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或伴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有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或消瘦、贫血等,无特异性。是一种多致病因素性疾病及癌前病变。[1]

中文名

萎缩性胃炎

外文名

atrophic gastritis

别名

慢性萎缩性胃炎

季节分布

夏秋冬

是否传染病

症状表现

胃脘部胀满;胃脘部疼痛;烧心及消化不良症状;大便异常及虚弱症状;贫血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显状部位

腹部

原因

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所致

疫苗预防

传染性

病因

  • 萎缩性胃炎也称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多种因素引起。
  • 幽门螺杆菌感染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重要的病因,在60%~90%的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可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 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
    • 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或者十二指肠液、胆汁、胰液等反流入胃,会减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使胃黏膜受到消化液的作用,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等病变。
  • 胃黏膜长期遭受破坏
    • 一些外界因素,如长期食用粗糙或刺激性食物、酗酒、大量吸烟、高盐饮食、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尼美舒利等),可持续损伤胃黏膜,使炎症长期不愈。
  • 免疫因素
    • 目前认为,自身免疫反应也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有关。
  • 体质因素
    • 研究发现,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年龄越大,胃黏膜的“抵抗能力”越差,越容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损伤。
  • 遗传因素
    • 遗传因素在A型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其他因素
    • 慢性右心衰竭或肝硬化等导致的门静脉高压,可引起胃黏膜淤血、缺氧,从而导致萎缩。
  • 饮食习惯
    • 吸烟,饮酒,食物刺激,损坏胃黏膜的药物等。
  • 金属接触
    • 铅作业工作者胃溃疡发病率高,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发现萎缩性胃炎发病率也增高。除铅外很多重金属如汞、铜及锌等对胃黏膜都有一定的损伤作用。
  • 放射
    • 放射治疗溃疡病或其他肿瘤,可使胃黏膜损伤甚至萎缩。
  • 缺铁性贫血
    • 很多事实说明缺铁性贫血与萎缩性胃炎关系密切。
  • 其他
    •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继续等。

      萎缩性胃炎

症状

  • 多数患者无任何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部分患者会有以下症状:
  • 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饱胀感
  • 早饱(吃的不多就感觉很饱)
  • 食欲下降
  • 嗳气(俗称“打饱嗝”)
  • 恶心

检查

  • 需要做的检查有血液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 血液检查
    • 主要检查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Ⅰ、Ⅱ及胃泌素-17,有助于判断有无胃黏膜萎缩及萎缩部位。同时检测血清中的维生素B12水平、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等,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引起的萎缩性胃炎。
  • 幽门螺杆菌检测
    • 常用的有13C呼气试验和14C呼气试验,可以检测胃内是否感染有幽门螺杆菌。
  • 胃镜检查
    • 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胃内炎症发生的具体部位和性质,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助于确诊本病。
  • 组织病理学检查
    • 在胃镜下取病变的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判断胃黏膜有无萎缩、肠化等情况,也可以区分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等,亦有助于确诊。

诊断

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体征无特异性,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确诊主要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1)年龄,多在中年以上,病程长,常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史。

(2)症状体征,长期消化不良,胃脘部胀满不适,纳差、乏力、消瘦、贫血等。

(3)胃镜检查

①胃黏膜颜色变淡;

②黏膜下血管透见;

③黏膜皱襞细小甚至消失;

④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腺体颈部过度增生或肠上皮化生时,黏膜表面粗糙不平,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有时可见假息肉形成,而黏膜下血管显露的特征常被掩盖;

⑤萎缩黏膜脆性增加,易出血,并可有糜烂灶;

⑥萎缩性胃炎可同时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表现,如充血红斑、附着黏液,以及反光增强等。

(4)病理检查 

①胃黏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

②化生;

③增生;

④癌变。

(5)实验室检查

 ①胃液分析 A型CAG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可正常或低酸;

②胃蛋白酶原测定 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

③血清胃泌素测定 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CAG患者胃窦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

④免疫学检查 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测定,可作为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

  • 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道肿瘤等,均与萎缩性胃炎有着相似的症状,因此在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感、恶心等症状时,不要自行诊断和用药,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医生可以通过胃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进行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红霉素等,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

2.弱酸治疗

经五肽胃泌素试验测定证实低酸或无酸患者可适量服用米醋,每次1~2匙,一天3次;或10%稀盐酸0.5~1.0ml,饭前或饭时服,同时服用胃蛋白酶合剂,每次10ml,1天3次;亦可选用多酶片或胰酶片治疗,以改善消化不良症状。

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萎缩性胃炎时,胃酸降低或缺乏,胃内细菌孽生,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行抗Hp治疗。

4.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

消胆胺可络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胃复安、吗叮啉、西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5.增加黏膜营养

合欢香叶酯能增加胃黏膜更新,提高细胞再生能力,增强胃黏膜对胃酸的抵抗能力,达到保护胃黏膜作用。也可选用活血素;或选用硫糖铝、尿素囊、生胃酮、前列腺素E等。

6.五肽胃泌素

五肽胃泌素除促进壁细胞分泌盐酸,增加胃蛋白酶原分泌外,还对胃黏膜以及其他上消化道黏膜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可用于治疗低酸无酸或有胃体萎缩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早餐前半小时肌注,每天1次,第三周改为隔日1次,第4周改为每周2次,以后每周1次,3个月为一疗程。轻中度萎缩性胃炎应用,治疗疗效佳,有效的促进了腺体修复。

危害

  • 影响生活
    • 有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早饱等症状的患者,其日常生活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 癌变
    • 多数的萎缩性胃炎都比较稳定,但也有一定的癌变概率。

预后

  • 萎缩性胃炎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部分患者的胃黏膜萎缩可以逆转。
  • 约5%与幽门螺杆菌相关的萎缩性胃炎可发生消化性溃疡,主要是胃溃疡。
  • 少数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预防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萎缩性胃炎有一定作用。
  • 健康饮食
    • 日常生活中要规律饮食,以清淡食物为主,多吃新鲜水果、蔬菜、肉类、蛋类、奶类食物,保证蛋白质、维生素以及膳食纤维的摄入。少吃辛辣、油腻、腌制、熏烤和油炸等可刺激胃黏膜的食物。
  • 合理使用药物
    • 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医嘱,谨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吲哚美辛等),以降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
  • 保持良好情绪
    • 情绪的好坏也会影响胃肠道功能,要鼓励自己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可以降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

并发症

1.胃出血。

2.贫血。

3.胃溃疡。

4.癌前病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