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号,简称“神六”,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人类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飞行,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任务。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二步任务实现顺利开局,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中文名

神舟六号飞船

外文名

Shenzhou6

别名

神六

研发单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载体

长征二号F遥六运载火箭

发射地点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航天产品类别

载人飞船

返回地点

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

飞行时间圈数

4天19时32分

发射时间

2005年10月12日(UTC+8)

所属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降落时间

2005年10月17日(UTC+8)

发展沿革

  • 生产阶段

神舟六号飞船

2004年6月24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大型薄壁金属壳体加工完成,整舱开始总装。

2004年8月4日,神舟六号推进舱开始总装。

2004年12月3日,神舟六号从上海空运抵达北京。

2004年12月8日,神舟六号完成了三舱对接。

2004年12月18日,神舟六号整船交付通电测试。[4]

  • 测试阶段

2005年4月15日,神舟六号开始进行整船特性级和验收级振动、噪声实验。

2005年4月28日,神舟六号开始进行实验模拟正常的多天飞行、轨道留轨飞行程序和故障程序。

2005年6月5日,神舟六号软件落焊并进行测试测试。

2005年7月12日,神舟六号完成飞船总装,从北京空运抵达酒泉卫星发射中心。[4]

2005年9月2日,神舟六号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测试厂房进行单元测试。[5]

2005年10月7日,神舟六号及运载火箭组装完毕。[6]

  • 发射及飞行阶段
日期时间事件
2005年10月12日06:00航天员抵达神舟六号发射场。
06:15航天员进入神舟六号飞船船舱。
06:20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厅发射前准备完毕。
06:22航天员固定并将航天服上的管线与神舟六号飞船进行连接。
06:50神舟六号返回舱舱门关闭。
展开表格
  • 返回阶段
日期时间事件
2005年10月17日02:40神舟六号飞船返回指令解锁,进入返回阶段。
03:18神舟六号推进舱太阳帆板垂直归零。
03:43神舟六号第一次调姿开始。
03:44神舟六号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
03:45神舟六号飞船发动机点火制动,飞船开始返回。
展开表格

飞行任务

飞行计划

1、神舟六号飞船将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运行在高度约343千米的近圆轨道。

2、飞船运行期间,两名航天员进入轨道舱进行空间科学实验。

3、飞船实现两人多天的飞行。

4、神舟六号飞船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返回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主着陆场。[9]

任务目的

继续攻克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实现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继续考核和完善工程七大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全面深入考核工程各系统的工作性能,进一步巩固工程第一步任务特别是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果,为今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探索。[9]

任务特点

1、多人值乘。神舟六号为由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组成的乘组。

2、多天飞行。神舟六号要在轨运行多天,飞行圈数、距离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

3、人工实验。神舟六号舱内实验是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4、多舱工作。神舟六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前往轨道舱工作。[10]

​技术特点

飞船组成
  • 轨道舱

神舟六号的轨道舱为圆柱状,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 逃逸塔

神舟六号航天员出返回舱

神舟六号逃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逃逸救生塔将紧急启动,使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 返回舱

神舟六号返回舱又称座舱,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11]

  • 推进舱

神舟六号推进舱又称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11]

测控通信

执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测控网由北京、东风、西安三个指控中心,东风、渭南、青岛、喀什等国内测控站,纳米比亚、马林迪、卡拉奇等3个国外测控站,以及位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组成的陆海基全球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网(可进行国际联网),对火箭、飞船完成测控通信任务。[9]

着陆场地

主着陆场区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阿木古朗草原四子王旗,承担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搜救和回收任务,副着陆场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南地区。

陆上设立4个应急救生点分别位于酒泉、银川、榆林、邯郸;海上设立3个应急救生区,A区位于黄海和东海海面,B区位于一岛链和二岛链之间的太平洋洋面,C区位于关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9]

飞行运载

飞行乘组

2005年10月12日,执行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的飞行乘组公布,共计2人,分别为:

姓名费俊龙聂海胜
性别
担任指令长协助员[12]
运载物品

神舟六号飞船共有8类64种搭载物品,包括有:

1、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

2、极地考察国旗、国际奥委会会旗、上海世界博览会会旗和“国防教育”、“见证中华腾飞”等旗帜;

3、《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

4、《跃马图》、《神州颂》、《和平颂》等书画名家的作品;

5、“我给神舟六号航天员写封信”征文活动中获得特等奖的作文和“儿童太空画”等少年儿童作品。

6、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种子等。[13]

技术保障

技术突破

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了重大配置调整,并对可靠性、安全性和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等进行了多项改进,航天员首次进入轨道舱并参与有效载荷的造作操作。[14]

与以往相比,神舟六号飞船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做出了4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黑匣子”存储量扩大了100倍,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不足此前一半。[15]

太空保障

神舟六号飞船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

在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放置了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并在轨道舱中悬挂有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轨道舱中设有清洁用品柜,航天员使用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并首次设有卫生间供航天员大小便使用。

在提高航天员安全性方面,对航天员的坐椅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15]

太空实验

1、开关舱门实验。神舟六号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进行了开关舱门实验,将两舱之间的舱门关闭,六七分钟后重新打开。舱门在太空中关闭密封和快速检漏得到验证。

2、穿脱压力服实验。神舟六号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费俊龙在返回舱内在规定时间进行了穿脱压力服实验。

3、穿舱实验。神舟六号在飞行过程中,航天员进行了三次穿舱实验,从座椅上起身,拉着扶手、助力绳,头先脚后飘入轨道舱,随后以原来姿势飘回返回舱。

4、抽取冷凝水实验。神舟六号飞行过程中,进行了抽取冷凝水实验。轨道舱内的航天员在地面人员监控下4分钟内连续按动抽取冷凝水开关约百次。[16]

获得荣誉

获奖时间获奖主体所获奖项颁发单位
2005年神舟六号群体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委员会[17]

文化特色

  • 纪念邮票

2005年,中国集邮总公司为“神舟六号”凯旋发行了4枚一套共三套三位中国航天员个性化邮票。

  • 纪念贵金属

2005年10月24日,1000块神舟六号限量版纪念金条公开发行。

新西兰一家造币公司向全球限量发行的5000枚《神舟号第六次飞行》彩色精装纪念银币。[18]

任务意义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了载人航天核心技术,表明中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地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9]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二步任务已经实现顺利开局;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