偷运至香港,默默掩埋。康有为之母及元配夫人张云珠逃往香港居住后,便十几年如一日,守护着康广仁的坟茔。1913年8月9日,康母去世,康有为由日本奔丧归港,是年12月1日,康有为租“海明”轮,运母与弟灵柩回广东南海县老家,浅葬母与弟于银塘乡之后冈。

康有为疼爱这位英年惨死的幼弟。他无论住在上海新闸路辛家花园,还是住在愚园路“游存庐”,经常肃立在奉有康广仁遗像的“三本堂”前,久久地凝视乃弟的英俊形象。

康有为到上海生活,常常感到对不起浅葬故乡的母与弟。1914年,他最宠爱的三太太何旃理病逝,悲痛之余,他决定将母、弟迁葬,与三太太同葬在一处山明水秀的胜迹。康有为曾多次游览江苏的大茅山,此乃道教圣地,林木森森,浓荫蔽日,峰壑泉流,浑然天成。康有为晚年迷信风水堪舆之学,他见大茅山集伟岸与灵秀于一炉,遂出重金请风水先生,一同上山寻找最佳的陵寝地。最后,他们选定大茅山积金峰下的青龙山,认为此山有龙首龙尾,坐北朝南,状似巨龙腾飞,乃吉祥之处。1920年6月16日,康有为携全家披麻戴孝,扶着3具至亲的灵柩,在吹鼓手、道士那悲怆、沉郁的号角和诵经声中,完成了葬礼。是时,康有为在亲人墓前涕泪交加,长跪不起。

1927年早春,康有为做七十大寿前夕,突然心思变化,常常念叨人以叶落归根为好,表示要将3位亲人的遗骨从大茅山迁回故乡厚葬。在以后的许多年中,康有为的幼子康同凝(庞莲丈夫,1978年去世)一直想完成父亲的遗愿,可惜天不假年。然而,因康氏后人绝大部分在海外,都没有精力去完成迁葬之事。

康有为3位亲人的坟冢地处偏僻,“文革”中又被扒毁,如今,康广仁墓葬大茅山的史实连当地人也不清楚了。唯康母墓前的半截残碑,被大茅山的道士移至印宫保存。

人物关系

康有为哥哥康同凝侄子康同薇侄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