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前身是吉林大学化学系,始建于1952年,由老一代化学家蔡镏生院士、唐敖庆院士、关实之教授、陶慰孙教授等亲手创建。2000年6月,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吉林大学。次年5月,新吉林大学进行院系整合,由来自五所大学化学学科的师生员工组成了化学学院。在六十余年教学与科研的实践中,吉林大学化学学院逐步形成了群体协作的团队作风,求实创新的工作理念,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和珍惜学院集体荣誉的优良传统。
化学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63人,其中中科院院士6人(双聘2人),教授145人、副教授98人(博士生导师116人),在校本科生1154人、研究生1242人。
化学学院是我国首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7年,吉林大学化学学科被评为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化学学科现已建成五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分别是“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化学学院被确立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并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并于2009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学院还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化学学院“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首个通过国家验收的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化学学院承担着重要的国家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包括“973”、“863”、国家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取得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在量子化学计算与高分子统计理论,微孔晶体的定向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研究,无机功能材料的水热合成化学,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耐高温特种工程塑料等领域的研究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以及省部级成果奖等,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上升。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已实现了科学仪器的批量生产及科技成果的国际合作与转让。
此外,受国家教育部委托,吉林大学联合南开大学主办综合性学术刊物《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现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化学期刊之一,1999年即成为sci检索期刊,目前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化学类核心期刊中居第一位 。
化学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鼓励学生争优创先,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学院设立了多种奖、助学金。近几年,化学学院69%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外大学的研究生进一步学习和深造,其他的多就业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公司、国内外企业和国家机关等单位。化学学院的毕业生以其基础牢、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
在2017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化学学科进入世界五十强,位列第37名,以化学学院为重要支撑力量的“纳米科学与纳米技术”学科位列第22名
。
学院人物
师资力量
化学学院有4位专职院士,2位双聘院士,2位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5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与科研任务 。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专职院士 | 徐如人 | 沈家骢 | 冯守华 | 于吉红 |
双聘院士 | 周其凤 | 任咏华 | | |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长江学者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冯守华 | 杨柏 | 于吉红 | 王悦 | 刘俊秋 |
杨文胜 | 李广社 | 孙俊奇 | 张皓 | 张文科 |
“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学名师
科研奖励
科研获奖
项目名称 | 奖励类型 | 奖励时间 | 获奖人 |
配位场理论方法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82年 | 唐敖庆、孙家钟、江元生、张乾二、邓从豪、刘若庄、鄢国森等 |
分子轨道图形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 1987年 | 唐敖庆、江元生、鄢国森、戴树珊等 |
分子筛晶化机理与新型分子筛的研制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1987年 | 徐如人、庞文琴等 |
高分子缩聚、加聚和交联反应的统计理论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1989年 | 唐敖庆、沈家骢、汤心颐、陈欣芳、颜德岳 |
钼铁硫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 1991年 | 徐吉庆、张致贵、牛淑云、孙春亭、刘喜生 |
展开表格教学获奖
项目名称 | 奖励类型 | 奖励时间 | 获奖人 |
物理化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 |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 1993年 | 孙家钟、杨永华、封继康、赵慕愚、唐敖庆 |
无机化学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1年 | 徐如人、庞文琴、冯守华、陈接胜、宋天佑 |
化学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制定与实施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1年 | 邹明珠、吴通好、杨胥微、郝秀峰、田少萍 |
坚持长期建设、立足五个一流——无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5年 | 宋天佑、史苏华、李冬梅、张萍、徐家宁 |
多层次、立体化、系统性无机化学教材新体系的建设 |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 2009年 | 宋天佑、徐家宁、程鹏、程功臻、王杏乔 |
展开表格专业设置
本科专业
大化(理科) | 化学 | 材料化学 | |
小化(工科)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应用化学 |
研究生专业
无机化学 | 分析化学 | 有机化学 | 物理化学 |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 应用化学 | | |
科研平台
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特种工程塑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纳微构筑化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有机聚合物光电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已立项)

化学学院实验楼
高性能聚合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已立项)知名院友
唐敖庆: 中科院院士,原吉林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名誉主任,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蔡镏生: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学(原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创系主任。
孙家钟: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原吉林大学教授。
徐如人:中科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
沈家骢:中科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学家,吉林大学教授。
江元生: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原吉林大学教授,原南京大学教授。
麦克德尔米德(Alan.G.MacDiarmid):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原吉林大学名誉教授、教授。
周其凤:中科院院士,原吉林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副主席。
张希: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任。
赵东元: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著名纳米材料专家。
江雷:中科院院士,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院长,著名纳米材料专家。
彭笑刚:浙江大学教授,“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排名第八。(byThomson Reuters)
衣宝廉:工程院院士,著名燃料电池专家,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燃料电池工程中心总工程师。
冯守华:中科院院士,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著名无机化学家。
段雪:中科院院士,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颜德岳:中科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曲久辉: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位委员会主任。
窦士学: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伍伦贡大学超导与电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于吉红:中科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吉林大学教授,现任《Chemical Science》副主编。
安立佳: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长。
李松: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所长。
任咏华:中科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著名无机化学家,香港大学讲座教授,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化学学院60周年院庆